证治准绳女科


  人参 肉豆蔻 干姜 浓朴 甘草 陈橘皮(各一两) 川芎 桂心 诃子 北 香(各半两)

  上为细末,每服三钱,水一小盏,姜三片,枣一枚,煎至六分服。

  木香散 治脏腑冷极,及久冷伤脾,口疮,下泄米谷不化,饮食无味,肌肉瘦悴,心多嗔恚,妇人产后虚冷下泄,及一切水泻冷痢。

  木香 破故纸(炒,各一两) 良姜 缩砂仁 浓朴(制,各七钱半) 赤芍药 橘红 桂心白术(各半两) 吴茱萸(汤泡七次) 胡椒(各二钱半) 肉豆蔻(四枚) 槟榔(一个)

  上为散,每服三钱,用不经水猪肝四两许,去筋膜,批为薄片,重重掺药,置一鼎中,入浆水一碗,醋一茶脚许,盖覆煮肝熟,入盐一钱,葱白三茎细切,生姜弹子许拍破,同煮水欲尽,空心为一服,冷食之。初服微泻不妨,亦是逐下冷气,少时自止。经年冷痢滑泻,只是一服。渴即饮粥汤,忌生冷油腻物,如不能食冷物,即添少浆暖服。嘉兴谢医得此方,病其繁,只用浆水煮猪肝,丸如梧桐子大,粥饮下五十丸亦效。若暴泻痢只是一服,唯热痢、热泻不宜服。

  赵府博宜人病泄泻不止,用附子、木香、诃子、肉豆蔻、龙骨等药及诸丹服之,皆无效。召余诊之,肝肾脉虚弱,此肝肾虚也。府博云:其说见在何经?余曰:诸方论泄痢,止是言脾胃病,不过讲风冷湿毒之所侵入,及饮食伤滞,遇肠虚则泄痢。而不知肝肾气虚,亦能为泄痢。古书所载甚明,不可不辨,经曰:泄痢前后不止,肾虚也。又曰:诸厥固泄,皆属于下。下谓下焦肝肾之气也。门户束要,肝之气也。守司于下,肾之气也。肝气厥而上行,故下焦不能禁固而泄痢。肾为胃关,门户不要,故仓廪不藏也。若病泄利,其源或出于此,而专以脾胃药治之,则胶固千里矣。遂用木香散数服而愈。

  香连丸 治痢疾并水泻、暑泻腹痛,不问赤白,神效。

  黄连(净,二十两) 吴茱萸(去枝梗,十两)

  上先将二味,用热水拌和,入瓷器内置热汤顿一日,同炒至黄连紫黄色,去茱用连为末,每末四两,入木香末一两,淡醋、米饮为丸桐子大。每服二三十丸,滚汤下。久痢中气下陷者,用补中益气下。中气虚者,用四君子下。中气虚寒者,加姜、桂。

  如金丸好川黄连一斤,分上中下三等拣开,以生姜三斤,先刮下皮,以皮存一处,将姜捣汁,如前分浸黄连一宿,先用干壁土研细铺锅底,又铺浓绵纸一层,上放黄连炒燥,再拌再炒,如此九次,方用姜皮同为细末,滴水丸。

  防风芍药汤 治飧泄身热,脉弦腹痛及头痛。

  防风 芍药(炒) 黄芩(炒,各二钱)

  上用水煎服。

  渗湿汤 治寒热所伤,身重腰冷如坐水中,或小便秘涩,大便溏泄。此证多因坐卧湿地,或阴雨所袭而致。

  苍术 白术(炒) 甘草(炒,各一两) 干姜(炮) 茯苓(各二两) 陈皮(一两) 丁香(二钱半)

  上每服四五钱,枣水煎。

  茯苓汤 治湿热泄泻,或饮食伤泻。

  白术(炒) 茯苓(各五钱)

  上用水煎,食前服。一方有芍药等分,名白术散。

  白术芍药汤 治脾经受湿,水泄注下,体重腹满,形体倦怠,不欲饮食,或暴泄无数,水谷不化。

  白术 芍药(各二钱,炒) 甘草(炒,一钱)

  上水煎服。

  胃苓散 治夏秋之间,脾胃伤冷,水谷不分,泄泻不止。(亦治男子)

  五苓散 平胃散上和合,姜枣煎,空心服妙。

  五香散 治食鱼伤泄泻不止,气刺奔冲,及妇人产前产后腹痛血气等疾,用温酒下。产后败血冲心,用败蒲煎汤下。安胎,以糯米饮调下。孕妇脾泄泻痢,煎陈米饮调下,食前。

  乌药 白芷(炒) 枳壳 白术(炒) 良姜(炒)

  甘草 莪术(孕者减半)

  上等分为细末,每服二钱,温酒调下。

  二神丸 (加五味子二两,吴茱萸四两,名四神丸。)治脾肾虚弱,侵晨五更作泻,或全不思食,或食而不化,大便不实,神效。

  破故纸(四两,炒) 肉豆蔻(二两)

  上为末,用大红枣四十九枚,生姜四两切碎,同枣用水煮熟,去姜取枣肉和药,丸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盐汤下。

  五味子散 治肾经虚弱,大便不实,或夜间或五更泄泻。

  五味子(炒,二两) 吴茱萸(半两)

  上为末,每服二钱,空心米饮调下,其效如神。米糊为丸亦可。

  固肠丸人参(去芦) 苍术(米泔浸一宿) 茯苓 木香(不见火) 诃子肉(煨) 乌梅肉肉豆蔻(面裹煨) 罂粟壳(去蒂穣)

  上各等分为末,面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四十丸,米饮下。

  卷之三 杂证门下

  协热下利

  〔大〕若下清水其色赤黄,或米谷不化,但欲饮冷,时时呕逆,小便不利,得热则极,心胸烦躁,脉虚大而数,此由乘虚热入于胃,凑渗下焦,津液不分,并于大肠,谓之协热下利。先用五苓散利小便,次以玉粉丹、四味阿胶丸。

  〔薛〕前证若胃气虚弱,用补中益气汤。肝木侮脾土,用六君子汤。郁结伤脾土,用归脾汤。命门火衰,用八味地黄丸。余参各论主之。一妇人五月间患痢,日夜无度,小腹坠痛,发热恶寒。余以为脾气虚弱,用六君子汤送香连丸,二服渐愈,仍以前汤送四神丸,四服全愈。至七月终,怠惰嗜卧,四肢不收,体重节痛,口舌干燥,饮食无味,大便不实,小便频数,洒淅恶寒,凄惨不乐,此肺与脾胃虚而阳气不伸也,用升阳益胃汤而痊。

  玉粉丹蛤粉 硫黄(等分)

  上同研细,白面糊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米饮下。

  四味阿胶丸黄连 赤茯苓(去皮,各一两) 芍药(三两) 阿胶(炒燥,一两)

  上先将三味为末,却以好醋熬阿胶成稀膏,丸如梧桐子大,米饮下三十丸。

  《补遗》协热而利,《活人书》黄芩汤、赤石脂丸,《局方》益元散皆可。

  卷之三 杂证门下

  滞下

  (男女痢治无异,已详《杂病准绳》,此特摭遗耳。)

  〔大〕夫赤白痢疾者,古人名之滞下是也。究疾之原,皆因外感五邪之气,内伤生硬冷热之食。其证不一,有赤有白,有赤白相杂,有冷有热,有虚有实。大抵四时皆以胃气为本,未有不因外感寒暑燥湿风之气而伤于脾胃,脾胃既亏,而又内伤饮食,饮食不能克化,致令积滞而成滞下。古人云:无积不成痢者此也。经云:春伤于风,夏生飧泄。盖风喜伤肝,然春时肝木正旺而不受邪,反移气克于脾土。然脾既受克,又不能忌慎口腹,恣食生冷粘硬之物,致令脾胃不能克化,因此积滞。又夏秋之间,或再感暑湿风冷之气,发动而成痢也。其证必先脐腹 痛,洞泄水泻,里急后重,或有或无,或赤或白,或赤白相杂,日夜无度,如有此证,不问冷热虚湿,但当先服神术散,可以发散风冷寒湿之气,次服五苓散分利水谷,兼用加巴感应丸,温脾胃去积滞,或六神丸,未有不安者也。或曰:虽古人有言无积不成痢,亦不专以去积为先,岂有一岁之内,独于夏秋之间,人皆有积而春冬无之。盖风邪入胃,木来胜土,不为暴下则为痢疾,其神术散要药也。又有一方一郡之内,上下传染,疾状相似,或只有一家长幼皆然,或上下邻里间相传染,或有病同而证异,亦有证异而治同,或用温剂而安,或用凉药而愈,有如此等是毒疫痢也。治疫毒痢者,虽当察五运六气之相胜,亦不可狎泥此说,且如运气相胜,岂独偏于一方一郡,而偏于一家一巷者乎?如有此证,当先察其虚实冷热,首以败毒散多加人参、甘草、陈米、姜、枣煎服,及三黄熟艾汤、黄连阿胶丸,五苓散、驻车丸,可选而用之。如下痢赤多,或纯下鲜血,里急后重,大便不通,身体壮热,手足心热,心烦躁渴,腹胁胀痛,小便赤涩,六脉洪大,或紧而数,或沉而实,此热痢也。宜白头翁汤及三黄熟艾汤、五苓散,可选而用之。若风痢下血太过,宜用胃风汤加木香、黑豆煎服。

  若夏秋之间,下痢或赤或白,或赤白相杂,脐腹 痛,里急后重,憎寒发热,心胸烦闷,躁渴引饮,呕逆恶心,小便不利,及五心烦热,六脉虚弱,此等脉证,正因伏暑而得此疾,宜服香薷散加黄连、甘草、当归,酒水浓煎,沉冷(杂病伤暑。)顿服,仍急服酒蒸黄连丸,或小柴胡汤加人参煎服必愈。(沈内翰云:治痢之药极多,然无如此药之妙,盖小柴胡汤能治暑毒。)如杂证一退,而痢尚未止,则以四物汤加胶,艾煎服,以调阴阳,未有不安者也。如水谷不分,小便不利,宜用五苓散,淡竹叶煎汤调服。如烦渴甚者,亦宜服之。若不明伏暑之证,但以脉虚而妄投硫、附、姜、桂、丹石之药而杀之,深可叹息。若下痢纯白,状如鱼脑,脐腹冷痛,日夜无度,手足逆冷,或有呕逆,全不入食,饮食欲温而恶冷,六脉微细,此由脏腑虚冷之极,宜木香散加服四味理中汤及钟乳健脾丸,甚者四肢逆冷,六脉沉绝,当一味峻补,兼灸气海、丹田二穴,更以助胃之药,此守而不攻之意也。宜四顺附子汤、三建丹、白丹、加味参附汤、姜附汤,皆可选用。如年尊虚弱之人,或素来禀受怯弱,亦宜以此法详酌调理。然大宜开胃进食为先,食可得入,则脾胃运化,糟粕便聚,糟粕既成垢腻,鲜血瘀滞,不患其不陨矣。如久痢不瘥,肠滑不禁,溏泄不止,诸药无效,方可施之涩肠止痢之剂,亦宜先以龙骨、肉豆蔻、诃子、钟乳、胡粉之药。近人多用罂粟壳、地榆之属,然此物性太紧涩,能损胃气,如少壮之人,壮健者服之,间奏奇效。若是疫毒受暑受湿之证,及年尊之人,或禀受怯弱,服此莫不受其大害。若以固秘涩肠为先,则风寒暑湿之邪,非惟涩而不去,而胃管闭而不通,禁口不食。日见羸瘦,糟粕不入肠中,所患无由可除矣。若有此证,宜以参苓白术散、四君子汤,及以石莲、山药之剂治之必愈。治痢欲投补药,必须有温通之意在焉。如四君子汤、理中汤、十全汤加木香、白豆蔻、茯苓、官桂、浓朴之属,可以散风邪,可以分水道,可以开胃管,可以治缠扰,可以通秘涩,此攻守之意两全也。大抵治痢之法,虚者补之,实者泻之,滑者涩之,闭者通之,有积者推之,风则散之,暑则涤之,湿则燥之,热则凉之,冷则温之,冷热者调之,以平为期,不可以过,此为大法。

  祭酒林谦之说医人刘从周治病有功,议论殊不凡,且有验。云:大凡痢疾,不问赤白而为冷热之证,若手足和暖则为阳,只须服五苓散,用粟米饮调下,次服感应丸二十丸即愈。若觉手足厥冷,则为阴,当服暖药,如已寒丸、附子之类。如此治痢,无不效。此方亲曾用有效。有人夏月患痢,一日六七十行,用五苓散两服止。

  〔薛〕东垣云:太阴经受湿,水泻变脓血,脾传于肾者,谓之贼邪,难愈。先痢而后泻者,谓之微邪,易痊。若厥阴经下痢,脉沉迟,手足厥逆,用麻黄小续命汤汗之。若身冷自汗,小便自利,脉微呕吐,用浆水散温之。若脉疾身动,下迫声响,用白术芍药汤。脉沉身静,饮食不入,用姜附汤。身体沉重,四肢不举,用术附汤。窃谓前证若饮食停滞,用六君子汤以补脾胃,消饮食。若胃气下流,用补中益气汤以补脾胃,升元气。

  若风伤肠胃,宜用神术散以补脾胃,解外邪。若痰积中焦,宜用六神丸以补脾胃,化痰滞。

  大凡脾胃虚弱,宜补中气,调饮食。一老妇食后因怒患痢,里急后重,肛门脱下,此脾气下陷,用大剂六君加附子、肉蔻、煨木香各一钱,吴茱五分,骨脂、五味各一钱五分,二剂诸证悉退。惟小腹胀闷,此肝气滞于脾也,与调中益气加附子、木香五分,四剂而愈。后口内觉咸,此肾虚水泛,与六味地黄丸二剂顿愈。又以饮食失宜,大便不实,四肢逆冷,此脾胃复伤,与六君加附子五分及八味丸而愈。先太宜人仲夏患痢,腹痛去后无度,烦渴饮汤,手按腹痛稍止,脉鼓指而有力,此真气虚而邪气实也,急用人参五钱,白术、茯苓各三钱,陈皮、炙草、升麻、附子各一钱,服之即睡,觉而索食,脉证顿退,再剂而安。此取证不取脉也。其时同患是证,服痢药者俱致不起,惜哉。

  〔陈〕曾有一妇人病痢疾,阅四十日,服诸药不愈。召予诊之,六脉沉弱。大凡下痢之脉宜沉宜弱,但以十全大补汤、姜枣煎成,加白蜜半匙,再煎数沸,服之愈。甲子夏秋间,赵经略侄孙病痢甚重,召小方脉未至,命予诊之,六脉平细,以证观之,云是血痢,其实非也,只是血水而已。予记调中汤治状,云治夏月初秋,忽有暴寒,折于盛热,结入四肢,则壮热头痛,寒伤于胃,则下利或血、或水、或赤,壮热冥困脉数,宜服此。遂合之,去大黄,服之而愈。又有一妇女泄泻不止,似痢非痢,似血非血,其色如浊酒。召予诊之,则六脉沉绝,众用热药及丹药服之,则发烦闷。仆先用败毒散数服,加陈米煎,次用胃风汤加粟米煎服愈。又调中汤去大黄,亦疗此证。

  〔大〕白头翁汤 治热痢下血,连月不瘥。

  白头翁(二两) 黄连 黄柏皮 秦皮(各三两)

  上 咀,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煎至七分,去滓无时温服。

  神术散 治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大治伤风头痛,项背拘急,鼻流清涕。

  苍术(一斤) 本 川芎(各六两) 羌活(四两) 粉草(二两六钱) 细辛(一两六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