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要药分剂
要药分剂
【禁忌】经疏曰。凡阴血太虚。真精耗竭。胃气脾阴俱弱者。虽见如上症。亦忌。即用。
亦
卷六 泻剂上
黄芩
味苦。性平。无毒。得天地清寒之气。而兼金之性以生。可升可降。阳中阴也。
【主治】主诸热。黄胆。肠 泄痢。逐水。下血闭。恶疮疽蚀火疡。(本经)疗痰热。
胃中热录)主目赤积血【归经】入心肺大小肠四经。兼入胆经。为除湿清火之品。(中焦实火脾家湿热)
【前论】东垣曰。中枯而飘者名片芩。泻肺火。细实而坚者名条芩。泻大肠火。丹溪曰。
黄多用则伤肺。须先以天冬保定肺气。而后用之。罗天益曰。肺主气。热伤气。故身体麻木。
黄芩去肺热。故补气。柴胡退热。乃苦以发之。散火之标也。黄芩退热。乃寒以胜之。折火之本也。时珍曰。黄芩得柴胡退寒热。得芍药治痢。得浓朴、黄连止腹痛。得桑皮泻肺火。
得白术安胎。得陈酒上行。得猪胆汁除肝胆火。
【禁忌】经疏曰。过服损胃。血虚寒中者。忌用。
卷六 泻剂上
苦参
味苦。性寒。无毒。禀天地阴寒之气而生。降也。阴也。元参为使。恶贝母、菟丝子。反藜芦。
【主治】主心腹结气。积聚症瘕。黄胆。溺有余沥。逐水。除痈肿。明目止泪。(本经)
养肝(中【归经】入肾经。为燥湿胜热之品。(兼燥剂 肾经君药故又能补阴 泄血中热)
【前论】丹溪曰。苦参能峻补阴气。久服每致腰重者。因其气降而不升也。非伤肾也。
其治久【禁忌】经疏曰。久服损肾气。肝肾虚而无大热者。忌。
【炮制】雷公曰。凡使。糯米泔浸一夜。其腥秽气并浮在水面上。须重重淘过。即蒸半日。
卷六 泻剂上
龙胆草
味苦涩。性大寒。无毒。禀天地纯阴之气以生。降也。阴也。贯众、赤小豆为使。
恶地黄。
【主治】主骨间寒热。惊痫邪气。(本经)除胃中伏热。时气温热。热泄下痢。去肠中小虫。
去目中膀胱火。
【归经】入肝胆胃三经。为涤火邪除湿热之品。(肝胆气分药 泻肝胆火下焦湿热)
【前论】洁古曰。下行之功。与防己同。酒浸则能上行外行。柴胡为主。龙胆为使。治目疾邪也腹服【禁忌】经疏曰。胃虚血少。脾胃两虚作泻。病虚有热。均忌。
卷六 泻剂上
白薇
味苦咸。性平。无毒。禀天地之阴气以生。降也。阴也。恶黄 、大黄、大戟、干姜、大枣、干漆、山萸。
【主治】主暴中风身热支满。忽忽不知人。狂惑邪气。寒热酸疼。温疟洒洒。发作有时。
(灼热【归经】入胃经。为清虚火除血热之品。(阳明冲任要药)
【前论】海藏曰。古方多用白薇治妇人病。仲淳曰。别录治伤中淋露者。女子荣气不足则血火旺鳌按、白薇并能除血癖。曾治一妇人。本系产后身热烦呕之症。余用白薇为君。加芎、归、微觉点。
【禁忌】经疏曰。凡汗多亡阳。或内虚不思食。食不消。及下后内虚。腹中觉冷。或因下太【炮制】雷公曰。去须。糯米泔浸一宿。细锉。蒸拌。日晒干用。(酒洗亦可)
卷六 泻剂上
白前
味甘。性微温。无毒。感秋之气而得土之冲味以生。降也。阳中阴也。
【主治】主胸胁逆气。咳嗽上气。呼吸欲绝。(别录)主一切气。肺气烦闷。奔豚肾气。
(大【归经】入肺经。为泻肺下气降痰之品。(肺家要药)
【前论】寇氏曰。此能保定肺气。治嗽多用。以温药相佐。尤佳。
鳌按、白前性无补益。虽寇氏称其能保肺气。但其功能专于降气。气降故痰亦下。故惟肺气【炮制】雷公曰。生甘草水浸一伏时。去头须。焙干用。
卷六 泻剂上
丹皮
味辛苦。性微寒。无毒。禀季春之气。兼得木之性以生。可升可降。阴中微阳也。畏贝母、大黄、菟丝子。忌蒜、胡荽。
【主治】主寒热。中风螈 。惊痫邪气。除症坚瘀血留舍肠胃。安五脏。疗痈疮。(本经)
除续筋(纲【归经】入心肝肾心包四经。为清伏火凉血热之品。(兼补剂 清血分又补血)
【前论】洁古曰。牡丹皮入肾心包。故治无汗之骨蒸。地骨皮入肾三焦。故治有汗之骨蒸。
究互精【禁忌】经疏曰。牡丹皮本入血凉血之药。然能行血。凡女子血崩。及经行过期不尽。
均忌
卷六 泻剂上
姜黄
味辛苦。性热。得火气多金气少以生。降也。阳中阴也。
【主治】主心腹结积。疰忤。下气。破血。除风热。消痈肿。功力烈于郁金。(开宝)
治症瘕后败血【归经】入脾经。兼入肝经。为破血行气之品。(血中气药)
【前论】藏器曰。姜黄辛温色黄。郁金苦寒色赤。姜黄入脾。兼治血中之气。郁金入心。
单非【禁忌】经疏曰。凡血虚臂痛。血虚腹痛。而非瘀血凝滞。气逆上壅作胀者。均忌。若误用
卷六 泻剂上
蓬莪术
味苦辛。性温。无毒。感夏末秋初之气。而得土金之味以生。降也。阳中阴也。得良。
【主治】主心腹痛。中恶疰忤鬼气。霍乱。冷气。吐酸水。解毒。食饮不消。酒磨服之。
又通【归经】入肝经。为行气破血消积之品。(肝经血分药 通肝经聚血 破气中血)
【前论】苏颂曰。此治积聚诸气为最要之药。与三棱同用良。妇人方中亦多使。 庵曰。
治旺【禁忌】经疏曰。凡气血两虚。脾胃素弱而无积滞者。均忌。
【炮制】雷公曰。于砂盆中醋磨令尽。火畔 干。筛用。苏颂曰。此物极坚。必于火灰中煨
卷六 泻剂上
荆三棱
味苦。性平。无毒。得火土之气以生。降多于升。阴中阳也。
【主治】主老癖症瘕。积聚结块。产后恶血血结。通月水。堕胎。利气。止痛。(开宝)
治气饮食不【归经】入肝经兼入脾经。为散血行气消积之品。(肝经血分药破血中之气)
【前论】好古曰。三棱、蓬莪术治积块疮硬者。坚者削之也。时珍曰。能破气散结。其功近于【禁忌】洁古曰。三棱能泻真气。真气虚者忌。
卷六 泻剂上
海藻
味咸。性寒。无毒。禀海中阴气以生。降也。阴也。反甘草。
【主治】主瘿瘤结气。散颈下硬核痛。痈肿。症瘕坚气。腹中上下雷鸣。下十二水肿。
(本经)疗皮间积聚暴 。瘤气结热。利小便。(别录)治气结心下满。疝气下坠。疼痛卵肿。
去主【归经】入胃经。通入十二经。为除热软坚润下之品。(能软老痰兼消宿饮)
【前论】洁古曰。凡瘿瘤马刀诸疮。坚而不溃者用之。经曰。咸能软坚。营卫不调。外为浮【禁忌】经疏曰。脾家有湿者忌。以白酒洗去咸味。焙干用。
卷六 泻剂上
昆布
味咸。性寒。无毒。得水气以生。降也。阴也。
【主治】主十二种水肿。瘿瘤聚结气。 疮。(别录)破积聚。(思邈)
【归经】入胃经。为软坚润下。除热散结之品。
【前论】东垣曰。咸能软坚。故瘿坚如石者。非此不除。与海藻同功。
鳌按、昆布消坚。诚为要品。余曾用此同茯苓、归身、白术、半夏、陈皮。治梅核膈。
二帖一物山
卷六 泻剂上
蒲公英
味甘。性平。无毒。得水之冲气以生。降多于升。阳中阴也。
【主治】主妇人乳痈肿。水煮汁服之。又封之。立消。(本经)
【归经】入肾经。兼入脾胃二经。为解毒散结之品。(足少阴君药)
【前论】时珍曰。古方有擦牙乌须发还少丹。甚言此草之功。盖取其能通肾也。故东垣以为
卷六 泻剂上
青蒿
味苦。性寒。无毒。禀天地芬烈之气以生。可升可降。阴中阳也。伏硫黄。
【主治】主疥瘙痂痒恶疮。杀虱。留热在骨节间。明目。(本经)风毒心痛。妇人血气。
腹内〔青蒿【归经】入肝胆二经。为除热补劳之品。(二经血分药 专治骨蒸劳热蓐劳虚热)
【前论】时珍曰。得春木少阳之气最早。故所主皆少阳厥阴血分之病。
【禁忌】经疏曰。产后气虚内寒作泻。及饮食停滞泄泻者。均忌。凡产后脾胃薄弱。忌与归
卷六 泻剂上
夏枯草
味苦辛。性寒。无毒。得土金之气而生。降也。阳中阴也。土瓜为使。伏汞砂。
【主治】主寒热瘰 。鼠 头疮。破症。散瘿结气。脚肿湿痹。(本经)
【归经】入肝胆二经。为散结解热之品。(补肝血缓肝火解内热散结气)
【前论】丹溪曰。此草大有补养厥阴血脉之功。楼全善曰。此治目珠疼。至夜则甚者。
神效者。
草四故昼
卷六 泻剂上
刘寄奴
味苦。性温。无毒。
【主治】主破血。下胀。多服令人痢。(本经)主通经。除症。止金疮血。(大明)
【归经】入肝经。为破血止血之品。(通行走散专入血分)
【前论】仲淳曰。昔人谓为金疮要药。又治产后余疾下血止痛者。正以其下血迅速故也。
【禁忌】经疏曰。病患气血虚。脾胃弱。易作泄者。勿服。
【炮制】雷公曰。凡使。去叶用子良。以布拭去薄壳。酒蒸晒干用。
卷六 泻剂上
旋复花
一名金沸草。味咸。性温。无毒。禀冬令之气而生。降也。阳中阴也。
【主治】主结气胁下满。惊悸。除水。去五脏间寒热。下气。(本经)消胸上痰结。唾如胶漆主水肿筋断。汁【归经】入肺大肠二经。为下气消痰之品。(定喘止嗽肺家要药)
【前论】丹溪曰。宗 言其行痰水。去头目风。亦走散之药。时珍曰。如上所治诸病。
其功【禁忌】经疏曰。病患涉虚者。忌多服。冷利大肠。虚寒人禁用。
卷六 泻剂上
青葙子
一名草决明。味苦。性微寒。无毒。
【主治】主唇口青。(本经)治五脏邪气。益脑髓。镇肝。明耳目。坚筋骨。去风寒湿痹。
(【归经】入肝经。为泻肝明目之品。(善祛风热)
【前论】时珍曰。青葙子治眼。与决明子苋实同功。本经虽不言治眼而主唇口青。又云。
一阴
卷六 泻剂上
漏芦
味苦咸。性寒。无毒。得地苦咸之味。禀天大寒之气以生。降也。阴也。连翘为使。
【主治】主皮肤热毒。恶疮疽痔。湿痹。下乳汁。(本经)止遗溺。热气疮痒。通经脉。
(别血生【归经】入脾胃胆大肠膀胱五经。为泄热解毒之品。(胃本经药寒而通利)
【前论】庞安常曰。预解时行痘疹毒。取其寒胜热。又入阳明故也。无则以山栀代之。
时珍【禁忌】经疏曰。妊娠禁用。疮疡阴症平塌不起发者。真气虚也。法当内塞。漏芦苦寒。
非
卷六 泻剂上
苎根
味甘。性寒。无毒。得土之冲气兼阴寒之气以生。降也。阴也。
【主治】主小儿赤丹。其浸苎汁疗渴。(本经)治心膈热。漏胎下血。胎前产后心烦。
及服金毒。
【归经】入肝经。为解热散瘀之品。(捣汁能化血为水补阴润燥凉血)
【前论】丹溪曰。苎根大能补阴而行滞血。方家恶其贱勿用。惜哉。李仲南曰。诸伤瘀血不【禁忌】经疏曰。病患胃弱泄泻。及诸病不由血热者。均忌。
卷六 泻剂上
牛蒡子
味苦。性平。无毒。得天地清凉之气以生。升多于降。阳也。
【主治】主明目。除风伤。(别录)润肺散气。利咽喉。去皮肤风。(元素)研末浸酒。
每日服三盏。除诸风。去丹石毒。利腰脚。又食前熟 三枚吞之。散诸结节筋骨烦热毒。(甄权)
【归经】入肺胃二经。为散风除热解毒之品。(通行十二经)
【前论】东垣曰。能治风湿瘾疹。一也。疗咽喉风热。二也。散诸肿疮疡之毒。三也。
利凝鳌按、牛蒡子功专发散。故为斑疹必用之剂。
【禁忌】经疏曰。疮家气虚色白。大便泄泻者忌。痧疹不忌泄泻。故用之无妨。痈疽已溃。
卷六 泻剂上
大青
味苦。微咸。性大寒。无毒。禀至阴之气而生。降也。阴也。茎叶同用。
【主治】主疗时气头痛。大热口疮。(别录)治温疫寒热。(甄权)治热毒风。心烦闷。
渴疾口目)伤寒【归经】入心胃二经。为解散热毒之品。(二经泻热主药)
【前论】李象先曰。阳毒则狂斑烦乱。以大青、升麻。可回困笃。楼全善曰。大青能通解心【禁忌】经疏曰。此乃阴寒之物。止用以除天行热病。不可施之虚寒脾弱之人。
卷六 泻剂上
青黛
味咸。性寒。无毒。此即染淀瓮上沫紫碧色者。市肆以干淀充之。便有锻石。宜水飞淘净锻石。其淀。乃蓝与锻石作成者。气味与蓝稍有不同。而止血拔毒杀虫之功更胜于蓝。
蓝叶汁。即生蓝叶可以染青者。如一时不得。以青布浸汁亦善。
【主治】主消食积。(丹溪)主泻肝。散五脏郁火。解中下焦蕴蓄风热。吐咯痢血。小儿惊止吐衄血。金疮血闷。除烦止渴。女人产后血晕。小儿壮热热疳。(大明)〔青布〕解诸物毒。
天行热毒。小儿丹毒。并渍汁饮。烧灰敷恶疮。(医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