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要药分剂
要药分剂
卷五 补剂下
鹿角
俗名毛鹿角。味咸。性温。无毒。杜仲为使。畏大黄。
【主治】主恶疮痈肿。逐邪恶气。留血在阴中。除小腹血急痛。腰脊痛。折伤恶血。益气。
伤。烧酒服一【归经】入肾经。兼入心肝心包三经。为补阳之品。
卷五 补剂下
鹿角胶
一名白胶。味甘。性平。无毒。杜仲为使。畏大黄。
【主治】主伤中劳绝。腰痛羸瘦。补中益气。妇人血闭无子。止痛。安胎。(本经)疗吐血下血。崩中不止。四肢作痛。多汗淋露。折跌伤血。妇人服之令有子。治漏下赤白。(甄权)
【归经】入肾经。兼入心肝心包三经。为温补下元之品。
【前论】沈存中曰。凡含血之物。肉易长。筋次之。骨最难长。故人必二十岁骨髓方坚。
麋岂与凡血比哉。抱朴子曰。猎人得鹿。絷之取茸。然后毙鹿。以血未散故也。寇氏曰。鹿茸最难不破。又不出血者。盖其力尽在血中故也。苏颂曰。鹿角要黄色紧重尖好者。以鹿角镑屑。生用则散热行血。消肿辟邪。或用蜜浸酒浸炙黄。熟用则益肾补虚。强精活血。若炼霜熬膏补阳
卷五 补剂下
麋茸
味甘。性咸。无毒。鹿属阳。麋属阴。
【主治】主风痹。止血。益气力。(别录)主阴虚劳损。一切血病筋骨腰膝酸痛。滋阴益肾。
丈夫诜)
【归经】入肾经。为专补真阴之品。(滋阴养血茸角相同)
【前论】之才曰。麋茸角属阴。故治真阴不足。虚损劳乏。筋骨腰膝不仁。一切血液衰少之之。
【禁忌】经疏曰。阳气衰少。虚羸多寒者。忌。
【炮制】雷公曰。麋角以顶根上有黄毛若金线。兼旁生小尖色苍白者为上。孟诜曰。凡使。
卷五 补剂下
羊肉
味苦甘。性大热。无毒。得火土之气以生。升也。阳也。反半夏、菖蒲。
【主治】主缓中。字乳余疾。及头脑大风汗出。虚劳寒冷。补中益气。安心止惊。(别录)
止五劳壮阳。
【归经】入脾肺二经。为助元阳益虚劳之品。(人参补气在中羊肉补形在表)
【前论】东垣曰。羊肉有形之物。能补有形肌肉之气。故曰补可去弱。人参羊肉之属。
人参肉汤予肝【禁忌】经疏曰。孕妇食之。令子多热。骨蒸。疟疾。热痢。与痈肿疮疡。消渴。吐血。
嘈不
卷五 补剂下
牛乳
味甘。性微寒。无毒。可升可降。阴也。
【主治】主补虚羸。止渴。(别录)养心肺。解热毒。润皮肤。(日华)治反胃热哕。补益劳损痢。去消(孟诜)〔(藏器)
【归经】入心肺二经。为润燥生津之品。
【前论】丹溪曰。反胃噎食。大便燥结。宜牛羊乳时时咽之。并服四物汤为上策。切不可用角行
卷五 补剂下
阿胶
味甘。性平。无毒。得济水之清气。兼得驴皮之润气而成。可升可降。阳中阴也。山药为使。畏大黄。得火良。
【主治】主心腹内崩。劳极洒洒如疟状。腰腹痛。四肢酸疼。女子下血安胎。丈夫小腹痛。
肢节痿不调。
【归经】入肺肝肾三经。为益阴清热之品。(清肺养肝 滋肾益气 和血补阴 化痰定喘除风【前论】藏器曰。诸胶皆主风止泄补虚。而驴皮主风为最。士瀛曰。凡治喘嗽。不论肺虚肺以药液【禁忌】经疏曰。气味虽平和。然性粘腻。胃弱作呕吐。脾虚食不消者。均忌。入调经丸中【炮制】纲目曰。凡用去痰。蛤粉炒。止血。蒲黄炒。或面炒。或酒化。或水化。或童便和
卷五 补剂下
腽肭脐
味咸。性大热。无毒。得水中之阳气以生。升也。阳也。一名海狗肾。
【主治】主鬼气尸疰。梦与鬼交。鬼魅狐魅心腹痛。中恶邪气。宿血结块。 癖羸瘦。
(开宝)治男子肾精衰损。多色成劳瘦悴。(甄权)补中。益肾气。暖腰膝。助阳气。破症结。
疗【归经】入肾经。为专助元阳之品。(肾气衰极精寒痿弱要药)
【前论】张鼎曰。和剂局方治诸虚劳损。有腽肭脐丸。今之滋补药中多用之。精不足者补之【禁忌】经疏曰。性热助阳。凡阴虚火炽。强阳不倒。或阳事易举。及骨蒸劳嗽等症。
均忌【炮制】雷公曰。凡用。酒浸一日。纸裹炙香。锉捣。或于银器中以酒煎熟合药。
以上补剂禽兽部
卷五 补剂下
鱼膘
味甘。性平。无毒。
【主治】主折伤出血不止。烧灰敷阴疮 疮月蚀疮。(李 )〔鳔胶〕主女人产难。产后风搐【归经】入肾经。为专填精髓之品。
【前论】苏恭曰。诸鱼之白脬曰鳔。言中空如泡也。皆可为胶。而今世多用石首鱼膘。
名江以上补剂鳞部
卷五 补剂下
龟甲
一名败龟板。味甘咸。性平。无毒。禀金水之气而生。降也。阴中阴也。恶沙参。
【主治】主漏下赤白。破症瘕 癖。五痔。阴蚀。湿痹。四肢重弱。小儿囟不合。(本经)
惊主阴益大【归经】入肾经。兼入心肝脾三经。为益阴滋血之品。(肾家正药 专治阴虚血弱)
【前论】之才曰。能补阴。故兼入心肝脾。以心主血。肝藏血。脾统血也。丹溪曰。龟首常补精水。
仲淳之义【禁忌】经疏曰。妊娠及病患虚而无热者。均忌。
【炮制】雷公曰。凡用。锯去四边。或酥炙。醋炙。酒炙。猪胆炙。俱可。经疏曰。凡使。须研极细。不尔。留滞肠胃。能变症瘕。鳖甲亦然。
卷五 补剂下
鳖甲
味咸。性平。无毒。禀天地至阴之气而生。降也。阴也。忌见汤。恶矾。反苋菜、鸡子。
【主治】主心腹症癖。坚积寒热。去痞疾。痔核恶肉。(本经)疗温疟。血瘕腰痛。小儿胁下去血复食复目)
【归经】入肝经。兼入肺脾二经。为益阴除热散结之品。(兼宣剂 肝经血分药)
【前论】严用和曰。鳖色青入肝。故所主者皆足厥阴血分之病。龟色黑属肾。故所主者。
皆退【禁忌】经疏曰。妊娠。及阴虚胃弱。阴虚泄泻。产后泄泻。产后饮食不消。不思食。
及呕【炮制】弘景曰。凡用。须生取甲。剔去肉者。为妙。
以上补剂介部
卷五 补剂下
蜂蜜
味甘。性平。无毒。得草木群英之精华。合露气以酿成。降也。阴也。
【主治】主心腹邪气。诸惊痫 。安五脏诸不足。益气补中。止痛解毒。除众病。和百药。
痢脓录)
【归经】入心脾二经。为甘和滑润之品。(能治心腹血刺痛和营卫 润脏腑 通三焦 调脾【前论】吴普曰。蜜成于蜡。而万物之至味。莫甘于蜜。莫淡于蜡。蜜之气味俱浓。属乎阴者味解毒通三【禁忌】经疏曰。蜜性甘清。中满与泄泻者。均忌。
卷五 补剂下
桑螵蛸
味咸甘。性平。无毒。禀秋金之阴气。兼得桑木之津液而成。能升能降。阴也。畏旋复花。
【主治】主伤中疝瘕。阴痿。益精生子。女子血闭腰痛。通五淋。利小便水道。(本经)
疗男【归经】入肝命门膀胱三经。为固肾益精之品。(兼涩剂)
【前论】苏颂曰。古方漏精。及风药中。多用之。寇氏曰。男女虚损。肾衰阴痿。梦遗白浊【炮制】韩保升曰。凡使。或炙黄。或醋煮。或酒炒。或汤泡煨用。
卷五 补剂下
雄原蚕蛾
味咸。性温。有小毒。
【主治】主益精气。强阴道。交接不倦。亦止精。(别录)壮阳事。止泄精。尿血。暖水脏。
【归经】入肾经。为助阳之品。
【前论】寇氏曰。蚕蛾取第二番者。取其数于生育也。吴普曰。蚕蛾性淫。出茧即媾。
至枯【禁忌】经疏曰。少年阴痿由于失志者。及阴虚有火者。均忌。
以上补剂虫部
卷六
泻剂上
徐之才曰。泄可去闭。葶苈、大黄之属是也。李杲曰。葶苈苦寒。气味俱浓。不减大黄。
能一大黄、牵牛、甘遂、巴豆之属。皆泻剂也。其催生下乳。磨积逐水。破经泄气。凡下行者。
皆下法也。
卷六 泻剂上
葶苈
味辛苦。性大寒。无毒。禀阴金之气以生。降也。阳中阴也。榆皮为使。得酒良。宜大枣。恶僵蚕。
【主治】主症瘕积聚。结气饮食寒热。破坚逐邪。通利水道。(本经)下膀胱水。伏留热气。
咳嗽。
【归经】入肺大肠膀胱三经。为下气行水之品。(兼通剂 肺家正药 善逐水病)
【前论】东垣曰。大降气。只可与辛酸同用以导肿气。宗 曰。有甜苦二种。其形则一。
皆以【禁忌】经疏曰。肿满由脾虚不能制水。小便不通。由膀胱虚无气以化者。均忌。盖不利于【炮制】雷公曰。凡使。同糯米微焙。待米熟。去米。捣用。
卷六 泻剂上
大黄
味大苦。性大寒。无毒。禀地之阴气独浓。得天之寒气独深而生。降也。阴也。黄芩为使。无所畏。恶冷水。忌干漆。
【主治】主下瘀血。血闭寒热。破症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
调小腹权)利痢赤白。
【归经】入肝脾胃三经。兼入心包大肠二经。为大泻血分实热。尽下有形积滞之品。(五经【前论】东垣曰。大黄下走。用之于下必用生。若邪在上。必酒浸。引上至高之分。驱热而也。
【禁忌】经疏曰。凡气分病。及胃寒血虚。妊娠。产后。均忌。
【炮制】藏器曰。凡使。有蒸。有生。有熟。不得一概用之。洁古曰。酒浸入脾经。酒洗入
卷六 泻剂上
知母
味苦。性寒。无毒。禀天地至阴之气而生。降也。阴也。得黄柏及酒良。伏盐、硼砂。忌铁器。
【主治】主消渴热中。除邪气。肢体浮肿。下水。补不足。益气。(本经)疗伤寒久疟烦热。
蓐劳。
凉心清肺金。
【归经】入肺肾二经。为泻火滋水之品。(兼补剂滑剂 肺肾气分药 专泻肾家有余之火)
【前论】东垣曰。凡热在上焦气分。便秘而渴。乃肺中伏热。不能生水。膀胱绝其化源。
宜用淡渗之品。泻火清金。滋水之化源。热在下焦涸。无阴则阳无以化知母入肺肾气分。
【禁忌】经疏曰。阳痿。及易举易痿。泄泻。脾弱饮食不消化。胃虚不思食。肾虚溏泄。
均【炮制】时珍曰。凡使。欲引经上行。酒浸焙。欲下行。盐水润焙。
卷六 泻剂上
元参
味苦咸。性微寒。无毒。正禀北方水气。兼得春阳之和以生。可升可降。阴也。恶黄、干姜、茴香、山萸。反藜芦。勿犯铜铁。
【主治】主腹中寒热积聚。女子产乳余疾。补肾气。令人明目。(本经)暴中风伤寒。
身热支痈心【归经】入肾经。为壮水制火之品。(兼补剂 肾家君药散无根浮游之火)
【前论】河间曰。此乃枢机之剂。管领诸气。上下清肃而不浊。风药中多用之。故活人书治论之阳无结核【禁忌】经疏曰。凡血少目昏。停饮支满。血虚腹痛。脾虚泄泻。均忌。
【炮制】备要曰。凡使。蒸过晒干焙用。
卷六 泻剂上
白头翁
味辛苦。性温。无毒。禀地中微阳之气以生。可升可降。阴中阳也。得酒良。
【主治】主温疟狂易寒热。症瘕积聚。瘿气。逐恶血。止腹痛。疗金疮。(本经)止毒痢。
(【归经】入胃大肠二经。为泄热凉血之品。(二经血分药 苦能坚肾寒能凉骨)
【前论】吴绶曰。热毒下痢紫血鲜血者宜之。寇氏曰。此药有风则静。无风反摇。与赤箭独【禁忌】经疏曰。滞下胃虚不思食。及完谷不化。泄泻由虚寒。寒热而不由湿毒者。均忌。
卷六 泻剂上
三七
味甘微苦。性温。无毒。
【主治】主吐血衄血。血痢血崩。目赤。痈肿。金疮杖疮。跌扑伤。俱嚼涂。或末掺。
其血【归经】入肝胃二经。为散瘀定痛之品。(金疮杖疮圣药二经血分药)
【前论】时珍曰。受杖前服一二钱。血不冲心。杖后服。并末敷之。去瘀消肿易愈。跌打损西山
卷六 泻剂上
黄连
味苦。性寒。无毒。禀天地清寒之气以生。可升可降。阴中阳也。
【主治】主热目痛。 伤泪出。肠 腹痛下痢。女人阴中肿痛。(本经)五脏冷热。久下脓血猪肚素)
毒。
【归经】入心经。兼入肝胆脾胃大肠五经。为清火除湿之品。
【前论】海藏曰。黄连苦燥。苦入心。火就燥。泻心者。实泻脾也。实则泻其子。丹溪曰。
炒。
呷下平而宗初病以官【炮制】时珍曰。黄连入心经。为治火之主药。治本脏火则生用。治肝胆实火。猪胆汁浸炒炒。
独为【禁忌】经疏曰。血少气虚。致惊悸烦躁。小儿痘疮阳虚作泄。行浆后泄泻。老人脾胃虚寒
卷六 泻剂上
胡黄连
味苦。性寒。无毒。得天地清肃阴寒之气以生。降也。阴也。恶菊花、元参、白藓皮。忌猪血。解巴豆毒。
【主治】主久痢成 。小儿惊痫寒热不下食。霍乱下利。伤寒咳嗽。湿疟。理腰肾。去阴汗五痔。
【归经】入肺胃二经。为清湿除热之品。
【前论】钱仲阳曰。凡小儿疳热肚胀潮热发焦者。此热势已极。但不可用大黄、黄芩伤胃之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