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因证治


   止痢神丸川黄连 茱萸 粟壳(清泔浸三日。又酒浸七日,炒干,同上二味,同此制)

  上末为丸。热则甘草汤下,寒姜汤下八十丸。

   小柴胡去参汤 浑身热,挟外感。

   没乳丸 治瘀血痢。

  乳香 没药 桃仁 滑石佐以木香、槟榔。苏木汤下。

   保和丸 治食积痢。

   噤口丹 治噤口痢,呕不纳食;亦治痢吐食。

  枇杷叶(十张,蜜炙) 缩砂(十个,末)

  熟蜜调,抹口上。

  半夏(四钱) 人参(八钱)

  姜煮干,焙末。以姜粉入香附,丸服,连多加参煎呷。

   大承气汤 治下痢不欲食。

  许学士云:凡痢病腹痛,以白芍、甘草为君、归、术为佐。见血前后,以三焦热论。

  凡治痢病,小便清白不涩为寒,赤涩为热。

  又法,完谷不化而色不变,吐利腥秽,沉沏清冷,小便清白不涩,身凉不渴,脉微细而迟者,寒也。谷虽不化而色变非白,烦渴,小便赤黄而或涩者,热也。凡谷消化,无问他证及色,便为热也。寒泄而谷化者,未之有也。

  伤食,微加大黄;腹胀,川朴;渴者,白茯苓;腹痛,白芍、甘草为主。冬月,白芍药一半、白术一半;夏月,制黄芩。先见脓血,后见大便者,黄柏为君,地榆为佐,加归尾;先见大便而脓血者,制芩、归梢;脓血相杂下者,制连;大便腹不痛,白芍半之;身倦。目不欲开,口不能言,黄 、人参;沉重者,制苍术;不思食者,木香,藿香。余同上。

  卷二

  十七、泄

   【脉】 脉疾身多动,音声响亮,暴注下迫,此阳也、热也。脉沉细疾,目睛不了了,饮食不下,鼻准气息,此阴也、寒也。

   【因】 湿多成五泄者,胃泄、脾泄、大肠泄、小肠泄、大瘕泄。

   【证治】 胃泄,饮食不化、色黄,宜承气汤。

  脾泄,腹胀满,泄注食呕吐逆,宜理中汤。一云,肠鸣食不化者,经云脾虚。

  大肠泄;食已窘迫,大便色白,肠鸣切痛,宜干姜附子汤。

  小肠泄,溲便脓血,小腹痛,宜承气汤。

  大瘕泄,里急后重,数圊不得,茎中痛,宜五苓散。

  五病治虽不同,其湿一也。有化寒、化热之异故也。虚则无力,不及拈衣而已出,故谓之不禁故也。温之、热之;实则圊不便,虚坐努责,宜下之。

  痰积下流,因太阴分有积痰,肺气不得下流降而瘀,大肠虚而作泄,当治上焦,以萝卜子等吐之。

  水恣泄,乃大引饮,是热在膈上,水多入下,胃经无热不胜。寒泄,大肠满而泄 溏。

  风泄,久风为飧泄,乃水谷不化而出也,防风为君。

   平胃五苓散 治湿泄、水恣泄、热泄。此方治一切阳证。

  平胃散、五苓散、白术。热,加黄连、木通。

   补胃丸 治气虚下溜。

  四君子、白芍(炒)、升麻。

   流积丸 治痰积下流。甚则吐之。

  青黛 黄芩 海石 神曲 砂仁 止泻丸 肉豆蔻(五两) 滑石(春一两,夏二两,秋一两半)

  寒,加神曲、砂仁、吴茱萸;热,加黄连、茯苓;滑,加诃子(煨)。

   温六丸 清六丸 脾泄丸 白术(二两,炒) 白芍(一两,酒炒) 神曲(一两半,炒) 查子 半夏(一两半) 黄芩(半两,炒) 苍术虚,加参、术、甘草;里急后重,加槟榔、木香、荷叶煨饭丸。

   姜附汤 治寒泄。

   椒术丸 治湿泻。

  川椒 苍术 肉果。

   胃风汤 治风泄。

   太平丸 治泄。

  黄连一方与干姜炮各一两,或加诃、归,名驻车丸;一方与茱萸各一两,或加芍药,又名苦散。

  肠鸣,乃湿与热相搏也;或大热亦然;或饮水亦鸣。

   许论 泄泻有八。冷泻,脉微,宜暖药。热泻,胃中有热,伤寒多有脉数,宜凉解之。积泻,脾脉沉弦,宜逐积。脾泻,同上条。气泄者,躁怒不常,伤动其气,肝气乘脾而泄,脉弦而逆,宜调气。飧泄者,春伤于风,肝旺受病而传于脾,至季夏土而泄,宜泻肝补土。惊泻者,因心受惊,惊则气乱,心气不通,水入谷道而泄,心脉散大者,是宜调心利水。病亟气败而泻者,《素问》云:门户不要也。

  厥逆幽闷,困泻不止,四肢冷,困软不能转侧,下泄不知,脉亡阳,喘者死。

  卷二

  十八、自汗头汗

   【因】 湿能自汗,热能自汗。虚则盗汗。痰亦自汗、头汗。

   【证】 阴阳俱虚,身体枯燥,头汗,亡津液也。热入血室,头汗。

  伤湿额上汗,因下之,微喘者死。胃热上熏,头汗。发黄头汗,小便不利而渴。此瘀热在里也。心下懊 ,头汗。

  卷二

  十九、淋

  (附小便不禁 肾脏风)

   【脉】 细而数。脉盛大而实者生;虚小而涩者死。尺中盛大,此阴血不足,阳乘之,为关。

   【因】 膀胱有热则淋。然赤涩、淋涩,如脂膏、如砂石,皆内热也。如水煎盐而成也。气不利则不通。《经》曰,小便为气所化,气不化则脐腹满不利,闷而为淋。

   【治法】 淋者,解热利小便;闭者,行气则水自下。有气虚则气不行,血虚则气不升,痰多气塞则气不运。治法,气虚补气,血虚补血,痰多导痰。先服本药,后皆用吐之以提其气,气升则水自下,加以五苓散。有人患淋,乃血滞,故四物汤内加杜牛膝而愈。死血亦淋也。

  李论:皆邪在肺而无资其化源,邪热在肾而闭其下焦,可除其热、泻其塞当已。

  治热在上焦,以栀子、黄芩主之;热在中焦,加以连、芍;热在下焦,加之以柏。

   资肾丸 治小便闭,不渴,热在下焦血分也。

  知母(酒制) 黄柏(各二两,酒炒) 肉桂(一钱)

   清肺饮子 治渴,小便不利,热在上焦气分。

  茯苓(二钱) 猪苓(三钱) 泽泻(五钱) 琥珀(五分) 灯心(一钱) 木通(七钱) 通草(二钱) 车前子(一钱) 扁豆(七钱) 瞿麦(半钱)

   导气除湿汤 治小便闭,乃血涩致气不通;或淋者,即有死血。

  知母(三钱,酒浸) 黄柏(四钱,酒制) 滑石(二钱,炒黄) 泽泻 茯苓(各三钱)

  空心服。

   牛漆膏 治前方证,大妙。

   肾疸汤 治目黄渐至身,小便赤涩。

  升麻(半两) 羌活 防风 本 独活 柴胡(各半钱) 白术 苍术(一钱) 猪苓(四钱) 茯苓(二钱) 黄柏(二钱) 泽泻(三钱) 白芍(五分) 神曲(六钱,炒) 人参(三钱)

  甘草(三钱)

  作二服。

   秘方 淋热则利之,山栀之类;气虚补之,参、术加木通、山栀之类。

  小便不通。气虚,参术升麻汤,后吐之。血虚,四物汤,后吐之。痰气闭塞,二陈汤,加木通、香附,后吐之。

   又方 治淋。

  麦门冬 葱头(带根) 人参 三臼根 黑豆浓煎,饮之。

   淋方 五淋散 牛膝根 葵子 滑石 瞿麦冷加附;热加芩;血加栀子;膏加秋石,加石苇;气,小腹满闭,加沉香、木香。

   发灰散 治饮食、忍小便、走马房劳,皆致转胞,脐下急满不通。醋服一合,或加葵子、甘遂,加大蒜捣饼,安脐心,令实,着艾灸三十壮,治小便不通。

   小便不禁 (膀胱不约为遗尿)

   因 归之肾冷,用韭子丸(六两,炒),佐以鹿茸、肉苁蓉、牛膝、巴戟、菟丝、石斛、杜仲、肉桂、当归、地黄等药。

   阿胶散 治湿。

  阿胶(二两,炒) 牡蛎( ) 鹿茸(酥炙,四两)

  煎散,任下。

   茯苓丸 治心肾虚,淋沥。

  赤白茯苓(各二两) 地黄汁好酒熬膏,丸,盐酒下。

   【证】 大小便闭者,外有骨热不同。关格者,外有肝实热、心实热。便利不禁者,外有风湿、肝痹不同。肾脏风乃湿。

   【治】 阴茎痒痛不忍,苦参、大黄、荆芥、皂角洗熏。

  阴胞痒,虫蚀方 狗脊(不用金毛者)、黄连、黄柏、黄丹、水银粉、光粉、赤石脂,为末敷好。

   又方 大甘草汤浸海螵蛸末,敷。

  卷二

  二十、头目痛

  (附脑痛、眉骨痛)

   【脉】 寸脉紧急或短,皆曰头痛,又浮而滑为风痰,主头目痛,脉反短涩者死。又卒然无所见者死;脑痛、脉缓大者死。太阳头痛,脉浮紧,恶风寒。少阳头痛,脉弦细,有寒热。

  阳明头痛,脉浮缓长,自汗。太阴头痛,脉沉缓,必有痰。厥阴头痛,脉浮缓,为冷厥。少阴头痛,脉沉细,为寒厥。左属风,右属痰。

   【因】 有风、有痰者,多风痰结滞。痛甚者,火多,火曰炎上。血虚头痛者,亦多血不上荣。诸经气滞亦头痛,乃经气聚而不行也。

   【证治】 太阳头痛兼项痛,足太阳所过攒竹痛也,恶风寒,羌活、川芎主之。

  阳明头痛,自汗发热,石膏、白芷、葛根、升麻主之。少阳头痛,额角上偏痛,往来寒热,柴、芩主之。太阴头痛,有湿痰实,体重腹痛,半夏、南星、苍术主之。少阴头痛,主三阴、三阳经不流行,而足寒逆为寒厥,细辛主之。厥阴头痛顶痛,血不及,或痰吐涎沫、厥冷,吴茱萸主之。气虚头痛,黄 主之。病则耳鸣,九窍不和,参、 主之。血虚头痛,芎、归主之。伤寒头痛,从伤寒法治之。太阳证,麻黄汤、桂枝汤;阳明脉洪,白虎;少阳柴胡;太阴脉浮则桂枝,脉沉则理中;少阴麻黄加辛、附子;厥阴桂枝麻黄各半汤。痰厥头痛,吐之。火作痛,清之、散之。伤暑亦同。湿热头痛,证则心内烦。外有香港脚,亦能头痛,其状吐逆、寒热、便溲不通。有谷疸亦头痛。

   半夏白术天麻汤 治痰厥头痛。

  天麻(五分) 木香(一钱) 半夏(七钱半) 黄 (五分) 苍术 陈皮(各半钱) 人参泽泻(各一钱) 神曲(一钱,炒) 干姜 黄柏(二钱) 茯苓(五分)

   清空膏 治风、湿、热及诸般头痛,惟血虚不治。

  羌活 黄连(酒制) 防风(各一钱) 柴胡(七钱) 川芎(五钱) 甘草(一钱半) 黄芩(三钱)

  白汤调下。巅顶痛,加蔓荆子、 本。

   芎归汤 治血虚自鱼尾上攻。

   茶调散 吐、头痛有痰。

   家珍方 治偏头痛连睛痛。

  石膏 黍粘子(炒)

  为末,酒下。

   玉壶丸 治风湿头痛,亦治痰患。

  雄黄 白术 南星 半夏 天麻 香芎散 治一切头风。

  香附(二两,炒去毛) 川芎 甘草(一两,炙) 石膏(半两) 细辛 防风 草乌 川乌白芷 荆芥 羌活煎。

   诸头痛有六证伤风头痛,或半边偏痛,皆因冷风所吹,遇风冷则发,脉寸浮者是也。

  食积,因胃中有阴冷,宿食不化,上冲头痛,右手脉浮紧甚者是也。

  气虚,因下部气虚,上攻,温温而痛者,异乎邪毒所攻,无邪,脉尺虚浮是也。

  伤寒在太阳经,其痛如破,关前脉数是也,紧数是也。阳明经胃热上攻,右关洪大而数是也。

  膈上有风涎冷痰,而或呕吐,脉弦细,出于寸口是也。

  阴毒伤寒,身不热,脉沉细,目痛,皆血有太过不及,皆能为痛。太过则目壅塞而发痛,不及则无血养而枯痛。目之锐 ,少阳经也,血少气多。目之上纲 ,太阳经也,血多气少。

  目之下纲,阳明经也,血气俱多。唯足厥阴连于目系而已。血太过者,血得太热而溢于上,所以作痛。治法,血实者决之,虚者补之。宜以辛散之,凉以清之、汗之、吐之。

  脑痛,乃风热乘虚而入于脑,以辛凉之药散之、行之。眉骨痛乃风痰。

   羌活汤 治风热壅盛,上攻头目,昏眩疼痛及脑疼。

  羌活 防风 黄芩(酒炒,一两) 黄连(一两,酒制) 柴胡(七钱) 黄柏(酒炒) 栝蒌根(酒制) 甘草 茯苓(各半两) 泽泻(三钱)

   羌附汤 治冬大寒犯脑痛,齿亦痛,名曰脑风。

  麻黄 黑附 升麻 防风 白僵蚕 黄柏(三钱) 羌活 苍术(各五分) 甘草 白芷黄(一钱)

  作一服。

   眉骨痛方 羌活 防风 甘草 黄芩(酒炒) 白术 半夏 南星 细辛 又方 加乌头、草乌,童便炒去毒为君 藿香散 治脑风头痛。

  藿香 川芎 天麻 蔓荆子 槐花 白芷酒调下 吹搐方 治同上。

  谷精草 铜绿(各二钱,另) 硝石(一钱,另研,吹鼻中。) 细辛 瓜蒂 良姜(各一钱) 硝(五钱)

  含水满口,以药搐鼻。

  荆芥 薄荷 木贼 僵蚕 蝎梢茶清下二钱。

  风成寒中则泣出。风气与阳明入胃,循脉而上至目内 ,人瘦则外泄而泣,宜辛温。

  风成热则目黄。风气与阳明入胃,循脉而上至目内 ,人肥不得外泄,故热郁也。

  卷二

  二十一、眩晕

   【因】 痰饮随气上,伏留于阳经,遇火则动。去血过多,亦使眩晕,头眩亦然,兼挟气虚。

   【证】 外因者,风在三阳经,头重项强有汗。寒则掣痛,暑则热闷,湿则重着,皆令吐逆晕倒。

  内因者,因七情致脏气不行,郁而生涎,结为饮,随气上厥,伏留阳经,呕吐,眉目疼痛,眼不得开。

  因房劳、饥饱去血过多者,眼花屋倒,起则晕倒。

   【治】 散风行湿汤 治痰火晕眩。二陈汤、苍术、黄芩、羌活。

   瓜蒂散 治晕眩痰厥。

   芎归汤 治血虚眩晕。

   参术汤 治挟气虚头痛,补气降火为主。

  人参 白术 黄芩 黄连

  卷二

  二十二、心腹痛

   【脉】 阳微阴弦,胸痹而痛,责在极虚。短而数,心痛心烦。心腹痛不得息,脉细小迟者生,坚大实者死。若腹痛脉反浮大而长者死。趺阳脉滑而紧。滑者,谷气强胃气实;紧者,阴气胜,故痛。病腹痛而喘,脉滑而利,数而紧者,实也。心痛有热厥、寒厥、大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