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因证治


  地黄丸 治久新憔悴,寝汗发热,肠 下血,骨蒸,痿弱无力,五脏齐损,不能运动,烦渴,皮肤索泽。食后更宜当归饮子。

  熟地(八两) 山茱萸 山药(各四两) 丹皮 茯苓 泽泻(各三两)

  上炼蜜和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酒下。

   当归饮子 柴胡 人参 黄芩 甘草(各一两) 大黄 当归 白芍(各三两) 滑石(三两) 姜煎服。

  如痰实咳嗽,加半夏;五谷不化完出,淋闷惊悸,上下血,宜金花丸。

   朱砂安神丸 治心神烦乱怔忡,兀兀欲吐,胸中气乱而热,似懊 状,皆是膈上血中伏火。

  朱砂(一钱,研) 黄连(一钱半,酒制) 炙甘草(五分) 生地(五钱) 当归(半钱)

  饼丸,津下。如心痞,食入反出,加煨大黄,除地黄。

   补血汤 治肌热燥热,目赤面黄红,烦渴引饮,日夜不息,脉浮大而虚,重按之全无,为血虚发热。证似白虎,唯脉不长并实耳。

  黄 (一两) 当归(二钱,酒制)

  热服。

   火剂汤 黄芩 黄连 山栀 黄柏 火郁汤 治四肢热,五心烦热。因热伏土中,或血虚得之;或胃虚,多飧冷物,抑遏阳气于土中。

  羌活 升麻 葛根 人参 白芍(各半两) 柴胡 甘草(炙,各三钱) 防风(二钱半)

  葱白(三寸) 煎服。

   朱砂凉膈丸 治上焦虚热。肺脘咽膈,有气如烟抢上。

  黄连 山栀(各一两) 人参(半两) 朱砂(三钱,另研) 脑子(另研,五钱) 茯苓(五钱)

  上蜜丸,朱砂为衣,水下。

   黄连清膈丸 治心肺间及经中热。

  麦冬(一两) 黄连(五钱) 鼠尾(三钱)

  上蜜丸,绿豆大,温水下。

   补中益气汤 治脾胃虚弱而热。

   辰砂滑石丸 治表里热。

  辰砂 龙脑 薄荷 六一散 秘方 治阴虚发热。

  四物汤、黄柏、龟板、人参、白术(二味,气虚加之)

   治酒发热 青黛 栝蒌仁 生姜。

  卷二

  十五、吐衄下血

   【脉】 脉涩濡弱为亡血;细弦而涩,按之虚,为脱血也。脉浮弱,按之而绝者,为下血;烦咳者,必吐血。脉沉弦,面无血色,无寒热者,必衄。沉为在里,营卫内结,胸满必吐血。脉滑小弱者生,浮大牢数者死;又血温身热,脉躁者死,热为血气散故也。藏血,脉俱弦者死,滑大者生。

   【因】 外有肺痈、肺痿,亦能咳嗽脓血。劳亦能吐血。

   【证治】 麻黄汤 治伤寒证大壅塞内热,火气不伸成衄。脉浮紧为寒。

   桂枝汤 治证同前,脉浮缓为风。

   五苓散 治伏暑,热流入经络。

   黄芩芍药汤 治伤寒、风二证,脉微。

   衄血方 治出于肺经。如不止,用寒水纸于胸、脑、大椎三处贴之。

  犀角 升麻 山栀 黄芩 白芍 生地 丹参 紫参 阿胶 荆芥穗研服亦良。萝卜头段捣饮,又汁滴之亦良。大椎、哑门灸之亦止。

   咯唾血方 出于肾。亦有瘀血内积,肺气壅遏,不能下降。肺壅,非吐不可。

  天冬 麦冬 知母 贝母 桔梗 熟地 远志 黄柏有寒加干姜、肉桂。

   呕痰涎血方 出于脾。

  黄 黄连 白芍 当归 甘草 沉香 葛根 呕吐血方 出于胃。

   犀角地黄汤 治实,及病余瘀血。

  犀角(一两) 生地(八两) 白芍(三两) 丹皮(二两)

   小建中汤加黄连 治虚及伤胃吐血。

   三黄补血汤 治六脉大,按之虚,面赤善惊,上热,乃手少阴心之脉也。此气盛而亡血,泻火补气,以坠气浮。

  丹皮(一钱) 川芎(二钱) 熟地(二钱) 生地(三钱) 柴胡 当归(各一钱半) 升麻黄(各一钱) 白芍(五钱)

   人参饮子 治脾胃虚弱,衄血、吐血。又治吐血久不愈,于气冲三棱针出血,立愈。

  甘草(一钱) 麦冬(二钱) 当归(三钱) 黄 (一钱) 五味子(五个) 白芍(一钱)

   救肺饮 治咳、吐血。

  升麻 柴胡 白术 白芍(各一钱) 归尾 熟地 黄 人参(各二钱) 苏木 陈皮甘草(各五分)

  作一服。

   清心莲子饮 治咳血兼痰。

   凉血地黄汤 治肠 下血,水谷与血,另作一派。

  知母(炒) 黄柏(炒,各一两) 槐子(炒) 青皮熟地 当归如余证,同痢门法治之。

   胃气汤 治风毒客肠胃,动则血下。

  芍 术 参 归 桂 芎 苓(各等分)

   尿血方 治心肾因房劳、忧思气结。

  发灰,能消瘀血,通闭,醋汤下三钱。棕榈烧灰,米饮下亦可。

   三汁丹 治小便出血。

  水杨树脑 老鸦饭草 赤脚马兰各自然汁,以水服之。

   益阴散 治阳浮阴翳,咯血、衄血。

  黄柏 黄连 黄芩(以蜜水浸,炙干) 白芍 人参 白术 干姜(各三钱) 甘草(炙,六钱) 雨前茶(一两二钱) 香油釜炒红,米饮下三四钱,立安。

   三黄丸 治衄血不止,大便结燥者,下之。

  大黄(半两) 芒硝 地黄(二钱) 黄连 黄芩 山栀(各一钱)

  老蜜炼丸。

   咳血丹 治因身热,痰盛血虚。

  青黛 栝蒌仁(二味治痰) 诃子 海石(涩) 杏仁(治嗽甚) 四物汤(治虚) 姜汁 童便山栀蜜调噙化。

   呕血丹 治因火载血上,错经。

   四物汤 山栀(炒) 郁金 童便 姜汁 韭汁 山茶花痰加竹沥。喉中痛是气虚,加参、 、术、柏。

   衄血丹 (凉血)犀角地黄汤入郁金。

   溺血丹 治热。

  生地(四两) 苏木根 淡竹叶 山栀(炒) 滑石 甘草 蒲黄 藕节 当归血虚,加四物、牛膝膏、通草。

   下血丹 四物汤。热,加连(酒煮温)、山栀(炒)、秦艽、升麻、胶珠、白芷;虚,加干姜(炮)、五倍子;寒,加辛升温散,一行一止。

   神效方 治吐血,痰血,酒色过度者。

  枇杷叶(去毛) 款冬 紫菀茸 杏仁(去皮尖) 鹿茸(炙如法) 桑白皮 木通(各一两)

  大黄(半两)

  炼蜜丸,临卧含化口中。

   圣饼子 治咯血。

  青黛(一钱) 杏仁(四十粒,去皮尖)

  上杏仁,以黄蜡煎黄色,研细,入黛作捏饼子。每日柿一个,中破开入药合定,湿纸煨,饮下。

   罗面丹 治内损吐血。

  飞罗面(略炒) 京墨(磨下,二钱)

   越桃散 治下血及血痢。

  山栀 槐花 大枣 干姜(各等分)

  烧存性,研,米饮下三钱。

   伏龙肝散 治便血。因内外有感,凝住在胃,随气下通,亦妄行之类。

  伏龙肝(八两) 白术 阿胶 黄芩 干地黄 甘草(各三两)

  煎服。

   赤豆归散 治先血后便,谓之近血。

  赤小豆(五两,浸令芽出,晒干) 当归(一两)

  为末浆水下。

   五灵脂散 治下血。

  五灵脂(炒为末)

  芎归汤下。

  有血脱尽,色白而夭、不泽,脉濡。此大寒证,乃始同而末异。治宜辛温益血,甘热温经,干姜类是也。

  有阴结者便血。夫邪在五脏,则阴脉不和,阴不和则血留之,血无所禀,渗入肠间,其脉虚涩,非肠风脏毒也。治宜生地黄汁、小蓟汁各一升、砂糖、地榆、阿胶、侧柏叶。

  卷二

  十六、下利

   【脉】 脉滑按之虚绝者,必下利,寸脉反浮数,尺中自涩,必下清脓血。脉沉弦者,下重,其脉小大者,为未止。脉数,若微发热,汗自出者,自愈;设脉复紧者,必为未解。脉微,若数者令自止,虽发热不死;脉反弦,发热,身汗出,自愈。脉绝手足厥,灸之手足温者生;若脉不还,反微喘者死。脉迟而滑者,实也。利未止,当下之;数而滑者,有宿食,当下之。肠 下白沫,沉则生,浮则死。肠 下脓血,悬绝者死,滑大生。又沉小流连者生,数大有热者死。肠 转筋,脉极数者死。凡诸痢泄注,脉沉小者生,浮大者死。身热者死。或谵语,或腹坚痛,脉沉紧者,可下;迟者,可温之。下痢不欲食,有宿食;肠满痛,为寒食;肠坚心下坚,为实,皆可下。下痢脉迟,紧痛肠鸣,心急大孔痛,皆可温。伤寒下痢,三部无脉,尺中时小见,脉再举头者,肾气也。形损脉不至者死。

   【因】 风湿热论之,则火盛而金去,独木火旺而脾土损矣。轻则飧泄,身热脉洪,谷不能化;重则下利脓血。经曰:春伤于风,夏必飧泄。又曰:诸下利,皆属于湿。又曰:下利稠粘,皆属于火。又曰:利下脓血,皆属滞下。

   【证】 前证,皆热证、实证也。忌用龙骨、石脂、粟壳等剂。虚证泄利,水谷或化或不化,并无努责,惟觉困倦,脉弦涩者是也。宜温补之。

   【治】 治法,重则大黄汤主之,轻则黄芩芍药汤主之。后重则宜下,乃有物结坠。里热脉洪甚,宜下;若脉洪大甚,不宜下也。又大肠经气不宣,加木通、槟榔、木香。肠痛则宜和,胃气不和,当以茯苓、归、芍和之。身重则除湿,脉弦则去风。风气因动属于内,大柴胡汤主之。血脓稠粘,以重药竭之,热甚故也。身冷自汗,以毒药温之。有暴下无声,身冷自汗。小便清利,大便不禁,气难布息,脉沉微,喘吐,虽有里急后重,谓寒邪在内而气散也。可温药而安,则浆水散是也,属少阴。风邪在内缩,宜汗之也。有厥阴下利不止,脉沉而迟,手足厥逆,涕唾脓血,此难治,宜麻黄汤、小续命汤平之。法曰:谓有表邪缩于内,当散表邪而安矣。李用升举之法亦然。 溏为利,宜温之。谓利有结粪,属太阴。有里者下之。或后重,或食积与气坠,下之。在上者涌之。或痰气在上,涌之安;在下者,竭之。

  大法,去者送之,盛者和之,过者止之。假如恶寒热,腹不痛,加苓为主;痛甚,加当归,倍芍。如见血,加连;或发热恶寒,非芩不止,上部血也。如恶寒脉沉腰痛,或白痢下痛,或血,非连不止,中部血也。或恶寒脉沉,先血后便,非地榆不止,下部血也。

  痢下,有风、湿、热、寒、虚,滞下、噤口痢、疳痢、瘵痢、湿蚀疮,病同而因异。血痢,有瘀血、血枯、肺痿、风血酒痢,证同而因异。

  泄痢是积辨 泄痢有期,或久亦然,或久神不悴亦然,宜逐去之,此名滞下。

  有一人,年六十。忧患滞下褐色,腹微痛,后重频并,食大减,身微热,脉弦而涩,似数稍长。非滞下,乃忧患所致,心血亏脾弱也。以四物、四君合而治之愈。

  有一人,年三十,奉养浓。秋间患滞下,腹大痛,左脉弦大似数,右脉亦然,稍减,重取似紧。此乃醉饱后吃寒凉,当做虚寒治之,遂以四物,桃仁、红花,去地黄,加参、术、干姜,煎入姜汁、茯苓,一月而安。

   黄芩芍药汤 治泄痢腹痛,后重身热,脉洪疾。

  芍药 黄芩(各一两) 甘草(五钱)

  痛加桂少许。

   大黄汤 治前证重者。

  大黄一两,酒浸半日,煎服,以利为度。

   芍药汤 治下痢脓血,里急后重。行血则便脓自安,调气则后重自除。

  芍药(一两) 当归 黄连(各半两) 甘草(炒) 木香 槟榔 桂枝(各二钱) 黄芩(半两) 大黄(三钱)

   白术芍药汤 治脾受湿,水泄微满,困弱,暴下无数。

  白术 芍药(各一两) 甘草腹痛甚,加芩桂;脉弦头痛,加苍术、防风;下血,加苍术、地榆,痒则同上;如心下痞满,加枳实。

   黄连汤 治大便下血,腹中不痛,谓之湿毒下血;腹中痛,谓之热毒下血。

  当归(半两) 大黄(二钱半,热毒加之) 芍药 桂(腹痛加之)

   诃子散 治虚滑,久不已。

  黄连(三钱) 木香(半两) 炙甘草(三钱) 诃子皮(生、熟各半两) 白术芍药汤送下。

   桃花汤 治冷痢腹痛,下鱼脑白物。

  赤石脂( ) 干姜(炮)

  饼丸,饮下。

   浆水散 治暴泄如水,身冷脉微气少,甚者加吐、急痛。

  半夏(一两) 炮附子 干姜(五钱) 桂枝(五钱) 炙甘草(三钱) 良姜(二钱半)

  上为末,三五钱,浆水二盏,煎半,和滓热服。

   小续命汤 治风积痢。

  龙芽草 刘寄奴 椿皮丸 治风邪内陷。

   香连丸 止痢。

   燥湿和血汤 治肠 下血,合作一派,腹中大痛。此乃阳明气冲,热毒所作也。

  以下出李。

  地黄(生、熟各半两) 牡丹皮(半钱) 白芍(一钱半) 当归(二钱) 甘草(生半钱,熟一钱) 黄 (一钱) 升麻(七钱) 苍术 秦艽 肉桂(各三钱) 橘皮(二钱) 作一服。

   升麻补胃汤 治前证,腹中不痛,腰沉沉然,乃阳明、少阳经血证,名湿毒下血。效过老人久痢。

  升麻(一钱) 羌活(二钱) 独活 柴胡 防风(各五分) 葛根(三钱) 肉桂(少许) 白芍(一钱半) 当归(三钱) 丹皮(半钱) 地黄(生、熟各半钱) 炙甘草(半钱) 黄 (一钱)

  槐花(治湿毒) 青皮作两服。

   益智和中汤 治前证,腹中痛,皮恶寒,脉俱弦,按之无力,关甚紧弦,肌表阳分凉,喜热熨,为内寒明矣。

  升麻(一钱半) 葛根(半钱) 白芍(一钱半) 炙甘草(一钱) 桂皮(四钱) 益智(五分)

  当归(一钱) 黄 (一钱) 牡丹皮(炙) 柴胡 半夏(各五分) 干姜(炒) 肉桂(一钱)

   茯苓汤 治伤饮冷水,变成白痢,腹内痛,减食。

  茯苓(六钱) 泽泻(一钱) 当归(四钱) 苍术(二钱) 生姜(二钱) 黄芩(三钱) 肉桂(二钱) 猪苓(六钱) 甘草(半两,炙) 芍(一钱半) 升麻 柴胡(各二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