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胎产指南
胎产指南
产后七日内外,发热头痛恶寒,毋专论为伤寒太阳症;发热头痛胁痛,毋专论为伤寒少阳症。二症皆由气血两虚,阴阳不和,而类外感,治者慎勿轻产,执偏门而用麻黄汤,以治类太阳症。又用柴胡汤,以治类少阳症。盖产妇血脱之后,若重发汗,则虚虚之祸,有不可胜言者也。昔仲景云:亡血家不可发汗。丹溪云:产后不可发表。二先生非谓产妇真无寒之兼也,非谓麻黄、柴胡之不对症也,诚恐后执偏门而轻产,执成方而发表也。虽明知产后真感风寒,其生化汤内芎姜亦能散之。又《内经》云:西北之气,散而寒之;东南之气,收而温之,所谓同病而异治也。其谓东南方人柔弱,而西北方人刚劲,故治病有异也。虽产后劳虚,治不可分南北,须当重产而用补,少佐以散剂,虽有他症,以末治之,不可不明也。
加味生化汤
治产后三日内,发热头痛。
川芎(一钱五分)当归(三钱)炙草(四分)炮姜(四分)桃仁(十粒)羌活(四分)防风(四分)服二帖。
若头痛身热不除,加白芷八分,细辛四分。若头痛如破,加莲须一钱,葱头五个。虚,加人参二钱。
产后类伤寒,三阴症,潮热有汗,大便不通,毋专论为阳明症;口燥咽干而渴,毋专论为少阴症;腹满液干大便实,毋专论为太阴症;又汗出谵语便秘,毋专论为腹中有燥屎宜下。数症多因劳倦伤脾,运化稽迟,血气枯竭,肠腑燥涸,乃虚症类实,当补之症,治者毋偏门轻产而妄议,主承气汤,以治类三阴之症也。间有少壮之人,患此类症,妄下侥幸无妨,但产后虚弱而复误下,虚虚之祸,不可胜言,屡见妄下成噎,误导反结。又言少血致便不通,而误下泄泻不止者甚多。
养正通幽汤
治产后大便秘,类三阴伤寒症。
川芎(一钱五分)当归(六钱)炙甘(五分)桃仁(十五粒)肉苁蓉(一钱,酒洗,去甲)陈皮(四分)麻仁(一钱)汗多便实,加黄一钱,麻黄根一钱。口燥渴,加麦冬一钱。腹满液干便实,加麦冬一钱,人参一钱,苁蓉一钱。汗多谵语便实,乃血气并竭神衰,心主失守,宜养荣安神,加茯神一钱,枣仁一钱,远志一钱,柏子仁一钱,白术二钱,人参一钱,黄一钱。以上等症,大便燥结,并宜大料、川芎、当归补血,人参可少,芎归非至斤数,难以取效。
大抵产妇虚中伤寒,口伤寒食,外症虽见,头痛发热,或胁痛腰痛,似外感宜汗,犹当重产亡血禁汗,惟宜生化汤中量而加减调治之无失。又如大便结秘,犹当重产,其亡血禁下,惟宜养正助血通滞,极稳当也。
又方
润肠粥
产后日久,大便不通,用芝麻一升研末,和米二合,煎粥食即通。
[卷七(上) 产后论解三十二症医方] 十一、产后类中风
产后气血暴竭,百骸少血濡养,率而口噤牙紧,手足筋脉挛缩,类中风,又类痫。虽虚火泛上有痰,皆当以末治之,毋执偏门而用治风消痰之方,以重虚产也。盖经脉任血流利,自筋骨强健,而关节清利,今产后无血濡注,致牙紧口噤,手足牵搐,症类痫中风也。治当先服生化汤,以生旺新血。如见危症,三帖后即用人参益气,以救血脱也。如有痰有火,少佐橘红、炒芩之剂,竹沥、姜汁亦可加之,黄连黄柏,不可并用,慎之,附方于后。
滋荣活络汤
治产后少血,口噤项强,抽搐类中风症。(此方如有血块,不可用地、、术。)川芎(一钱五分)当归(三钱)怀熟地(二钱)草果(四分)黄(一钱)茯神(一钱)天麻(一钱)人参(二钱)麦冬(一钱)陈皮(四分)荆芥(四分)防风(四分)羌活(四分)黄连(二分,姜炒)有痰,加半夏曲二钱,竹沥一小酒杯,姜汁少许。有食,加山楂、砂仁以消肉物,神曲、麦芽以消面饭。大便秘,加肉苁蓉一钱五分。渴,加麦冬、葛根。汗,加麻黄根一钱。惊悸,加枣仁一钱。
天麻丸
治产后中风,恍惚语涩,四肢不利。
天麻(五钱)防风(五钱)茯神(一两)川芎(七钱)枣仁(一两)羌活(七钱)人参(一两)远志(一两)柏子仁(一两)山药(一两)麦冬(一两)细辛(四钱)南星曲(九钱)半夏曲(九钱)当归(六两)石菖蒲(八钱)蜜丸,朱砂为衣。
[卷七(上) 产后论解三十二症医方] 十二、产后汗
凡分娩时出汗,由劳伤脾,惊伤心,恐伤肾也。《内经》云:身体劳苦,汗出于脾;惊而夺精,汗出于心;胃所恐惧,汗出于肾。产妇多兼三者而汗出,不须即加敛汗之剂,神宁汗自止息。其血块作痛,、术未可遽加。宜服生化汤二三帖后块痛消,即继服加参生化汤,以止虚汗。若分娩后倦甚,然汗出,形色有脱,乃亡阳脱汗也,又当从权连灌加参生化汤,倍参以救危急,毋据块痛。夫汗乃心之液,荣于内为血,发于外为汗,产妇值亡血之后多汗,由惊劳心伤神虚,不能镇守其液也,治当健脾胃而救水谷之精归脾,益荣卫而引血归源,灌溉四旁,不使妄行,为外汗也。难症虽有自汗盗汗之分,其当归大黄汤,不可治产后之盗汗也。并宜服加参生化汤及加味补中益气二方。若服参重剂,而汗多不止,及出头汗而不及腰足,乃危症也。
麻黄根汤
治产后虚汗不止,三日内血块未净,不可加、术。
黄(一钱五分)当归(二钱)麻黄根(一钱)粉甘草(五分)人参(二钱)牡蛎(五分)桂枝(五分)浮小麦(一撮)白术(一钱)血块痛不加者,以、术补而不行也。虚脱汗多手足冷,加熟附一片,干姜四分。渴,加麦冬一钱,五味子十粒。血块不痛,加熟地三钱。恶风寒,加防风五分,桂枝五分。肥白人产后多汗,加竹沥一酒杯,姜汁半匙,以清痰火。
晚服
八味地黄丸
山萸肉山药茯苓泽泻牡丹皮五味子黄怀生地各等分为末,蜜丸。
凡产后虚汗不止,由产亡阴血,而阳气偏盛故也,《内经》云:阳加于阴则发汗,因而遇风变为者有之。
[卷七(上) 产后论解三十二症医方] 十三、治产后盗汗
产后睡中出汗,醒来即止。犹盗瞰人睡而上盗,故谓人盗汗,非自汗所同治。当兼用血药品,其当归大黄汤,又非产后盗汗药方也。
止汗散
治产后盗汗。
人参(二钱)当归(三钱)麻黄根(一钱五分)怀熟地(三钱)黄连(五分,酒炒)浮小麦(一撮)又方牡蛎研细末,小麦面炒黄为末,绢袋盛扑之。
[卷七(上) 产后论解三十二症医方] 十四、产后口渴或兼小便不利
凡产后口燥咽干而渴,或兼小便不利,由产失血,或汗多所致,是无水谷也。夫日用水谷,胃纳而脾肺散之,至精清气,为津为液,其气通心,受火色而方化为血,下行膀胱而为小便,值产亡血,而又多汗,又劳倦伤脾,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则是化生之气不运,渗泄之令不行,是以上无津液流通,而有咽干燥渴之症,下气不升而有胃肾关闭之候,治法必当助脾益气,升补气血,则气化流行,阳升阴降,斯水入经而为血为津,谷入胃而气长脉行,自然津液充而便利调矣。若认咽干口燥为火,而用芩连栀柏以降之;若认小便涩闭为水滞,而用五苓等散以通之,皆非也。必因其劳损而温之益之,因其干燥而濡之行之,度量病情而治之,庶无失也。
生津止渴益水饮
量加车前子一钱。
黄(一钱)人参(三钱)怀生地(三钱)麦冬(三钱)五味子(十粒)当归(三钱)茯苓(八分)甘草(四分)升麻(四分)葛根(一钱)汗多加麻黄根一钱,枣仁一钱,浮小麦一撮。大小便日久不通,加肉苁蓉一钱五分。渴甚,生脉散代茶不可疑而不用。
生津益液汤
治产后虚弱,口渴少气,汗多内烦,不生津液。
人参(一钱)麦冬(一钱)茯苓(一钱)大枣(三枚)竹叶(三十片)甘草(五分)栝蒌根(三钱)荆芥(三钱)当归(三钱,大热大渴不止加芦根)水煎,神效。
[卷七(上) 产后论解三十二症医方] 十五、产后类
产后汗出多而变类症,口噤不开,背强而直,身反气息如绝,系失血亡汗,感风所致。宜速服加减生化汤,少加风药,阴服则阳自和,血行则风自灭,切不可纯用风药,致血燥益甚,筋失所养,成不治也。
加减生化汤
川芎当归麻黄根桂枝防风甘草羌活附子人参天麻羚羊角又方治产后无汗,类中风,筋脉四肢挛急。
川芎当归羌活防风枣仁此血虚之故,当重用芎归。
[卷七(上) 产后论解三十二症医方] 十六、产后泻
产后泄泻,非如杂症,有飧泄、濡泄、洞泄、水谷注下之论,大率属气虚食积有湿也。
气积宜补,食积宜消,脾湿宜燥,然恶露未消,骤难峻补。消燥当先服生化汤两三帖,以化生新旧之血,内加茯苓以利小便,俟血化生,然后补气消食,燥湿而分利水道,始无滞涩虚虚之失。若虚旬日外,方论杂症,犹量人虚而治。如痛下清水,腹鸣米饮不化,以寒泄治之。粪色赤黄,肚门痛秘,以热泄治之。有因饮食过多,脾伤成泻,自有嗳气,臭如败卵。又有脾气久虚少食,食下肠鸣腹急,尽下所有之物,方觉快者。其症各异,其治法寒则温之,热则清之,脾伤食积,分利健脾,兼消兼补,以虚为本,斯为善调治者也。
丹溪治产后虚泻,眼昏不识人危症,用白术(三钱)人参(七钱)茯苓(三钱)附子(一钱)水煎。
加减生化汤
治产后血块未消服此方。
川芎(二钱)当归(四钱)炮姜(四分)桃仁(十粒)炙草(五分)茯苓(二钱)莲子(八个)
健脾利水生化汤
治产后血块已消,服此方。
当归(二钱)川芎(一钱)干姜(四分)茯苓(一钱五分)人参(三钱)肉果(一个,制)白术(一钱,泔水浸)陈皮(五分)泽泻(八分)寒泻加干姜八分。寒痛泻加砂仁八分,干姜四分。热泻加黄连八分酒炒。水泻腹痛,米饮不化,加砂仁、山楂、麦芽。泻有酸腐臭气,加神曲八分,砂仁八分,山楂,麦芽五分。脾气久虚,泻出所食之物,方可快者,以食积论,加山楂、麦芽、神曲、砂仁。脾气弱,元气虚,产劳甚,必大补,佐消食,佐消热,佐祛寒,弱甚形色脱,必用丹溪参苓术附方大补,始可回生也。久泻加升麻。诸泻加莲子十个,次煎取送药。泻水多者,加苍术一钱以燥之。
[卷七(上) 产后论解三十二症医方] 十七、产后完谷不化
产后完谷不化者,因产劳倦脾伤,而转输稽迟也。夫水谷入胃,必因于脾,方散于肺,而通调水道,乃能布气四脏以养人。今产劳倦脾伤,故失转输之职,致冲和之气不能化,而冷物完出也,病名飧泄,又饮食太过,脾胃受伤,亦致完谷不化,俗呼为水谷痢也。然产方三日内,血块未散,患此脾败胃弱症,未可遽加、术,宜服生化汤,加益智、香砂,以少温胃气,俟血块消散,可加人参、、术以补气,肉果、木香、砂仁、益智以温胃,柴胡、升麻以引胃中清气,泽泻、陈皮、茯苓,以利水为上策也。
加味生化汤
治产后三日内,完谷不化,胎前人素弱,患此症用。
川芎(一钱)当归(四钱)炮姜(四分)桃仁(十粒)益智(二钱)茯苓(一钱五分)
参苓生化汤
治产后血块散,可服此补方。
川芎(二钱)当归(二钱)炮姜(四分)炙甘(五分)白芍(一钱)益智(一钱,炒)茯苓(一钱)人参(二钱)白术(二钱)莲子(八个)肉果(一个,制)泻水,加泽泻八分,木通八分。
加减法
:腹痛,加砂仁八分。渴,加麦冬二钱,五味子十粒。水泻寒,加干姜一钱,木香四分。食积黄色,加神曲二钱,麦芽二钱,以消面食,砂仁二钱,山楂五粒,以消肉食。若泻痢日久,胃气虚弱,完谷不化,宜温助胃气,六君子汤加木香五分,制肉果一个。
[卷七(上) 产后论解三十二症医方] 十八、产后痢
产后七日内外,患赤白痢疾,后重频并,为最难治。欲调气行血,而推荡痢邪,则虑产后之元气正虚;欲滋荣益气,而大补虚弱,又恐助痢邪之初盛,其行不损元,补不助邪,惟生化汤减干姜,而代木香、茯苓,则善消恶露,兼行痢积,并行而不悖也。再服加味香连丸,以俟二三日后,现病势加减,可保无虑。若产七日外,有患褐色后重频并虚痢,即当加补无疑。若产妇禀浓,产期以及二十余日,可用生化汤,加芩、连、浓朴、芍药,行积之剂,加味香连丸以治之。
加减生化汤
治产后七日内外患痢。
川芎(二钱)当归(二钱)炙甘草(五分)桃仁(十二粒)茯苓(一钱)陈皮(四分)木香(二分,磨)白痢腹痛,加砂仁六分。
清血丸
治红痢神方,产七日内不可用寒性药也。
香连丸
香连为主,加莲肉粉各一半,治噤口痢,赤白痢下绞痛,加行积药。
产三四日后,血块散,痢积少,加减用照后开方治法。(方详八卷。)一、产后久泻,元气下陷,大便不禁,肛门如脱,宜服六君子汤,加木香四分,制肉果一个,干姜五分。
二、产后泻痢黄色,乃脾气久虚,宜服补中益气汤,加木香四分,肉果一个(制)。
三、产后伤面食泻痢,宜服加参生化汤,加神曲、麦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