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产心法


  小建中汤

  (见下卷脱汗亡阳门。)

  四物汤紫苏饮安胎饮千金保孕丸

  (俱见本卷安胎门)。

  归脾汤

  (见本卷胞漏小产门。)

  香桂散

  (见本卷子死腹中门。)

  [卷之上] 胎逆上逼胀满子悬论

  妊娠胎逆上逼,重则胀满疼痛,谓之子悬,紫苏饮为必用之药。盖因紫苏饮为治妊娠胎气不和,浊气举胎上凑,胎热气逆,心胃胀满之证。且此证挟气者居多,宜疏气舒郁,非紫苏、腹皮、川芎、陈皮无以流气,非归、芍无以养血,气血既利而胎自降。然邪之所凑,其正必虚,故以人参、甘草补之。

  如饮食不甘,加四君子。有热加芩、栀、归、芍。内热晡热,或四君兼逍遥散。若常常多怒,时觉胀满,服顺气药不应,宜用和气安胎饮,或加味逍遥散。胎上攻而作痛,宜紫苏饮,或顺气安胎散。

  若脾虚停滞胀满,安胎饮力薄,宜用加参平胃散。有因郁滞者,亦宜紫苏饮,或加味归脾汤。有因痰结聚者,紫苏饮加芩、连、贝母。有因暴怒者,左关必弦洪,肝火内动,用小柴胡加茯苓、枳壳、山栀。大抵胎气上逆,皆属火旺,急用芩、术、香附之类,不可服大寒之药,反致他变。予每治孕妇心胃胀满,用尊生和气饮甚效。子悬证,有两尺脉绝,余脉平和,不可错认死胎,且死胎有面青舌青可辨,宜紫苏饮治之,则胎归原位,胀消脉起矣。如临月胎上逼心,呕哕欲死,急用童便灌之即下,或乌梅肉十枚研烂,入生姜三片,煎汤灌之亦下。取酸以降敛之,兼辛以散火气之逆也。又有因坐草太早,心怀恐惧,气结不行,紫苏饮一服便产。后附针灸一方备用。

  四君子汤

  治胃气虚弱,饮食不思,倦怠少食。

  人参(一钱至三钱)白术(一钱至二钱,土炒黄)茯苓(一钱至钱半)炙草(六分至一钱)水煎服。

  逍遥散

  (附八味逍遥散,又名加味逍遥散。)治血虚肝燥,骨蒸劳热,往来寒热,咳嗽潮热,月经不调,口干便涩。

  柴胡当归(酒拌)白芍(酒炒)白术(土炒)茯苓(各一钱)炙草(五分)加煨姜、薄荷引,水煎服。一方无茯苓、薄荷,有茯神,生姜为引。治肝脾血虚,郁怒伤肝,血少目暗,发热胁痛等证。加丹皮、栀子各七分,名八味逍遥散,又名加味逍遥散,治小便带血,或过劳及多食炒炙,宜清膀胱之火,柴胡、当归加倍,白术加五分。

  和气安胎饮

  治孕妇多怒,胸中胀满,若用乌药、香附、砂仁顺气等药,反加满闷,宜服此饮。

  人参白术(土炒)当归(酒洗。各二钱)川芎条芩(各八分)陈皮紫苏炙草(各四分)木香(二分,磨汁冲服)姜引,煎服。一方无木香,有砂仁四分,名顺气安胎散,治孕妇胎气上攻,心腹胀满作痛,子悬之证。有因气恼者,加木香二分,磨冲服。

  加参平胃散

  治孕妇脾气虚弱,饮食停滞,以致腹胀呕吐,安胎饮力缓,宜用此散。

  人参白术(土炒。各一钱)苍术(米泔浸制)浓朴(姜制,七分)陈皮炙草(各四分)姜一片,水煎服。

  尊生和气饮

  治孕妇心胃胀满。

  人参苏粳白芍(酒炒)川芎(各六分)当归(一钱或六分,酒洗)腹皮(五分,制净)木香(二分,磨冲药服)炙草(三分)水煎服。

  附针灸方

  妊娠六七个月,饮食绝然不进,胸膈胀,水与药皆不能下,诊脉平和,又非病脉,此乃膈气不通,药不能治,惟针灸可通,宜灸内关穴,即能进饮食矣。

  其穴在手掌大纹后二寸两筋间。此穴可针,亦可灸,男左女右,重则双手同灸,轻者七壮,重加十数壮,艾如黍大,或如麦大。寸取本人同身寸,以男左女右,手中指屈回,用草较所屈中指中节内纹两头尽处,截断,为准一寸也。

  紫苏饮

  (见本卷安胎门。)

  小柴胡汤

  (见本卷诸痛门。)

  加味归脾汤

  (见本卷小产门,附归脾汤下。)

  [卷之上] 诸血证论

  妊娠漏极,如同月水,胞干胎死,母亦难保,其调治之方,已详论于胎漏门中,兹不重论。

  妊娠吐血,凡七情内伤,六淫外感,皆足致失血之患。一主火热者,以气血壅养胎元,或有所感,则气逆而火上乘,心烦满闷,血随而溢,甚者或致堕胎。但火有虚实之分,实火清热养血,虚火滋阴补水,则血安胎固。若泛用行血清血之剂,胎必堕而祸不旋踵矣。

  如肝经怒火,加味逍遥散。膏粱积热,加味清胃散。郁结伤脾,加味归脾汤。肺经有火,黄芩清肺饮。

  因气郁滞,紫苏饮。气不摄血,补中益气去升麻,加煨葛根。肾经虚火,冬味地黄汤。

  鼻衄不止,东垣凉膈散,加当归、生地各一钱,茅花一大团。生姜引。

  咳嗽咳血,宜凉血地黄汤。《医通》云:咳嗽咯衄,胎前皆不宜见,如面赤声哑不治。又云:凡咯吐血,多致堕胎,胎赖血养,不宜漏溢,宜紫苏饮加条芩。

  尿血,乃热乘血分,流渗于脬,故令尿血,自尿门而下,若胎漏则自人门下血可辨,宜四物加山栀、发灰,或阿胶、熟地、麦冬、五味之类。如怒动肝火,小柴胡加山栀。脾气下陷及劳动脾火,补中益气加茯苓、车前。若浓味积热,加味清胃散。若肝脾血热,加味逍遥散。

  肠风脏毒下血者,平胃散去苍术,加槐角、防风、当归、乌梅治之。

  加味清胃散

  治胃中蕴热,斑疹,口舌生疮,齿龈腐烂出血。

  生地(四钱)丹皮(五钱)当归川连(酒蒸)连翘(去心。各三钱)升麻生草(各一钱五分)为散,分三服,水煎去滓,冲犀角磨汁三四分,入药服之。

  黄芩清肺饮

  治渴而小便不利。

  栀子(炒黑)黄芩各等分,煎服。予谓此方乃治杂证发渴而小便不利,妙在热服探吐以提,则肺气立清。然胎前血证,探吐之法似非所宜。若服而不吐,不特绵延不能刻应,纵或小瘥,其苦寒之性留薄于内,大伤氤氲之气,治胎前之证者,得不为之预虑乎?

  冬味地黄汤

  (附丸方。)熟地(四钱)山药(二钱,炒)山萸(一钱,古方分两加倍)丹皮茯苓泽泻(各七分)麦冬(一钱或钱半)五味子(十粒)水煎服。此方药味十倍之,炼蜜丸,即名冬味地黄丸,又名八仙长寿丸。

  凉血地黄汤

  治妊娠咳嗽吐血、咳血。

  生地(三钱)麦冬(去心)当归(酒洗。各二钱)黄芩(一钱五分)紫菀知母(盐水炒)白术(土炒)天冬(去心。各一钱)犀角(八分)陈皮甘草(各四分)水煎服。有喘加栝蒌仁一钱。

  加味逍遥散

  (见本卷子悬门,附逍遥散下。)

  加味归脾汤

  (见本卷胎漏小产门,附归脾汤下。)

  紫苏饮四物汤

  (俱见本卷安胎门。)

  补中益气汤

  东垣凉膈散

  小柴胡汤平胃散

  (俱见本卷诸痛门。)

  [卷之上] 子肿子气子满论

  (子满证,即俗呼胎水证也。)妊娠子肿,与子气相类,但子气在下体,子肿在头面。若子满证,又名为胎水,则在五六月以后,比子气、子肿不同。盖胎大则腹满,遍身浮肿。凡子气、子肿、子满,由脏气本弱,或因泄泻下利,耗伤脾胃,或寒热疟疾,烦渴加饮,湿渍脾胃,使头面手足浮肿也。然水渍于胞,儿未成形,则胎多损坏。故初妊即肿,急宜调治,水去胀消,仍用六君子调补。

  所谓子肿者,妊娠面目虚浮,多因脾胃气虚或久泻所致,宜健脾利水,全生白术散主之,或用健脾利水汤。如未应,用六君子汤,或加腹皮、车前。又专治肢体如水气之证。亦有用加味五皮汤治子肿之甚者。

  所谓子气者,妊娠自三月成胎之后,两足面渐肿至腿膝,或腰以下肿,行步艰难,以致喘闷不宁,饮食不美,似水气状,甚至脚趾间有黄水出者。盖脾主四肢,脾气虚弱不能制水而发肿,肺金少母气滋养而气促满闷,诸书名曰子气,即水气,俗名皱脚。治此病者,先服加味天仙藤散,如不效,则服茯苓汤,再不效,服补中益气汤加茯苓。若饮食失节,呕吐泄泻,六君子汤,或加炮姜、木香、香附。若脾肺气滞,加味归脾汤,佐以加味逍遥散或紫苏饮。至孕妇八九个月,胫腿俱肿,非水气比,不可以水气治之,反伤正气。凡有此者,必易产,因胞脏中水血俱多,不致胎燥也。

  所谓子满者,妊娠至五六个月,胸腹急胀,腹大异常,或遍身浮肿,胸胁不分,气逆不安,小便艰涩,名曰子满,又为胎水不利。若不早治,生子手足软短有疾,甚至胎死腹中,宜服千金鲤鱼汤治其水。如脾虚不运,清浊不分,佐以四君、五皮,亦有用束胎饮以治子满证,甚效。曾有妊娠腹胀,服鲤鱼汤三五剂,大小便皆下恶水,肿消胀去,遂下死胎。此证每因怀孕腹大,终不知胎水之患,即水渍损胎也。

  全生白术散

  治妊娠面目虚浮,如水肿胀。

  白术(一两,土炒)生姜皮大腹皮(豆汁制净)茯苓皮陈皮(各五钱)共为细末,每服二钱,不拘时,米饮调下。此方较澹寮五皮散稍善,中间惟白术易桑皮,而功用悬殊,诚点铁成金手也。《全书》云:如未应,佐以人参、甘草。

  健脾利水汤

  治孕妇面目虚浮,多因脾胃气虚或久泻所致。

  人参茯苓(各一钱。一方用皮)白术(土炒)当归(酒洗。各二钱)川芎大腹皮(黑豆水制净)紫苏陈皮(各八分)炙草(三分)姜皮一片,水煎服。

  加味五皮汤

  治孕妇面目、身体、四肢浮肿者。此胎水泛溢,谓之子肿。(澹寮五皮散无白术,有陈皮。治病后浮肿,小便不利。)大腹皮(黑豆水制净)桑白皮(炒)生姜皮茯苓皮(用赤)白术(土炒)加紫苏(连茎叶。各一钱)枣二枚,去核,水煎服。服时以木香磨浓汁三匙入药内。

  加味天仙藤散

  治孕妇腰脚肿,虚人多有此证。

  天仙藤(即青木香藤,洗,略炒)制香附紫苏(各六分)陈皮(四分)乌药(五分)木香(二分)姜皮三片,虚人加人参一钱,土炒白术二钱,酒洗当归二钱,或兼服补中益气汤。

  茯苓汤

  治孕妇六七个月以来两足肿大,行步艰难,脚趾间有黄水出,此名子气,人多有之,生子之后其肿自消。甚者此汤主之。

  白茯苓白术(土炒)陈皮制香附乌药(各一钱)紫苏(连茎叶)炙草(各五分)木瓜(三片)生姜皮引,水煎空心服。

  千金鲤鱼汤

  治孕妇胸腹胀满,或遍身浮肿,小便艰涩,名曰子满。又为胎水不利,或胞中渍水,以致胎死腹中。

  白术(五钱,土炒)白茯苓(四钱)当归身(三钱,酒洗)白芍(二钱)鲤鱼(一尾,重二斤,要活的)将鱼去鳞、肠,加橘皮少许或五分,姜七片,用水扣汤煮,取汁一盏半,去鱼,入药四味鱼汁内,煎七分,空心温服。渣再制如前。如脾胃气虚,当佐以四君、五皮二汤,合煎服之。

  局方五皮汤

  治风湿客脾,面目四肢浮肿。兼治胎水。

  五加皮地骨皮大腹皮(黑豆水制净)茯苓皮生姜皮(各等分)水煎服,每服三钱。

  束胎饮

  治孕妇至七八个月,其胎长大,腹大胀满,逼迫子户,坐卧不安,谓之子满。

  白术(土炒)黄芩(酒炒)苏叶(各一钱五分)枳壳(麸炒)大腹皮(黑豆水制净。各一钱)砂仁(五分,连壳略炒)炙草(三分)姜三片,水煎空心服。予谓苏叶,当易茎妙。

  六君子汤补中益气汤

  (俱见本卷诸痛门。)

  加味归脾汤

  (见本卷胞漏小产门,附归脾汤下。)

  加味逍遥散

  (见本卷子悬门,附逍遥散下。)

  紫苏饮

  (见本卷安胎门。)

  四君子汤

  (见本卷子悬门。)

  [卷之上] 子烦并五心烦热及烦躁口干论

  妊娠心惊胆怯,烦闷不安,名曰子烦,竹叶安胎饮主之。大抵皆由心肺虚热,是以撩乱心烦,或积痰于胸,吐涎恶食,亦令心烦,剧则胎动不安。如心肺虚热,或积痰于中,千金竹沥汤。若吐甚,胎动不安,烦闷口干,不得眠,又吐涎过多,以致外虽不热,而觉五心烦热,或日间不觉,而夜觉热者,并宜加味竹叶汤。气虚倍人参,气滞紫苏饮,痰滞二陈加白术、黄芩、枳壳,胁满寒热小柴胡,脾胃虚弱六君子加紫苏、山栀。至于妊娠烦躁口干者,缘足太阴脾其气通于口,手少阴心其气通于舌,脏腑气虚,热乘心脾,津液枯燥,故心烦口干,与子烦大同小异,宜用加减参麦汤,又有用知母丸而效者。如肝经火动,加味逍遥散。若肾经火动,宜地黄丸,随证加味用之。如孕妇口干不卧,一味黄连散,或用尊生加味安胎饮。查方书有妇人暴渴,惟饮五味汁之证,盖血欲凝成胎,脉息调和,非疾病也。因肺肾二经有火,火入肺则烦,入肾则躁。胎系于肾,肾水养其胎元,则不足以滋肾中之火,火上烁肺,变为烦躁者,金亏水涸之候,法当滋化源,清金保肺,壮水滋肾为主。

  竹叶安胎饮

  治孕妇心惊胆怯,烦闷不安,名曰子烦证。

  人参生地枣仁(去壳炒研)远志(甘草水制,去骨。各一钱)当归(酒洗)白术(土炒。

  各二钱)麦冬(去心)条芩川芎(各八分)陈皮炙草(各四分)竹叶(十四片)姜一片,大枣二枚,水煎服。渴加竹茹七分。

  千金竹沥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