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产心法

胎产心法

  阎纯玺

  清代医家。字诚斋。上谷(今河北宣化)人。博采方书,专攻妇产科,历三十余年,撰《胎产心法》三卷(1730年)。

  序

  自序

  卷之上

  脉法

  脉诀歌

  金匮解(方附本条)

  逐月养胎辨并慎择医药论

  受胎试验法(附方)

  试男女胎法

  三禁

  教养宜忌论

  饮食七情禁忌论

  妊娠药忌歌

  种子补益受胎寿子论

  胎动安胎论

  恶阻论

  胞漏并小产论

  诸痛论(附孕痈)

  胎逆上逼胀满子悬论

  诸血证论

  子肿子气子满论

  子烦并五心烦热及烦躁口干论

  子淋论

  转胞淋闭论

  遗尿论

  子嗽论

  喘急论

  泄泻论

  霍乱论

  中恶中暑中湿中风论

  子痫论

  痢论

  疟论

  伤寒温热时疫论

  谵语论

  伤风论

  伤食论

  脏躁悲伤论

  大便燥论

  子喑论

  腹内儿哭钟鸣论

  胎不长养过期不产并枯胎论

  鬼胎论

  肠覃似孕并蓄血似孕论

  孕妇出痘论

  妊娠麻疹论

  卷之中

  脉诀歌

  保产论

  胎杀方位(孕妇宜避)

  房中游神方位(忌安床、换帐)

  生子宜向方

  安产藏衣宜向方

  体玄子借地法

  临产须知十四则

  难产有五因

  催生论

  子死腹中论

  胞衣不下论

  交骨不开论

  卷之下

  脉诀论

  产后大补须分虚不虚全实三证论

  四物汤不宜产后论

  生化汤论(附方)

  调摄论

  产后禁忌论

  产后药误须知

  三冲论

  产后不宜汗下利小便论

  新产三审论

  血块痛论

  晕厥论

  血脱气脱神脱三证论

  恶露不止论

  气喘论

  恶露不下论

  脱汗亡阳及诸汗论

  伤食论

  忿怒气逆论

  头痛论

  心痛即胃脘痛论

  腹痛论

  小腹痛并儿枕痛论

  腰痛论

  胁肋痛论

  手足身痛论

  发热论

  大便燥秘论

  类疟及寒热往来论

  类中风痉及语涩口噤不语筋挛螈等证论

  怔忡惊悸并虚烦烦躁论

  麻瞀论

  口干渴兼小便不通或短少论

  泄泻及完谷不化并遗屎论

  痢滞论

  霍乱论

  气逆呕吐不食论

  呃逆论(即吃忒,又名咳逆)

  腹胀满闷论

  浮肿论

  咳嗽论

  淋证论

  小便数及遗尿不禁论

  蓐劳骨蒸论

  吐衄及口鼻黑气起而衄并舌黑论

  大小便血论

  月水不通论

  痈疽论

  乳少无乳并乳汁自出论

  妒乳吹乳乳痈论

  乳岩论

  乳悬论(附方)

  前阴诸证论

  序

  一介之士,苟存心于利物于人,必有所济,矧更择一艺以自居者,其为功于世可胜言哉!卜氏有言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论者,谓如农圃医卜之属。四者之中精其业,匀足以济世。然而农圃为圣人所弗道,卜筮之学,君平而后鲜得其传。则夫士大夫从博览之余,一分其聪明才力以寄其爱人利物之心者,要莫如医之一途为雅驯而功溥。虽然,难言之矣。盖人禀阴阳五行之气,以生命于天者,既不无浓薄之殊,而其继也,或伤于寒暑,或纵于嗜欲,或苦于抑郁劳瘁,与夫一切戕生拂性之端,种种相攻,求疾病之不起也,得乎?苟非有挟岐黄之术者以调剂其间,则斯人贸贸,亦大觉可哀。故诸家之中,唯医道为难;而医道之中,惟治胎产为更难也。余同寅友阎君文侯,器宇宏深,善气迎人,且于书无所不窥,于艺无所不通,而尤留心医学。每谓妇人胎产所关非小,诚以受胎之后调养有法,临产之际保护有方,既产之时调理有术,稍一弗慎,则存亡判于俄顷,生死关乎两人。尝见庸医多误,辄为嗟叹不置,爰及诸名家所论说,而折衷之以己意,着为胎产一书,颜曰"心法"。余于共事之暇,得阅其概,因取而读之。其于药性脉理,辨析于毫芒;征验引据,融会乎古今。

  诚业斯道者之津梁也。良由阎君居心仁恕,常怀利物,故即一艺之微,而亦必笔之于书,以觉世而训俗。

  今方特膺圣天子简命监使西粤,固将拴是心,以措之经纶,设施行见事业烂然,有以上报圣主特达之知,下慰寮友期望之雅,则其溥利苍生,正无穷也,岂特肘后丹方徒令人向。阎君多种杏树哉!然是书亦急宜付之梨枣,以功业医者。竣后幸寄一卷示予,勿相忘也。是为序。

  赐进士出身楚竟陵年家眷同寅

  弟龚健扬拜书于燕台客舍。时雍正三年秋八月

  自序

  予不敏,少年未尝学问,虽于医书多所涉猎,亦知其大略,而未究其精微,何敢自矜一得,以法当时而传后世耶!第念医以寄死生,其道固难,而胎产一门,宗嗣攸系,两命所关,尤为医道之最难者。缘是博采方书,日取先贤名论,而探求其奥理,考验揣摹,历三十余年,似有以得其要领,不为岐途所惑,乃敢折衷先代之书,参以鄙见,汇成一集,分为上、中、下三卷,颜曰《胎产心法》。

  凡妇人受胎之始,有以固其根;临产之际,有以防其变;既产之后,有以保其生。始终常变,曲折周详,不敢自私,爰付剞劂。愿世之业医者,得是书而融会贯通,神明变化,固可以茂育群生。即不然,根据论择方,对症加减,亦可以保全子母。后之善学胎产者,当不以予言为河汉耳。爰勒其概于篇首,以为之序。

  时雍正庚戌季菊月之中

  浣广西左江观察使上谷阎纯玺诚斋氏书于官署

  [卷之上] 脉法

  经曰:妇人手少阴动甚者,妊子也。又曰:阴搏阳别,谓之有子。又云:何以知怀子之且生也?曰:身有病而无邪脉也。又尺中之脉,按之不绝者,妊娠也。滑伯仁曰:三部脉浮沉正等,无他病而不月者,妊也。按妇人带证,足少阴脉亦多滑利,颇似孕脉,然必与手少阴脉动相应,方为妊子,否则为带也。凡妇人怀孕,其血留气聚,胞宫内实,故尺阴之脉必滑数,此必然之理也。然亦有中年受胎及血气羸弱之妇,脉见细小不数者,但于微弱之中,必有隐隐滑动之象,此即阴搏阳别之谓,乃妊娠之脉也。但胎孕之脉数,劳损之脉亦数,然损脉数中兼弦涩,胎孕数必兼和滑,此几微中,邪气、胃气之异,一诊便知。再加审之以证,则显然而明见者也。凡业医者,不深究脉理,不细玩《内经》,往往误认为阴虚、劳损、经闭之证。若非妇人之夫明以告之,鲜有不误治反成半产漏下者矣。可不慎欤!

  [卷之上] 脉诀歌

  肝为血兮肺为气,血为营兮气为卫。阴阳配偶不参差,两脏通和皆以类。血衰气旺定无妊,血旺气衰应有嗣。妇人经脉不见行,其脉微滑带数意。身虽有病脉无邪,不涩不伏不弦劲。寸微关滑尺数形,流动往来雀啄利。两手关脉大相应,胎已有形无差异。以上胎脉指下详,数月怀身经脉闭。左疾为男右为女,带纵带横双生据。左手脉逆生三男,右手脉顺生三女。人恐左右脏气偏,不若阳男与阴女。寸滑为阳尺滑阴,两寸滑实双男取。两尺滑实二女阴,此定男女分明语。右尺左寸滑见形,证别一男又一女。

  又云左寸浮大男,右寸沉细称为女。屡经诊验不差讹,说与医人为确据。小儿日足胎成聚,身热脉乱无所苦。汗出不食吐逆时,精神结备其中住。滑疾不散三月胎,但疾不散五月母。八九十月疾数无,亦有始终洪数妇。

  胎脉弦牢滑利安,沉细而微归泉路。若脉沉细腹微疼,虽有形如怀抱瓮。满腹不动是为奇,独冷脐下翕翕动。更兼早暮尺不同,大小浮沉无定论。或动或止或有无,此是鬼胎脉现证。连诊数日皆如此,补气活血何须问。更有夜叉胎作名,急如风雨脉情形。少停复来如初样,否则关中雀啄成。又有指下脉弦劲,再加大小不调匀。夜叉脉候应如此,切莫安胎成话柄。编成胎证脉诀歌,熟读自能通快捷方式。

  [卷之上] 金匮解(方附本条)

  凡妇人脉无病,惟阴脉小弱,乃营气不足。若感邪而营气不足者,必恶寒发热。今无寒热,妨于食,是知妊娠矣。经水不行,至六十日,血聚气搏,始凝成胎。营气并于胎元,而胃气不足,津液少布,故其人渴不能食,宜桂枝汤和营益胃。如医以他病治之,反加吐下者,此为恶阻,当绝止医法,候其自安可耳。(桂枝和营散邪,佐芍药敛阴,甘草缓之,引以姜枣,辛甘性温,行脾津液而和营卫,则渴止。)凡妇人行经时遇冷,则余血留而为。然病妇人恒有之,或不碍子宫,则仍行经而受孕,虽得血聚成胎,胎成三月而经始断,断未三月,而病复动,遂漏下不止。在下,迫其胎,故曰痼害。所以脐上升动不安,询为正胎无疑。若是鬼胎,即属阴气结聚,断无动于阳位之理。今动于脐上,是胎已六月。知前三月经水虽利,而胎已成,后三月经断,而血积成,是以血下不止,桂心茯苓丸主之。

  药俱等分为丸,食前服一丸。不知,加至三丸。用桂心、茯苓、丹皮、桃仁(熬),以散其,芍药以护其营,则血方止而胎得安。世本作桂枝茯苓丸,乃传写之误。详桂枝气味俱薄,仅堪走表,必取肉桂之心,方有去之功。安常所谓桂不伤胎,勿疑有碍于妊。观下条子脏开用附子汤,转胞用肾气丸,俱用桂、附,《内经》所谓有故无殒是也。

  妊娠六七月,脉弦为虚寒。虚阳散外,而为发热。阴寒内逆,而作胎胀腹痛。恶寒者,其内无阳。子脏不能司闭藏之令,故阴中觉寒气习习,少腹如扇也。用附子汤以温其脏,则胎自安。仲景用附子安胎,非神而明之,莫敢轻试也。方缺,可以意拟,必姜、桂之属。

  行经与结胎,皆属冲任。冲任虽持乎阴阳交合,为肝肾之用事,然长养成胎,又资坤土。盖阴阳抱负则不泄,坤土堤防则不漏。若宿有瘀浊客于冲任,则阴自结,不得与阳交合,故有时漏下、半产、下血不绝也。凡妊娠胎气,阳精内成,阴血外养。今阴血自结,与胎阻隔,不得相和,独阴在内,作腹中痛、下血,皆阴阳失于抱负,坤土失于堤防,胶艾汤主之。其方,芎二两,归三两,宣通阳血;芍四两,干地黄四两,宣通阴血;阿胶二两,血肉之质,同类以养之,安胎补血,塞其漏泄;甘草二两,缓中解急,和阴阳,通血脉;艾叶二两,专理湿郁带漏之病。此方药气内入,开利阴血之结而通于阳,调经止漏、安胎养血之妙用也。然加减又必从宜,若脉迟缓,阴胜于阳,则加干姜,或见数大,阳胜于阴,则加黄芩,可不言而喻。

  妊妇有因脾土为木邪所克,谷气不举,湿淫下流以滞阴血,而腹中痛,当归芍药散主之。此与胎阻痛者不同,故君以芍药一斤,泻肝利滞;佐以芎、归各三两,补血止痛;茯苓四两,泽泻半斤,渗湿降于小便;白术四两,益脾燥湿。要知内外六淫,皆能伤胎成痛,不独湿也。

  妊妇先因脾胃虚弱,津液留停,蓄为痰饮。至妊二月之后,浊阴上冲,中焦不胜其逆,痰饮遂涌,中寒乃起,呕吐不止,干姜人参半夏丸主之。此即世俗所谓恶阻病也。故用干姜一两止寒,人参一两补虚,制半夏二两以治痰散逆,即以生姜汁和丸,饮服十丸,日三服。

  妊妇小便难者,膀胱热郁,气结成燥,病非中焦而在下焦,所以饮食如故,归母苦参丸主之。每味药各四两,丸如小豆,饮服三丸,加至十丸。此方当归和血润燥,贝母清肺开郁,苦参长于治热,利窍逐水,佐贝母并入膀胱,以除热结,结通则水行矣。

  妊妇小便不利,病在膀胱。膀胱者,内为胞室,主藏津液,气化出溺,外利经脉,上行至头,为诸阳之表。今膀胱气不化,水溺不得出,外不利经脉,所以身重洒淅恶寒,起即头眩。但利小便,则水去而经气行,表病自愈,用葵子茯苓散主之。葵子一斤,直入膀胱,以利癃闭;佐茯苓三两,以渗水道,小便利,则诸病愈。

  凡妊娠之妇,精留血裹,尺搏而形于脉,动搏则生变化。若静而不动,则不生不化。是以妊血不可以静,静则凝泣,泣则不生不化而亏少,亏少则虚,皆不能与化胎之火相合。要知胎孕生化,必脉动搏,故调之者,先和阴阳,利其气血,常服养胎之药,非惟安胎易产,且免产后诸病,宜常服当归散,酒饮服。用芎、归、芍药各一斤,安胎补血。白术半斤,去腰脐间之陈瘀,而补胃养胎,其胎外之血,因寒湿滞者,皆解之。黄芩一斤,化壮火而反于少火以生气,故为常服之剂。然当以脉证迟数虚实加减,有病则服,否则不必也。药味偏而不正,不比米谷,岂宜无病久服。经曰:味之所入,各归所喜攻,气增而久,夭之由也。

  凡妊娠血聚而后成胎,少遇邪,则所聚之血将宿而不运,反类瘀恶,必生新开陈,然后胎可养也。养胎不惟在血,而胎系于肾,养之又在于胃,所以补肾调胃,补肾以固其精,调胃以和其中,白术散主之。但白术散方药四味,本草皆云能去恶血,而养胎用之何也?盖白术三分能调胃;蜀椒三分(出汗,一本秦椒。)开痹,痹开则阳精至;牡蛎四分治崩,崩止则阴精固;川芎三分下入血海,运动胎血,破旧生新。如或阴血不利,肝木为害,在内抑屈而痛者,泻以芍药之酸寒,以通其阴。设直冲过而痛者,散以芎之辛温,以通其阳。或挟瘀恶之气上逆于胃,而胃中吐烦不能食者,用细辛温中去痰下气,半夏治心下急痛,和胃进食,止吐逆。若呕而不止者,由肝木妄动,用小麦饮养其本气以安之,且又平胃下气止烦,一举两得。大麦主消渴益气调中,故中气不足而渴者用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