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氏会约医镜

  加味化斑汤
  
  治伤寒热不解,遍身发斑,赤如红锦者。
  
  人参 知母(一钱) 石膏(三钱) 甘草 黄芩 栀仁 生地(各钱半) 淡竹叶(七皮)
  
  豆豉(一合)
  
  水煎服。
  
  二十七、胎漏
  胎漏者,谓既有孕,而复下血也。属气虚血虚,胞中有热,而下元不固也。法宜四君子以补其气,四物以补其血,黄芩、黄柏以清其热,胶、艾以止其血,杜仲、续断以补下元之虚,病自愈矣。
  
  安荣养胎汤
  
  (新) 治孕妇气血两虚,六脉微弱,不时下血者。
  
  人参(少者,以山药四钱炒黄代之) 白朮 归身 熟地 杜仲(姜炒) 阿胶(蛤粉炒。各钱半)
  
  艾叶(八分) 条芩(酒炒) 黄柏(炒) 白芍(各一钱) 炙草(七分)
  
  姜枣引。或加三七根二钱。如血热甚者,加生地、青蒿、丹皮之属。如骨蒸多汗者,加地骨皮钱半。如热甚而渴者,加石膏二、三钱。如五心热,加元参钱半。如下热便涩者,加栀子一钱。如脾虚不能统血,用加减归脾汤。(方见上堕胎。)如气虚不能摄血,用补中益气汤,(方见上血色。)加阿胶、艾叶、五味子。
  
  秘元煎
  
  治冲任气虚,不能约制,血滑易动而无火者。
  
  山药(炒) 芡实(炒) 枣仁(炒,捣碎。各二钱) 白朮 茯苓(各钱半) 远志(七分)
  
  炙草(一钱) 金樱子(去核,二三钱)
  
  如气虚,加黄 二钱,或加阿胶、艾叶。
  
  安胎散
  
  治妊娠偶然伤触下血,或腰痛难忍者。
  
  熟地 当归 白芍(炒) 黄 (蜜炒) 阿胶(炒。各钱半) 甘草(炙) 艾叶川芎 地榆(炒黑。各一钱)
  
  姜枣引。
  
  有一种妇人,受妊二、三个月,经脉如常,但较前略少,脉息滑数,并无病证,是血气旺,而荫胎有余,生子仍不弱,此不必治也。待三月后,经脉方止,至七、八个月而生子者,人但以血止为度,谓不足月,不知妊妇壮实,间有是耳。
  
  安胎圣方
  
  治气血不足,以致胎漏胎动,宜峻补之。
  
  人参 白朮(三钱) 杜仲(姜炒,二钱) 枸杞 茯苓 甘草(炙。各一钱) 山药(炒)
  
  归身 枣皮(各二钱) 熟地(三四钱) 麦冬(钱半) 五味(五分)
  
  又方:治胎漏如神,名止漏神丹。
  
  白朮(五钱) 熟地(一两) 三七根末(七钱)
  
  此方用三七根,乃止血神品,补而兼止,故奏效如响。又方:五倍子研末,酒服钱半,神效。
  
  二十八、妊妇中风
  此证有三:或外中风邪,寒热身痛;或肌肉顽痹;或拘挛强直,口噤不语,六脉必浮大有力,皆由表虚,所以虚风得以袭之也。宜以安胎为本,少加搜风之味。又有血虚不能养肝,木动风摇,阴火上炎,鼓动其痰,或僵仆,或昏迷,或发搐,脉必浮滑而数。此由血虚生热,热生风,皆内起之风火。凉血养血,而风火自息也。仍以安胎为主,勿过用中风之药。又有左脉微数,右脉滑大,忽然晕倒,口噤莫言,状如中风,须臾复醒,醒而复发,此名子痫,乃气虚挟痰、挟火而然也。治宜补虚清热,以化痰为主。
  
  加味八珍汤
  
  治体虚冒风,寒热昏迷等证,六脉浮数。
  
  人参(少者,以山药四钱炒黄代之) 白朮 熟地 当归 秦艽(各二钱)
  
  茯苓 黄 (蜜炙。各钱半) 白芍(酒炒) 抚芎 甘草(炙) 羌活 防风 黄芩(各一钱)
  
  姜枣引,水煎速服,以平为度。
  
  养血祛风汤
  
  (新) 治血虚生热,热生风,以致拘挛、昏迷等证。
  
  当归 山药 生地 沙参 钩藤钩 麦冬(各二钱) 熟地(三五钱) 枸杞(钱半)
  
  元参 青蒿 阿胶(蛤粉炒。各一钱)
  
  水煎。加竹沥半杯,姜汁四五匙,合服。如痰盛,加胆星二钱,海石二钱,陈皮(去白)钱半。如火盛而痰不降,加童便。
  
  二十九、子痫
  清神汤
  
  治孕妇忽然眩晕卒倒,状如中风。脉与证详上中风条。
  
  人参(随便) 白朮 茯苓 黄 (炙) 甘草(炙) 麦冬 归身(各二钱)
  
  姜枣引。如痰盛,加南星二钱。
  
  养血清热汤
  
  (新) 治风木为热,痰涎壅盛等证。
  
  当归(二钱) 川芎(一钱) 白芍(酒炒,钱半) 熟地(二、三钱) 陈皮(去白) 半夏(姜炒)
  
  茯苓(各钱半) 炙草(一钱) 黄芩(酒炒,钱半)
  
  加竹沥、姜汁。
  
  三十、子烦
  孕妇烦闷不安者,多由阴血养胎,孤阳独旺,心肺虚热,是以撩乱不宁,或心惊胆怯,谓之子烦。人参麦冬散主之:人参 茯苓 生地 麦冬(各钱半) 黄芩(酒炒) 甘草(炙。各一钱) 竹茹(二钱)
  
  食前服。此外又有呕吐痰沫而烦者;又有血积停饮、寒热相搏而烦者;又有时当盛夏,君火乘肺,而烦躁胎动者。宜诊脉察证,不得一概视之。
  ○子烦,竹沥、茯苓服之即效。
  
  三十一、子悬
  孕妇五六个月以后,胎气不和,上凑心腹,胀满疼痛,谓之子悬。此证挟气者居多,能疏气养血,而胎自降而安。然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当知补正,而邪自除。又有由腹内气寒,致令停饮,与气相争,故令腹胀,须以脉之迟数辨之。
  
  紫苏饮
  
  治胎气上胀,似子悬立而不安者。
  
  紫苏(钱半) 陈皮(去白) 大腹皮(洗净) 川芎 白芍(酒炒) 归身 人参(各一钱。
  
  少参者,或以山药炒黄四钱代之,或用时下条参、沙参四钱亦可。)
  
  炙草(五分) 姜(一钱) 葱白(七寸)
  
  水煎服。
  
  三十二、子肿
  孕妇腹大,胸腹胀满,或手足头面浮肿,或小水不利,此由胸中蓄水,名曰胎水。一时发胀,顷刻难安。
  
  千金鲤鱼汤
  
  治胎中水胀如神,或胎死腹中皆效。
  
  当归 白芍 白朮(各钱半) 茯苓(二钱) 陈皮(去白,八分)
  
  用鲤煎一尾,不拘大小,去鳞脏,白水煮熟,去鱼,用汁煎药,加生姜五片,空心服。
  
  二、三服,水尽胀消,神效。若脾虚不运,佐以四君。
  
  三十三、子气
  孕妇有六、七个月,两足肿大,行步艰难,或脚指间有黄水出,此名子气。与子肿在上半身者不同。轻者待子生后即消,不治亦可,重者须为调治。
  
  天仙藤散
  
  治孕妇下体肿胀,或足指间出水,似有水气。
  
  天仙藤(洗,略炒) 香附(炒) 陈皮 甘草 乌药(各二钱)
  
  加生姜、木瓜、苏叶各七分,日三服。若因脾胃虚弱,恶食便泄,宜兼六君子汤。如中气下陷,用补中加茯苓。
  
  茯苓汤
  
  白苓 白朮 乌药(各钱半) 香附 陈皮(各一钱) 炙草 苏叶(各五分) 木瓜(八分)
  
  姜引,空心服。
  ○如妊妇至八、九个月,胫腿俱肿,非水气比,(小便短,属蓄水;小便清长,不属水。)不可以水病治,宜用上方。凡有此者,必易产,因胞脏中水血多,不能燥胎故也。
  
  初妊即肿,是水多,儿未成,恐胎坏也。
  
  三十四、子满
  孕妇至八、九个月,胎大满腹,坐卧不安,谓之子满。
  
  束胎饮
  
  白朮(二钱) 子黄芩 苏叶 枳壳 大腹皮(洗净,各一钱) 砂仁(和壳略炒研,五分)
  
  炙草(四分)
  
  姜引,空心服。要知此证系富贵之家奉养过浓,而胎大难产者,可早服十余剂。若体虚弱,及淡薄家,决不可用。
  
  三十五、子淋
  孕妇小便少,点滴涩痛为子淋,膀胱、小肠虚热也。虚则不能化气,热则不能通利,由气血聚养胎元,不及敷荣渗道,遂膀胱郁热所致,宜滋肾以清热也。
  
  安荣散
  
  当归 白芍 人参 麦冬 石斛 通草(各一钱) 山栀(七分)
  
  空心服。此方内原有滑石,恐下坠,故更之。或改用木通、生地、条苓、甘草梢、麦冬、沙参、赤芍各钱半,淡竹叶十五皮,灯心四分,水煎服亦可。
  
  三十六、孕妇尿闭
  (附:遗尿)
  
  古来谓此证为转胞,多用滑利药,鲜效。因思胞不自转,为胎堕所压,胎若举起,胞系自疏,水道自通矣。宜补中益气汤,服后探吐,以提其气,气通而小便自下矣。但贫家不能办参,即三、五、七分,不能有力。(探吐法,载小便闭门。)余有一法,试之即愈。有胎堕而小便闭者,此属急证,一刻难过,用板一块,将孕妇仰卧板上,头上用枕,于脚头渐渐贴高七、八寸不等,以胎系圆物,自必旋转而上,离开一、二寸,则膀胱不压,小便即通矣。用药者,恐不能如此之捷而妙。通后即当大补元气,恐胎又堕也。
  
  大补元气汤
  
  (新) 治胎下坠,宜急服多服,乃妙。
  
  黄 (酒多炒,一两) 人参(或以山药五、六钱炒黄代之。) 白朮(二钱)
  
  甘草(炙,一钱) 升麻(淡盐水炒,一钱二分) 杜仲(姜水炒,二钱)
  
  姜枣引。若气滞,加陈皮。或兼血虚者,加当归二钱,酒炒白芍钱半。
  
  凡妊妇遗尿不知,用白矾五钱,牡蛎( )一两,共研末,酒调服二钱。
  ○又方:鸡毛烧灰,米酒服一匙。
  ○又方:桑螵蛸(蒸焙)二钱,益智仁五钱,共为末,米饮下。
  ○此证若脬中有热,用加味逍遥散。(方载上第九内。)若脾肺气虚,用补中益气汤(方载上第七内。)
  
  加益智仁。若肝肾阴虚,用六味地黄丸(方载上第二内,)加五味、牡蛎、益智仁。
  
  三十七、子鸣
  九个月,十个月,胎气已定,子在腹中鸣者,……治法,或令母拜状一刻,或以豆撒地,令母逐一拾之,……则止矣。
  
  三十八、子喑
  喑者,谓有言无声,非绝然之不语也。肾脉入肺,循喉咙,系舌本,而为声之所由出也。
  
  因胎气肥大,阻肾上行之经,故间有之。十月分娩后,而自能言也,不必加治,人亦勿虑。
  
  三十九、尿血
  妊妇劳伤经络,热乘于血,血得热,则渗入脬,故尿时痛而下血。宜四物加山栀、发灰,或加阿胶、熟地、麦冬、五味之类。
  
  四十、妊妇恶阻
  恶阻者,心有所恶而食呕阻也。其证:脉息平和,心闷头眩,恶食嗜酸。因气血积聚以养胎元,而五味不化,中气壅滞,秽腐之气上攻于胃,以致呕逆。法当散郁清热,不可过用辛药。若愈止愈吐,仲景法,停药月余自安,以为妊妇常病。
  
  加味茯苓半夏汤
  
  (新) 治妊妇恶阻。
  
  陈皮(去白,一钱) 半夏(二钱,姜炒,则不动胎,为健脾化痰主药)
  
  茯苓(三钱) 甘草(炙,一钱) 砂仁(炒研,八分) 白朮(钱半)
  
  姜枣引。或只用茯苓、半夏、白朮各二钱亦可。姜一钱,枣三枚。若瘦人兼热,加麦冬、竹茹。或脉滑数之甚,加黄芩。
  
  参橘饮
  
  治呕逆不能食者,六脉虚滑,须补气清热以保胎也。
  
  人参(一钱) 白朮(二钱) 炙草(一钱) 橘红 紫苏 麦冬 黄芩 竹茹 生姜(各一钱)
  
  广香(五分) 茯苓(钱半)
  
  枣引。或加半夏二钱(姜炒)。经云:「有故无殒」,又谓胎前须顺气者,是也。
  
  和中理脾汤
  
  (新) 治恶阻兼腰痛者,防胎下堕,宜以和中理脾为主,不可升举。盖呕逆气已上升,药再上升,则犯有升无降。上更实,而下更虚,益促其堕矣。
  
  当归 熟地(姜汁炒。各二钱) 白芍(酒炒,钱半) 川芎(一钱) 陈皮 甘草 黄芩(各一钱)
  
  半夏(姜炒,钱半) 白朮 杜仲(盐炒。各二钱) 茯苓(钱半)
  
  姜三分,枣三枚,水煎,空心服。
  
  四十一、妊娠腹痛
  此病或素有冷疼,或新触风寒,邪正相击而并于气,气上则冲心,气下则攻腹。若脉证俱有寒邪,须照上伤寒治法,否则为胎痛或小腹重坠。洁古、丹溪,俱以血虚治之,用熟地六钱,当归一钱,水煎服。若不应,加参、朮、陈皮。或中气下坠作痛者,用补中益气汤。如偶有所伤,胎动切痛,喜热喜按者,用带壳砂仁,和皮炒淡黑色,为末,酒下二钱,不饮酒者,米汤下。腹中觉热,胎安痛止,极效。若小腹寒甚,如扇风之凉,加附子二、三钱,以温下焦。勿疑动胎,以有病当也。
  
  四十二、妊妇霍乱
  此病因寒热之感,邪正交争,故心腹绞痛。如邪在上胃脘,则心痛而吐。邪在下胃脘,则当脐痛而利。若在中,则腹痛,而吐利俱致。吐多伤气,利多伤血,气血俱伤,子母不安,此危证也。
  
  加味紫苏和胎饮
  
  紫苏叶(红者真) 条芩 甘草(各一钱) 白朮(钱半) 陈皮 藿香(须梗连叶者真。各八分)
  
  砂仁(五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