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氏会约医镜

  
  樗皮丸
  
  治赤白带有湿热者。
  
  白芍(一两) 良姜(六钱) 黄柏(一两。二味烧灰存性) 樗根皮(二两五钱)
  
  共为末,粥糊丸,空心米饮下,
  
  加味六君子汤
  
  治白带属湿痰而兼虚者。
  
  人参(少者,以山药炒黄三钱代之) 白朮(二钱) 茯苓(一钱五分) 炙草 陈皮(各一钱)
  
  半夏(钱半) 苍朮(钱二分) 升麻(盐水炒) 柴胡(酒炒。各四、五分)
  
  姜引。兼服下方丸药:
  
  苍沙导痰丸
  
  治湿痰白带。
  
  苍朮(米泔浸,二两) 香附(童便炒,一两) 陈皮 茯苓(各两半) 枳壳 半夏 南星炙草(各一两)
  
  生姜自然汁糊为丸,淡姜汤下。
  
  加减十全大补汤
  
  治虚弱之人带久不止。
  
  人参(少者,以山药炒黄四钱代之) 白朮(二钱) 茯苓(一钱五分) 当归(一钱八分)
  
  炙草(一钱) 川芎(一钱) 白芍(酒炒,一钱二分) 陈皮(一钱) 半夏(一钱五分) 干姜(炒,八分)
  
  姜枣引。或服参苓白朮散,加砂仁、石菖蒲,(方见上经后期。)以补脾胃之虚,兼服补宫丸,以固下元之脱。
  
  补宫丸
  
  治虚弱者下元滑脱。
  
  鹿角霜 茯苓 白朮 白芷 山药 白芍(酒炒) 龙骨( ) 赤石脂 牡蛎( ,童便炒。
  
  各等分) 干姜(炒,减半)
  
  醋糊丸,米饮下。
  
  白芍药散
  
  治赤白带下腹痛,如神。
  
  白芍(炒,二两) 干姜(炒,五钱)
  
  共为细末,每服三钱,米汤调下。晚又进一服,十日见效。
  
  固阴煎
  
  治肝肾阴虚,滑泄、带浊、淋遗,及阴水因虚不固等证。
  
  人参(随宜) 熟地(三五钱) 山药(炒,二钱) 枣皮(一钱五分) 远志(七分) 炙草(钱半)
  
  五味(十四粒) 菟丝子(炒研,二三钱)
  
  温服。如滑遗甚者,加金樱子肉二、三钱,或醋炒文蛤一钱,或乌梅二个。如血热不固者,加续断二钱。如肝肾血虚不归经者,加当归二三钱。如气陷不固者,加炒升麻一钱。
  
  如心虚不眠或多汗者,加枣仁二钱炒研。
  
  白带神方:用青色无沙眼之牡蛎,火 红,冷定,又 七次,研细,用腐浆调下二钱,一、二服立愈。
  ○又方:用艾叶煮鸡子食。
  ○又方:沙参研末,酒调服。
  ○又方:白朮四两,补骨脂二两,共炒研末,入麦面(炒)一斤,空心,加白糖开水调服。
  ○赤白带下:石菖蒲、补骨脂(俱炒)等分研末,开水调服。
  ○白带,下部痛:苦楝(炒)、大茴香、当归等分,酒和丸,酒下。
  ○又方:锻石一两,白茯苓二两,为末,水丸,白水下三十丸,神效。
  ○虚寒白浊:鹿角霜(炒)为末,每服二钱,酒调下。
  
  十四、论五色带下
  凡妇人此证,当壮脾胃升阳气为主,佐以各经见证之药。色青者属肝,用小柴胡加山栀;或湿热壅滞,小便赤涩,用龙胆泻肝汤。
  ○色赤者属心,用小柴胡加山栀、黄连、当归。思虑过伤,用妙香散等药。
  ○色白者属肺,补中益气东加山栀。
  ○色黄者属胆,用六君子加山栀、柴胡;不应,用归脾汤。
  ○色黑者属肾,用六味地黄丸。
  ○气血俱虚,八珍汤。阳气下陷,补中益气。若有湿痰,加半夏、苍朮、茯苓、黄柏。
  ○不可拘肥人多痰,瘦人多火,而以燥湿泻火之药轻治之也。
  
  小柴胡汤
  
  柴胡(一、二钱) 半夏(二钱) 黄芩(二钱) 人参(一钱) 甘草(七分) 生姜(一钱) 大枣(三枚)
  
  辰砂妙香散
  
  黄 (蜜炒) 山药(姜汁炒) 茯苓(各一两) 木香(二钱) 茯神 远志(各一两)
  
  人参 炙草 桔梗(各五钱) 砂仁(三钱,另研)
  
  共为末,每服二钱,酒调下,或用麦面汤下。
  
  龙胆泻肝汤
  
  胆草(酒炒,一钱) 柴胡 木通 当归(各钱五分) 山栀(一钱二分) 车前 泽泻 黄芩生地(各钱五分) 甘草(八分)
  
  补中益气汤
  
  (方见上第七内。)
  
  八珍汤
  
  人参 白朮 茯苓 当归 熟地(各钱五分) 川芎 白芍(酒炒) 甘草(炙。各一钱)
  
  十五、论瘕
  者,成形而坚硬不移者也。因血动之时,或内伤生命,或外受风寒,或暴怒伤肝,气逆而血留;或忧思伤脾,气虚而血滞;或积劳积弱,气虚而不行;余血未净,则留滞而渐成。然血必由气,气行则血行,故治血病,则或攻或补,皆当以调气为先。盖养正则邪自除。若调养久而血足,再不消散,方可议下。但须除之以渐,不可峻攻,方无颠覆之患。瘕者,无形而可聚可散者也,气滞则聚,气行则散。治宜或调或补,当分虚实,详脉察证,庶无遗误。然又有痛与不痛之异:痛者联于血气,有所凝滞,气血行则愈,故痛者易治;不痛者不通气血,另结窠囊,药饵难及,故不痛者难治。总之,非在气分,则在血分,知斯二者,则「 瘕」二字已尽之矣。若《内经》止有积聚疝瘕之名,「 」字为后世增设。又有 癖痞块之属,亦不过以形见之处不同,故名亦因之而异耳。但血 、气瘕各有虚实,宜细辨之。
  
  诸经义另详积聚门,所当参阅。
  
  以下治血 :
  
  化瘀汤
  
  (新) 治血瘀成形,在脐腹之下,作痛喜按而虚者。
  
  当归(三、五钱) 熟地(二、三钱) 白芍(酒炒,二钱) 川芎(一钱) 肉桂(二钱) 桃仁(一钱,去皮) 红花(酒炒,八分)
  
  水煎,加酒服。如气滞,加香附、木香、砂仁、乌药之属,血化而痛自愈。或决津煎(方见上第五内)亦可,加漆滓(炒令烟尽)二钱,血化为水,神效。
  
  元胡索散
  
  治血积小腹疼痛,或因气逆,月经不行,肚腹作痛者。
  
  当归 赤芍 刘寄奴 没药 枳壳(麸炒) 元胡索(炒,各等分)
  
  共为末,酒调服。即失笑散亦可。(方见上第十内。)
  
  良方加味四物汤
  
  治血积坚硬而痛,或不痛者。
  
  当归 川芎 白芍 熟地 蓬术 三棱 干漆(炒,令烟尽) 肉桂(各钱半)
  
  水煎服。或加淮牛膝二钱,更效。
  
  良方桃仁承气汤
  
  治形气强壮而瘀血不行,或大便闭结,或腹胀痛甚,有非下不可者。
  
  然须详慎,非实证勿用。
  
  桃仁(去皮尖,五钱) 大黄(一两,炒或酒炒) 甘草(二钱) 肉桂(一钱)
  
  姜引。
  
  凡养正之法,宜诊脉察证,知何经之虚,专固根本。或虚中带滞者,可少加行气导滞之品可也。如再攻之,祸如反掌。
  
  逍遥饮
  
  治妇人思郁过度,致伤心脾,经脉不调,留成血积。
  
  当归(二、三钱) 白芍(一钱五分) 熟地(三、五钱) 枣仁(炒研,二钱) 茯神(一钱五分)
  
  远志(五分) 陈皮(八分) 甘草(炙,一钱)
  
  如经行而滞痛者,加酒炒香附钱半。如气虚者,加人参。其肝肾脾胃,有一经之虚寒者,有兼二经之虚寒者,宜因人调补,待元气足,自渐磨渐愈,乃为良策。
  
  以下治瘕证:(附:气痛在内。)
  
  瘕属气,流行无定,左右大小,忽聚忽散。或近胁肋,而如臂如指,则谓之 癖。或下脐腹,而为胀为急,则谓之疝瘕。《难经》曰:「病有积聚。积者,阴气也,阴沉而伏。聚者,阳气也,阳浮而动。」 由于积,积在阴分,而有渊薮,故攻之非易。瘕由于聚,聚在阳分,而犹乌合,故散之非难。若气因形滞者,去其积,则气亦顺。止在气分无形者,总不可下,即下亦不去,适足以败正气也,宜切识之。
  
  散气之法,止在行气。而行气之法,大有权宜。如气实则壅滞,宜破而行之。气闭则留蓄,宜利而行之。气热则干涸,宜凉而行之。气寒则凝结,宜温而行之。然病此者,必正气虚而后邪气得以乘之而不散。使果气强力健,则流行不息,又何瘕聚之有!故治此者,又宜知所以补也。但实者有据,显而易见:虚每似实,隐而难知,此际须当辨真。
  
  排壅汤
  
  (新) 治邪气壅滞,刺痛之甚者,此破以行之。
  
  乌药(二钱) 藿香 香附 枳壳 陈皮(去白,各一钱五分) 槟榔 木香(各七分)
  
  浓朴(一钱)
  
  热服。如气逆之甚者,加白芥子、沉香、青皮之类。如痛在小腹,加小茴。如兼疝者,加荔枝核(煨熟,捣碎)二、三钱。
  
  廓清饮
  
  治三焦气闭,胸膈胀痛,或肚腹单胀,小水不利等证,此利以行之。
  
  枳壳(二钱) 浓朴(钱半) 大腹皮(洗净,一二钱) 萝卜子(生捣,一钱) 茯苓(连皮,二三钱)
  
  泽泻(一、二钱) 陈皮(去白,一钱) 白芥子(五、七分,或多用)
  
  水煎,温服。如大便闭结,加生大黄三、四钱。如肝滞胁痛,加青皮。如气滞胀痛,加乌药、香附。
  
  清凉散
  
  (新) 治一切气逆暴痛,口渴便燥,喜凉恶热,不可按者,此凉以行之。
  
  黄芩 栀子 黄连 陈皮 牛膝 泽泻(各钱五分)
  
  温服。如口渴,加生石膏。如大便燥结,加生大黄三钱。如烦躁,加淡竹叶、麦冬。
  
  如热在肠胃不得下者,加芒硝以通之。
  
  以上诸方,惟气实瘕聚者可以暂用,若元气不足者总之。
  
  温中汤
  
  (新) 治气寒凝结,胀痛喜按,脉息弦紧者,此温以行之。
  
  陈皮 砂仁 藿香 草豆蔻(煨。各一钱) 香附 肉桂 干姜(各钱五分)
  
  水煎。如假热拒膈者,冰冷服。如小腹寒痛,加吴茱萸五、七分。如寒甚而栗者,加附子一、二钱。如呕逆者,加生姜、半夏,或理中东加附子亦妙。
  
  凡常人之于气滞者,惟知破之散之,而云补以行之,必不然也。经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虚而不补,治与病违,而欲以药济人,盖亦罕矣。如心脾气虚不行,宜五味异功散。如脾胃气虚而滞,宜六君子汤、归脾汤。如脾胃虚寒而滞者,宜温胃饮、理中汤。如脾肾虚寒而气不行,胀满腹痛者,宜理阴煎。如元气下陷,滞而不升者,宜补中益气汤。如元气大虚,气化不行而痛者,宜十全大补汤。以上皆补以行气之法,亦不过为之筌蹄耳,而此中之用,惟在人之圆活耳。
  
  五味异功散
  
  人参 白朮 茯苓 甘草 陈皮
  
  六君子汤
  
  即前方加半夏。
  
  归脾汤
  
  人参(一钱) 蜜 白朮 当归(各一钱五分) 甘草(一钱) 枣仁(一钱) 远志(五、七分)
  
  茯神(一钱三分) 广木香(三分) 元肉(三枚) 白莲(五粒,去心微炒,研)
  
  温服。
  
  温胃饮
  
  人参 白朮(二、三钱) 扁豆(二钱) 陈皮(一钱) 甘草(炙,一钱) 干姜(炒焦,一、二钱)
  
  当归(二钱)
  
  如下寒带浊者,加补骨脂一钱。如气滞者,加藿香、丁香、木香、白豆蔻、砂仁、白芥子之类。如痰甚,加茯苓二、三钱。如脾胃虚极,大呕大吐者,加生姜或胡椒二分,徐徐服之。
  
  理中汤
  
  (方见上第七内。)
  
  补中益气汤
  
  (方见上第七内。)
  
  理阴煎
  
  (方见上第七内。)
  
  十全大补汤
  
  (方见上第二内。)
  
  《脉经》曰:妇人疝瘕积聚,脉弦急者生,虚弱者死。少阴脉浮而紧,紧则疝瘕,腹中痛,半产而堕伤。浮则亡血,恶寒绝产。尺脉涩而浮牢,为血实气虚,其发腹痛,逆气上行。
  
  此为胞中有恶血,久则结成血瘕也。(子和云:遗溺、阴痿、精滑、白淫,皆男子之疝也。
  
  若血涸月事不行,行后小腹有块,或时动移,前阴突出,后阴痔核,皆女子之疝也。但女子不谓之疝,而谓之瘕。)
  
  备拣古来治 瘕至简至稳神方于后,以便取用。
  
  胸胁刺痛,用五灵脂(有溏心者真)、元胡索、草蔻仁(饭包,加湿纸裹之煨)、没药(去油)各三钱,共研细末,酒调二钱服,立止。
  ○治诸逆气痛,用沉香、乌药、枳实、槟榔、木香共磨酒服。
  ○治一切冷气痛(喜热喜按者是),发即昏死,用莪朮一两(醋煮),广木香五钱(煨)为末,淡醋汤下一钱,此可断根。
  ○心气痛甚,用胡桃肉一个,大枣一枚(去核)夹桃内煨熟,以淡姜汤细嚼送下,永不再发。
  ○男女气痛,用威灵仙(能去心腹冷滞)、韭菜(或用根)、鸡子煮酒服。
  ○冷气胸痛,用艾捣汁服。又方:用附子煮汁,入沉香末服。又方:用火酒磨广木香服。
  
  以下治血 :血 痛,用蒲黄五钱,五灵脂一两,俱炒,酒煎服。或为末,酒调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