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罗氏会约医镜
罗氏会约医镜
上研细末,用皂角五皮煎膏为丸,强者五十丸,弱者减之,五更初,茶请下。少顷,再吃温茶助之,即效。
温脏丸
治诸虫积,用药下之,既下复生,由脏气虚寒,宜温补脾胃,以杜其源。此方攻补兼用。
人参(随便) 白朮 当归(各四两。大便泄者不用) 白芍(酒炒) 使君子(煨取肉)
茯苓 川椒(去合口者,炒出汗) 细榧肉 槟榔(各二两) 干姜(炮) 吴茱萸(汤泡一宿,炒。
各一两)
上为末,神曲糊为丸,白汤下七、八十丸。如脏寒,加附子一、二两。如脏热,加黄连一、二两。
调补中州散
(新) 治一切脾胃虚寒,饮食少思,腹胀倦怠,泄泻嗳气,及虫积下后,宜此调补。多服久服,功效最大。
人参(无者,以时下生北条参二、三两代之) 腿白朮(制,三两) 茯苓(二两) 苡仁(炒)
山药(炒) 白扁豆(炒) 芡实(炒。各二两半) 陈皮(八钱) 桔梗(一两) 元砂仁(去壳炒,七钱)
干姜(炮,六钱) 甘草(炙,八钱) 神曲(炒,七钱) 白莲肉(炒,一两) 陈米(炒黄,少淬水再炒,两半)
共研细末,开水调服五、六钱,大小悉宜。如犹有虫者,用川椒皮、苦楝根皮煎水调服,五更时再细嚼使君子肉四枚。如腹大而胀,是有积者,加谷虫七钱,共研末服。如口无味者,姜枣煎汤调服。如大便泄者,加肉豆蔻(面包煨)一两,同研末服。如胃寒气滞作痛者,用真藿香煎水调服。
○如归脾、四君、参苓白朮散之类,可拣而用之。
备拣古来治诸虫病至简至稳神方于后,以便取用。
下虫,用苦楝根皮、槟榔、鹤虱,煎服三、五次。
○蛔虫,用火煨使君子肉,五更食,以壳煎汤送下。
○寸白虫,用细榧子四十九枚,去壳,每月上旬,以砂糖水,砂锅煮熟,空心食七枚,七日服尽,虫化为水。并治三虫(长虫、赤虫、蛲虫也。)神效。
○寸白虫,用槟榔五钱,南木香二钱,研末,米汤调下。
○下诸虫,锡灰、芜荑、槟榔为末,用石榴根皮煎汤,五更送下三钱。
○治小儿虫痛,用皂矾细末六、七分,以酒调服。即苦楝根皮煎浓汤,服二、三次效。
○小儿蛔虫,用新锻石一撮下水,以上清水蒸鸡蛋,天晓食之。
○腹中虫病,用马齿苋,水煮一碗,加盐醋,空腹食之。
○腹有虫,用酢石榴东引根一握,洗锉浓煎,五更服尽,虫即下,断根。
四味肥儿丸
治小儿疮积,目翳、口疮、发热、落发、肚大、疮疥。
芜荑(炒) 神曲(炒) 麦芽(炒) 黄连(各一两)
猪胆汁为丸,黍米大,每服二、三十丸,木通煎汤送下。或者人小,不知服丸,化服。
大芦荟丸
治小儿肝脾疳积,发热体瘦,口渴,大便不调,或瘰 结核,耳疮目翳,牙腮蚀烂。
胡黄连 黄连 芦荟 白芜荑(炒) 白雷丸(破开,赤者不用) 胆草 鹤虱(各一两)
广木香(四钱)
为末,蒸饼为丸,白汤下一钱。
凡疳之为患,乃肝脾虚热,津液干涸之患。前方乃专于清热治疳之剂,若脾胃虚弱者,当佐以六君子汤,每日间服,调补脾胃,使邪气退,庶可收全功也。
神授散
治传尸劳瘵。此药早服则虫自除,不能为患。
川椒(二升,拣去合口者,略炒出汗)
为细末,米汤调服二钱。或以酒煮米粉糊为丸,每服三十丸,以渐增至五、六十丸,或用米酒送下。
雄黄兑散
治 虫内蚀,肛门生疮。
雄黄 桃仁(去皮。各一钱) 青葙子 黄连 苦参(各二钱)
为细末,绵裹如枣核大,纳肛内一宿,少留绵在外,以便取换。
又方:用枣肉入水银,捣不见星,捻长二寸,绵裹纳大孔中一夜,次日虫出痒止。
凡项同及身上生瘤,而痒不可忍者,内有虫,宜剖之,虫净而愈。
凡阴中生虱,痒不可忍,肉内挑出,八足而匾,红白不一,以银杏擦之。或用银朱铺于浓纸上,转筒烧烟熏之,皆妙。上瘤病亦熏之。
○又方:以槟榔煎水洗之。
凡古方杀虫,如雷丸、贯众、干漆、百部、锡灰、苦楝根皮、芜荑之类,皆所常用者也。有加附子、干姜者,壮正气也。加苦参、黄连者,虫得苦而伏也。加乌梅、诃子者,虫得酸而软也。加藜芦、瓜蒂者,以虫在胸膈,欲其吐出也。加芫花、黑丑者,欲其带虫泻下也。用雄黄、硫黄、花椒,治疮疥之虫也。用川槿皮、海桐皮,治风癣之虫也。用败鼓心、桃符板、故尸枕,驱劳瘵之虫也。备载之,俾人取用。
凡服治虫药,总以每月初旬为妙,以虫头向上故也。此缓则待之;若急,用上下虫大法。
○湿热生虫,腹胀而痛,以石榴椿树东引根皮、槟榔各五钱空心服。腹或痛,虫自下。
○误食马蟥蜞,腹内生子为患,饮地浆下之。
五十四、诸毒
(附:虫毒、中恶。)
凡饮食诸毒,如《风俗通》曰:「禽兽自死者,俱有毒,不可食。」○鱼无腮者,及腮大者,俱有毒。
○鳖肚下有红纹者,有毒。蟹腹下有毛者,有毒。
○煮酒初出火者有毒,饮之则生痔溢血。
○夏月饮食,但过宿者,即有毒。
○夏月酒在铜锡器中过宿,即有毒。
○铜器盖热食,气上蒸成汗,滴下食中,即有毒。炊汤过宿,饮之有毒,盥洗生疥。
○桃杏仁有双者,毒能杀人。
○果未成核者,俱有毒,令人发疮疖。
○果熟落地者,虫缘,有毒。
○屋漏水有毒,食之有胀死者;用之洗手,生疥。
○泽中死水,有毒。
○温泉水不可食,以自硫黄中出,故温也。患疥者食之、浴之自愈,体虚者忌之。
解饮食毒,惟真麻油最佳。中毒者,饮一、二杯,无不愈者。
凡中饮食毒,觉烦热胀满者,用水煮苦参三两饮之,得吐即痊。
中酒毒者,经日不醒,用黑豆煮浪汁服之,不过三盏全愈。
中河豚鱼毒者,五倍子、白矾各三钱,为末,水调服之。
中鳝鱼、龟、鳖、虾蟆及自死禽兽等毒者,用豆豉水煎,顿服,自解。
中食牛马毒,甘草擂酒服,或只用甘草作汤代茶服。若口渴,饮茶及水者死。
中诸菜毒,食后腹胀者是也,以醋解之。
中巴豆毒,口渴下利不止,服冷水数口,或煮绿豆汁冶饮,自愈。
中砒霜毒,烦躁腹痛,面青肢冷,食中得者易愈,酒醋服者难救。解法:以实地掘坑,清水灌注,搅成混水,饮之,谓之地浆,可解。又方:用生绿豆擂粉,入水取汁服之。
中附子毒,头肿唇裂,血流疮疽,用绿豆、黑豆擂汁,或煎汤服。
中斑蝥毒,以猪脂油和绿豆汁饮之。
中雄黄毒,或用搽疮熏疮受毒者,以汉防己煎汤,内饮外洗。
中服丹毒,服地浆水解之。
中药箭毒,内饮粪清水,外涂患处。
中漆毒,红斑烂疮,以蟹捣黄涂之,或用杉树煎水,或以 鸡水洗之。
被虎伤毒,内饮麻油,外以葛根煎汤洗之,拭干,麻油涂之,再以青布作条,燃火熏之。
口渴者,沙糖调水饮之。
被蛇伤处,以绳扎缚两头,勿使毒瓦斯内攻,流布经络,急用热溺久洗伤处,拭干,随以大蒜切片,安患处,用艾于蒜上灸之,每三壮换蒜,至痛不可忍,去艾候凉,又灸,总以数十壮至百余壮为妙。少顷再烧,不必致肉烧伤起泡,即恶毒亦解。再以三七嚼烂罨之。内用雄黄、五灵脂(有溏心者真。)等分为末,每用二钱,酒调服。急则捣蒜汁服亦可。
被风犬伤,急于无风处挤出伤口恶血。古有用人吮血者,恐人亦受其毒,不如挤者为稳。如或无血,则以针刺出血,用小便洗净,即如上被蛇伤者贴蒜艾灸治法,以多灸、久灸连日灸为妙。盖蒜疗疮毒,有回生之功。
夫病在肠胃尚为难疗,况四肢受伤,经络远绝,药不易及者乎!故古有淋洗刺灸等法,正为通经逐邪设也。世有用斑蝥而解其毒者,是矣,但于一、二日间而即用者,恐毒未入腹,而人先受蝥毒,不如五、六日用者为佳,至二七、三七陆续用之则可。用斑蝥法列下:斑蝥二十一个,拣新而大者,去头足,用糯米一撮,下斑蝥七个,慢火炒,勿令焦,去蝥,又下七个,炒令米色黄,又去之,再下七个,炒米至赤烟为度,去蝥,将米研末,分三分,冷水入香油少许,空心调下一分,少顷又进,以二便利,下恶物为度。若腹痛急,以青靛调凉水解之,或以黄连、甘草煎汤待冷服之,或以凉水调益元散解之,甚妙。但终身忌食犬肉。夫斑蝥毒之尤者,虽曰以毒攻毒,不如用米以夺其气,尤宜预备解毒药料,况单服斑蝥者乎!○又方:用刺椿树根皮、杨梅子树根皮、半春子根皮等分研末,酒调服。将死者可救,仙方也。
被蜈蚣伤,以盐擦咬处,盐汤洗患处。或用鸡公干开口含之。或用生半夏捣末,以醋和敷之。或取井底泥敷之。惟半夏方最妙。
被蝎螫伤,用生半夏、白矾等分为末,醋和敷之。又方:用胆矾末擦之,立消。北方人家,宜备胆矾以防蝎,而蛇则怕雄黄也。
被蜂螫伤,拔去针,用生菜叶擦之。或芥菜、萝卜菜叶,一切瓜藤叶俱妙。或以童便洗净,用香油擦之。或以雄黄末擦之。
中蚯蚓毒,小儿则阴茎及囊俱肿,用鸭血涂之。或以鸭口含之。或以锻石泡热水洗之,久浸之。或以盐汤温洗之。
被蜘蛛咬伤,腹大如孕,外以姜汁调胡粉敷之,内饮羊乳。
论蛊毒
蛊之为毒,中土无之,世传广粤深山中人有之。欲害人者,置于饮食中,人中其毒,腹痛吐泻,所食之物,皆变为虫,侵食脏腑而死。死则毒瓦斯流注,复染他人,所谓蛊疰。
蛊脉,紧数弦直。而吐甚者,脉洪大者生,微细者死。
验蛊之法:唾津在净水中,沉则是,浮则非。
○又法:口含生豆,中蛊者,豆胀而皮脱。否则不胀不脱。
○凡中蛊者,嚼生黑豆不腥,噙白矾而味反甘者是也。
治法:毒在上焦,胸膈胀痛,以胆矾末五分,热水调服,用指探喉,吐出自愈。毒在下焦,肚腹胀痛,以郁金末二钱,米汤调服,泻尽为妙。
○盘毒吐血,用小麦面一合,冷水调服,半日三服,下毒即瘥。
○自幼食猫肉者,则毒不能为害。
备拣古来解诸恶毒至简至稳神方于后,以便取用。
凡受毒者,用雄黄、青黛等分为末,新汲水调服。
○又方:拣净土掘坑,用清水倾入,搅起,澄清多饮。
○又方:黄连、甘草节,水煎冷服。
○又方:白扁豆生为末,水调服三钱。
○又方:用灶心土为末,凉水调服。
○中蛊毒,用明矾、芽茶等分为末,凉水调服三钱。
○又方:石榴皮煎服,当吐出活蛊而愈。
○又方:用青蓝汁频服。
○凡蛊毒及一切蛇虫恶兽所伤,重者毒瓦斯入腹,则眼黑口噤,手足强直,用明矾、甘草各一两为末,每用二钱,冷水调下,亦可敷患处。此方平易,不伤元气,大有神效,不可以易而忽之也。
朱砂丸
治一切中恶将死者。
朱砂(细研) 附子(生,泡去皮脐) 雄黄(各二钱) 麝香(二厘) 巴豆(去油,四粒)
为末,蜜丸,麻子大,每服三丸,米汤下。不利,加三丸,以利为度。
外台走马汤
治一时中恶,心腹胀痛,大便不通,及飞尸鬼击。
巴豆(二枚) 杏仁(三枚)
捣碎,热汤二合,捻取白汁,饮之自下。若下不止,饮冷水三口自止。
五十五、论脚病
(有风湿、寒湿、湿热、暑热、阴阳。附:鹤膝、疮疽等症。)
经曰:「诸湿肿满,皆属脾土。」又曰:「伤于湿者,下先受之。」以足居下,而多受湿,湿郁成热,湿热相搏,其痛作矣。凡肿者,名湿香港脚,筋脉弛长而软,或浮肿,或生 疮之类是也,治宜利湿疏风。如不肿者,名干香港脚,干即热也,筋脉蜷缩而痛,或左右枯细者是也,治宜润血清燥。然其证有从外感者,以阴寒水湿雨雾,或坐卧湿地,致令湿邪袭入足膝而为病也;有从内伤者,以肥甘酒醴过度,或多食奶酪,致令湿热壅注足胫而为患也。
夫香港脚之说,古所无也,其肿痛麻顽,即经之所谓痹也;其纵缓不收,即经之所谓痿也;其甚而上冲,即经之所谓厥逆也。逮夫晋苏敬,始有是名,而后则又有类伤寒四证,而以香港脚居其一。不知香港脚本水湿下壅之病,而实非阳邪外感证也。如头痛、发热、口渴、便闭诸证之兼见者,则或有之,此时若舍湿邪而作伤寒治者,不惟不效,其遗患亦已甚矣。大抵此证有缓有急,缓者或二、三月而日甚,急者或一、二日而即起,治之若缓,气上冲心,亦能杀人。
凡香港脚不专在一经,须寻经络之阴阳,再察脉息之虚实以为治也。如自汗走注者为风胜;无汗挛痛者为寒胜;肿满重著者为湿胜;(前痹证门,所当参阅。大抵俱宜用川牛膝为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