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罗氏会约医镜
罗氏会约医镜
治夏热多食生命,寒湿伤脾,腹痛吐泻等证。
陈皮 浓朴(各钱半) 干姜(炮) 甘草(各一钱)
此方凡藿香、砂仁、扁豆、木香、泽泻、茯苓之类,可随证加用。如兼外感,可加柴胡。
桂苓甘露饮
治炎热多汗,烦渴,少气多火,小便不利,属阳暑也。
滑石(二两) 石膏 寒水石 白朮(各一两) 茯苓 泽泻(各五钱) 肉桂(钱半) 猪苓(三钱)
上为末,温水调下,或煎服亦可。
清暑悉安汤
(新) 治冒暑,身热、便泄、口渴、汗出、腹痛、尿赤等证。
苍朮 白朮(各钱半) 扁豆(三钱,炒捣) 宣木瓜(二钱) 浑泻 木通 车前子(各一钱)
陈皮(八分) 茯苓(钱半) 生白芍(钱半) 甘草(一钱) 滑石(三钱) 香薷(五分)
水煎服。此方不拘老幼男妇,皆可服。
清暑益气汤
治暑热伤气,倦怠、胸满、汗出、身痛、烦热、小便黄、大便溏、昏沉不食、口渴、脉息虚弱等证。
人参(无者,以山药炒黄三钱代之) 黄 (蜜炒,二钱) 白朮(钱半) 当归身(钱半)
苍朮(一钱三分) 陈皮 神曲 麦冬 甘草(炙。各八分) 黄柏(炒,六分) 干葛(八分)
泽泻(七分) 升麻(蜜炒,六分) 青皮(五分) 五味(三分)
水煎服。
大顺散
治中阴暑,食少、体倦、发热、作渴、腹痛、吐泻,脉沉微者。
干姜(炮) 肉桂 杏仁(炒。各二钱) 甘草(钱半)
共为末,每用三钱,水煎服。如烦躁者,井花水调服。不效,加附子钱半。
录古来救伤暑死者简易诸方于后,以便取用。
凡暑病不可发汗,汗多亡阳。
○中暑死者,不可饮冷水,卧湿地,闭绝三焦流通之气,不可救也。移于阴处,即挖路上热土堆脐上作窝,多令人溺满,暖气透入即醒。随捣蒜,用泥搅水调服。
○又方:用热童便灌之,外以布蘸热水熨脐,一苏,服清暑益气汤,少下黄柏、泽泻、青皮,或服补中益气汤之类。
○无蒜,服地浆水亦可。
○暑毒疟痢,用雄黄研细,蒸饼和丸,甘草汤下,神方也。
四十七、论湿证
湿之为病,有因于外感者,如天雨袭虚,地气上蒸,或汗衣久沾,或重雾寒露未避是也。
有因于内伤者,如嗜瓜果,饮奶酪,啜酒浆,喜生冷是也。其为证也,湿在肌表,为寒热自汗;在经络,为痹为重,筋骨疼痛,手足痿弱;在肌肉,为麻木, 肿,黄胆;在脏腑,为尿赤便泄,腹痛后重。在上则为痰,在下则为痢。然湿证虽多,不出湿热、寒湿二者而已。热者宜清、宜利,寒者宜温、宜燥。经曰:「诸湿肿满,皆属脾土。」东垣曰:「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观此,宜以补脾利水为主,而湿自治。但当分其表里虚实,庶无差谬。盖湿从表入者,汗以散之;在上者,宜微汗之;在中、下二焦者,宜疏利二便,或单用淡渗以利小便。然又有说:湿热之证及微虚微热老,利之可也。至于大虚大寒,最忌下利。即有湿热,而体虚寒,精血已亏,而复利之,害必甚矣!宜用升阳风药,兼实脾土,乃为精工。论曰:「湿淫所胜,风以平之」;又曰:「下者举之」,得阳气升腾而愈是也。
利水渗湿汤
(新) 治湿热烦渴,溺赤身痛,脉息洪滑实数者。
苍朮 浓朴(姜炒) 茯苓 黄芩(各钱半) 泽泻 猪苓 木通 车前 陈皮 栀子(炒)
食远服。如大便燥结,加酒煨大黄钱半,枳壳一钱。如黄胆,加茵陈二钱。如兼外感,加羌活一钱。
二妙散
治遍身湿痛。
苍朮(三钱) 黄柏(炒,二钱)
水煎,夜服。
三妙散
治腰膝以下湿痛。
即前方加川牛膝二钱,夜服。
加味五苓散
治外中寒湿,身痛溺涩,口渴寒热。
白朮 猪苓 茯苓(各钱半) 泽泻 肉桂 羌活(各一钱)
水煎服。此太阳经解表之剂,风湿寒湿俱治。
圣术煎
治寒湿之甚者,泻痢呕吐,身痛倦怠,脉弱无力。
白朮(五钱) 干姜(炮) 肉桂(各一、二钱) 陈皮(七分) 甘草(炙,一钱)
食远服。
甘草附子汤
治风湿相搏,骨节疼痛,小便不利,大便反快。
甘草 白朮(各二钱) 附子(钱半) 桂枝(一钱)
温服。
升阳除湿汤
(新) 治一切阳衰湿证。
白朮(钱半) 白芍(酒炒,一钱) 扁豆(炒研,钱半) 苍朮(一钱) 羌活(八分)
防风 甘草(炙) 独活(各一钱) 升麻(盐炒,六分) 柴胡(酒炒,五分)
温服。
凡湿病不一,或黄胆、肿胀、泄泻、痰饮、痹痛、淋秘之类,当于各门参之。
四十八、论燥证
燥病由火而至,又甚于火者也。治之当察端委,不得就肺一经而言。夫肺与大肠相表里,大肠为庚金,肺为辛金,其体本燥,而义能生水者,赖坤阴上输,得以水精四布,虽燥而不至于燥也。迨至脾荣不足,不能生金,则金亏而肾水之化源竭矣。由是子母不能相生,濡润之机关绝灭,一有所伤,火乃踵起。或因风火,或因炎热,或因病后阴虚火动,皆能致燥。其为病也,在外则皮毛枯槁,在上则咽干口燥,在中则烦渴便焦。经曰,「诸涩枯涸,干劲皱竭,皆属于燥」是也。治之者,当知补土以生金,而肺之母旺;滋肾以涵金,而肺之子亦旺。生生不绝,津液充足,何燥之有!倘寸强尺弱,由乎釜下无火,而锅盖干燥者,用八味丸为水中补火之法,古方有半硫丸之设,意深远矣。
麦门冬汤
治土虚不能生金,津液涸竭,虚火逆上,咽喉干燥等证。
麦门冬(去心,三钱) 半夏(钱半) 人参(无者,以威参一两代之) 甘草(钱半)
大枣(四枚) 粳米(四钱)
水煎服。半夏味辛能润,不得疑为燥也。
当归阿胶汤
(新) 治一切干燥,口渴便焦,津涸血枯等证。
当归(二钱) 白芍(钱半) 熟地(三钱) 茯苓(二钱) 阿胶(三钱,制) 麦冬(钱半)
栝蒌仁(去油,一钱) 甘草(一钱)
大枣三枚,食远服。如渴甚,加花粉二钱。如大便干焦,加肉苁蓉二三钱,威参七钱,或再加火麻仁、郁李仁各二钱。血燥,加桃仁捣膏调服,红花五分。如大便风秘,加秦艽三钱,防风钱半。凡欲润者,如牛羊乳、藕汁、蜂蜜之类是也。
加味地黄丸
(新) 治水亏干燥,咽痛便结,皮枯筋急等证。
熟地(三钱) 枣皮(钱半) 茯苓(钱半) 山药(二钱) 丹皮(一钱) 泽泻(七分)
五味(三分,炒) 麦冬(钱半) 阿胶(蛤粉炒,二钱)
空心服。
八味地黄汤
治肾中无阳,以致元气不能上蒸,而精血枯涸者。
熟地(三、五钱) 枣皮 茯苓 山药(各钱半) 丹皮(一钱) 泽泻(七、八分)
肉桂(钱半) 附子(钱半)
空心服。
凡燥病,本火以烁金,以致金不能生水,故干枯之证见矣。但脾宜温补以生肺,不得燥补以伤肾。证似有余,实为不足。补阴之功得力,则虚火退而证自瘥。万勿轻用寒凉,脾胃受伤,则化源之机绝矣。故治火证,尚有当用寒凉;至于燥证,惟宜润剂。治风燥莫如养血,清热燥莫如壮水。
○大肠血燥便涩,用桃仁(去皮尖,炒研)、麻仁、当归各三钱,其效如神。
○桃仁、杏仁,润大肠功同,但杏仁治气秘,桃仁治血秘。昼便难,属气,脉浮;夜便难,属血,脉沉,俱宜用陈皮佐之。
四十九、论火证
经曰:「君火以明,相火以位。」心为君火,为神明之主,故谓之明;肾为相火,为发生之根,故谓之位。天非此火则不生物,人非此火则不能有生,此真火之不可稍有衰也。
火得其正,即为阳气。倘真火衰而元阳败,则邪火自炽,由此而有实火、虚火、湿火、风火、郁火、阴火、五脏火、六腑火、游行不归经火。其为病也,外则见于皮肉筋骨,内则见于脏腑九窍。形质之间,本有热证,亦惟暂抑亢炎以治标,因所因而调之以救本,则火各归经,依然清凉切不可过投寒剂,以伤脾胃耳。夫君火者心火也,可以水灭,可以直折;相火者龙雷之火也,不可以水灭直折,从其性而降伏之。且如天阴雨,龙雷之火愈盛,惟太阳一照,而火潜藏,此阴虚之火,由肾中之阳不足,则寒从中生,而火无源可归,所以浮散于外。此非参 桂附之温热,则无以引火归源,而外假热之证生矣。至于肾中之阴不足,则水亏火焰,又当滋水以制阳光,宜用甘凉,不宜温热。第温热之效速,只须二、三服,便可奏功;而甘凉之力缓,非多服不能见效。但服甘凉者,必须甘温之药,每日中时间服以救脾胃,庶无遗害。
此论已详失血门,所当参阅。
凡五脏之火,肺热则鼻干,甚则鼻涕出。肝热则目眵浓。心热则言笑多。脾热则善饥善渴。肾热则小水热痈。此类宜从清解。
凡火证必察虚实。其人元气本虚,或便秘善饥,神清声朗,而脉犹有力,此虚中有实,可随证清解,此易治也。若内外俱热而反见溏泄,或食少声微,诸虚皆见,而反不利温补者,此其胃气已败,生意已穷,非吉兆也。
黄芩清热汤
(新) 治一切烦热,口疮咽痛,衄血吐血,脉洪数者。
黄芩(二钱) 白芍(钱半) 栀子 生地 麦冬(各一钱) 甘草(八分) 泽泻 木通(各七分)
薄荷(五分)
温服。如胃热,加生石膏三钱。如热盛,加黄连钱半。如大便燥结,加酒炒大黄一二钱。
凉膈散
治三焦六经诸火,胀满结秘,脉洪数滑实者。
大黄 朴硝(或不用) 甘草(各一钱) 连翘(钱半) 栀子 黄芩(各八分) 薄荷(五分)
淡竹叶(七片)
服时加蜜一匙。
升阳散火汤
治寒邪郁遏阳气,以致肌表惧热,此火郁发之也。
升麻 葛根 羌活 独活 白芍(各八分) 防风(五分) 柴胡(八分) 生甘草(五分)
炙甘草(六分)
有人参更效。生姜四分,煎服。
逍遥散
治郁火胁痛、身热、骨蒸、口渴、便涩。
柴胡(酒炒,八分) 当归(钱半) 白芍(酒炒,一钱) 白朮 茯苓(各一钱三分) 甘草(六分)
薄荷叶(三分)
煨姜六分煎服。如火盛,加丹皮、栀子。
左归饮
此壮水以济火也。治阴衰阳胜,身热烦渴,脉虚气弱。
熟地(三、五钱) 山药(二钱) 枸杞(钱半) 甘草(炙,一钱) 茯苓(一钱) 枣皮(钱半)
食远服。如肺热而烦,加麦冬钱半。心热而躁,加元参一钱。脾热易饥者,加白芍钱半。肾热骨蒸者,加地骨皮二钱。血热妄动者,加生地二、三钱。阴虚不宁者,加女贞子二钱。上实下虚者,加牛膝钱半。血虚而燥者,加当归二钱,改用六味地黄丸亦可。
右归饮
此益火以救阳也。治内真寒而外假热,右尺脉虚。
熟地(五、七钱) 山药(炒,二钱) 枣皮(一钱) 枸杞(二钱) 甘草(炙,一钱)
杜仲(二钱) 肉桂(一、二钱) 附子(一、二钱)
食远服。如外热既甚,多见口疮舌裂,烦渴喜冷等证,用此汤冷服。如阴盛格阳,加泽泻钱半。如昏厥短气,加白朮二、三钱,有人参更妙。如火衰不能生土,呕吐吞酸,加炮干姜二、三钱。如泄泻腹痛,加肉豆蔻钱半。如小腹痛,加吴茱萸五、七分。如血少血滞,腰膝软痛,加当归二钱,改用八味地黄汤亦妙。服后热退,而虚寒悉见,乃进温补,无不愈者。上有湿火未言,当于湿证门取方用之。
备录泻火诸药,以便酌用,然亦不过言其药之性耳,人当变而通之可也。
○黄连、栀子,泻心肝大肠之火。
○山栀仁,降火从小便出。
○石膏,泻肠胃实火。
○黄芩,泻脾肺大肠之火。
○黄柏,泻肝肾诸经之火。
○知母,清肺胃肝肾之火。
○地骨皮,退阴中之火,善除骨蒸夜热。
○生地、麦冬,清肝肺凉血中之火。
○天冬,泻肺与大肠之火。
○桑白皮、川贝母,解上焦肺胃之火。
○柴胡、干葛,解肝脾诸经之郁火。
○龙胆草,泻肝肾膀胱之火。
○槐花,清肝肾大肠之火。
○白芍、石斛,清脾胃之火。
○滑石,泻小肠膀胱之火。
○天花粉,清痰止渴,解上焦之火。
○连翘,泻诸经之浮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