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氏会约医镜

  
  凡人但知热能致汗,汗必热,不知阴亦能致汗,汗必冷。所谓寒者,非曰外寒,正以阴中无阳,则阴无所主,而汗随气泄也。经曰:「阴胜则身寒汗出,寒则厥。」仲景曰:「极寒反汗出,身必冷。」是皆阴汗之谓也。治者,连救元气,如参 固所当用,即姜、桂、附子,亦不可缓,庶冷汗转热,而病可愈矣。
  
  玉屏风散
  
  治气虚自汗,及伤寒误治,多汗表疏,易感风寒者。
  
  黄 (蜜炙) 白朮(土炒。各一两) 防风(三钱)
  
  姜引。
  
  清火固表汤
  
  (新) 治内热有火,口渴便结,烦躁不宁,表虚自汗,日夜不止,宜清火以固表也。
  
  黄芩 生地 白芍(各钱半或二钱) 麦冬 石斛 女贞子(各钱半) 知母 青蒿甘草(各一钱) 淡竹叶(十片)
  
  水煎服。如火退而汗不收者,加净麻黄根(蜜炒)二钱,或加牡蛎粉二钱。如心虚不寐多汗者,加枣仁、当归各钱半。如口渴甚者,加生石膏三钱。如小便赤涩,加山栀钱半。
  
  此方适病而止,后宜因人补养。
  
  大补黄 汤
  
  治虚弱自汗。
  
  人参(随便) 茯苓 黄 (蜜炙。各二钱) 熟地 白朮 当归 枣皮(各钱半) 防风甘草(炙) 肉桂(各一钱) 五味子(三分) 肉苁蓉(一钱八分)
  
  枣引。或加麻黄根二钱。
  
  附汤
  
  治气虚中寒,自汗如冰,肢体倦怠。
  
  黄 (蜜炙,五钱) 附子(制,三钱)
  
  水煎服,加人参更妙。
  
  白朮散
  
  治虚风多汗,少气痿弱,食则汗甚,不治必成消渴。
  
  白朮(炒,二两) 牡蛎( ) 防风(各一两)
  
  研末,温水调服。或减半煎服。
  
  黄 六一汤
  
  治阴阳俱虚,盗汗。
  
  黄 (蜜炙,六两) 炙草(一两)
  
  煎服。
  
  当归六黄汤
  
  治人夜睡,寐则汗出如洗,醒则汗收,此名盗汗。由心虚有火,阴阳两亏也。用此治之,一服全愈,真圣方也。
  
  当归(钱半) 黄 (蜜炙,二钱) 熟地 生地(各一钱八分) 黄柏(炒) 黄芩(各一钱二分)
  
  黄连(六分)
  
  水煎,夜服。
  
  加味知柏地黄汤
  
  (新) 治阴虚火动,煎熬汗出,如干竹以火燃之,亦有油也。但补其阴,火退而汗自止,不得概用参、 、桂枝敛之。如阳虚之自汗也,其左尺脉必细数无力,或浮大而空。
  
  熟地(四、五钱) 枣皮 山药 茯苓 当归 白芍(酒炒。各钱半) 丹皮 麦冬知母 黄柏(各一钱) 泽泻(八分) 五味(三分)
  
  水煎,空心服。但分量要足,水三碗,煎二碗,顿服,则药下而有效。
  
  金锁正元丹
  
  治真阴不足,遗精盗汗,一切虚损。
  
  补骨脂(酒炒,四两) 肉苁蓉(须大而色鲜红者,酒洗) 葫芦巴 巴戟(去心。各八两)
  
  五倍子(二两) 茯苓(三两) 龙骨(酒煮,焙干,研末,水飞过,两半) 朱砂(细研,水飞过,八钱)
  
  上为末,先将苁蓉捣化,次入药末,米酒糊丸,盐水送下。
  
  治汗备要
  凡自汗、盗汗,忌用生姜,以其松腠理也。
  
  凡自汗属气虚,用参 ,少佐桂枝,以实表也。若阳衰身冷,加附子。
  
  凡止汗,麻黄根甚捷,性走周身,引诸药至卫分而固腠理也。
  
  凡汗者,心之液也,(人言为心血,误矣!但血液同类,须当养心。)而肾主五液,入心为汗,故汗证未有不由心肾虚而得者。治者早夜补肾,中时补心,二者互用乃妙。
  
  凡盗汗,属阴虚有火,而真元犹未大亏,所以历久无害。若自汗,则真元耗散,肺失统气之权,不治,势必阳亡阴竭而危。治自汗,以温热补益,治盗汗,以清凉滋补。
  
  凡自汗服敛药而不效者,当理心血。心无所养,故溢而为汗,宜大补黄 汤(方在上。)
  
  加枣仁二钱。有微热者,加石斛二钱。
  
  凡内伤虚损出汗者,用补中益气汤(方见伤寒表条。)加麻黄根二钱,附子五分为佐助,但升麻少用,须蜜重炒,又不可少,欲引参 至表也。
  
  凡食滞中宫,热气聚胃而上炎,则头汗出。然在病后、产后,悉属阴阳两虚,治法不同。
  
  凡当心汗出,名心汗,乃思虑伤脾,以生脉散或补心丹治之。
  
  凡两腿挟中,行走劳动,汗出腥秽,此下焦湿热也,以渗湿热治之。
  
  凡饮食时鼻多汗者,此肺虚乘热也,治宜补肺凉血。
  
  凡两胁下动辙有汗,此肝虚乘热也,宜养血补肝。
  
  凡饮食汗出如洗,日久心虚液耗,令人消渴偏风,宜早治之。
  
  凡脾经湿热,淫于四肢,使手足心常有汗,宜抑阳渗湿。
  
  凡肺脉散,当自汗。肺脉缓甚,为多汗。尺脉涩,阴伤也,多汗。
  
  论汗出凶证
  凡身一边出汗者,气血不周也。
  ○或吐血、衄血,头汗而身无汗者,为阳亡阴竭。
  ○汗出如雨,揩拭不逮者,名洗尸汗,三阳绝也。
  ○脉不为汗衰者,汗出喘甚者,汗出脉脱者,汗出身痛甚者,汗出发润如油之黏,如珠之缓而不流者,皆死证也,不治。
  
  备拣古来治汗至简至稳神方于后,以便取用。
  
  止汗,如麻黄根、浮小麦、乌梅、五味子、小黑豆、龙骨、牡蛎之属,可随宜择用。
  ○黄得防风,而固表止汗之力愈大。
  ○肉桂最能实表止汗。
  ○盗汗,用桑叶焙干研末,米饮调服。
  ○盗汗,用五倍子为末,津调填满脐,以绸帛缚定,一夜即效。次日换之,或少加枯研末。
  ○凡汗遗精,用鹿角霜二两,龙骨(炒)、牡蛎( )各一两,为末,酒调服,或米酒糊丸,盐汤下。
  ○虚劳出汗,用牡蛎粉、麻黄根、蜜黄 等分为末,每用五钱,煎服,或为丸服。
  ○凡汗,用艾叶、茯神、乌梅煎服。
  
  四十五、论痉证
  (附:劳风、风搐各经兼证。)
  
  古言痉,今言 ,传写之误也。仲景曰:「太阳病,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名曰刚痉;发热汗出,而不恶寒者,名曰柔痉。」又曰:「太阳病,发热太多因致痉。风病下之,则成痉。
  
  疮家不可发汗,汗之亦成痉。」盖误汗者必伤血液,误下者必伤真阴。阴血受伤则血燥,血燥则筋失所滋,由是为拘为攀,反张强直,头摇口噤,戴眼面赤,或身热足寒之类皆是也。
  
  况《内经》之经脉篇曰,止言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以膀胱为津液之腑,肾为藏精之脏,病在二经,水亏可知。故治此者,当以真阴为主。何今人但见此证,多门分类,而悉作风治?不知外感之风寒,邪证也,治宜解散;内生之风,血燥证也,止宜滋补。矧风药多燥,当此精败血枯之候,而再用燥剂,吾未见有能回生者矣!其论已详于中风门,所当参阅。
  
  凡痉证多由误治而致。或者正气虚,而外邪间有袭者。因风则有汗,脉必浮缓;因寒则无汗,脉必浮紧;因湿则身痛,脉必沉细。更有阳缓阴急,则久久拘攀;阴缓阳急,则反张强直。二证宜分别之。
  
  十全大补汤
  
  (方见伤寒补条。) 治气血两虚,内起风火发痉,少加附子五六分,行参 之性以补卫,引归地之性以补荣,则痉不治而自愈矣。
  
  气血两补汤
  
  (新) 治痉因汗因泻,气血两虚,六脉虚弱,或浮大无力,不得误为实证治之。
  
  人参(少者,以山药四、五钱炒黄代之) 白朮(钱半) 甘草(炙,一钱) 枣仁(炒,二钱)
  
  当归(泻者土炒,二钱) 熟地(砂仁煎汁炒干,三钱) 白芍(酒炒,钱半)
  
  水煎服。如呕恶,加生姜二钱。如汗多,加五味子十四粒。如气虚,加蜜炒黄 一、二钱。如兼外感风寒而拘挛者,加钩藤钩、荆芥之类。
  
  附汤
  
  治阳虚、汗多亡阳而痉者。
  
  黄 (蜜炒) 附子(等分)
  
  姜引。若汗多兼火而燥热者,宜当归六黄汤。(方见汗证门。)
  
  温胃汤
  
  治痉因误下而泻不止者。
  
  白朮(二三钱) 山药(炒) 扁豆(炒) 茯苓(各钱半) 荜 (四钱) 车前子(去壳,微炒)
  
  甘草(炙) 干姜(炮,各一钱)
  
  姜枣引,温服。如泻甚者,加肉豆蔻(面炒用)二钱,或补骨脂亦可。如阳虚下脱不固者,加附子二钱,或加乌梅二个,煨木香三分。如四肢拘挛,口眼歪斜者,属木动风摇,兼侮脾土而泄者,加肉桂一、二钱。凡有泄者,宜参此用。
  
  清化饮
  
  治痉因有火,脉见洪滑,证多烦热,宜滋阴以救血燥。
  
  白芍 麦冬 生地 茯苓(各二钱) 丹皮 黄芩(各钱半) 石斛(钱半)
  
  温服。如热甚而渴,加石膏二、三钱。如小便涩者,加木通钱半,或加黄柏、栀子。
  
  如兼外邪发热,加柴胡钱半。如阴虚血亏者,加熟地三钱,山药二钱,当归二钱。若热甚烦躁,加黄连、黄柏、知母、青蒿、地骨皮之类。可随证加用。
  
  大和中饮
  
  治痉因汗下太过,阳虚阴盛,复感邪而畏寒莫解者。
  
  熟地 白朮 当归(各二、三钱) 人参(随便) 山药(钱半) 甘草(炙,一钱) 柴胡麻黄 肉桂(各一、二钱) 白芍(酒炒,一钱) 生姜(钱半)
  
  温服。如汗甚,去麻黄,加黄 二钱。如寒甚,加附子一、二钱。
  
  降火化痰汤
  
  (新) 治痰因火炎而致痉者,不得不暂为清理。但得痰气稍开,便宜调补气血,以此证候多属虚火虚痰也。
  
  陈皮 半夏 茯苓 甘草 贝母 胆星 海石 木通(各钱半) 白芥子(六分)
  
  温服。如火盛痰不降者,加童便一小钟。
  
  神术汤
  
  治无汗之刚痉兼有湿者。
  
  苍朮 防风 甘草(各三钱)
  
  加羌活或独活、麻黄,用葱白为引。
  
  白朮汤
  
  治有汗之柔痉兼有湿者。
  
  白朮 防风 甘草(各二钱)
  
  加桂心、黄 ,用生姜为引。
  
  附:劳风风搐各经兼证
  凡劳风证者,因劳后汗出遇风,其证共治,与痉同法。但须审其劳损何脏,如因肾虚捐者,即为肾劳风也,宜随证施治。又风搐证者,本与痉证不同,经曰「诸风掉眩,曲直摇动,皆风木之用。」阳主动,阴主静,由火盛制金,金衰不能平木,木旺而自病。或平肝,或吐下,因证治理。是虽不可与痉同论,亦可引以证痉之风热由内作者。
  ○伤寒发汗太过,多成痉证。此际尚身热足寒,项强恶寒,头摇口噤,背反胀者,痉兼太阳也。若头低视下,手足牵引,肘膝相构者,痉兼阳明也。或一目左右斜视,并一手足搐搦者,痉兼少阳也。治法因证,再察脉息,在表无汗汗之,有汗止之。阳明痉属里,实者下之。少阳痉半表半里,和之。所谓各随其经也。按此证间或有之,施治时须顾气血。
  
  四十六、论暑证
  (此正热时暑病也。与冬伤于寒,至春发为温病,至夏发为暑病者不同。)
  
  暑本夏月之阳邪,其为病也,有冒、有伤、有中,并有因暑而致者。名虽不一,而总不外「虚实」二字。其证其脉,辨而治之,庶无差也。经曰:「脉盛身热,谓之中热,乃有余之证,其候头痛壮热,大渴引饮,治宜清凉。脉虚身热,谓之中暑,乃不足之证,其候头痛恶寒,身倦自汗,治宜温补。其有阴寒之极者,须用姜附。」此《内经》舍时从证之法也。彼因暑而致者,畏暑贪凉,寒邪袭于肌表,发热恶寒,头痛身疼等证,当以伤寒法治之。至于不慎生冷,寒凉伤脏,而为呕吐腹痛等证,此寒邪在内,治以温中为主,不得概以暑热论也。
  
  参苏饮
  
  治伤寒恶寒发热,头痛无汗,夏月感冒等证。
  
  人参 苏叶 干葛 前胡 陈皮 枳壳 半夏 茯苓(各八分) 木香(三分) 桔梗(七分)
  
  甘草(五分)
  
  姜六分,枣一枚,热服。
  
  黄连香薷饮
  
  治阳暑中热,口干舌燥,小便赤短,身热目赤,脉洪体壮,一切实证。若中阴暑而误用之,则阳散阴泄,为害不小。
  
  黄连(二钱) 香薷(钱半) 浓朴(姜炒,钱半) 扁豆(炒,三钱,研) 茯苓(钱半)
  
  甘草(一钱)
  
  热服。如大便泄而小便短,加苍朮、泽泻、萆 ,(此味要重。)或加木瓜。腹痛加白芍。
  ○香薷之性,香窜而沉寒,惟胃实而阳盛之人宜之。若气虚体弱者服之,损伤胃气,反致吐泄腹痛,阴寒危败等证。何今人不知,至热时,老少时常服之,云以防暑,正适以致疾也。
  
  补中益气汤
  
  (方载伤寒表条。)治脉微体虚,不可发汗,补元气即以解寒邪也。如伏阴在内,而寒不易散,呕泄畏寒,内无热证,不拘夏月,即用理中加白芍之类,不可疑也。前伤寒条内,所宜参阅。
  
  和胃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