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罗氏会约医镜
罗氏会约医镜
神效琥珀散
治石淋、砂淋。
琥珀 肉桂 滑石 大黄(炒) 葵子 腻粉 木通 木香 瓷石( ,酒淬七次)
等分研末,每服二钱,灯心、葱白汤调服。
加减八味丸
(新) 治命门火衰,肾无关键,其淋如膏,不痛不涩,日夜频流,却不自知,两尺脉虚而涩。宜补肾阴阳,而少加涩品,使下遗之路而不虚滑也。
熟地(八两) 枣皮 淮山药(各四两) 茯苓(三两,或不用) 附子(四两) 肉桂(三两)
补骨脂(盐炒,三两) 杜仲(盐炒,三两) 莲蕊(三两,少则用莲须) 牡蛎( ,醋淬,如是者三次。净粉三两) 巴戟(去心,酒浸。四两) 金樱子(去刺,半生者佳。三两)
蜜丸服。或加菟丝子(酒蒸)四两。
六一散
治石淋。
滑石(六两) 甘草(一两)
共研细末。或加辰砂三钱(细研水飞),空心水调服。
又方:黄蜀葵(花、子俱炒,二两)
为细末,每服一钱,食前米饮下。
备拣古来治淋诸证至简至稳神方于后,以便取用。
茎中痛甚,用淮牛膝浓煎,入麝香少许,服之立效。此味乃治淋之圣药也。但虚体,当兼补剂用之。
○膏淋如油,用甘草三钱,滑石一两,海金沙八钱为末,每服二钱,麦冬汤调下,日三服。若热淋切痛,甘草汤调海金沙服。
○石淋,用瞿麦,多多煎服。
○石淋,以滑石为主,利小便也;以山栀为臣,降心火从小便出也。
○凡淋病便阴,苎麻根煎服。
○砂淋、石淋,以胡椒三钱,朴硝一两,为末,每服二钱,开水调下。
○石淋,用桃树肢如枣大,夏以凉水吞之,冬以热水吞之,日三服。取胶法:于春桃盛时以刀割树皮,久则其胶溢出,采之,以桑灰汤浸过,晒干用。
○凡淋痛阴塞者,以浮水石为末,甘草煎汤调服。沙石淋痛,用九肋鳖甲醋炙研末,酒调,日三服,石自出,神效。
○痛为血淋,不痛为尿血。尿血者,由心肾气结,或忧思房劳所致,多属虚寒,不可专作热治。
○有小便频数,茎中切痛,与淋证小便涩而痛者不同。此因贪色,或过食辛热,积有热毒腐物,乘虚入于小肠,故便时作痛。用荜 二两,盐水炒为末,每服二、三钱,外以葱汤频洗谷道,则便数及痛自愈。
三十八、论阳痿
是证多由肾经亏损,命门火衰,精气虚冷者,十居七、八。此外又有忧思太过,抑损心脾,则病及阳明,水谷气血之海有所亏伤而致者。经曰:「二阳之病,发于心脾」,即此之谓。又有大惊卒恐,能令人遗尿,即伤肾之验。经曰:「恐惧伤精,骨酸痿厥,精时自下也。」又有肝肾湿热,以致宗筋弛纵者,亦为阳痿。治宜清火以坚骨,然必有火证、火脉,内外相等者,方是其证。而此仅有之耳,须当细辨。
八味地黄丸(方见二卷培补条) 治肾经虚损而阳痿者,人能久服多服,能令肥健多子。若阴虚甚,多加熟地。阳虚甚,多加桂附。胃虚甚,多加山药。胃虚寒,去丹皮。
先天不足,加鹿茸。气虚甚,参汤送服。脾虚甚,米汤送服。虚火甚,淡盐汤送服。冬天,温酒送服。夏天,参麦饮送服。气虚下陷,补中汤送服。心脾不足,归脾汤送服。如是,则五脏平和,精血日长,输归于肾,而阳自旺矣。若人厌常喜新,皆未得生精之至理,而参透药性之精微者也。
仙传班龙丸
治火不甚衰,止因气血薄弱而阳痿者。
鹿角胶 鹿角霜 菟丝子(酒蒸,晒干) 熟地(各八两) 柏子仁(去油,六两)
白茯苓 补骨脂(炒。各四两)
上将胶加酒溶化糊丸,淡盐汤,空心下七八钱。
归脾汤
治思虑惊恐而阳痿者。必须培补心脾,使胃气渐充,则冲任始振,而元阳可复也。
人参 黄 (蜜炙) 白朮 当归 茯神(各钱半) 枣仁(炒研,一钱) 远志(七分)
甘草(炙) 陈皮(各八分) 元肉(三枚) 莲肉七粒引。如无气滞,不用木香。
加味七福饮
治忧思恐惧太过者。损抑阳气,必须益火,乃有生意。
人参(随便) 熟地 当归(各二、三钱) 白朮 枸杞(各钱半) 甘草(炙) 肉桂 附子枣皮(各一钱) 枣仁(二钱) 远志(六分)
空心温服。如梦遗虚滑,加牡蛎、莲须、龙骨之属。
滋阴八味丸
治阴虚火盛,下焦湿热,以致宗筋弛纵者。
山药(四两) 丹皮(三两) 白茯苓(三两) 枣皮(四两) 泽泻(二两) 黄柏 知母(各盐水炒,二、三两) 熟地(八两,捣膏)
加炼蜜为丸,盐汤下。
简易方
治肾虚阳痿。
蛇床子、五味子、菟丝子等分为末,蜜丸,每日三服,酒下五十丸。
薛立斋曰:「按阴茎属肝之经络,盖肝者木也,得湛露则森立,遇酷暑则萎悴。若肝因湿热为患者,用龙胆泻肝汤,清肝火,导湿热。若因燥热为思者,用六味丸,滋肾水、养肝血而自安。至于固本丸、坎离丸,俱属沉寒,非肠胃有大热者不宜用。」
三十九、论脱肛
(附:产妇脱肛)
大肠与肺为表里,肺热则大肠燥结,肺虚则大肠滑脱,此固然也。但肺之虚,非因脾虚不能生金,即因肾虚子盗母气。治之者,宜以肺为主,而脾肾为之源也。然其致此之由,不仅中气虚寒,不能收摄之一端也。有因久痢,里急后重而致者;有因酒湿伤脾,色欲伤肾而致者;有因肾气本虚,关门不固而致者;有因湿热下坠而致者。然热者必有热证,如无热证,便是虚证。且气虚即阳虚,必用温补。《内经》曰:「下者举之」;徐之才曰:「涩可去脱」,皆良法也。故古人之治此者,用参、 、朮、草、升麻之类以升之、补之;五味、乌梅之类以固之、涩之。外用熏洗收涩之药,无有不愈。
肛门痒痛,多因湿热生虫。欲成痔 ,看唇便知。上唇有疮,虫触其脏;下唇有疮,虫蚀其肛,宜以雄黄和艾烧烟熏之。或用桃叶一斛,蒸之极热,纳小瓶中,坐熏立死。
补中益气汤
治一切肛门下脱。照后加用。
人参(随便,或以时下生北条参三钱代之) 黄 (蜜炙,二三钱) 白朮(钱半) 当归(土炒)
甘草(炙。各一钱) 陈皮(八分) 升麻(酒炒,八分) 柴胡(酒炒,四分)
加乌梅三个,五味子五分,姜枣引。如虚中挟火,或热赤肿痛,加黄连、黄芩、槐花之类。然非真有火证、火脉,切忌加入,以防苦寒败脾。如久痢虚弱,而复里急后重者,加白芍钱半,大腹皮毛、槟榔各一钱。如泄泻不止者,加荜 三钱,泽泻一钱,木瓜一钱三分,煨木香三分。湿泻者,加苍朮钱半。
水土交济汤
(新) 治脾虚发泄,肾虚发热,不食、尿赤、脱肛等证。
人参(随便 当归(土炒) 白芍(酒炒) 陈皮 甘草(炙。各一钱) 白朮(炒) 黄 (蜜炙。各二钱)
熟地(砂仁煎水,再炒干,三、五钱,或一两) 山药(炒,钱半) 升麻(七、八分。气虚火浮者,蜜炒或盐水炒三、五分) 柴胡(酒炒,三分)
姜枣引。如脱肛虚滑,加五倍子、五味子之类。外用熏洗末药。(方载后。)
产后脱肛方
(新) 治妇人当生,用力太过,脱肛莫收。
当归(土炒,二钱) 黄 (蜜炙,三钱) 白朮(钱半) 川芎(七分) 白芍(酒炒,一钱)
丹参(二钱半) 益母草(二钱) 甘草(炙,一钱) 升麻(八分)
酒引。如血气切痛,加山楂二钱,外用蓖麻子肉钱半,捣烂,贴头顶心,收即去之。下用熏洗法。(方载后)
约营煎
治湿热下坠,疼痛肛脱。
苍朮 白芍 甘草 续断 地榆 黄芩 槐花 荆介(各一钱) 升麻(八分) 乌梅(二个)
如血热而燥者,去苍朮,加生地。
备拣古来治脱肛至简至稳神方于后,以便取用。
脱肛,用枳壳、防风各一两,枯矾二钱,煎水,乘热熏洗。
○又方:用赤皮葱、韭菜各带根煎汤,入大枫子、防风末数钱,乘热熏洗。
○又方:用五倍子煎汤洗,随以赤石脂末掺上托入。
○久痢脱肛,用诃子、赤石脂、龙骨各二钱,研细末,以茶少许和药,掺肛上,绢帛揉入。
○又方:用鳖头( ,存性)入枯矾少详掺上托入。
○又方:用伏龙肝、鳖头骨五钱,五倍子二钱,共研末,先以紫苏煎汤温洗,后用麻油调药敷上。
○又方:用五倍子三钱,明矾二钱煎洗。
○又方:用桑叶、桃叶煎汤,入矾末熏洗。
○肛门肿痛,苎麻根捣烂坐之。
○又方:用苎麻根煎洗,外以木贼研末敷。
○又方:用锻石炒热,帛包坐上,冷则易之。
○血热者,四物加条芩、槐花。
○血虚者,四物加白朮、茯苓。
○兼痔而痛者,四物加槐花、黄连、升麻。
○久痢者,补中加酒炒白芍。
○肾虚者,六味丸。虚寒者,八味丸。
○泻痢至于脱肛者,用石榴皮、陈壁土,少加明矾,煎洗,再用五倍子炒研末,敷托而上。
○脱肛,用大田螺,将井水养三、四日,去泥,以鸡爪黄连研细末,入甲内,待化成水,以茶洗净,将鸡翎蘸扫之,以软帛托上,自不再脱也。
四十、论瘰
瘰 多生于耳后,缠绕项下,其初起如豆粒,渐如李核,或一粒,或三、五粒,按之则动而微痛,久之则日甚;或颈项强痛,或午后微热,夜间口干,食少体倦,或坚而不溃,或溃而不愈。皆由气血不足,故为痨瘵而终。经云:「肝肾虚热则生 。」《病机》云:「因虚劳气郁所致,属肝胆二经之病。」二经多气少血,或思虑恚怒以伤肝,则木火动摇而血燥。然肝火之有余,实由于肾水之不足也。阴虚火盛,冲击关津管束之处,结成顽核,久则溃腐,治宜养阴和肝,理脾舒郁,其疮自消。若不详脉证虚实,而概用追触攻下,以损真元,则气血愈虚,必为坏证矣。至于结在胸旁及两胁者,此名焉刀,病同而治法不异。
凡脉洪大,以元气虚败,不治。面色惨白,为金克木,不治。眼内赤脉贯瞳人一条,一年死,二条二年死。
凡有身体头项及心胸腹背皆有坚核,不痛,但作寒热者,此名为结风气肿也。审其是风是火,或虚或实治之。此外又有瘿瘤者,瘿则着于肩项,瘤则随气凝结。戒食浓味,忌用破决。凡长大坚硬不移者,名曰石瘿;皮色不变,名曰肉瘿;筋脉露结,名曰筋瘿;赤脉交结者,名曰血瘿;随忧愁消长者,名曰气瘿。皆不可妄破,照证立方治之。惟胎瘿破而出其脂粉则愈。
夏枯草方
治瘰 前后,多用夏枯草煎汤代茶,或熬膏服,并贴更妙。以入厥阴血分,生血润燥,此病之圣药也。
又连翘能入少阳败毒,亦此病之神药也。
治瘰 痰核方
治瘰 初起,多宜服。此外用下灸法即愈。每日用忍冬花、蒲公英各五钱,夏枯草六钱煎汤服之,勿同。
瘰 灸法
治瘰 初起,取肩 穴,在肩尖骨缝交接处,即是灸穴。又取曲池穴,在肘尖骨缝交接处,即是灸穴。再以指甲掐两肩两肘四所,觉患处微有酸麻,其穴乃真,各灸灯火七壮。在左灸左,在右灸右。左右俱病者,俱灸之。随用大蒜切片,约三钱浓,安患处,以蕲艾或三五年之艾于手中擦熟,其软如绵,如大豆大一粒,安蒜上灸之。痛则易艾,再挑起蒜,勿令大痛,伤肉起泡。三壮,换蒜再灸。每日灸蒜十余片,一连四、五日,或六、七日不间,以拔郁毒,愈多愈妙。节上二穴灯火,亦以连日灸之为贵。如破久不合,更用江西豆豉为末,以唾津和作饼,如前法灸之,以助阳气,内服补药,外贴大乙膏,即三四年者亦愈。
○又或疮口已破,内核不腐,先服益气养荣汤三五剂,次用针头散敷之,以去腐肉。或再用艾灸,内服前汤。
益气养荣汤
治气血损伤,四肢颈项等处肿痛,或软或硬,或日晡发热,或溃而不敛。
疮科补养圣药。
人参(无者,或以沙参、或以时下生条参、或以山药代之。) 黄 (盐水炒) 当归川芎 熟地 白芍(酒炒) 贝母 香附 茯苓 陈皮(各一钱) 柴胡 甘草 桔梗(各六分)
白朮(二钱)
姜引。如口渴,加五味子、麦冬。如往来寒热,重加柴胡、地骨皮。脓清,加人参、蜜炒黄 。膜多,重加当归、川芎。脓不止,重加人参、黄 、当归。肌肉迟生,加白蔹、肉桂。
必效散
治瘰 顽核,内服此药,外以针头散腐之。若气血虚者,先服益气养荣汤数剂,后服此方, 毒尽下,再服前汤。
硼砂(二钱半) 轻粉(一钱) 麝香(五分) 巴豆(五粒,去膜) 白槟榔(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