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氏会约医镜

  ○脏毒下血,用猪脏洗净,入槐花末令满,缚定,以醋煮烂,捣为丸,酒下。若下血而泄,体倦食减者,是脏寒也,用猪脏洗净,以吴茱萸末填满,缚定,蒸烂,捣为丸,米饮下。
  ○大便后血,用五倍子末,艾汤下一钱。
  ○又方:皂角炙,槐实糠炒,为末,粟米汤下一钱。
  ○又方:用槐花、荆芥穗为末,酒服一钱。
  ○又方:用旱莲草焙,研末,米饮下二钱。
  ○脏毒下血:干柿饼烧灰,米饮服三钱。
  ○肠风下血:木贼煎服。
  ○凡纯下清血者,风伤肝也,宜散风凉血。下如豆汁者,湿伤脾也,宜清热渗湿。
  ○大肠下血,及妇人崩漏,用败棕烧灰存性,酒调或米汤调服二钱。
  
  三十六、论小便不通
  (有气秘、气虚、血虚、痰壅、热结五种。口渴而小便闭者,属实热,宜清利;口不渴而小便闭者,属虚寒,宜调补。)
  
  经曰:「膀胱者,州都之官,气化则能出。」夫气何以不化也?肺主上焦气分,肺热则清化之源绝,金不生水,必口渴而溺竭矣。须用清金之药,如生脉散之类为当。或外感风寒,肺受外邪,宜用辛散之剂,如麻黄汤之类为宜。又有脾虚不能生金者,则清气不能上升,浊气何由下降?经谓脾胃一虚,令人丸窍不通,用补中益气汤,以参 温脾,以升柴提气,滋后天之化原,虚则补母之妙用也。如不渴而小便不利,此属下焦血分。肾与膀胱,为阴中之阴,阴有热,闭塞其下流。经曰:「无阴则阳无以化。」若用淡渗利水之药,乃阳中之阴,非纯阴之品,阳何以化?须用滋肾丸,以纯阴济阳,则化之速矣。至于真阴虚者,膀胱干涸,无水可利,惟用六味地黄,以补肾水。若滋肾丸,又所当禁,恐知柏苦寒,以伤肾元。又忌淡味渗泄之药,以益涸其津液。如真阳虚而不得小便者,是即经曰:「无阳,则阴无以生也」。急用八味地黄,或用金匮肾气汤。如水寒冰冻,得太阳一照,而阴凝自流通矣。更有痰壅,则用二陈汤。热结则用八正散。气秘则用陈皮、香附之属。
  
  又必探喉而吐之。譬如注水之器上窍开,则下窍通,是探吐一法,为切要之妙方也。(吐法载霍乱)
  
  孕妇小便不通,因胞被胎压也。内服补中益气汤,甚则探吐。外令妇睡于榻上,将榻渐次倒竖,则胎上而溺通,随服升补之药。凡膀胱无水,除阴虚之外,尤有所因者,当细辨之。有因泄泻,水归大肠,而小水不通,但治泄泻,泄止而水自利。或用分利,不过十之三耳。有因大汗、多汗,气从汗泄,而小水不利者,此当调治荣卫,表气收,而小水自利。有虚劳失血伤精,水随液去,五内枯燥,而小水不利者,此当调补真阴,血气渐充,而小水渐利。
  
  凡此数者,水泉既涸,不可再加分利。
  
  凡小水闭塞,危急之甚,诸药不效者,速寻家种菊花根白者为高,即杂色者亦可,将根捣烂,用生白酒冲和,取酒汁温而欲之,神效。又法……凡有气阴,小永不通,危困之极者,用皂角、葱头、王不留行各六、七两,煎汤一盆,令病者坐浸其中,熏洗小腹,热气内达,便即通矣。若妇人,捣葱数茎,纳阴户,外加熏洗,其通尤速。
  
  凡大小便俱不通,必先通其大便,而后小便自通,八正散之类主之。
  
  黄芩清肺饮
  
  治肺热小便不利。
  
  栀子(三钱) 黄芩(钱半)
  
  水煎服。
  
  五苓散
  
  治膀胱湿热口渴,小便不利,并治淋涩作痛。
  
  白朮 猪苓 茯苓(各钱半) 肉桂(一钱) 泽泻(二钱)
  
  水煎服。
  
  大厘清饮
  
  治热闭不通,茎中涩痛,必有火脉火证。
  
  茯苓 泽泻 木通(各二钱) 猪苓 栀子(或倍之) 枳壳 车前(各一钱)
  
  水煎服。如内热,加黄芩、黄柏之属。
  
  益元散
  
  (即六一散) 治证同上。
  
  滑石(六两) 甘草(一两)
  
  研细末,水调服。
  
  八正散
  
  治脏腑蕴热,大便结秘。若二便俱秘,先用此以通大便,则小便自通。
  
  车前 木通 滑石 山栀 甘草 大黄(煨) 瞿麦 扁蓄(各二钱) 灯心(五分)
  
  水煎服。
  
  滋肾丸
  
  治肾虚热结,小便不通。
  
  黄柏 知母(各二两,酒拌阴干) 肉桂(二钱)
  
  为末,水和丸,空心开水送二百丸。若病急,亦可煎服。此治肾中属虚,阳而无阴以化也。若肾中无火,而阴无以生者,惟滋阴药中用桂附,庶可直达命门。设作火治,则说矣。凡病此者,最难刻缓,随证服药后,必用探吐一法。急则治标,与病喉痹之用针刺等也。病在实者,清之利之,似易见效。若气虚而阴者,必其体弱年衰,方有此证。然病此必有其渐,方其小便短少,便时费力,便宜速治。若待其剧,恐无及也。
  ○又有湿热之邢,不在大肠膀胱,而在精道,壅塞隧路,故二便秘,宜用芡实、茴香、穿山甲,倍用牵牛为末,水调服。
  
  备拣古来治小便不通至简至稳神方于后,以便取用。
  
  小便不通,用大蒜一枚,栀子十二枚,盐二钱,共捣贴济,并涂阴囊。
  ○又方:用葱三斤,切细,炒热,熨脐下。
  ○又方:用苎麻根捣,摊小腹及阴囊。
  ○小便虚秘,两尺脉微弱,用利水药不效者,乃肾中无阳,虚寒证也,用附子炮去皮一两,盐水浸一刻,泽泻三钱,煎服神效。或加灯心三分更妙。
  ○又方:用桃枝、柳枝、木通、川椒各一两,枯白矾三钱,葱白七个,灯心一握,水三十碗,煎至十五碗,用瓷罐盛之,乘热熏外肾、小腹,以被围之,不令风入,若冷即易之,再烧再熏,良久便通,如赤豆汁下,其效大奇,即垂危者亦救。
  ○老人气虚,小便不通者,用黄 (蜜炒)二钱,陈皮(去白)一钱,甘草八分,煎服。
  ○小便闭,小腹痛,用木通、滑石各五钱,牵牛取头末二钱,灯心十茎,葱一茎,煎服。
  ○又方:用甘遂、大蒜,捣贴脐,以艾于药上灸七壮,大效。
  ○又方:用田螺少加盐生捣,敷脐下一寸三分,即通。此异人所授仙方。
  ○又方:用发灰二钱,淡米醋汤调服。
  
  附:论小便不禁
  (妇病载妇科)
  
  小便不禁,《内经》论肝、肾、膀胱之病,不指为何邪所干,故后之议论不一,令人莫得其旨。而究之病在膀胱,源在肺金也。金生水,肺乃水之高源,肺虚则气不上升,下自不固,母虚而子亦虚也,宜补中益气汤以补其母,加山药、山茱萸、牡蛎之类,以固涩之。
  
  或以补中益气汤送肾气丸,庶得治本之道。若肝肾阳气不旺,则膀胱不藏,此其咎又在命门。所以少壮者,阴阳两足,夜少小便,及至老年,夜多小便者,水火俱不足也,治以八味地黄丸,去泽泻,加骨脂。即右归饮亦妙。有睡中遗溺者,属下元虚冷,用五子丸、缩泉丸悉效。小儿之多小便,由阳气尚微,不能约束,宜于温补,不治亦不足虑。至于气脱而遣,无所知觉,大非古兆。以参、 、熟地、归、朮、桂、附大剂为主,加以固涩之味为佐,则犹有可愈者。但凡治小便频数者,切勿以热拟,热必小便赤涩而痛。纵有短少而艰涩者,是肾水将竭,及气虚不传送故也。此际用凉、用利,则速其危矣。
  
  右归饮
  
  治下元虚寒,小便频数。
  
  熟地(四钱) 山药(炒,二钱) 枣皮(一钱二分) 枸杞(钱半) 甘草(炙,一钱) 杜仲(姜制,二钱) 肉桂(一钱五分) 附子(制,二钱)
  
  空心服。
  
  五子丸
  
  治小便频数。
  
  菟丝子(酒蒸) 家韭子(炒) 益智仁 蛇床子(去皮,炒。等分) 茴香(减半)
  
  上研末,酒糊丸,盐汤下。
  
  缩泉丸
  
  亦治小便频数。
  
  乌药 益智仁(盐炒。等分)
  
  为末。山药研碎,酒煮糊丸,空心盐汤下。
  
  备拣古来治便数至简至稳神方于后,以便取用。
  
  小便过多,用牡蛎( )、赤石脂( )等分,酒糊丸,盐汤下○小便虚热而数者,用白薇、白蔹、白芍等分为末,米饮调下。
  ○虚将脱者,涩之,用菟丝子二两,茴香(盐炒)一两,附子(制)、桑螵蛸(炙)各五钱为末,酒糊丸,米饮下。
  ○下元虚寒,小便不固,用韭子一合,白龙骨( )一两为细末,空心酒调服。
  ○夜多小便,用益智仁二十一枚,去壳研碎,入盐少许,同煎服,有奇验。
  ○便数莫禁,用雄鸡肠二具(切破洗,炙令熟黄),益智仁二两,牡蛎( )三两共为末,以 猪尿脬二个,洗净,蒸烂,捣为丸,空心盐汤下。
  ○六脉沉迟无力,小便莫固,是无火也,朝服八味丸料,桂附须重,泽泻少许;午服六君子东加益智仁、肉桂最妙。
  ○小便急而数,用芦根,去须节,煎服。
  
  三十七、论淋癃
  (淋证有气、石、血、膏、劳也。热在上焦者口渴,热在下焦者口不渴。有湿在中焦不能生肺者,有下焦气门者。小便不通谓之闭,小便淋滴谓之癃。)
  
  气淋,小便涩,常有余沥,欲尽不尽。石淋,茎中痛,溺如砂石,最难得出。膏淋,日夜流膏。劳淋,劳倦即发,痛引气冲。血淋,溺如血也。盖气淋由中气下陷,当补而升提之。
  
  石淋由欲火煎熬,七情郁结,及饮食燥热而然。血淋由小肠与膀胱积热,而且心热移于小肠,兼心火而治之,得其源也。膏淋不涩不痛,乃命门之不固也,而兼乎湿者有之。至于劳淋,或禀质素弱,或劳心劳力,或房劳之后,发则气由小腹上冲,痛引外肾。所急者,在自知摄养,治之者必以脉、(盛大而实者生;虚小而涩者死。)以证,而察其寒热虚实,庶不致误。且淋证当分在气、在血而治之,以渴与不渴为辨。如渴而小便不利,热在上焦气分,肺金主之,宜用淡渗之药,如茯苓、泽泻、灯心、通草、车前、瞿麦、扁蓄之类,清其肺,以滋水之上源也。不渴而小便不利者,热在下焦血分,肾与膀胱主之,宜用气味俱阴之药,如滋肾丸:黄柏、知母各二两(酒浸阴干),肉桂二钱为末,蜜丸,空心服。方中用肉桂者,以欲降肾火,桂与火邪同体,此寒因热引也。姑举此以为例,触类而长之可也。
  
  凡一切淋病,小便赤涩而痛者,必有热证,方以清热为急。若膏淋自流,不得以热论。
  
  有劳于脾者,如思虑过用,负重远行之类,宜补中益气汤与五淋散分进。专因思虑者,止用归脾汤。若嗜欲甚而施泄太过,劳于肾者,宜用黄 汤。肾虚而寒者,须金匮肾气丸。至于血淋,如小腹硬,茎中痛者,是瘀血也,用淮牛膝三两煎膏,合酒服,大效。但虚人能损胃耳,宜四物东加桃仁、红花(酒炒)、通草、牛膝、车前、丹皮。血虚者,用六味地黄丸加侧柏叶、车前子、白芍。血鲜而脉数有力者,乃心与小肠实热,宜山栀、丹皮、黄连、黄柏、生地、木通、车前、泽泻、赤茯苓。血黑而右尺沉迟者,下元虚冶也,服金匮肾气丸。然亦有内热过极,反兼水化,而血黑者,未可便为虚命也。又有膏淋阻塞溺孔者,须各以脉证辨之。
  
  黄 汤
  
  治房劳过甚,致阴阳两虚而遗精者。
  
  黄 (蜜炒) 熟地(各钱半) 茯苓 天冬 肉桂(各一钱) 小麦(炒) 当归甘草(炙。各八分) 五味子(三分)
  
  生姜五分,水煎出,用龙骨细研末一钱,合服。如有汗者,加净麻黄根(蜜炒)一钱。
  
  如汗冷者,加附子七、八分。如发热自汗或口渴者,加石斛二钱。
  
  沉香散
  
  治膏淋阻塞溺孔,而出不快,脐下妨闷。
  
  沉香 陈皮 黄 (蜜炙。各三钱半) 瞿麦(一两) 桑白皮 韭子(炒。各三钱)
  
  滑石(八钱) 黄芩 甘草(各二钱半)
  
  为末,每服二钱,米饮调下。
  
  又方:沉香(五钱) 滑石(一两) 黄 (蜜炙,四钱) 瓷石( ,醋淬七次,五钱) 荆芥穗(三钱半)
  
  为末,用肉苁蓉(酒洗,去甲,蒸捣和药末)加炼蜜为丸,酒下。
  
  车前子散
  
  治诸淋痛甚。
  
  车前子(四钱) 淡竹叶 荆芥穗 赤茯苓 灯草水煎,空心服。
  
  又方:治血淋,并诸淋而热痛者。
  
  茵陈 淡竹叶 木通 山栀 猪苓 瞿麦(各一钱) 甘草(五分) 灯心(三分) 滑石(三钱)
  
  空心服。如大便闭者,加大黄。
  
  萆 厘清饮
  
  治膏淋,兼治白浊。
  
  萆 (三钱) 石菖蒲 乌药 益智仁(各钱半) 甘草梢(八分)
  
  煎服。淋沥不已,以水性就下也,惟燥可去湿,故用菖蒲、乌药,以平湿土之敦阜。
  
  益智入肾,可纳气归源。肾经得令,则自闭藏,而小便有节。至于使水道入于膀胱,厘清渗浊者,萆 之力也,故名萆 厘清饮。
  
  八正散
  
  治心经邪热,脏腑闭结,小便赤涩,癃闭不通,五淋并治。但出小便不痛者,忌服。
  
  车前子 瞿麦 扁蓄 滑石 大黄(煨) 山栀 甘草 木通等分为末,灯心汤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