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罗氏会约医镜
罗氏会约医镜
○毒痢噤口,用大田鸡并肠捣烂,焙热,入麝三分,作饼,封脐上,气通即食。
○噤口痢,用大蒜捣贴两足心及脐上。
○血痢,用乌梅、胡黄连、灶心土等分,为末,茶调服,即愈。
○赤痢,用六一散加红曲;白痢,加干姜。(方载淋证。)
二十八、论疟疾
(有风、暑、湿、热、食、瘴邪六种。又有五脏六腑疟、劳疟、瘅疟、牝疟、温疟、母疟。)
夫疟者,因夏伤暑,热气藏于皮肤之内,舍于荣气之中,及遇秋风新凉束之,表邪不得因汗而出,此疟之所由来也。夫暑热者,阳也,蓄之久,则欲出;秋寒者,阴也,束之固,则莫出。由是阳为阴遏,则阳并于阴。阴实则阳虚,阳虚则外寒,阴实则内寒,内外皆寒,汤火不能胜也。及阴气逆极,同并于阳。阳实则阴虚,阳盛则外热,阴虚则内热,内外皆热,口渴欲饮冷也。然浅者病在三阳,随卫气以为出入,而一日一作;深者病在三阴,邪气不能与卫气并出,或间日一作,或三四日而作。作愈迟者,病愈深也,经之论疟备矣。然仁斋、丹溪又分痰、食等疟,此不过疟之兼证耳,非因之而成疟也。故治者,宜察其邪之浇深,证之阴阳,有汗者,以养正为主;无汗者,以散邪为急。又热盛者,凉药为君;寒多者,温药为重。至于痰、食、血、瘅、瘴、牝、鬼等证,各随其甚者而兼理之。总之,脉实证实者,攻邪以治标;脉虚证虚者,补正以治本。倘不明虚实,辄用凉药,恐表邪未解,而邪益固;骤用截药,恐正气已虚,而症必变。非徒无益,而又害之,医之咎也。
凡疟多热而久不解者,此必阴虚,宜益阴除热,非生鳖甲、牛膝不能除也;多寒而久不解者,此必阳虚,非 、朮、桂、附不能除也。久疟者,属元气虚寒。盖气虚则寒,血虚则热;胃虚则恶寒,脾虚则发热。此时若用截药,多致危殆,惟用人参、煨姜各一两煎汤,于发前二时服之。无力服参者,气虚用白朮代之,血虚用当归代之,此辅正而邪自除也。
凡疟以得汗而解。然病有浅深不同,即如病瘟者,虽有大汗,而热仍不退,疟亦有之,宜察其脉之紧与不紧,及头与身之痛与不痛,仍渐次再汗之,方得邪解,不得谓汗后必无邪也。又有已汗而邪将解,或因食、因寒、因触而发,此旧邪未尽,而新邪又至,亦宜仍从汗解,但须斟酌虚实可也。
温疟者,《内经》谓冬中风寒,至春夏阳气大发而为病,此即伤寒之证也。与夏伤暑秋为疟者不同,当于伤寒门酌而治之。
瘅疟者,《内经》谓肺素有热,发则阳气盛,故致消烁脱肉。治此者有三法如内热而兼表邪,宜散以苦凉;如表解而火盛,宜清以苦寒,此皆治其有余也;若火盛而真阴耗者,宜壮水济火,切忌苦寒。
瘴疟者,惟岭南烟瘴之地有之。人居瘴地,不知调摄,而外受风寒为病。或迷困喑哑,与常疟稍异。治者亦不外寒、热、虚、实,及有邪、无邪,如前治疟诸法而已。
牝疟者,阳气素虚,当盛暑时,乘凉饮冶,阴盛生寒而不热,治以柴胡姜桂之类。
劳疟者,素有弱证,因疟成劳,宜十全大补汤。有热者去肉桂。
疟母者,治之失宜,气血虚损,邪伏肝经,胁下有块,当以补虚为主。若急于攻块,多致不救。宜六君子东加木香、肉桂、鳖甲、蓬术。
鬼疟者,时行不正之气,传染而成,宜平胃散加雄黄、桃仁。俗以夜发者为鬼疟,非也。
邪入阴分,发于三阴,宜四物东加知母、红花、升麻、柴胡,提入阳分,方可以截。
凡疟初起,先寒后热,宜羌活、紫苏、生姜之类,散其太阳之邪;次用柴胡汤,或加截药可也。若不论何经,即用柴胡,即用截药,不可!
脉候
疟脉自弦。弦数者多热,弦迟者多寒。微者为虚,代散则死。
截疟立验汤
(新)
陈皮(一钱) 半夏(钱半) 茯苓(一钱) 甘草(一钱) 青皮(七分) 白豆蔻(去壳,微炒,研,一钱二分)
柴胡(一钱五分) 桂枝(一钱二分) 苏叶(一钱) 生姜(二钱) 知母(一钱二分) 黄芩(一钱五分)
称足分量,水煎。首一次轻煎,于疟未发前三时服;次煎加常山(酒炒)一钱四分,草果仁(或面或饭包煨,捣碎)八分,槟榔八分,多水久煎服,但要于疟未发前一时服,若早则药力过,迟则疟已来矣。能如法服,则疟立止。此予屡用屡验,凡男女大小及孕妇俱宜。
要在于三发之后,方可用此药,先和而次截之。疟若寒重,桂枝、苏叶、生姜三味各加五分;若热重,知母、黄芩二味各加五分。
又方
治一切疟疾。
肉桂(一钱) 丁香(六分) 当归(钱半) 乌梅(三个 槟榔(八分) 甘草(一钱) 知母(一钱二分)
黄芩(钱半) 常山(酒炒,一钱三分) 生姜(一钱三分)
密封,煎至一小碗,待冷泻出,再将渣煎至一小碗,待冷泻出,合作一大碗,露一宿,次日晨兴,面东早服。凡截药要露者,以暑热至露而退也。
柴胡饮
治感四时不正之气,内外俱有火证,而疟邪不散。
柴胡(二、三钱) 黄芩(一、二钱) 白芍(二钱) 生地(钱半) 陈皮(一钱) 甘草(八分)
如内热口渴者,加葛根一、二钱;甚者,加知母、石膏。如外邪甚者,加防风一钱。
如寒甚者,加桂枝、生姜各一钱。
麻桂饮
治寒重热轻,脉迟呕泄,阴暑疟疾。
肉桂(一、二钱) 当归(三、四钱) 甘草(炙,一钱) 陈皮(一钱) 麻黄(七、八分,如夏季及有汗者,加白芍一钱佐之) 生姜(一钱)
水煎服。若阴虚者,加熟地三、五钱。若三阳并病者,加柴胡钱半。如汗甚者,去麻黄,加蜜炙黄 二钱。
加味地黄汤
治疟发时,其寒如冰,转热如烙,而面赤口渴,热退即不渴者。以六味地黄东加柴胡、白芍、肉桂大剂一服,立愈。
休疟饮
治元气虚,老衰积弱者。辅正则邪自退,疟立止矣。
人参(一、二钱。无力办参者,白朮一两代之) 白朮 当归(各三四钱) 何首乌(制,五钱)
甘草(炙,八分)
阴阳水煎二次,露一宿,次早温服一半,饭后服完。如阳虚多寒者,加干姜、肉桂;或加附子温中散寒。如阴虚多热,烦渴喜冶,加麦冬、生地、白芍;甚者,加知母、黄芩。如肾虚水不制火,腰酸脚软,加熟地、枸杞、山药、杜仲之类。如邪有未净而久不愈者,加柴胡、麻黄、细辛、紫苏之属。如气血滞者,加酒。
温胃饮
治寒湿伤脾,而疟痢并作,或呕恶、恶食等证。
白朮(三钱) 扁豆(炒,二钱) 陈皮(一钱) 干姜(炒,一二钱) 甘草(炙,一钱)
茯苓(钱半) 当归(一、二钱,滑泄者勿用) 柴胡(一、二钱)
水煎服。如痢有微热者,加黄连佐之。如大呕大吐者,加砂仁、胡椒。如气滞胸腹痛者,加藿香、白豆蔻、白芥子之属。如里急后重者,加木香,或加腹皮。
柴芩煎
治湿热伤脾,下及肝肾,热渴下血,表邪未解。
柴胡(二钱半) 黄芩 栀子 泽泻 木通(各二钱) 枳壳(钱半)
煎服。如疟痢并行,鲜血脉滑者,加白芍、甘草,或加黄速,或加大黄。
备采古来治疟至简至稳诸方于后,以备取用。
截疟,用小柴胡东加常山(酒炒)二钱。
○又方:用常山(酒炒)二钱,为末,乌梅肉三个,研烂,酒调,临发日早服。
○又方:用蒜一个,黄丹一钱,捣为丸,温水、面东吞下。
○瘴疟:肉豆蔻一枚,草豆蔻一枚,浓朴二钱半,甘草二钱,生姜二钱,共五味,俱一半生,一半炒,煎服。
○凡截疟,用生鳖甲(不见汤煮者)以醋炙黄为末,乌梅肉捣为丸,每服三钱。
○又方:用常山一钱五分,酒炒,槟榔一钱,丁香四分,乌梅一个,共酒浸,五更煎服。
寒甚者,加肉桂一钱;热甚者,加黄芩钱半。
○久疟,或二、三日一发,及无定者,用五灵脂、(中有溏心者乃真。)头垢各二钱,城墙上老锻石四钱,捣饭糊丸,皂角子大,五更时,以无根水下一二丸。
○孕妇疟疾,用常山(酒炒)钱半,乌梅二个,甘草一钱,石膏三钱,酒煎服。
○瘴疟,用草豆蔻仁(饭包煨)一钱,附子一钱二分,煎服。
○凡疟体虚,用黄丹一两,常山(酒炒)三两,研末,蜜丸,当未发之早晨及将发时,各服五十丸。
○小儿瘅疟,壮热不寒,用黄丹二钱,蜜水调服。若冷者,酒调服。名鬼哭丹。
○劳疟,用乌梅十四枚,豆豉二合,甘草三寸,生姜三钱,童便煎服。
○凡疟,用鳖甲醋炙研末,酒调二三钱,在隔夜与清早及临时各一服,无不断者。入雄黄末少许,更佳。
○以上所载,俱是截方,须于清理之后,久而不愈者用之,俱有神效。
二十九、论真中风似中风
夫中风之证,有真似二者:真中风者,外感之表证也;似中风者,内伤之里证也。二者不明,未免误人。其外感者,经曰:「风为百病之长,静则肉腠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勿之能害」,否则天有八风乘虚感袭,自有表证可以疏散,但有中经、中脏、寒热、虚实之分。中经者,邪在三阳,其病尚浅;中脏者,邪入三阴,其病则深。在经不治,则渐入脏,由浅而深也。因寒者,则拘急挛痛,而脉浮紧;因热者,则弛缓不收,而脉浮洪。又若正胜邪者,乃可直攻其邪;正不胜邪者,则必先顾其本,或攻补交施,此虚实之谓也。其内伤者,不由外感,而亦谓之风。如《病机篇》所云:「诸暴强直,皆属于风」;「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是皆属风,而非外中之风也。夫肝为东方之木,其脏血,其主风,肝血病而筋失所养,筋病则掉弦强直,以及神魂昏愦,口眼歪斜,牙紧语涩,吐沫遗尿,痰壅瘫痪之类,无所不至。此皆属于肝,皆属于风,即木邪也。正《内经》所谓厥逆内夺之属,何得概以为风!设以风药而散厥逆,所散者非元气乎!真阴愈伤,真气愈失,是速其死矣。治此者,以补气血为主,元气复,则诸证自愈;但须分寒热、气血阴阳、孰轻孰重,权变用药,方得中綮。若拘方书,以某经用某方,恐胶柱鼓瑟,未必适中也。经曰:「寒则反折筋急,热则筋弛不收」,然不可拘。寒盛则血凝而滞塞,故多拘急;热亦拘急者,以火盛则血燥,血燥则筋枯也。热盛则筋软而不收,故多弛纵;寒亦弛纵者,以塞盛则气虚,气虚则不摄也。且寒热有证有脉可验,当因而治之;若无寒热,则宜专治气血无疑矣。至于偏枯痿弱之类,本由血虚,然气血不相离,补血者,当知血以气而行;补气者,当知气非血不化。二者各有所重,但不得偏废耳。夫人生于阳而根于阴,根本衰败,而人危矣。所谓根本者,即真阴也。然阴虚有二:有阴中之水虚者,则多热而燥,宜六味地黄丸主之;彼参,朮、姜、桂辛温之类,不宜轻用。
有阴中之火虚者,则多寒而滞,宜八味地黄丸(古方桂附各一两,宜各加二、三两不等。)
主之;彼生地、麦冬、石斛清凉之类,皆非所宜。若气虚猝倒,或汗出尿遗,口开涎流,瘫软不言,此气脱危候也。倘无痰火等证,必须大剂参、附、 、朮,或可挽回元气;随以归、地、枸杞补真阴,以培其本,盖精即气之根也。经曰:「精化为气」,即此之谓。
而或者妄言中风,投以剪风化痰之药以散其气,何能救乎!余因此证不明久矣,庸医固莫知,即河间用汗下,亦以实证治也。东垣、丹溪所论,间有所得,而观其用方,则以小续命汤。
此治外感则可。又以大秦艽汤为养血,而寒散之药,居其大半。若羌活愈风汤,更觉不可。
后之医者,勿域古方则得矣。
脉候
中风之脉,每见沉伏,亦以脉随气奔,指下有洪盛者、浮迟者吉,坚大急疾者凶。浮大为风,浮迟为寒,浮数为热,亦为风。大为火,滑为痰。寸关空大,真气已散。沉弦有力,为气滞。尺弦洪数,肾阴大亏。
以下治真中风,外感风寒,宜疏散之。
麻桂汤
治风寒中经,头痛恶寒,拘急身痛,脉浮紧者。
桂枝(一、二钱) 当归(三、四钱) 甘草(炙,一钱) 陈皮(八分) 麻黄(一、二钱)
生姜一、二钱,水煎,热服,取微汗。夏月亦可用。若三阳并病者,加柴胡二钱,(或邪未入少阳肝经,柴胡忌用。)或加防风一、二钱。
金匮续命汤
治风寒直中三阴,肢弛语涩,拘急,不知痛处。
麻黄(去节,一二钱) 人参(一钱。无者,以威参一两代之,或以淮山药代之)
当归(三钱) 桂枝(钱半) 川芎(一钱) 干姜(炒,一钱) 甘草(一钱) 杏仁(去皮尖,十五枚)
水煎,热服,取汗。
桂枝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