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氏会约医镜

  
  治头痛、身痛、有汗、恶风、恶寒者。
  
  桂枝 白芍 生姜(各三钱) 甘草(二钱)
  
  热服。或用五积散亦妙。
  
  大秦艽汤
  
  治风邪在经,热多寒少,而为偏枯疼痛发热者。
  
  当归 芍药 白朮 生地 熟地 川芎 甘草 茯苓 防风 白芷 独活 羌活黄芩 秦艽 石膏(各一钱) 细辛(五分)
  
  水煎服。热盛,加知母。如天寒,加生姜。胸痞,加枳实。
  
  辅正驱邪汤
  
  (新) 治气血两虚,外受风寒,难以疏散,须攻补交用。
  
  当归(三钱) 熟地(四钱) 人参(随便) 白朮(三钱) 茯苓(二钱半) 山药(三钱)
  
  甘草(一钱) 干姜(炒,一钱,或用煨生姜钱半) 麻黄(一、二钱) 桂枝(一、二钱)
  
  如阳虚寒甚,加附子。头痛,加川芎、白芷、细辛。骨痛,加防风。无力办参,用沙参三钱或威参一两代之。
  
  三生饮
  
  治猝中昏冒,口眼歪斜,半身不途,痰气上壅。六脉或沉伏、或浮盛者,并宜服之。
  
  生南星(一两) 生川乌(去皮) 生附子(去皮脐,各五钱) 木香(二钱)
  
  共研,每服五钱。生姜八分,水煎服。
  
  涤痰汤
  
  治中风,痰迷心窍,舌强不能言。
  
  南星(姜制) 半夏(各二钱) 枳实(炒,八分) 橘红(一钱) 石菖蒲 人参 竹茹(各八分)
  
  甘草(四分) 茯苓(一钱) 生姜(八分)
  
  水煎服。
  
  小续命汤
  
  通治风痹、痿厥、外感等证。
  
  麻黄(去节) 人参 黄芩 白芍(煨) 甘草(炙) 川芎 杏仁(去皮尖炒) 防己桂枝(各一钱) 防风(三钱) 附子(一钱) 生姜(六分)
  
  如有汗,麻黄只用五、七分。如身热不寒,加知母、梗米、石膏,去附子。如无汗身凉,加附子钱半。无参者,以沙参三钱代之。
  
  以下治似中风,内伤昏愦,宜调补之。
  
  大补元汤
  
  (新) 治气血虚甚,元气将脱,一时昏沉,掉摇等证。
  
  人参(二钱) 淮山药(炒,二钱) 黄 (蜜炒,二钱) 白朮(二钱) 熟地(二、三钱,或多加) 当归(二、三钱)
  
  山茱萸(一钱) 枸杞(二、三钱) 甘草(一、二钱) 五味(蜜炒,七分) 杜仲(姜炒,二钱)
  
  生姜八分,红枣三枚,水煎服。如元阳不足多寒者,加附子、肉桂、炮姜之类。如无力用人参者,再加黄 三、四钱。如气滞,减黄 二分,加去白陈皮一钱。如血滞,去山茱萸,加川芎一钱。如泄者,去当归,加补骨脂钱半,肉豆蔻一钱(面炒)。如腹痛喜按者,加吴茱萸,汤泡二次,用一钱。
  
  左归饮
  
  治肾中之水虚,不能养肝,以致木动风摇,昏倒等证。
  
  熟地(二、三钱,或重加) 山药(二钱) 枸杞(二钱) 甘草(炙,一钱) 茯苓(钱半)
  
  枣皮(一、二钱)
  
  如热甚者,加麦冬二钱。五心热者,加元参钱半。血热妄行者,加青蒿二钱。肾热骨蒸多汗者,加地骨皮二钱。上实下虚者,加牛膝二钱。血虚而燥滞,加当归二钱。改用六味地黄丸,亦为正治。
  
  右归饮
  
  治肾中之火虚,元阳衰败,以致昏倒等证。
  
  熟地(用如前 山药(炒,二钱) 枣皮(一钱) 枸杞(二钱) 甘草(炙,一钱)
  
  杜仲(姜炒,二钱) 肉桂(一、二钱) 附子(二、三钱)
  
  如气脱昏厥,或汗或乱,重加人参、白朮。如火衰不能生土,为呕哕吐痰,加炮姜一二钱。如泄泻,加肉豆蔻(面炒)一、二钱。如小腹痛,加汤泡吴茱萸五、七分。如淋带不止,加补骨脂一钱。血少腰膝痛,加当归二、三钱。改用八味地黄丸,亦为正治。
  
  凡此等证,有火盛者,即阳证也。生地、麦冬、白芍、龟胶、知母、地骨皮、黄芩之类,俱可拣用。但使火去六、七分,即调治其本。又有寒盛者,即阴证也,宜四逆汤、理中汤之类主之。
  
  四逆汤
  
  治阴证脉沉,或中寒外热,身痛而厥,自利等证。
  
  甘草(炙,一两) 干姜(炮,两半) 附子(生用,半枚)
  
  水煎服。如假热外拒者,用水冰冷服。如腹痛,加白芍一两。呕者,加生姜一两。
  
  咽痛者,加桔梗五钱。脉犹不现,加人参。
  
  凡麻木不仁者,以气虚则麻,血虚则木,所以不知痛痒,久则为偏枯痿废,最宜培养气血,勿误认为痰。
  
  凡夏月抽搐昏倒,热伤气也,宜用清暑益气汤,重加参、 。若伏阴在内,而阳虚气脱者,用附子理中汤,勿谓夏忌温热也。
  
  凡肥人猝香,属气虚也;或湿滞痰壅,宜于痰门用清吐之法,随以四君、六君及十全大补汤之类主之。
  
  凡一时昏倒,歪斜抽搐等证,而痰气不甚者,不可指为痰而妄用痰药,盖恐燥血,则肝失所养,反至伤脾,而痰愈盛也。纵有痰者,亦当察所从来,又宜分其虚实。若结胸阻滞,以及昏迷不知,暂用痰门吐法,或用淡姜汤灌入,以鹅翎探入喉中,徐引其吐,如是数次,得吐,气通,必渐苏矣,然后酌宜进药。因火为痰者,宜清膈饮,加竹沥童便。阴虚水泛为痰者,六味丸。阴虚属火者,八味丸。脾胃虚寒不能运化而为痰者,理中汤或温胃饮,及参朮、二陈、归脾东加煨姜之类主之。然言有尽,而病无定,要在人之因证因脉而详辨之耳。
  
  清膈饮
  
  治痰因火动,气壅喘满,内热烦渴等证。
  
  陈皮(去白,钱半) 贝母(二、三钱,杵碎) 胆星(一、二钱) 海石(二钱) 木通(二钱)
  
  白芥子(五、七分,研)
  
  水煎服。如火盛而痰不降,加竹沥、童便各半杯。渴者,加花粉一钱。小水不利,加栀子一钱。如面赤喜冷,加生石膏二三钱。如大便闭结,加大黄数钱。
  
  以下治风瘫古方,录以便用。
  
  易老天麻丸
  
  治一切风瘫,手足痿弱,骨痛筋拘。
  
  天麻(祛风) 牛膝(强筋) 萆 (祛风湿,强筋骨) 元参(壮水制火。各六两)
  
  当归(和血。十两) 杜仲(盐水炒,七两。使筋骨相着) 生地(一斤。益真阴。或用熟地)
  
  羌活(去骨节风。八两或五、六两) 附子(制,四两。行经络)
  
  蜜丸。或加川独活五两。
  
  地黄饮子
  
  治肾虚气弱,语涩足痿。
  
  熟地 巴戟(去心) 枣皮 肉苁蓉(酒洗,去甲。各二钱) 附子(制、一钱) 麦冬(去心,一钱)
  
  五味子(六分) 石斛 茯苓 远志(去心) 肉桂(各一钱) 石菖蒲(八分) 薄荷(三分)
  
  姜枣引,水煎服。
  
  肾之脉,循内踝上 及股,故虚则足痿不能行。其直者挟舌本,故虚则舌謇不能言。
  
  地黄、巴戟、枣皮、苁蓉,肾精不足者,补之以味也。附子、肉桂,阳不足者,温之以气也。
  
  远志、菖蒲,使心气下交也。五味、麦冬,壮水之上源也。茯苓、石斛,走水谷之府,化荣卫而润宗筋者也。不及肝者,以肝肾同源也。诸脏各得其职,则筋骨强,而机关利矣。蹇涩痿废,夫复何虞!
  
  附子理中汤
  
  治脾胃虚冷,呕泄,手足厥逆,一切寒证。
  
  人参(无者,以山药三五钱炒黄代之) 附子(制) 干姜(炒) 甘草(炙) 白朮(各二钱)
  
  水煎服。若内寒而外假热,以水冰冷服之,中有妙用。
  
  星香散
  
  治中风痰盛,或热或凉之药俱不便用者,宜用此方。
  
  南星(生用,四钱) 木香(五分) 生姜(八分)
  
  水煎服。
  
  备拣古采治中风至简至稳神方于后,以便取用。
  
  中风口噤:荆芥穗为末,服二钱。
  ○又方:黎芦一两,煎防风汤浸透,焙干,炒黄为末,温水调灌,以吐风涎为效。
  ○又方:皂角去皮,猪脂涂,炙黄为末,酒调服,涎出即愈。
  ○中风偏废:生附子一个去皮,羌活、乌药各一两为末,每服四钱,姜汤调下。
  ○麻木瘫痪,通身疼痛:生川乌(连皮)、五灵脂(有溏心者真。)各二两,威灵仙二两半,为末,酒糊丸。每服先七丸,后十丸,盐汤下,忌茶。
  ○中风昏迷,形体不收,此风涎上潮:皂角二个去皮,明矾五钱为末,每用五分,水调灌,吐痰即效。
  ○风邪痫病:皂角四两,苍耳草根茎叶(晒干)二两,蜜陀僧一两,为末,水糊为丸,朱砂(细研,水飞)三钱为衣,枣汤下三、四十丸。病退,只服二十丸。名抵柱丸。
  ○中风口眼歪斜:新锻石醋炒,调如泥,左 涂右,右涂左。
  ○又方:巴豆七粒,去皮,研,右 涂左手心,左 涂右手心。正即洗之。
  ○又方:皂角去皮为末,醋和,右 涂左,左 涂右。
  ○凡中风,昏迷口噤,用皂角末吹入鼻中。有嚏者生,无嚏者死,为肺气已绝。六经绝症:口开为心绝,手撒为脾绝,眼合为肝绝,遗尿为肾绝,吐沫鼻鼾为肺绝,皆不治。
  ○凡厥逆痰壅,口噤脉伏,身温为中风,身冷为中气。
  
  又有痰为中风,无痰为中气。古用乌药顺气散治中气,此由喜怒忧愁所伤,不可作中风治。
  
  三十、论怔忡、惊悸、恐惧、健忘
  (附:烦躁及宗气动。)
  
  怔忡者,心中跳动不安,如击鼓然,凡事不能用心,一思更甚。此由思索过劳,心血虚损而然。治者宜生血养心,稍加凉血之味。
  
  惊悸者,肝胆怯也。凡有危险触之,或自汗,或战栗,或眠多异梦,或口中有声。经曰;「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发为惊骇」,由是子令母虚,而心血不足;又或遇事冗繁,心阴耗损,治宜赡养心神,滋培肝胆为主。虽有客邪,亦当知先本后标之义。
  
  恐惧者,如人将捕之状,不能独卧,自知而自畏也。经曰:「在脏为肾,在志为恐」,虽与惊悸同类,而实不同。惊从外起,恐由内生。惊出于暂,而暂者即可复;恐积于渐,而渐者不易解。治宜以养心滋肾为主。
  
  健忘者,心肾之不交也。为事有始无终,言谈不知首尾。治者,宜补肾而使之上交,养心而使之下降,则水火交济,何健忘之有!烦躁者,心中扰乱不宁也。或病后劳后,津液干涸,荣血不足;或肾水下竭,心火上炎,故虚热为烦,甚则或至于躁。治宜补后天之血以养心,滋先天之水以壮肾,则得矣。
  
  宗气动者,上或见于胸臆,下或见于脐旁,无时振撼,不能安也。经曰:「胃之大络名曰虚里,出于左乳下,其动应衣,宗气泄也。」此惟阴虚于下,则宗气无根,故气不归源。患此者速宜节劳苦,戎酒色,养气养精,以培根本,犹可及也;若误为痰火治之,则危矣。
  
  以上诸证,虽有心、脾、肝、肾之分,然阳统乎阴,心本乎肾,上不宁者,未有不由乎下;心气虚者,未有不因乎精,以精气原有互根之用也。又须知人之所主者心,心之所藏者神,神之所养者血;心血一虚,神无所依,而诸证自生。治者,或先养心,或先补肾,或早夜补肾,中时补心,或有兼热者清之,兼寒者温之,或又有兼痰者化之。但痰有由生,察其源,乃可治也。前辈多有谓属痰者,却不数见。后之人不必泥执古书,因病情而揣摩之,则随机应变,万无一失矣。
  
  脉侯
  寸口脉,或微细,或浮大而空,皆心虚也。或细数,虚而有热也。动为惊,止而复来,亦为惊。寸涩尺弱,心肾两虚也。寸洪数,尺虚微,水不能利火也。
  
  天王补心丹
  
  治心血亏虚,跳动不安,由用心太过,而无血以养心也。
  
  人参(无者,以时下之北条参二两代之) 熟地(四两) 当归(酒蒸,二两) 麦冬(去心)
  
  天冬(去心。俱酒蒸,各一两) 柏子仁(微炒,去油,八钱) 枣仁(炒) 茯神(各一两二钱)
  
  丹参身(两半) 远志(去心,八钱) 元参(七钱) 桔梗 五味(微炒) 石菖蒲(炒。各一钱)
  
  先将熟地、当归、二冬捣如膏,然后入各药合研细末,捣匀,若干则加沸水,不用蜂蜜,恐引药下坠也。每丸一颗约三钱重,用朱砂如小豆成粒者五钱细研,水飞过,候干再研,为衣。每日饭后,用沸水半杯磨化服,即睡一刻。或用一丸、二丸,亦随其宜。忌铁,并忌三白。此方治一切心虚不宁。读书人常服此丹,养心安神,虽思索稍过,亦觉无虞。予四旬得是病,服是丹,至今七旬,可如少壮时之用心无异。若虑难制,改为水药,不效。
  
  柏子养心丸
  
  治劳心太过,怔忡惊恐等证。
  
  柏子仁(用鲜白者,以布包,槌去油) 茯神 生地(酒浸,若火衰者改用熟地)
  
  当归 枣仁(各二两) 五味 犀角(镑) 甘草(各五钱)
  
  上研极细末,为丸。用辰砂三、四钱细研,水飞过,候干,加金箔二十张再研,为衣。
  
  午后临卧,津嚼一丸。每丸约二钱重。即用归脾汤亦宜。(方见不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