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罗氏会约医镜
罗氏会约医镜
老痰,宜海石、栝蒌、贝母;兼火盛胶固者,化痰丸。(方载于前。)实痰、火痰,宜滚痰丸(方载于前。)最效,但不宜多用。风痰,用南星、白附子。湿痰,用苍朮、白朮、半夏、茯苓、泽泻。食积痰,用神曲、麦芽、山楂。酒痰,用花粉、黄连、白朮、砂仁,或五苓散、四苓散分利之。痰核,在咽喉,咯唾不出者,于化痰药中加栝蒌、海石、朴硝、海藻,佐以姜汁。荆沥治痰速效,能食者用之。竹沥非姜汁不能行经络。二沥佐以姜汁,治经络之痰最效。痰中带血者,宜加韭汁、海石,热痰能清,湿痰能燥,坚痰能软,顽痰能消。可入丸药,可入煎药。
南星、半夏,治风痰、湿痰。石膏,堕痰火极效。黄芩治热痰,假其下行也。枳实治痰,有冲墙倒壁之功。五倍子治老痰,佐以他药治顽痰,人鲜知也。天花粉治膈上热痰。元明粉治热痰、老痰。硝石、礞石,消结痰,降痰火;研末和白糖置手心中,以舌舐服。苍朮治痰饮成窠囊。小胃丹(方载于前。)治食积饮,不可多服,虚者勿用。中气不足之痰,须用参 。
内伤挟痰,必用参、 、白朮,佐以姜汁传送,或加半夏、茯苓。
流金膏
治一切火痰咳逆。
石膏(微 ,研细) 大黄(酒蒸晒九次。各二两) 黄芩(酒洗) 橘红(各两半) 连翘桔梗 贝母(各一两) 胆星 苏薄荷叶 香附(各五钱)
为细末,蜜丸弹子大,日夜细嚼一丸,白汤一二口送下,忌一切湿热酒炙等物。
吴仙丹
治胃寒痰饮,头痛背寒,呕酸不食。
茯苓(五两) 吴茱萸(汤泡七次,焙干,四两)
共研末,蜜丸。前后痰方无及此者。
二十一、论积聚
经曰:「积者阴气也,五脏所生,上下左右,痛有定处,本有形也。聚者阳气也,六腑所成,上下左右,痛无常处,此无形也。」有形者,或饮食脓血之类,渐积成块,属在血分,血有形而静也。无形者,或胀或痛,随触随发,属在气分,气无形而动也。夫饮食成积,因风寒而凝,虚邪中人,留于肠胃之外,募原之间。治者遇无形之聚,散之为易;有形之积,破之若难,惟攻补得宜,庶可收效。凡积聚未久,元气未损者,速速攻之,缓则养成其势,反为难制。若积聚久而元气虚,先补脾胃,后用攻伐。且不论其积去多少,又补又攻。若积去半,纯用甘温调养,使脾土健运,则余积自消矣。至于正气亏弱,惟有补之一法,或稍加破积之味,以渐收功。经曰:「壮者气行则愈,怯者着而为病。」故知养正则邪自除。若愈攻则愈虚,是不死于积,而死于攻,非善治者也。又有五脏之积,并 、瘕、 、痞、癖等症,分列于后,亦须博考广识。凡饮食留滞,多成痞积,在左胁膈膜之外。盖以胃之大络,名曰虚里,出于左乳下,其动应衣,此阳明宗气所出之道也。然食因外寒,或因内寒而凝滞,久则郁而为热。更有因风以致积,积成,则症已非风。治者,当治所留,不可发散,以伤真气。
又不得纯用辛热,使阴血干涸,以郁火得助而愈热矣。
脉候
坚强者生,虚弱者死。沉细附骨者积也。沉而有力为积。沉紧者为寒积,浮而牢者为积聚。浮大而长,脾有大积。
化滞丸
治一切积聚。久涸者磨之自消,暴滞者导之自去。
南木香 丁香 青皮 橘红 黄连(各一钱二分) 莪朮(煨) 二棱(各二钱半)
半夏(钱半)
八味共研细末,后用巴豆去壳,滚水泡去心膜,以醋浸少顷,慢火熬至醋干,用二钱;次用乌梅肉三钱以慢火熬成膏,再用白面四钱滚水调发,合前药末捣为丸,萝卜子大。每服五、七丸,五更空心用陈皮汤下。不欲通者,以津下。若知积系何物,取本物汁冷下。停食饱闷,枳壳汤下。吐食,以津咽下即止。妇人血气积痛,当归汤下。赤痢,甘草汤下。白痢,冷干姜汤下。心痛,石菖蒲汤下。诸气痛,生姜陈皮汤下。肠气痛,茴香汤下。
若欲推荡积滞,加三、五丸,热姜汤下。利多不止,饮冷水一二口即止。此药得热则行,得冷则止。小儿疳积,量儿大小,白汤下。妊妇勿服。加沉香、檀香、砂仁、香附更效。
胜红丸
治脾积气滞,胸满呕吐,大人酒积,妇人血积,小儿食积。上方治体旺而积重,攻之峻剂;此方治体弱而积轻,攻之次剂。
三棱 蓬术(各醋炒) 青皮 陈皮(各一两) 干姜(泡) 良姜(各五钱) 香附(炒,二两)
木香(三钱) 槟榔(五钱) 枳壳(三钱)
上为末,醋糊丸,米饮下。
和中丸
治胃虚停滞,久病不食,不堪攻击,用此消导渐磨。
白朮(面炒,二两四钱) 浓朴(姜炒,二两) 陈皮(两半) 半夏(一两) 槟榔(五钱) 枳实(五钱) 甘草(炙,四钱) 木香(二钱)
共研末,生姜汁调蒸为丸,开水下。
排气饮
治无形气聚,胀满刺痛,散之自愈。
陈皮(去白,钱半) 木香(七分) 藿香(钱半) 香附(二钱) 枳壳(钱半) 泽泻(钱半)
乌药(二钱) 浓朴(一钱)
水煎服。如食滞,加山楂、麦芽各二钱。如寒滞者,加炒干姜、吴茱萸、肉桂之属。
如气逆之甚者,加白芥子、沉香、青皮、槟榔之属。如呕而兼痛者,加半夏、丁香。如痛在小腹,加小茴。如兼疝者,加荔枝核煨熟捣碎,用二三钱。
芍药枳术丸
治有积痞,而攻补俱未便,当以调理脾胃为主。
白朮(面炒,二两) 赤芍(酒炒,二两) 枳实(面炒,一两) 陈皮(一两)
用荷叶煎汤,煮陈米粥为丸,滚水送下。如脏寒,加炒干姜五钱。
凡脾肾不足,多有积聚。盖脾虚则中焦不运,肾虚则下焦不化。无论有形无形,但以正气为主,则邪自除。如虚在脾胃者,宜归脾汤(方载痰饮。)之类。肾虚者,宜八味地黄丸。若肝肾虚寒,用:
暖肝煎
治肝肾虚寒,气滞疼痛。
当归(二三钱) 枸杞(三钱) 茯苓(二钱) 小茴(一钱) 肉桂(钱半) 乌药(二钱)
沉香(一钱,或木香亦可)
姜三片,煎服。如寒甚者,加吴茱萸,或加附子。
三圣膏
治积聚在募原之间,非药所能至,用膏贴之。
锻石(十两) 肉桂(五钱) 大黄(一两)
将锻石筛过,炒红,用醋熬膏,入大黄、肉桂末搅匀,瓦器封贮,纸摊炙热,贴患处,常熨之。
芦荟丸
治积久成疳,乃经络壅滞,致动肝脾阳明之火,故有口糜、牙龈臭烂及体瘦、潮热、不食等症。
芦荟 胡黄连 黄连(炒) 木香(减半) 白芜荑(炒) 青皮(各五钱) 当归茯苓 陈皮(各两半) 甘草(炙,七钱)
为末,米糊丸,米汤下。
备录分类治积诸方于后,以便取用。
酒积:轻者,葛根、神曲、黄连、白豆蔻;甚者,甘遂、牵牛。
气积:轻者,木香、枳壳、浓朴、橘红;甚者,枳实、牵牛。
血积:轻者,干漆、桃仁、归尾、赤芍、红花;甚者,大黄、虻虫、水蛭、穿山甲、花蕊石。
痰积:轻者,半夏、栝蒌;甚者,滚痰丸。老痰用海石。(痰在脾里膜外用白芥子。)
水积:轻者,五苓散;甚者,用商陆、甘遂、芫花。
茶积:轻者,姜黄、芝麻;甚者,吴茱萸、椒姜。
疟积:鳖甲、草果。
癖积:轻者,三棱、蓬术;甚者,巴霜、大黄。
果积:丁香、肉桂、麝香。
谷食积:轻者,麦芽、谷芽、神曲、砂仁;甚者,鸡内金(即鸡肫皮)。
肉积:轻者,山楂、阿魏;甚者, 砂、硝石。
面积:萝卜子,姜酒煎。
鱼鳖积:紫苏、橘皮、木香、姜汁。白马尿专治鳖瘕积,以鲜虾食之,不痛,乃鳖瘕。
狗肉积:杏仁、山楂。
蛋积:白豆蔻、橘杠、豆豉、姜汁。
虫积:雄黄、锡灰、槟榔、雷丸、芜荑、榧子、使君子、川楝子。
凡治积者,审之何经受病、何物成积,见之既确,发直入之兵以讨之,不用群队之药以分其势,何患不愈!至于补后攻,攻后补,因时制宜可也。
五脏所生之积,其症其方,备录于后。用者,须知因人变化。
肥气丸
治肝之积,名曰肥气,在左胁下如覆杯,令人呕逆;或痛引小腹,足寒转筋。
柴胡(二两) 黄连(七钱) 浓朴(五钱) 川椒(炒,三两) 甘草(三钱) 广术(炮) 昆布皂角(去皮、筋、子,煨) 人参(各钱半) 茯苓 川乌(炮。各钱半) 干姜 巴霜(五分)
为细末,蜜丸。初服二丸,以后渐加。利多,饮两口冷水即止。
息贲丸
治肺之积,名曰息贲,在右胁下如覆杯,气逆背痛,久则喘咳。
浓朴(姜炒,四钱) 黄连(六钱) 干姜(炮) 人参 茯苓 川椒 紫芫(各七分)
桂枝 桔梗 三棱(炮) 天冬 陈皮 川乌(炮) 白豆蔻(各五分) 青皮 巴霜(各三分)
丸法。服法同上。积去大半,勿服丸,当服补药。
伏粱丸
治心之积、名曰伏梁,起脐上,大如臂,上至心下,久则令人烦心。
黄连(七钱) 人参 浓朴(姜炒。各二钱) 黄芩(钱半) 肉桂 茯神 丹参(各一钱)
川乌(炮) 红豆 菖蒲 干姜(炒) 巴霜(各三分)
丸法。服法同上。
奔豚丸
治肾之积、名曰奔豚,发于少腹,上至心,若奔豚状,上下无定,久则喘逆,骨萎,少气。
浓朴(姜炒,七钱) 黄连(五钱) 苦楝子(酒炒,二钱) 茯苓 泽泻 菖蒲(各二钱)
元胡(钱半) 附子 全蝎 独活(各一钱) 乌头(炮) 丁香(各五分) 巴霜(四分) 肉桂(三分)
丸法。服法同上。秋冬另加浓朴五钱。
痞气丸
治脾之积,名曰痞气,在胃脘,大如覆杯,痞蹇吐泄,久则饮食不扶肌肉。
浓朴(姜炒,五钱) 黄连(八钱) 吴茱萸(泡,三钱) 黄芩 白朮(各二钱) 茵陈(酒炒)
砂仁 干姜(炒。各钱半) 茯苓 人参 泽泻(各一钱) 川乌(炮) 川椒(各五分)
巴霜 肉桂(各四分)
丸法。服法同上。
二十二、论、瘕、、痞、癖等症
者,得之伤食,胁痛吐逆,饮食不下。其治以补脾为主,佐以消磨。
瘕者,得之伤血,胁间有块如石,按之痛引少腹,去来无常,肚硬而胀,食减餐泥,假物成形,如血鳖之类,成为疳积。总因气血俱虚,风寒袭于外,饮食滞于中,久而不化,邪并于阴而为 ,邪并于阳而为瘕。治宜调养脾胃。磨积消疳,奏效迟缓。
者,因气滞为积,其皮浓,在肌肉之间,有可见者也。治宜理气补气,待正气旺,用艾炷之。(凡灸法,用艾揉熟,其软如绵,为黄豆大一炷,安上灸之。灸至将痛难忍,去之,又用一炷灸之。总以二三十炷为定。如是者连灸几日,不必伤肉起泡,最妙。)
痞者,得之伤气,胸腹膨胀,刺痛往来,是热气蕴于胸膈之间,停饮聚于腹胁之内,于是荣卫不得流行,脏腑不得宣通,而乃成结也。惟宜安胃养脾,佐以顺气化滞之品。盖胸为受气之所,非有物也,不可作有形攻治。
癖者,是因积得之。其症如肠癖之疾,似痢非痢,肚腹干痛,心胸满闷,久则顽结不散,有类痞状,多在隐僻之处。又有食癖、乳癖、痰癖、虚癖、惊癖之分,其伤气血一也。治宜调气养血。血气一旺,然后因其症而治之,庶得全愈。
卷之九 杂证
二十三、论咳嗽
(咳者,无痰有声,肺病也;嗽者,有痰无声,脾病也;咳嗽者,有痰有声,肺脾俱病也。)
经曰:「肺令人咳」;又曰:「五脏六腑,皆令人咳,不独肺也」;丹溪曰:「咳嗽有风、寒、火、痰、虚劳、郁结、肺胀之异」。然总其纲领,不过外感内伤而已。风寒暑湿伤于外,则先中于皮毛;皮毛为肺之合,肺邪不解,他经亦病,故自肺而后传于诸脏;此肺为本,而脏为标也。邪自表而入者,病在阳,宜辛温以散之。药不宜静,静则留连不解,变生他病,故忌寒凉收敛,经所谓肺欲辛是也。若形病俱虚,又当补中气而佐以和解;倘专于发散,恐肺气益虚,腠理益疏,邪乘虚入,病反增剧矣。至于劳欲情志伤于内,则脏气受伤,由阴分而生病及上焦,故自诸脏而后传于肺。此脏为本,而肺为标也。息自内而生者,病在阴,宜甘以壮水,润以养金。药不宜动,动则虚火不宁,燥痒愈甚,故忌辛香燥热,经所谓辛走气,气病无多食辛是也。若命门火衰,不能归元,则桂、附在所必用;否则气不化水,络无补于阴也。或有因于火者宜清,因于湿者宜利;因痰者消之,因气者理之,随其证而调治。至于老人、虚人,宜以温养脾肺为主,稍稍治标可也。若欲速愈,而亟攻其邪,则危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