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罗氏会约医镜
罗氏会约医镜
凡风、寒、暑、湿,有不为嗽者,盖因所感者重,不留皮毛,径伤脏腑,而成伤寒、温热诸病也。七情亦有不为嗽者,盖病尚浅,只在本脏,未传于肺也。所以外感以有嗽为轻,而七情之嗽,必久而后发为重也。
凡咳嗽,其气从脐下逆奔而上者,乃肾虚不能收气归元,切勿徒事于肺,当以骨脂安肾丸主之。
凡咳而无痰者,咳为重,主治在肺。因痰而致咳者,痰为重,主治在脾。治脾而痰自除,不必用肺药以治咳也。但脾有虚实、湿热、郁结多证,宜详察治之。
凡虚弱之人,感外邪而咳嗽,不察者,见发热遂认为火,见咳嗽遂认为劳。不明表里,率用滋阴降火等剂,使内外俱寒,邪留不解。俗云:「伤风不愈变成劳」,此治者之误也。
凡干咳嗽,暴得者乃火郁于肺中,久病者系内伤亏损,肺肾不交,津液枯涸而然。但看有火无火,不得概视。无火者,止因肺虚,补气自能生精;脏寒者,非辛不润,补阳自可生阴。若兼内热有火者,须保真阴,壮水自能制火。使徒知消痰开郁,将见气愈耗,水愈亏,未免为涸辙之鲋矣。
凡咳嗽声哑者,以肺属金,金实则不鸣,金破亦不鸣。金实者,以肺中有邪,非寒邪即火邪也。寒者宜温、宜辛,火者宜甘、宜清。金破者,以真阴受损;非气虚即精虚也。气虚者宜补阳,精虚者宜补阴,与干咳证参酌用之。
凡专用寒凉以治咳嗽者,固不必齿;间有用参、 者,不知先壮水以制火,而遽投参、以补阳,反使阳火愈旺,而金益受伤,此不识先后著者也。
脉候
浮风,紧寒,数热,细湿,房劳涩难。右关濡者,饮食伤脾。左关弦短,疲极肝伤。浮短伤肺,病当咳嗽。洪滑多痰,弦涩少血。脉出鱼际,气逆喘急,浮直而濡者易治。上气喘急,面浮肿,肩抬鼻扇,脉浮大者死。脉弱者可治,实大坚数者死。咳而脱形,身热,脉小坚急者死,沉紧者死,小而伏者死。浮软者生。咳而呕,腹满而泄,弦急欲绝者死。
加味二陈汤
(新) 治四时感冒,咳嗽、寒热、身痛、鼻塞。即病愈而咳痰、久不止者并治。
陈皮(去白,钱半) 半夏(二钱) 茯苓(钱半) 甘草(一钱) 桔梗(二钱) 枳壳(钱半)
桂枝(一钱) 杏仁(去皮,一钱) 苍朮(一钱) 当归(一钱) 柴苏叶(七分) 北细辛(三分)
生姜八分,水煎,热服。如肺寒而邪不散者,加麻黄(留节)六、七分。若肺有火者,加黄芩一钱;甚者,再加栀仁(炒黑)七、八分。如痰盛气滞,胸胁不快者,加白芥子七、八分。如咳嗽遇秋冬即发者,此寒包热也,但解其寒,其热自散,宜用此方加麻黄(去节)七、八分。
益阴去邪汤
(新) 治阴虚脉弱,外感咳嗽,或肾气不足,水泛为痰。
陈皮(钱半) 半夏(二钱) 茯苓(钱半) 甘草(一钱) 当归(二钱) 沙参(二钱)
女贞子(二钱) 熟地(三钱) 山药(钱半)
生姜钱半,水煎服。如便不实者,去当归,加白朮钱半。如寒甚而嗽不止者,加细辛四分。如喘急者,加麻黄七分,但当加白芍一钱,以防麻黄之重表也。
左归饮
治虚劳咳嗽,金被火刑,以壮水济火为主,庶肺清嗽止。
熟地(三钱,或七、八钱) 山药(二钱) 枸杞(钱半) 甘草(炙,一钱) 茯苓(钱半)
枣皮(一钱) 麦冬(一二钱) 当归(二钱) 白芍(钱半) 丹皮(一钱)
水煎服。或加生地一、二钱。如五心热,加元参钱半。如肾热骨蒸,加地骨皮钱半。
即六味地黄丸亦妙。
右归饮
治阳亏于下,以致脾困于中,肺困于上,而为喘促、泄泻,畏寒、脉弱,咳嗽不已者。但补其阳,而嗽自止。
熟地(三钱,或七、八钱) 山药(炒,二钱) 枣皮(一钱) 枸杞(二钱) 甘草(炙,二钱)
杜仲(姜制,二钱) 肉桂(一、二钱) 附子(制,二、三钱)
水煎服。如血少,腰膝软痛者,加当归二钱。即八味地黄丸亦妙。
清火宁肺汤
(新) 治水亏于下,火烁肺金,喉痒咳嗽,尺脉滑数。
当归(二钱,血虚有热者用一钱) 白芍(二钱) 青蒿(一钱) 生地(二钱) 麦冬(二钱)
栀子(炒,一钱) 黄芩(一钱) 甘草(一钱)
水煎服。如火盛烦躁,加真龟胶二钱,化服。如肾虚精涸,加熟地三五钱。此清热以存其水也。
逍遥散
治暴得干咳,火郁痰滞。
当归 白芍 白朮 茯苓 甘草 柴胡 桔梗(各钱半) 薄荷叶(三分)
煨姜五分,水煎服。
贝母丸
治肺火干咳,久不愈者。
川贝母为末二两,蜜和丸,细嚼服之,用开水少许送下,仰卧一刻。如火甚者,用上清火宁肺汤亦可。
杏仁丸
治久嗽,及老人咳嗽喘急,不能睡卧,服此立愈。
杏仁(去皮尖,炒) 胡桃肉(去皮)
等分,研为膏,加炼蜜为丸,如弹子大。每服一丸,细嚼,姜汤下。
九仙散
治一切咳嗽不已。
人参(难办者,用沙参) 款冬花 桔梗 桑白皮 阿胶 贝母(各一钱) 五味子 乌梅肉(各五分) 粟壳(蜜炙,二钱)
姜一片,枣一枚,水煎服。若咳嗽未久者,忌服。
罂粟丸
治一切劳嗽如神。
粟壳(新者一半,去蒂,焙;陈者一半,泡去筋膜炒,各二两)
为末,蜜丸。临卧嚼服二钱,即睡。
四七汤
治七情气郁,上逆为咳。
半夏(二钱) 茯苓(钱半) 浓朴(姜炒,一钱) 紫苏叶(八分)
生姜一钱,红枣二枚,水煎服。
安肾丸
治肾虚咳逆,烦冤。
肉桂 附子(制,各二钱) 巴戟(去心) 白蒺藜(炒,去刺) 山药 茯苓 肉苁蓉(酒浸,去甲)
石斛(去根) 萆 白朮 补骨脂(各三两) 桃仁(八钱)
上为末,蜜丸,盐汤下。
越婢加半夏汤
治肺胀喘咳,鼻扇肩抬。
麻黄(八分) 石膏(钱半) 生姜(五分) 甘草(五分) 半夏(钱半) 大枣(三枚)
水煎服。
紫金散
治久嗽,日夜不得眠。
南星(去皮脐) 白矾 甘草(各一钱) 乌梅肉(二两)
上为细末,于新瓦上炒紫,再研。每用二钱,卧时以温水加齑汁调服,便仰卧。药入肺,即嗽止得睡。
备采古来治嗽至简至稳诸方于后,以便取用。
痰咳嗽,用蛤粉于瓦上炒红,入青黛少许,麻油数点,水调服。
○气实者痰嗽,用荆沥加姜汁;气虚者,用竹沥加姜汁。
○内伤咳嗽,用紫菀、款冬花各一两,百部五钱为末。
每用三钱,以姜三片,乌梅一个,煎汤调下。
○痰嗽难卧,用胡桃三个,姜三片,卧时嚼服,少用开水吞下,即卧。
○湿痰嗽,以半夏为主,同南星、白朮,丸服。热痰,同南星、黄芩丸服。肺热,同栝蒌仁丸服。老痰,浮水石丸服。
○痰火者,黄芩、桔梗、前胡、麦冬、兜铃,俱清肺除痰。
○咳痰气臭,用射干以散热。贝母、知母、枇杷叶,俱清肺消痰止嗽。
○肺伤咳嗽,紫菀煎服。阴虚久咳,用款冬、百部,未服。或用款冬、百合,蜜丸服,更妙。
○咳甚,用款冬花烧烟,以筒吸之良。
○痰咳,咽喉不利,用诃子含之,咽津,殊效。
二十四、论喘、促、哮三证
三证相似,而实不同,须清析方可调治。喘者,气急声高,张口抬肩,摇身撷肚,惟呼出一息为快,此肺经邪气实也。盖肺主皮毛而居上焦,故风寒犯之,则气道壅滞而为喘;治宜散之、破之。促者,即经之所谓短气者也,呼吸虽急,而不能接续,似喘而无声,亦不抬肩,劳动则甚,此肾经元气虚也。盖肾为气之根,主精髓而在下焦,若真阴亏损,则精不化气,下不上交而为促;治宜补之、温之。哮者,其病似喘,但不如喘出气之多,而有呀、呷之音,呷者口开,呀者口闭,俱有声音,甚则隔壁亦闻,以痰结喉间,与气相击,故出入有声。
此由痰火郁于内,风寒束于外。斯时用凉剂,恐外寒难解;用热剂,恐痰火易升;推有散寒开痰,理气疏风,尤以保扶元气为主,勿忘本根为善治也。
脉论
喘脉宜浮迟,不宜急疾。右寸沉实而紧,为肺感寒邪。亦有六部俱伏者,宜发散而热退,喘自止。上气喘息,脉滑,手足温者生;脉涩,四肢寒者死。上气面浮肿,脉浮大者危。
喘逆上气,脉数有热,不得卧者凶。喘作于大病后者危,兼泄泻者死。
以下治气喘:
加味二陈汤
(新) 治肺感风寒,痰稠喘急,脉浮紧者。
陈皮(去白,一钱) 半夏(钱半) 茯苓(二钱) 甘草(一钱) 桔梗 枳壳(各钱半) 麻黄(去节,八分) 杏仁(二十粒,去皮尖) 桂枝(一钱)
生姜汁合服。
华盖散
治肺风气急上冲,痰喘抬肩,脉浮缓者。
麻黄(去节) 苏子 杏仁(去皮尖,炒) 桑白皮(炒) 赤茯苓(去皮) 橘红(各一钱)
甘草(五分)
生姜五分,热服。
大青龙汤
治阳明火甚,而寒包热,痰浓气喘,宜凉而兼散。
麻黄 桂枝 生姜(各一钱) 杏仁(十枚) 甘草(五分) 石膏(七、八钱,生,捣碎)
或加半夏、枳壳,枣一枚,水煎服。如内热微者,去石膏,加黄芩。
清金汤
治肺热喘急,右寸脉洪者。
天冬 麦冬(各钱半) 杏仁(十一粒,去皮夹) 桑白皮(蜜炙) 甘草 山栀(各一钱)
桔梗(二钱)
温服如痰滞,加半夏钱半,栝蒌仁(去油)一钱。或加葶苈一钱,白芥子八分。
加味白虎汤
治实热痰喘,脉洪滑者。
石膏(五钱,生研) 知母(二钱) 甘草(一钱) 糯米(一撮) 栝蒌仁(去油,一钱)
枳壳(钱半) 黄芩(一二钱)
越婢加半夏汤
治肺胀痰喘,眼目胀出,鼻息鼓扇,右寸脉浮而洪滑者。
麻黄(去节,一钱) 生石膏(三、五钱) 生姜(五分) 甘草(七分) 半夏(钱半)
大枣二枚,温服。
直指神秘方
治喘不得卧。以肾主水脏,水不能化,卧则逆行,上乘于肺,肺得水而浮,气滞不得流通,故喘也。
人参(一钱,无者以沙参三钱代之) 陈皮 桔梗 半夏 紫苏 槟榔 桑白皮(各一钱)
甘草(炙,五分) 五味子(十五粒)
姜三片,食远服。此治水因气滞者可也;若水因气虚者,当补水中之火而水乃化,须用下方:
金匮肾气丸
治脾肺阳虚,右尺脉弱,不能行水,小便短涩,以致水停心下而喘。
熟地(四五钱,再用砂仁末浓煎水于瓷器内,炒干) 茯苓(二钱半) 淮药 枣皮(各钱半)
丹皮 泽泻 牛膝(酒蒸) 车前(去壳,微炒。各一钱) 附子(制,钱半) 肉桂(二钱)
温服。如喘属水,而腹与脚微肿者,当于肿胀门寻法治之,肿退而喘自止矣。
以下治气促:
大补真阴汤
(新) 治左尺脉弱,肝肾真阴亏损,气自小腹冲上,呼吸似喘而不能接续。此宜滋阴救根,以接真气可也。或病久之后,及体弱肾亏,妇人产后,亡血过多,则荣气暴竭,孤阳无依而为促者,此剥极之候,若误用消痰散气之剂,危矣!当归(二、三钱。血虚有寒者宜多用,血虚有热者宜少用) 熟地(四、五钱,或再重用)
甘草(炙,一、二钱) 山药 杜仲 枸杞 女贞子(各二钱) 牛膝(酒炒,一钱) 枣皮(钱半)
空心多服。(若非大剂不得到肾。) 如虚火上炎,宜用纯阴之品,本方去枸杞,加龟板胶(用蛤粉炒成珠)二钱,麦冬钱半。如火烁肺金兼咳者,加百合二钱。如夜热骨蒸,加地骨皮钱半。如脏平无火,加骨脂(盐炒)一钱。此方治内伤,阴虚火燥者,亦效。
补阴益阳汤
(新) 治右尺脉弱,命门真阳亏损,以致肾不化气,上冲似喘,宜于水中补火,则火归源,而肺亦宁,气自调矣。
熟地(四钱) 山药(炒,二钱) 枣皮(钱半) 枸杞(二钱) 肉桂(钱半) 附子(制,钱半)
沉香(一钱)
空心服。如火衰不能生土,呕哕泄泻者,加炮干姜一钱,或加肉豆蔻一钱。
六君子汤
治脾肺脉虚,不能运痰,以致气促似喘。
人参(无者,山药炒黄三、四钱代之) 白朮(二钱) 茯苓(钱半) 甘草(炙,一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