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罗氏会约医镜
罗氏会约医镜
淮药(炒,二钱) 当归(钱半,泄者不用)
藿香(六分) 陈皮(七分) 干姜(炒,一二钱) 生姜(八分) 莲肉(炒,二钱) 红枣(三枚)
食远服。如泄甚者,加肉豆蔻(面煨)一、二钱。阳虚下脱不固者,加附子二钱,乌梅二个。腹痛者,加白芍(酒炒)钱半。
○如气滞服痛者,加木香、白芥子之属。
顺气化滞汤
(新) 治过食饮食,暴伤生命,以致腹痛胀满,或呕或泻者,此脾虚而气滞也。欲化食者,须当理气。
浓朴(姜炒,一钱) 陈皮 藿香 香附 乌药 砂仁(炒。各一钱二分) 广香(五分)
白芥子(炒研,八分) 山楂 麦芽(炒) 神曲(炒。各一钱) 苍朮(一钱)
热服。如感外寒者,加桂枝一钱。如内寒滞痛者,加炮干姜、吴茱萸各七八分。如呕而兼痛者,加半夏钱半,丁香四分。
附子理阴煎
治虚在下焦,阴中无阳。此滋阴补火,脾土乃旺。
熟地(五七钱) 当归(二三钱) 甘草(炙,一二钱) 干姜(炒,一二钱) 肉桂(钱半)
附子(一二钱)
温服。如水泛为痰,或呕或胀,加茯苓钱半,或加白芥子五分以行之。
○凡脾肾中虚等症,宜刚燥者用理中,欲温润者用理阴。须调补者,当先察此。
备拣古来治脾胃诸病至简至稳神方于后,以便取用。
胃脘痛,当心垂死,药入即吐,或大便不通,用元胡索三钱为末,酒调下即止。
○心脾胀痛,服醒脾药反胀者,用莪朮(面包煨)研末,水酒与醋煎服,立愈,以能破气中之血也。
妇人多有是病。
○胃脘虫痛:良姜酒浸,香附醋浸,各焙各研,以虫因怒因寒而起也。困怒者,香附二钱,良姜一钱;因寒者,香附一钱,良姜二钱,米饮调,加生姜汁一匙,盐少许服之。
○饭饱心闷,用开水吞川椒皮二十粒。
○食即作痛,胃中有虫,用芜荑和面,炒黄为末,米饮下。
○食后又饥,用绿豆、糯米、小麦各一升,炒熟为末,滚水调服。
凡脾胃痛,此与腹痛门、霍乱门、单方,俱可参阅用之。
二十、论痰饮
(有湿痰、燥痰、风痰、热痰、寒痰、老痰、顽痰。有痰饮、悬饮、溢饮、支饮、伏饮。)
人禀阴阳二气以生,有清有浊。阳之清者为元气,阳之浊者即为火;阴之清者为津液,阴之浊者即为痰。故痰者,乃津液不清,熏蒸结聚而成者也。夫饮入于胃,游溢清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何痰之有!惟脾虚不能致精于肺,下输水道,则清者难升,浊者难降,留滞中膈,瘀而成痰。是脾为生痰之源,故治痰先治脾。脾复健运之常,而痰自化矣。虽然,人但知痰之标在脾,而不知痰之本在肾。肾有阴阳,阴虚则水泛为痰,痰清而稀;阴虚则火动,火结为痰,痰稠而浊。稠者为痰,稀者为饮。痰有五,饮亦有五,症各不同,治法迥殊。(条列分治于后。)至于脾、肺二家之痰,尤不可混。脾为湿土,喜温燥而恶寒,故二朮、星、夏为要药;肺为燥金,喜凉润而恶燥,故二冬、地黄、桔梗为要药。又毋过于寒凉以伤脾土,中带脾药以生肺金,方为善治。故曰:「治痰不理脾胃,非其治也。」然脾有虚、实之分,如湿滞太过者,脾之实也;土衰不能制水者,脾之虚也。至于肾,不是火衰不能生土,即是水亏而虚火上炎以烁肺,只有虚焉而已,可不知乎!
脉候
肝脉软而散,色泽者,病溢饮。偏弦者为饮,浮滑者为饮,沉而滑者,悬饮。饮脉皆弦,微沉滑。左右关脉实而滑者,膈上有痰,可吐。眼胞及眼下如烟煤者,痰也。痰得涩脉,难愈。
加味二陈汤
(新) 治脾经湿滞,痰甚而脉弦滑者。
半夏(二钱半) 茯苓(三钱) 陈皮(二钱) 甘草(一钱) 苍本(一钱三分) 桔梗(一钱)
姜六分,枣一枚,水煎服。若呕吐吞酸,胃脘痛,呃逆,加丁香九粒。若胸膈不快,加香附八分,枳壳一钱。食滞,加神曲一钱。
麻桂二陈汤
(新) 治外冒风寒,痰嗽、寒热、头痛、身疼、鼻塞声重。
陈皮(钱半) 半夏(二钱) 茯苓(二钱) 甘草(一钱) 桔梗(钱半) 枳壳(一钱)
苍朮(钱半) 浓朴(姜炒,一钱) 麻黄(五七分) 桂枝(一钱) 白芷(一钱) 川芎(一钱)
黄芩(一钱) 防风(一钱)
姜五分,水煎,热服。头痛,加北细辛三分。如体虚者,加当归一钱三分,白芍七分。
有汗者,去麻黄。即久咳不止者,去桂枝,加杏仁(去皮尖)十三粒,亦效。
归脾汤
治脾虚生痰,其痰易来,或满口痰水,或夜间更甚。
人参(一钱,无者以山药炒黄三钱代之) 黄 (蜜炙) 白朮 茯苓(各二钱) 枣仁(炒,钱半)
远志 当归(各一钱) 甘草(炙,一钱) 木香(三分)
加圆眼七枚,莲肉九粒,煎服。伤肉食者,加山楂肉钱半,即六君子汤亦妙。如胃虚兼有寒者,上二方,加干姜(炒焦)一钱。如脾经有湿者,加半夏(姜炒)二钱。
元芩二陈汤
(新) 治痰多夜甚,脾湿,及肺有微火者。
陈皮(钱半) 半夏(二钱) 茯苓(二钱) 甘草(一钱) 元参(一钱三分) 黄芩(二钱)
连翘(一钱) 马兜铃(五分)
水煎服。加枳壳、桔梗各一钱更佳。
补阴益脾汤
(新) 治劳极伤脾,则食少恶心;疲极又伤肝肾,则水液妄行。此命门火衰,不能以生土也。
白朮(二钱) 陈皮(一钱) 山药(钱半) 茯苓(一钱二分) 熟地(三钱) 当归(二钱)
甘草(炙,一钱) 附子(钱半) 干姜(炒,八分)
水煎服。若虚阳上燥者,冰冷服。即八味地黄丸亦为正治。
清燥汤
治肺被火烁,咳痰不来,喉痒便燥,脉不虚者。
天冬(二钱) 麦冬(二钱) 白芍(一钱) 贝母(钱半,炒研) 款冬花(一钱三分) 甘草(一钱)
百合(二钱) 当归(钱半) 生地(二钱) 栀仁(一钱) 丹皮(一钱) 桔梗(钱半)
水煎服。如干燥喘嗽者,加熟地三钱。
小胃丹
上可去胸膈之痰,下可去肠胃之痰。
芫花 大戟 甘遂(面裹煨各五钱。) 黄柏(炒焦,一两) 大黄(酒蒸,两半)
上为细末,粥糊丸,麻子大,每服二三十丸,用白汤一口送下,即睡,以动膈上之湿痰热积。欲利下,则空心服之。病久体虚者,以人参或白朮煎汤下之。
滚痰丸
治一切湿热食积等痰,窠囊老痰。
礞石( 黄,一两) 大黄(酒蒸,四两) 黄芩(四两) 沉香(三钱)
上为细末,水丸,每服三五十丸,即仰卧,令药徐徐而下。服后,须半日勿饮食起坐,必使上焦痰积过膈入腹,然后动作,方能中病。或病甚者,多服无妨。
化痰丸
润燥开郁,降火消痰。治老痰郁痰,结成黏块,凝滞喉间,肺气不清,吐咯不出,因火邪上炎而结也。惟缓治乃效。
天冬(去心) 黄芩(酒炒) 海石(另研) 栝蒌仁(去油) 橘红(各一两) 连翘香附(淡盐水浸炒) 桔梗(各五钱) 青黛(飞去泥沙,另研) 芒硝(另研。各三钱)
上为细末,蜜丸,绿豆大,淡姜汤送下五六十丸。
○此等老痰,好酒人多有之。肺与胃脘,皆火邪所熬而成。此方,天冬、黄芩泻肺火,海石、芒硝咸以软坚,栝蒌润肺消痰,香附、连翘开郁降火,青黛去郁火,故不用辛燥等药。
千缗汤
治痰喘不得卧,人扶而坐,一服即安。
半夏(炮,七个) 甘草(炙) 皂角(炙。各一寸) 生姜(一大指)
水煎服。
加味补中益气汤
治气虚痰甚。若不固中气以运痰,而再攻之,则胃气虚,痰愈甚矣。
人参 黄 (蜜炙) 白朮 甘草(炙。各钱半) 当归(一钱) 陈皮(五分) 升麻(蜜炒)
柴胡(酒炒。各三分) 茯苓(钱半) 半夏(二钱)
姜五分,枣二枚,水煎服。有无力服参者,或以山药三钱(炒黄)代之,或以目今所出北条参三钱代之,权宜用之而已。
五痰五饮,分析症治,但宜酌虚实用之,不得泥执而不化也。
脾经曰湿痰:脉缓体重,腹胀食滞,其痰滑而易出。(二陈汤。虚者六君子汤。)
肺经曰燥痰:脉涩,气上喘促,恶寒,其痰涩而难出。(利金汤。润肺饮。)
肝经曰风痰:脉弦,燥怒,二便秘涩,其痰青而多泡。(防风丸。川芎丸。)
心经曰热痰:脉洪,烦热,心痛,口燥,其痰坚而成块。(小黄丸。大黄丸。)
肾经曰寒痰:脉沉,心怖,足寒而厥,其痰稀有黑点。(胡椒理中丸。八味地黄丸。)
痰饮:水走肠间,辘辘有声,心下极冷,其体忽瘦。(桂苓甘术汤主之。)
悬饮: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十枣汤下之。)
溢饮:钦水流于四肢,当汗不汗,身体疼重。(大青龙汤汗之。)
支饮:咳逆,喘促不得卧,其形如肿。(五苓散,泽泻汤利之。)
伏饮:膈满呕吐,喘咳恶寒,背痛多泪。(倍术丸)
更有一种非痰非饮,时吐白沫,不甚稠黏,此脾虚不能约束津液,宜六君子东加益智仁以摄之。
二陈汤
治脾经湿痰。除肺经燥痰、肾经虚痰不用之外,凡一切痰病,俱用为主治。
陈皮(二钱) 半夏(三钱) 茯苓(二钱) 甘草(钱半)
姜一钱,水煎,热服。
六君子汤
治脾胃虚弱,痰饮甚者。
人参 白朮 茯苓(各一钱) 半夏 陈皮(去白。各钱半) 甘草(炙,五分)
姜五片,水煎服。若痰滞气逆,加木香。
利金汤
治肺经气壅咳痰。
枯梗 贝母(炒) 陈皮(去白。各二钱) 枳壳(麸炒,八分) 茯苓(钱半) 甘草(五分)
姜三片,水煎服。
润肺饮
治肺经火邪,燥咳气喘,喉痒痰涩。
贝母(糯米拌炒) 天花粉(各三钱) 桔梗(一钱) 甘草(五分) 麦冬 橘红 茯苓(各钱半)
生地(二钱半) 知母(酒炒,七分)
姜三片,水煎服。
防风丸
治肝经一切风痰。
防风 川芎 天麻(酒浸一夜) 甘草(各二两) 朱砂(三钱,细研,水飞为衣)
上为细末,蜜丸,重钱半,每服一丸,荆芥汤化下。
川芎丸
治肝经风痰,清上利膈。
川芎 苏薄荷叶(各三两半) 防风(一两二钱) 细辛(二钱半)
蜜丸,每丸五分重,临卧,茶嚼下。
小黄丸
治心经热痰,烦躁心痛。
南星 半夏 黄芩(等分)
上为末,姜汤为丸,白汤下七八十丸。
大黄丸
治症同上而重者。
天花粉 黄连(各三两)
为末,竹叶煎汤糊丸,每服三钱,姜汤下。
胡椒理中丸
治肾经寒痰,心怖寒厥,不思饮食。
款冬花(去梗) 胡椒 荜茇 甘草 良姜(各二两) 细辛(八钱) 陈皮 干姜(炒。各一两)
白朮(三两)
为末,蜜丸,米饮下三十丸。按此方纯阳,寒重可服,此脾病则宜,若肾经虚寒,当用八味地黄丸。
桂苓甘术汤
治肠有水声,心下极冷。
茯苓(四钱) 桂枝(钱半) 白朮(三钱) 甘草(一钱)
水煎服。
十枣汤
治胁下有水,咳唾引痛。
芫花 甘遂 大戟(等分)
水煎大枣十枚,取八分,入药七分,平旦温服。若不效,再服五分。
大青龙汤
治水流四肢,身体疼重。
麻黄(二钱,去节) 桂枝(一钱) 甘草(一钱) 石膏(三钱)
姜一钱,枣一枚,水煎服。
泽泻汤
治咳逆难睡,其形如肿。
白朮(一两) 泽泻(八钱)
水煎服。
倍术丸
治咳喘呕吐,恶寒背痛。
白朮(二两) 肉桂 干姜(炒。各一两)
蜜丸。每服三十丸,米饮下。并治五饮俱效。
备拣古来治痰至筒至稳神方于后,以便取用。
痰因表者汗之,因里者下之,挟湿者分利之。痰在膈上,必用吐法。胶固稠浊之痰,吐之可开。痰在经络中,非吐不可,吐中有发散之义。(吐法,用盐四五钱,于锅中炒红色,乃入以水,煮至将滚之际,试味稍淡,每用半碗饮之;渐次增饮,自然发吐。以去病而止。)痰在肠胃间可下。痰在四肢,惟竹沥能达。痰在胁下,惟白芥子能除。痰在皮里膜外,非姜汁、竹沥不能达。热痰、火痰,宜青黛、黄芩、花粉、连翘、石膏之属。火炎上者,用流霞膏。(方载于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