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罗氏会约医镜
罗氏会约医镜
○喘咳呕逆,全不入食,用威灵仙(焙干)、半夏(姜汁炒)等分为末,皂角熬膏,糊丸,绿豆大,每服七丸,日三服,一月愈,丸即止。
○噎塞吐食,以胃脘停有痰血之类,故胸中刺痛,用韭汁入盐卤少许,细呷,得入渐加,定吐稠痰而愈。若反胃,加姜汁、牛乳。
○反胃吐食,七八日不大便者死。用水牛喉一条,去两头并筋膜,节节取下,米醋一碗浸之,微火炙干,再浸再炙,以醋尽为度,研末密收;或潮湿,以微火烘之,再收。遇有此病,每用钱余,陈米汤调下。轻者一服立效。
○反胃,用锻石热姜汁泡之,淬炒附子三次,合丁香、粟米煎服,或为末舐服。
○脾寒反胃,用白豆蔻肉、丁香、砂仁、陈米等分为末,姜汁糊丸服。胃虚食少,用荜澄茄一两,神曲三钱(炒黄),姜汁糊丸,姜汤送下。
○膈噎,拣蒲公英高尺许者,掘下数尺,根大如拳,捣汁酒服,如神。
○噎膈,是胃槁也。服香燥药,必破气燥血,是速其死也。惟饮牛乳加姜汁、陈酒,或加韭汁、熟蜜,兼服四物汤为上策。不可服人乳,以有五味之毒,七情之火也。
○反胃吐食,不拘男女,远年近月,用五灵脂(有溏心者真。)为末,黄狗胆汁和丸,三钱重一粒,每用一粒,好酒半盏磨化服,三服即效。
十七、论痞满
痞者,痞塞不开,而内则不见胀也;满者,胀满不消,而内则常苦胀也。二者有虚实之辨:实痞者有邪有滞,实满者有胀有痛,治者,散之消之。虚痞者无邪无滞,虚满者无胀无痛;治者,温之补之。此而误认,多致误人。
治中汤
治脾胃虚寒,虽无胀闷,但不知饥,亦不欲食。脉弱气怯,不得妄用消耗,再损胃气。
人参(少者,以山药三钱炒黄代之。) 白朮(钱半) 甘草(炙) 干姜(炒)
陈皮(去白。各一钱) 青皮(六七分)
温服。如呕逆,加半夏钱半。如脾胃虚弱,似满不食,宜异功散、人参、白朮、茯苓、炙草、陈皮。如心脾气虚,或气不顺者,宜归脾汤。(方载脾胃门。)如中焦不暖,或嗳腐,或吞酸,宜温胃汤。(方见脾胃门。)
浓朴温中汤
治脾胃寒滞,或伤生命,心腹痞满疼痛。
浓朴(姜炒) 陈皮(去白) 干姜(炒) 茯苓(各一钱) 草豆蔻(八分) 木香甘草(各五分)
温服。
河间浓朴汤
治大便气秘,上下不通,胸腹痞满。
浓朴(钱半) 白朮(二钱) 半夏 枳壳 陈皮 甘草(各一钱)
姜枣引。如大便不通,加大黄一二钱。
大和中饮
治饮食留滞痞满,或疼痛者。
陈皮(钱半) 枳实(一钱) 砂仁(五分) 山楂 麦芽(炒,各二钱) 浓朴(姜炒)
泽泻(各钱半)
温服。如胀甚者,加白芥子。如胃寒恶心者,加炮干姜。痛者,加木香、乌药、香附之属。
平胃散
治湿滞痞满。
浓朴(姜炒) 陈皮(去白。各钱半) 苍朮(二钱) 甘草(一钱)
姜枣引。如小便不利,加茯苓、泽泻。如气胀而痛,加木香、枳实。弱者,更枳壳。
凡寒邪外感,浅而在经,饮食如常,稍深犯胃,即不能食,是亦痞之类也。治此者,宜照伤寒门。但解外邪,而症自愈。
○又伤寒阳症在表,而妄下之以攻其里,及阴症而下之早者,以致邪气乘虚而入。实者硬满而痛,是为结胸;虚者满而不痛,是为痞气。宜审别治之。
治法详伤寒结胸条。
备拣古来论痞满治法于后,以便取用。
丹溪曰:「痞满与胀满不同:胀满内胀,而外亦有形;痞则内觉痞闷,而外无形也。」盖由脾气之虚,不能运化精微而为痞者,宜以温补为主。至于误下食滞湿邪,已详于上。
○
《玉机》云:痞满之病,人皆知气之不运也。独东垣以血病言之,谓下多亡阴,其血损也。凡于下后,当察及之。
○刘浓宗曰:古方治痞,用芩、连、枳实之苦以泻之,浓朴、生姜、半夏之辛以散之,人参、白朮之甘温以补之,茯苓、泽泻之咸淡以渗之。随其病之所在以调之也。痞而有湿,惟宜上下分消其气,果有内实之症,庶可略与疏导。世人苦于痞塞,喜行利药,以求速效,暂时通快,痞若再作,益以滋甚,是不知夫下多亡阴之意也。盖治痞,宜补脾健胃,有塞因塞用之妙法在焉。
外治痞方用大黄、朴硝各一两为末,以大蒜同捣膏贴之。
○又方:先用荞麦面和成条,量痞大小围住,以麝二三分掺肉上,次以阿魏一二钱铺上,再用芒硝一二两盖之,随以青布隔药上,烧热砖四五块,轮流布上熨之。觉腹中气行宽快,即是痞消之效;内须服调养气血之药。
十八、论恶心
恶心者,胃口作逆,兀兀欲吐欲呕之状,或又不能呕吐,觉难刻过,此曰恶心,而实胃口之病也。其症之因,则有寒、有食、有痰、有宿水、有火邪、有秽气所触、有阴湿伤胃,或伤寒疟痢诸邪之在胃口者,皆能致之。能察其虚实二者,则得其源矣。实邪恶心者,其来速,其去亦速,邪去则止。虚邪恶心者,必得胃气复者方愈。且此症之虚者,十居八九,即有挟食、挟痰之实邪,亦必由脾气不健,不能运化而然。治者,当知实中有虚,勿得妄行攻击,以伤胃气也。
六君子汤
治胃虚生痰,或兼吞酸、嗳腐、恶心者。
人参(少者,山药炒黄三四钱代之) 白朮(二钱) 茯苓(钱半) 甘草(炙,一钱)
陈皮(去白) 半夏(各钱半)
生姜一钱,红枣三枚,温服。如上焦胀闷,或宿水痰滞者,宜用此药探而呕之。如爱热熨滚汤者,加炮干姜一二钱。如自利咽吐者,加炮干姜一钱,附子一钱。如恶心,或兼腹痛胀满者,加藿香、砂仁、白豆蔻、木香之属。如兼外感寒邪者,加桂枝。
姜砂二陈汤
(新) 治胃寒胀满,或伤生冷,或寒痰滞塞、恶心等症。
干姜(炒,一二钱) 砂仁(炒,七八分) 陈皮(去白 半夏 茯苓(各钱半) 炙甘草(七分)
温服。如气滞不快者,加浓朴。如伤湿者,加苍朮。如食滞者,加神曲、麦芽、山楂之属。如宿食宿水,在上焦者,宜用此汤探而吐之,或用盐炒红,淬水服,探吐最妙。
调气平胃散
治秽气感触,或冒寒邪,胀满、腹痛、恶心等症。
浓朴(姜炒) 陈皮 苍朮(各钱半) 甘草 白豆蔻(去壳,微炒) 砂仁 檀香藿香(各八分)
生姜引,温服。
竹叶石膏汤
治感冒暑热,火盛、烦躁、恶心。
石膏( ,四五钱) 淡竹叶 桔梗 薄荷 木通 甘草(各一钱)
十九、论脾胃
(兼饮食)
人之始生,本乎精血,以立形体之基,其司在命门;人之既生,养以水谷,以成形体之旺,其司在脾、胃。胃主纳,脾主运。经曰:「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又曰:「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所谓阳明者,十二经脉之长也,人或先天有不足者,但得后天培养之力,则补先天之功,亦可居其强半。此脾胃之所关于人者,为甚重也。而人之伤其脾胃者有二:其伤于外也,惟劳苦最能伤脾,脾伤,则表里相通,而胃亦受其困矣;其伤于内者,惟忧思忿怒,最为伤心,心伤,则母子相关,而化源隔绝者为甚。
此劳倦情志之伤,较之饮食寒暑为更多也。脾胃属土,恶寒喜暖,使非真有火邪,则寒凉之物,最宜慎用。昔柳公度善摄生以致寿,尝曰:「我不以气海熟生物、暖冷物,亦不以元气佐喜怒也。」此真善养脾胃者也。然则人之元气充盈,由于脾胃健旺,而诸病悉除,惟觉之早者得之耳。
论东垣补中益气汤,以治劳伤感寒发热,及脾气下陷,或阳虚 疟可也;若全无表邪寒热,而但有中气亏甚者,大忌升柴。盖以味苦寒而性疏散,当此大虚之时,止宜纯补,而再兼疏散,安望成功!至于表疏自汗者,阴虚发热者,脾肺虚甚,气促似喘者,命门火衰而虚寒泄泻者,水亏火亢而吐血衄血者,四肢厥逆而阳虚欲脱者,皆不可用。若无人参,则更有不可用者矣。
凡欲补土者,当先补火,亦有二焉:如不思饮食,此属阳明胃土受病,须补少阴君火,归脾汤是也;如人能食而不能化,此属太阴脾土受病,须补少阳相火,八味丸是也。盖补肾中之火以生土也,补肾中之水以滋土也。使徒以辛香燥热之物,以为助脾开胃,岂知太阴湿土,全仗以湿为用乎!如土得春夏时雨,而生化之妙以成。
凡饮食积滞,必用消导。客垢不除,则真元不复,如戡乱后方可以致太平。积在上者吐之,在中下者下之。若积因于脾虚,不能健运药力者,或消补并行,或补多消少,或先补后消。洁古所谓「养正而积自除」,故前人必假参术赞助以成功也。不得专行攻积,以伤元气,而积愈滞,速其危矣。内有积聚门,所当参阅。
凡五脏之邪,皆通脾胃,治者当知权宜。如肝邪之犯脾者,肝脾俱实,单宜平肝;肝弱脾强,舍肝而治脾也。心邪之犯脾者,心火炽盛,清火为急;心火不足,补火以生脾也。肺邪之犯脾者,肺气壅塞,当泻肺以疏脾之滞;肺气不足,当补肺以防脾之虚。肾邪之犯脾者,脾虚则水能反克,救脾为主;肾虚则启闭无权,壮水为先。至若胃不能纳,脾不能运,大虚之症,即速用十全大补,六味回阳,尤恐不及,而尚欲以楂、枳、曲、芽为永赖乎!是以脾胃受伤,但使能去其伤者,即是脾胃之药。此中理与机圆,姑举此以见其概也。
凡吐泻之后,恶闻食气,或外胀而内不胀,此脾气虚极,宜用温胃汤,或理中东加附子之类。
凡虚在下焦,阴中无阳,不能生土,宜附子理阴煎。
凡善食而瘦者,多因有火。火微者清之,如生地、白芍、麦冬、竹叶、黄芩、知母之类。
若火甚者,或随食随饥,或肤热便结,宜石膏、栀子、黄柏、苦参之属。然阳盛者,阴必虚,滋阴之药,须宜兼用。又有不能食而瘦者,必脾胃虚弱,宜四君子、归脾汤之类。兼寒者,宜理中。命门火衰者,宜右归丸、八味地黄之类主之。
凡有喜食茶叶、生米者,胃有伏火也,自脉症有火象,当用滋阴清火之药。又有喜食炭者,胃寒而湿也,详察脉症,宜以健脾温胃为主。
补脾化食汤
(新) 治一切饮食停滞,胸腹胀痛,气口脉独沉大者。
苍朮(钱半) 浓朴(姜炒) 陈皮 甘草 麦芽(炒) 山楂 神曲(炒) 枳壳(各一钱)
砂仁 藿香 桂枝(各八分) 广香(三分) 茯苓(钱半)
温服。如宿食在胸者,用此汤服一碗,以指探喉取吐;再服再吐,以尽为度。若在中下焦,胀痛拒按者,加生大黄三、四钱下之。不应,加芒硝二钱。下后,即须补脾药一二剂。未尽,仍复下之。余有化食新方,在积聚门,可用。
归脾汤
治思虑伤脾,不思饮食,或少食即胀,或火不生土,而时食时吐,是虚症也,不得用开胃消导之剂以再伤脾胃。
人参(无者,以山药炒黄三钱代之) 黄 (蜜炙) 白朮 茯神 当归(各二钱)
枣仁(炒,八分) 远志(八分) 甘草(炙,五分) 广木香(三分) 龙眼肉(七枚)
食远服。如气虚血动,而无郁结疼痛者,去木香以避燥散,加陈皮代之。如脾虚屡补而仍不爱饮食者,必脾虚有火,右关脉沉滑,加土炒黄连六、七分。如大便不实,常吐冷痰,加炒干姜一钱。如食滞作胀,加炒神曲七、八分。如脾虚泄泻,加吴茱萸六分,肉豆蔻(面包,煨熟)一钱,或再加乌梅二个。如胃口不开,而食不下者,加草豆蔻仁(炒研)六、七分。
芍药枳术丸
治胃气不清,不思饮食,或食滞胀痛。大人小儿俱治。
白朮(二两) 赤芍(酒炒,二两) 枳实(面炒,一两) 陈皮(一两)
荷叶煎汤,煮老米粥为丸,米饮下,或开水下。如脏寒,加炒干姜五钱。
苓术散
(新) 治欲食过伤,腹胀有积,或起青筋,身体消瘦。
人参(随便) 白朮(二两) 茯苓(两半) 苡仁(炒) 芡实(炒) 白扁豆(炒。各一两)
淮药(炒,一两) 陈皮(五钱) 砂仁(炒,七钱) 桔梗(六钱) 神曲(炒,七钱) 甘草(炙)
谷虫(各四钱) 白莲肉(去心,炒一两) 陈米(微火炒黄,用水淬,去水再炒,一两三钱)
共研细末,加白糖少许,不次用开水调服。如有虫,加使君子肉八钱,川椒皮(微炒)三四钱。
温胃汤
(新) 治饮食伤脾,或吐或泻,或困倦多汗,六脉豁大无神。此大虚之候,速宜温补。即病去后不思食者,以阳气未舒,阴翳作滞,亦宜用此。
人参 白朮(二钱) 扁豆(炒,二钱) 茯苓(一钱) 甘草(炙,八分) 砂仁(炒,五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