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罗氏会约医镜
罗氏会约医镜
清热止痛汤
(新) 治阳邪肚痛,烦渴喜冷,便结拒按症候。
黄连(一钱) 黄芩(二钱) 栀仁(一钱) 扁豆(二三钱,炒) 白芍(钱半) 甘草(一钱)
大黄(酒炒,钱半) 陈皮(一钱) 牛膝(一钱)
水煎,热服。如绕脐硬痛,便结烦渴者,有燥屎也,加芒硝三钱,化服下之。因食积者治亦同。其症虽昏迷肢冷,脉若沉实,按腹痛甚者是也。
温中汤
(新) 治里寒便溏,腹痛喜按,口唾冷涎,脉虚弱者。
白朮(一钱) 山药(炒,钱半) 扁豆(炒研,二钱) 陈皮(八分) 浓朴(姜炒,一钱)
砂仁(八分) 藿香(一钱) 干姜(炒,八分) 甘草(炙,一钱) 白芍(一钱)
水煎服。如宿食,加神曲(炒)、麦芽(炒)各一钱。如呕逆,加生姜钱半。如气滞者,加木香四五分。
暖胃和中汤
(新) 治腹痛胀胀,喜热恶食、脉沉紧者。
山药(炒,钱半) 茯苓(钱三分) 扁豆(炒研,二钱) 乌药(一钱二分) 吴茱萸(开水炮一次用,七分)
陈皮(八分) 草豆蔻(煨研,八分) 木香(三分) 甘草(炙,八分)
水煎服。
加味理中汤
(新) 治阴寒腹痛,脉紧而微者。
白朮(二钱) 干姜(炒,钱半) 甘草(炙,一钱) 丁香(五分) 白豆蔻(去壳炒研,一钱)
水煎服。如寒甚,而手足厥逆,上吐冷涎,下泄清水,加附子二三钱。如假热在上不纳者,冰冷与服。如表热里寒者,亦治。经谓「甘温能退大热」是也。
三十三、论伤寒蓄血
蓄血者,热蓄血分,留结下焦,小腹硬满而痛,大便或泻或黑,其人如狂,喜忘,小便自利。盖水由气化,病在血而不在气,故小水利也。血瘀于下,去血自愈。下后宜补脾和肝,调和气血为主。海藏曰:凡气症则饮水,若蓄血发燥而内不渴,虽漱水而不咽也。
加味玉烛散
(新) 治血分有滞,小腹胀痛,热蓄下焦。
当归(钱三分) 川芎(一钱) 白芍(一钱) 生地黄(钱半) 大黄(一二钱) 桃仁(去皮,一钱)
红花(一钱) 甘草(一钱) 牛膝(一钱)
水煎服。血不下,加芒硝三钱,化溶服,并重加大黄。老弱妇人血虚者皆可服,以代仲景抵当汤。
三十四、论伤寒热入血室
血室者,即冲任血海也,亦血分也,兼男女而言之。凡血分之病,有蓄血者,以血因热结,而留蓄不行,故小腹硬痛,去之即愈。若热入血室者,以邪入血分,而血乱不调,故下血谵语,调之则安。调之之法,析下治法。
调阴汤
治热入血室,下血谵语,烦躁不宁。
当归(钱半) 川芎(一钱) 白芍(酒炒,一钱) 生地(二三钱) 阿胶(炒,一钱) 丹参(三钱)
陈皮(八分) 续断(钱半) 青蒿(钱半)
水煎服。如血热而下,加赤芍钱半,青蒿加重。如血虚躁热,加熟地三、五钱。如瘀血作梗,血带紫色,加酒炒元胡二钱,红花六、七分。如邪未散,而寒热时有者,加柴胡钱半。当知病在下焦,无犯胃气及上中二焦,斯为善治。
三十五、论伤寒下利
《要略》曰,六腑气绝于外者,手足寒;五脏气绝于内者,利下不禁。治之稍误,其害不小。夫下利有寒有热,寒者多而热者少。因症诊脉,庶无遗憾。
温胃汤
(新) 治腹冷痛下泄,手足厥逆,脉微欲绝,及下利清谷。
山药(炒,三钱) 扁豆(炒研,三钱) 甘草(炙,钱半) 茯苓(钱半) 白朮(二钱) 干姜(炒,一、二钱) 吴茱萸(八分,开水泡用) 补骨脂(炒,钱半) 肉豆蔻(去油,一钱三分)
水煎服。如阳虚寒甚者,加附子一、二钱。如腹痛者,加木香三、四分。如滑脱不禁者,加乌梅二个,木香(煨用)三分。如肝邪侮脾者,加肉桂一、二钱。如外有表症,温中可以散寒。下利中虚者,亦宜用此。
加味四逆汤
(新) 治阴寒自利,外热而不恶热,口渴而不喜冷,四肢厥冷,脉虽数而无力。此阳脱凶候,不得误认为热。
附子(二、三钱) 甘草(炙,钱半) 干姜(炒,钱半) 木香(三、四分,煨用)
白朮(二、三钱) 乌梅(二个) 肉豆蔻(面煨,钱半)
水煎服。如上焦热格者,冰冷服之。
柴芩煎
治伤寒表邪未解,内外俱热,烦渴喜冷,下利脉实者。
柴胡 栀子 黄芩 泽泻 木通(各二钱) 甘草(一钱) 白芍(钱半) 枳壳(钱半)
水煎服。如小便短,而大便多水,加萆 四钱。
凡治有通因通用,如伤寒下利谵语者,内有燥屎也;如少阴下利,心下有痛有硬者,必有所积也,当下之。如小承气汤,及六一顺气汤去芒硝、柴胡,可以酌用。(二方载十四内。)
三十六、论伤寒协热下利
凡伤寒表症未除而误下之,因热未退,内复作利,故云协热下利。此热字言表热,非内热也,属表里俱病。故仲景止有桂枝人参汤,其义显然。若不明此义,认为内热,复误下之,枉人命矣!且有不必误下,而妄用芩、连治表热者,表症得寒愈热,乃致下利。或脾胃素弱,逢寒即泄。既见下利,益云协热、谬误甚焉!
桂枝人参汤
治伤寒表里不解,协热下利者。
桂枝(二钱) 甘草(炙,二钱) 白朮(钱半) 干姜(炒,钱半) 人参(无者,又山药炒三钱代之)
水煎服。
三十七、论伤寒二便不通
二便属二肠,系肾之窍也。其不通者,有因过汗亡阴,有因热结二肠,由此而谵妄发狂、发黄等症随焉。然二症最急,先开小便,用盐炒红,淬水服之,以指探喉取吐。上窍开,下窍自通。大便秘,用猪胆一枚取汁,入醋少许,用竹管灌入肛中,顷当大便。待二便通,方可用药。血燥者润之,热结者清之。
润燥汤
(新) 治血虚而燥,二便艰涩。
当归(二三钱) 熟地(三五钱) 生地(二钱) 威参(八钱) 肉苁蓉(三钱) 枸杞(钱半)
牛膝(钱半) 小茴(盐炒,三分) 麦冬(一钱)
水煎,空心服。
清热汤
(新) 治二便热结。
扁豆(炒研,三钱) 麦冬(钱半) 石膏(生用,三钱) 生地(二钱) 车前子(钱半) 知母(一钱)
黄柏(一钱) 威参(八钱) 牛膝(二钱)
水煎,空心服。或加酒蒸大黄。
○阅卷内有治小便不通者,当参阅用之。
三十八、论伤寒发狂
狂有实狂、如狂二症,当分析之,不得概视。实狂者,因伤寒热邪传于胃府,当下失下,以致热结而发狂,不卧、不饥、妄言、弃衣、潮热、咽痛、便结、腹满,或遍体发黄,其脉洪实,此阳证之顺者也,下之乃安。轻则黄连解毒汤,重则六一顺气汤。若汗吐下后虚者,人参白虎汤可也。至于下利太过,致亡津液,精夺志失,变而发狂,小便自遗,瞳人不转,脉息虚脱者,此难治也。如狂者,由本体虚弱,及七情内伤,而寒邪复感于外,病随邪起,此虚狂也。
其症外无黄赤之色,内无胸腹之结,脉不滑实,虽或躁扰妄言,而禁之则止,口不焦渴,便不硬结,是皆精气受伤,神魂失守之症。不能察此,便谓阳狂,妄行攻泻,必至杀人。治者须分阴阳乃得。如阳虚者,宜补中益气汤之类;阴虚者,宜四物六味之类。又有阴虚挟火,阳虚挟寒者,须分治之。此外又有蓄血发狂者,详上伤寒蓄血条。以上治法,是其大略,而变症不一,宜自酌量。
黄莲解毒汤
治大热,妄言,乱走,脉实发狂。
黄连(二钱) 黄芩 黄柏 栀子(各一钱)
水煎,热服。
六一顺气汤
(方载上十四内。)治症同前,但较甚者,实热作狂也。
白虎加参汤
治汗吐下后,微虚发狂者。
人参(无者以山药三钱代之,或以今时北条参三钱代之) 知母(三钱) 生石膏(五钱,捣碎)
甘草(一钱) 粳米(一撮) 加神砂(五分,细研同煎)
水煎,温服。
补中益气汤
治右手脉弱,举动无力,声息短微,气虚躁扰如狂者。
人参(或以山药三钱代之) 白朮 归身(各一钱) 黄 (蜜炙,钱半) 陈皮(七分)
甘草(炙,五分) 升麻(盐炒) 柴胡(酒炒。各三分)
水煎服。
四物汤
治左手脉弱,面白唇淡,口干舌燥,血虚躁扰如狂者。
归身(二钱) 白芍(酒炒,钱半) 川芎(一钱) 熟地(三钱)
水煎服。
六味地黄汤
治左尺脉弱,肾水枯竭,津液干涸,水亏躁扰如狂者。
熟地(三五钱) 茯苓(钱半) 枣皮 丹皮(各一钱) 淮山药(二钱) 泽泻(八分)
水煎服。
滋阴退火汤
(新) 治水亏挟火,脉浮大无力,躁扰如狂者。
熟地(三五钱) 生地 白芍 麦冬(各二钱) 女贞子(钱半) 甘草(七分) 知母地骨皮(各一钱) 黄芩 生石膏(各二钱)
水煎服。
八味地黄汤
治阳虚挟寒,右尺脉弱,假热躁扰如狂者。
即前六味地黄东加肉桂、附子各钱半。此即阴症似阳,即用附子理中汤冰冷与服,亦妙。
凡发狂难制,以炭烧红,淬入醋中,使气入鼻即定,方可察症诊脉。
凡发狂者,或下利,或反目直视,或汗后复热,不食者即死。
三十九、论伤寒发斑发疹
(斑隐于皮肤之间,视之则得;疹累于肌肉之上,手摹亦知。二者实无大别,总由寒毒不解而然。)
凡伤寒之邪,自外而入,深入不解,又自内而出,所以发斑。原有虚实之异。实者,以寒邪传于胃府,变而为热,阳毒外见,由误治使然。或阳症误用温药,或当汗当下而未致者,或下早下迟,以及汗下未透者,治宜清热解毒。虚者,或汗吐下后,中气虚乏,或过服凉药,遂成阴症。寒伏于下,逼其无根失守之火,熏蒸脾胃而发斑点,其色淡红,隐隐见于肌表,与阳症发斑色紫赤者不同。此胃极虚,治宜温补。又有内伤发斑者,因气血两虚,脉虽浮大,按之无力,或手足逆冷者,先用理中汤以复其阳,次随症治,不应,加附子。
○以上三症,总以脉之有力无力及大便之燥润为辨。
犀角地黄汤
治伤寒阳毒发斑。
犀角(用镑磨水入药,无者以升麻钱半代之。) 生地(四钱) 白芍 丹皮(各钱半)
水煎,入犀角汁服。
加味升葛汤
(新) 治症同前。
升麻(钱半) 葛根 白芍 甘草 黄芩 栀子(各一钱)
水煎,加犀角汁更妙。如咽痛,加元参钱半。
大建中汤
治中气不足,脉息虚大,一切虚斑,并治积劳虚损。
人参 白朮 茯苓 甘草 川芎 当归 肉苁蓉(酒浸) 白芍 熟地 麦冬 半夏肉桂 附子(炮) 黄 (蜜炒。各等分)
生姜三片,枣二枚,水煎服。无参者,以淮山药代之。或用补中益气汤(方载上条。)
加葛根、白芍亦妙。
理中汤
(方载十六内。) 治阴寒厥冷、脉紧发斑。
王瓜(即土瓜。) 根捣汁,和伏龙肝(即灶心土。)未服,甚效。
四十、论伤寒阳厥阴厥
(此证即前所论阳证似阴,阴证似阳也。)
凡伤寒逆者,四肢不温,邪传少阴也;厥者,手足冰冷,邪传厥阴也。然亦有阴厥、阳厥之异。阳厥者,热厥也。寒邪自三阳传入阴分,郁而为热,便结、烦躁、谵语、发渴,脉沉有力,或失汗失下所致;轻则四逆散,重则六一顺气汤之类。阴厥者,寒厥也。初无三阳传经实热等症,而真寒直入三阴,则畏寒厥冷,腹痛吐泻,脉沉无力,此独阴无阳也。轻则理中汤,重则四逆、回阳等汤主之。
四逆散
治阳气亢极,四肢厥逆,在臂、胫之下。若是阴证,则上过于肘,下过于膝,以此为辨,乃不当用此也。
柴胡 白芍 甘草 枳壳(各等分)
共研细末,米饮调下,每服二钱。
六一顺气汤
即用调胃承气汤亦可。(二方见十二内。)治阳厥便结,烦躁谵语,恶热口渴,四肢虽冷而脉沉实有力。
理中汤
治阴厥腹痛,吐泻不渴,畏寒肢冷,脉弱等症。(方见十六内。)
回阳返本汤
治症同前。此阴盛格阳,故阴极发躁而厥。
人参(一钱) 附子(二三钱) 炮姜(一二钱) 甘草(炙,一钱) 麦冬(钱半) 五味子(二十一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