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氏会约医镜

  
  羌活 防风(各钱半) 细辛(五分) 川芎 白芷 生地 黄芩(各一钱二分) 甘草 柴胡干葛 石膏(各一钱二分) 黑豆(一撮)
  
  加生姜、葱白煎服。如自汗,加白朮、黄 。如胸满,加枳壳、桔梗,去生地。喘,加杏仁。若要汗下兼行,加大黄。当随症加减,不可执滞。
  
  卷之四 伤寒(下)
  二十二、伤寒变证引言
  凡伤寒变证不一,然内有是病,外方有是证。非病自病,证自证也。治者能于表里寒热虚实六者,精以辨之,而因证制方,不但证愈,而病亦愈矣。若浅近者,不能会此六者,而第拘方书,恐其人其脉,未必尽合。是治病而反以加病,乌乎可!且方书虽多,未尽周全,有言其病而不垂其方者,有录其方而未明其理者,俾人不能应用。余故将各证条析于前,各方分列于后。高明者可由此而妙心裁,迟钝者亦用是而不失其准绳也。
  
  二十三、论伤寒目证
  凡治伤寒,须观两目,或赤或黄,是为阳证。若六脉洪大有力,或兼躁渴,其热必甚。
  
  轻则三黄石膏汤,重则大承气汤。目白者非热症,不用寒凉。眵者(即眼粪也。)火也,液干而结,当用清凉。至于目睛上视,谓之戴眼。此由肾亏血少,其筋脉燥急,牵引而上;治以培阴养血为主。若误以为风而用风药,则阴益虚而血益燥,其危也必矣。
  
  三黄石膏汤
  
  治目赤、目黄属热者,并治瘟疫、躁渴等症。
  
  黄芩(三钱) 黄柏(三钱) 黄建(二钱) 生石膏(三四钱,研) 栀子(五枚) 麻黄(无表症者不用)
  
  水煎,热服。
  
  清凉汤
  
  (新) 治目热多眵,羞光而涩。
  
  赤芍(一钱) 生地(半钱) 白芷 川芎(各八分) 荆芥 薄荷(各六分) 羌活(五分) 黄芩(一钱)
  
  栀仁(炒,六分) 甘草(七分) 蔓荆子(八分,捣碎)
  
  水煎服。如血虚,加当归、白芍。
  
  归芍地黄汤
  
  (新) 治戴眼。
  
  当归(三钱) 白芍(酒炒,二钱) 熟地(四五钱) 枣皮(钱半) 丹皮(一钱) 茯苓(钱半)
  
  泽泻(七分) 山药(钱半) 秦艽(一钱) 肉桂(一钱)
  
  水煎,速速多服。
  
  二十四、论伤寒舌证
  舌为心之苗,本红而泽。若邪热传里,则津液干燥,而舌苔生矣。苔白者,邪未入腑,半表半里,宜和解之,如小柴胡汤之属。(方载第八内。)黄苔者,热入渐深,则燥而涩,胃府有邪热也,宜下之,但不得遽用峻剂。至于黑苔,所属有二:黑燥有芒刺,脉数有力者,此火极似水,为热已极,宜大承气汤之类(方载十四内。)下之;若黑而滑润,脉迟无力者,此水极似火,为虚寒已盛,宜附子理中汤及八味地黄汤,重加桂附可也。(方载十六内。)
  
  倘误认为火,稍用寒凉,无生理矣。
  
  二十五、论伤寒衄血
  杂病衄血,责热在里;伤寒衄血,责热在表。以寒入于皮毛,皮毛通于肺,肺气受伤不能卫血,故衄血也。脉浮紧无汗者,宜汗之自解。古用麻桂,似属太刚,宜易以柴葛之类。
  
  若衄后而热退,是邪从衄解矣。至于阴虚火动者,不宜汗以亡阴也。又有伤寒至三、四日间,邪热乘肝,肝不藏血也。太阴脉布胃中,胃气攻冲,脾不能统血也。然则鼻衄岂尽由于肺乎!治者当因内外详察治之。
  
  柴葛解肌汤
  
  治太阳阳明合病,衄血,脉浮洪而紧者,宜外发表,内清热。
  
  柴胡(钱半) 干葛(二钱) 甘草(一钱) 黄芩 生石膏(各二钱) 白芍 栀子(炒黑。各二钱)
  
  羌活(八分) 白芷 桔梗(各一钱)
  
  水煎服。
  
  加减小柴胡汤
  
  (新) 治邪热乘肝鼻衄。
  
  柴胡(钱半) 半夏 人参(弱者用之) 甘草 白芍(各一钱) 当归 黄芩(各钱半)
  
  水煎。百草霜(松柴烧者不用) 血余(即头发,烧灰存性) 蒲黄(炒黑) 各三分,上三味,再研细末,药调服。以红见黑即止。或加阿胶。
  
  平胃敛阴汤
  
  (新) 治胃气上冲,脾不统血,致鼻衄而血多者。
  
  扁豆(炒研,三钱) 甘草(一钱) 麦冬(一钱) 牛膝(一钱) 白朮(八分) 山药(钱半)
  
  葛根(一钱) 三七(七分) 白芍(一钱) 五味子(微炒捣碎,三四分) 当归(一钱)
  
  加百草霜、发余、蒲黄(炒黑)各三分,药调服。如胃热,加石膏三五钱。
  
  二十六、论伤寒发渴
  渴者,邪热入脏。在五六日之间,舌黄便结,酌宜清之,或下之,如竹叶石膏汤,或加酒炒大黄一二钱。舌黑芒刺,面赤,便秘,用调胃承气汤,以热甚也。阴虚口渴,得水而不咽,或咽而不多,是精竭而滋水润之,宜滋阴,如六味之类。细察命门火衰,用八味冷服,以干者为渴,不得误认为热。伤寒思水为欲愈,不可不与,不可过与;过则水停,为变不一。若阴盛格阳之症,非所宜也。至若素不渴者,药后变渴,是阳复里温,阴阳均平,病将愈矣。
  
  以上诸方,俱载在上。
  
  二十七、论伤寒口疮喉肿
  口疮者,心脾郁热,治宜清凉。更有脾气不足,不能按纳下焦阴火,治宜附子理中汤(方载十六内。)之属,冷服。至于喉肿,有阴毒、阳毒:阳毒者,是火上冲,面赤脉洪,或有浓血,治宜清肺化毒;阴毒者,四肢冷而脉沉细,以寒积于肺,极而生热,宜引火归源。
  
  清心理脾汤
  
  (新) 治实火上炎,口舌糜烂,便燥尿赤,脉洪有力。
  
  黄连(一钱) 黄芩(钱半) 黄柏 甘草 干葛(各一钱) 栀子(八分) 连翘(一钱) 生地(钱半)
  
  大黄(酒炒二钱)
  
  水煎服。或加升麻八分。
  
  清肺化毒汤
  
  (新) 治阳毒喉肿,或疮痈脓血,便结脉实。
  
  甘草(钱半) 桔梗 苦参 大黄(各二钱) 黄连(钱半) 黄柏(一钱) 连翘(去心) 知母(各钱半)
  
  麦冬(钱二分) 牛蒡子(一钱) 荆芥(八分) 白芷(一钱) 山豆根(一钱)
  
  水煎服。如大便实者,加芒硝一、二钱,或加升麻八分。
  
  附子理中汤
  
  治阴毒喉肿,四肢冷,六脉细,寒极生热。但便溏尿清,知非热也,速宜救阳,用此方冷服。(方载十六内。)即八味亦可。
  
  二十八、论伤寒咳嗽
  咳嗽有三:初受寒而即咳嗽者,治宜发散。至表症除而咳嗽者,是寒变热,治宜清凉。
  
  若口干古燥,火气上升,六脉洪大而咳嗽者,是火乘肺也,始以清凉;不效,继以苦寒降火,则肺宁而咳嗽止矣。
  
  散寒清金汤
  
  (新) 治伤寒发热畏寒,脉浮紧而咳嗽者。
  
  麻黄(去节,七分) 桂枝(一钱) 甘草(八分) 白芍(一钱) 杏仁(去皮,八分) 陈皮(一钱)
  
  茯苓(一钱) 半夏(一钱二分) 生姜(五分) 葱白(三茎)
  
  水煎,热服,覆取微汗。即夏月亦可用,以内有白芍敛阴,但麻黄留节止用四五分。
  
  若此际用一味清热凉药,则肺邪愈蔽,咳久莫止。
  
  清热宁肺汤
  
  (新) 治寒郁变热,肺燥喉痒,咳嗽不宁。
  
  桔梗(钱半) 麦冬 黄芩 甘草 半夏 陈皮(去白。各一钱) 麻黄(留节,四分)
  
  连翘(去心,八分) 栝蒌仁(去油八分) 桑白皮(蜜炙,一钱) 枳壳(一钱)
  
  水煎服。
  ○肺为清静之腑,不容外邪,用清凉者须加麻黄,庶不致阴药寒肺也。即夏月可用,可加马兜铃三分。
  
  降火安金汤
  
  (新) 治实火上炎,肺受火烁,咳嗽烦甚,脉洪大者。
  
  知母(二钱) 麦冬 生地(各钱半) 桔梗 牛膝 甘草(各一钱) 桑皮 陈皮(各一钱)
  
  水煎服。有痰易来,加半夏二钱。如咳甚而痰难来者,加只母钱半。如大便秘结,加酒炒大黄钱半。
  
  逍遥散
  
  治干咳,连声而痰不来,或全无痰者,此火郁于中也。
  
  茯苓 柴胡 当归(酒拌) 白芍(酒炒) 白朮(各一钱) 甘草(五分) 薄荷叶(三分)
  
  煨姜(六分)
  
  水煎服。愈后,宜用六味,加归、芍以养肝,则不发。
  
  二十九、论伤寒呃逆
  (即哕症也。)
  
  呕为火气上冲,呃为寒气阻塞。而然亦有伏阴在内。或误用寒凉,遂至冷极于下,迫火上冲,自脐下直冲于胸嗌间者,此阴症也。故外虽烦躁,自觉发热,他人以手按之则冷,属阴症似阳;无根之火,散乱于外,若误用凉药,下咽则死,不得仅用柿蒂汤也。
  
  丁香柿蒂汤
  
  治呃逆因于寒者。
  
  丁香 柿蒂(各钱半) 生姜(一钱)
  
  水煎服。加甘草、良姜更妙。
  
  羌活附子汤
  
  治阴症呃逆,回真阳以降阴火,而呃自止。
  
  羌活(八分) 附子(钱半) 陈皮 半夏(各一分) 砂仁(炒研,一钱) 木香(三钱) 肉桂(二钱)
  
  加参更妙。水煎服。
  
  加味理中汤
  
  (新) 治胃寒呃逆。
  
  人参(少者,用山药三钱炒黄代之) 白朮(钱半) 干姜(炒,一钱) 甘草(炙,一钱)
  
  附子(五分) 丁香(三分) 木香(三分) 半夏(一钱) 草豆蔻(煨,八分) 生姜(一钱)
  
  水煎服。
  
  (呃在中焦,谷气不运,其声短小,得食乃发;呃在下焦,真气不足,其声长大,不食亦然。临症者不可不辨也。)
  
  安胃饮
  
  治胃火上冲,呃逆,脉实,胸滞,便结,口渴等症。
  
  陈皮 山楂 麦芽 木通 泽泻(各一钱) 黄芩(钱半) 石斛(二钱)
  
  水煎服。如胃火热甚,脉滑实者,加生石膏三五钱。
  
  三十、论伤寒呕吐
  呕者有声有物,吐者无声有物。若有声无物,谓之干呕。邪在表不呕,邪将传入则欲呕,属半表半里,宜和以小柴胡汤,(方载第八内。)加陈皮,倍生姜。过此入里而呕者,有热有寒。热者清之,寒者温之。吐则因胃寒也。至于饮水即呕者,水停心下也。吐蛔者,胃中虚冷也。
  
  总之,诊脉察症,自得适中。
  
  加味黄芩汤
  
  (新) 治胃热作呕,烦躁不宁,脉洪实者。
  
  黄芩(二钱半) 白芍(钱半) 甘草(一钱) 半夏(钱半) 生姜(二钱)
  
  水煎服。如热甚,加石膏或加黄连。大便燥结,加酒炒大黄。
  
  羊夏生姜汤
  
  治一切呕逆。
  
  半夏(四钱) 生姜(一两)
  
  水煎服。
  
  理中加半夏汤
  
  治脾胃虚寒,吞酸,冷咽涎沫,呕吐。
  
  人参(少者,以山药三钱炒黄代之) 白朮(二钱) 干姜(炒,一钱) 甘草(炙,一钱)
  
  生姜 半夏(各钱半)
  
  水煎服。如虚热拒格,冷服。如寒气内格,食入即吐,加黄芩七分以引之。
  ○凡呕吐,惟生姜为圣药。若寒甚者,加附子。如呕而胸满,及食谷欲呕者,加吴茱萸一钱,汤泡一次用。
  
  茯苓甘草汤
  
  治水停心下,眩悸呕吐。
  
  半夏(二钱) 生姜(三钱) 茯苓(三钱) 甘草(一钱) 陈皮(一钱) 白朮(钱半)
  
  水煎服。如渴而小水不利,加泽泻八分,肉桂五分。
  
  椒梅理中汤
  
  治吐蛔。
  
  人参 白朮(二钱) 干姜(一钱) 乌梅(二个) 川椒(一钱,微炒)
  
  水煎服。一二剂后,蛔安即服补脾药,加使君子肉七个,或每早单服使君子肉五六个;但须每月初旬,虫头向上,服之即蛔下。
  
  通脉四逆汤
  
  治里寒外热,脉虚呕吐,一切阴症。
  
  甘草(炙,二钱) 干姜(炮,三钱) 附子(二钱)
  
  呕吐者,加生姜二钱,水煎服。若假热拒阻者,冰冷与服。
  
  三十一、论伤寒发黄
  热邪传里,胃气熏蒸,则成湿热;透于肌腠,遂成黄病。由小便不利,邪无输泄也。
  
  茵陈汤
  
  治邪热郁滞,变为黄病,身目如金,口渴尿赤。
  
  茵陈(钱半) 山栀(二钱) 大黄(三四钱)
  
  姜水煎服。
  
  (胃热移于下焦,故用大黄为君。热无以泄,臣以山栀,利小便而瘀热自除。至于茵陈,为治疽退黄之专药也。若用茵陈五苓散,不惟不能退黄,小便间亦难利。)
  
  三十二、论伤寒腹痛
  腹痛,有阴阳虚实之异。阳邪痛者,其痛不常;阴邪痛者,痛无休歇。(阳即热,阴即寒。)
  
  按而痛甚为实,按而痛减为虚。如烦渴、气粗、便结,其痛暴甚,右关脉实,是属热而实也;若肠鸣、泄利,时痛不已,口唾冷涎,重按则减,脉紧而弱,是属寒而虚也。又有里寒表热而腹痛者,内喜热汤,肚喜热熨,不得误以为热,宜细辨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