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罗氏会约医镜
罗氏会约医镜
陈皮(一钱) 陈茶(一钱)
水煎,冷服。如面赤者下虚也,加葱五茎,黄连四、五分,用澄清泥浆水煎,临服入蜜五匙。如脉全欲绝,服后脉微出者生,顿出者死。即四逆汤亦可。
救脱阳方
用葱白一大握,微捣碎,炒热,用布包熨脐下,以二包更替熨之。内服上阴厥方。如假热拒格,冰冷服之。
四十一、论伤寒囊缩
此症有阳有阴:阳症囊缩者,因热极筋枯而燥缩也,用大承气汤下之;阴症囊缩者,因寒极筋劲而收缩也,用四逆汤温之。若妇人,观其乳头缩者是也。至于阴缩者,肝筋寒也;阴挺者,阴筋热也。
大承气汤
(方载十二内。)治阳症脉实,躁狂囊缩。
四逆茱萸汤
(新) 治阴症厥逆,脉弱囊缩。
甘草(炙,二钱) 干姜(炮,二钱) 附子(三钱,或生用) 吴茱萸(二钱,开水泡一次用)
生姜(钱半) 大枣(四枚)
水煎,冷服。加人参更妙。如腹痛,加白芍二钱。
温肝汤
治肝肾阴寒阴缩。
当归 枸杞(各二钱) 茯苓 肉桂 乌药(各钱半) 木香(五分) 小茴(五七分,炒)
吴茱萸(钱半,开水泡一次用) 生姜(七分)
水煎,温服。或加附子。
龙胆泻肝汤
治肝经湿热阴挺。
龙胆草(酒炒) 天冬 麦冬 甘草 黄连(各一钱) 黄芩(钱半) 柴胡(钱半) 山栀知母(各一钱) 五味(三分)
水煎,热服。或加人参。
四十二、论伤寒撮空证
(即循衣摸床也。)
此症直视谵语,脉弦者生,涩者死。小便利者可治,以其膀胱化气,肾水犹未涸也。原由肝热乘肺,元气衰微,极虚之症。不论何病,但以参、 大剂或八珍之属补之,间有活者。
若大便秘结,谵语脉实者,此为实热,宜承气等汤下之。(方见十四内。)
四十三、论伤寒发喘
喘之为症,因肺气上逆而然。如未汗而喘,是邪在表,宜疗以解肌。痰壅腹满而喘,疗以荡涤。停饮而喘,疗以散水。至若直视、烦满、气粗、身汗如油,此坏症也。
麻桂各半汤
治寒邪在表,发热恶寒气喘,以及一切感冒。
麻黄(七八分) 桂枝(一钱) 白芍 甘草(各一钱) 杏仁(十一粒,去皮尖)
姜引。或加苏子、陈皮各八分。
枳桔二陈汤
治痰壅气喘。
枳壳(钱半) 桔梗(二钱) 半夏(二钱) 茯苓(钱半) 甘草(一钱) 陈皮(去白,钱半)
杏仁(十五粒) 苏子(炒研,八分) 生姜(六分)
如咳,加麻黄五、六分。
半夏茯苓汤
治伤寒饮水过多,停滞胸隔,心下痞满气喘。
半夏(三钱) 茯苓(四钱) 生姜(二钱)
水煎服。即用下方亦可。
五苓散
治症同前,或小水不利。
白朮(一钱) 猪苓(钱半) 茯苓(二钱) 泽泻(一钱) 肉桂(五分) 车前子(一钱)
水煎服。或加苏子八分;不效,加甘遂五分;勿加甘草,以相反也。
四十四、论伤寒腹满
客邪入胃,即生胀满。但有虚、实、寒、热之辨。若是阳证,必咽干烦热,脉实有力,宜清宜攻。若是阴邪,必吐食畏寒,自利肢冷,脉虚无力,宜温宜补。
清泉汤
(新) 治阳证实热,脉洪腹满。
生石膏(三五钱,研) 知母(钱半) 陈皮(去白) 浓朴(姜炒) 枳壳(各钱半)
大腹皮(二钱,洗净) 黄芩(钱半)
水煎服。如便结,加大黄二钱以攻之。
暖胃汤
(新) 治阴寒虚满,脉弱便泻。
白芍(钱二分) 干姜(炮,二三钱) 丹参(三钱) 浓朴(姜炒,一钱) 木香(三分)
香附(醋炒,六分) 吴茱萸(制,钱半) 生姜(一钱)
水煎服。如寒甚者,加附子一、二钱。如食因寒滞,加神曲一钱,麦芽一钱,俱炒用。
如大便不流动,加当归二、三钱。
四十五、论伤寒变温病暑病
冬时寒毒内藏,至春发为温病,至夏发为暑病。仲景曰:发热不恶寒而渴者,温病也。
暑病则尤甚矣,即热病也。此与夏月中暑者不同,义详暑症门。二病宜从清凉,固其然也,然必表里俱有热症,方可治用清凉。若值四时寒邪感冒未解,虽外热如火,而内无热病可据者,不得执以为热,而概用凉药。须察症察脉,则见理精矣。
四十六、论伤寒劳复食复
劳力感寒一症,外则辛苦劳力,内则七情劳神。外劳则轻,若内外俱劳,则形神悉困,斯为甚矣。今人伤寒,率多类此。轻者和解,重者培本,治法详前。倘但知攻邪,未有不误人者矣。
食复者,由新瘥胃虚,食稍多则复。腹满脉实,烦热便结。轻则二陈东加山楂、麦芽、砂仁、神曲,重则大柴胡汤。(方见十四内。)
四十七、论伤寒虚证
阳微则恶寒,阴弱则发热,是寒热之有虚也。其人本虚,故发汗而战。耳聋者,阳气虚也。面赤戴阳者,阴不足也。无阳不能作汗,必身冷而脉迟也。脉数为热,当消食。如食而吐者,胃中虚冷也。虚则郑声,言语乱而气息微也。身倦恶寒而利,冷极而为厥逆也。
头痛呕吐宜温,以头痛之有属阴也。自利发热汗出者,有阴无阳也。便溏者,以里虚而寒在下也。阳明病,不能食,攻其热必哕,以胃中虚冷也。自利不渴者,以脏之无火也。邪中于阴者,必生内栗也。汗多而心下悸者,亡其阳也。发汗病不解,而反恶寒者,虚也。脉阴阳俱紧,反汗出者,亡其阳也。
四十八、伤寒论治摘要
凡伤寒汗、吐、下之后,宜用小柴胡东加减和之,不得便用补药。以余邪得补,而热复盛。惟挟虚伤寒、脉弱无力及劳伤者,不在禁补之例。
凡汗药宜早,下药宜迟,此紧要法也。宜早者,谓风寒自表而入,即当速为解表。邪从表解,免使人里而变生别症。宜迟者,谓邪传入阳明之府,俟邪热壅盛于里,下之去其邪热而愈。若未盛而早下之,则正气受伤,阴寒之气乘虚而入,恐成痞气、结胸等症。
凡寒症脉伏,或吐泻、脱阳、无脉,以姜汁、好酒各半盏与病者服。脉出者生,不出者死。
凡吐血不止,韭汁磨墨呷之;如无韭汁,鸡子清亦可。
凡阴毒昏不知人,肢冷唇青,药不得入,将葱切去根叶,留白捣饼,先将麝香半分填于脐内,后加葱饼于上,以火熨之,烂即易,约三饼稍醒,先灌姜汁,后服姜附汤(用炮干姜五钱,附子一两,或用生附子煎服。
凡服药即吐者,将生姜汁半盏热饮,吐即止。
凡头痛,病属太阳,其脉当浮而反沉者,固正气衰弱,里虚而然,宜用四逆汤。(生附子、干姜炮,甘草炙。)此里虚,不得不救也。
○头不痛,病在少阴,症当无热而反热者,因寒邪在表,犹未传里,宜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方见十八内。)此表邪,不得不散也。
凡脉数为热:浮数为表热,沉数为里热;数而有力为实热,无力为虚热。况细数乎!雀啄连来四五啄,屋漏半日一点落。弹石硬来寻即散,搭指散乱如解索。鱼翔似有亦似无,虾游静中跳一跃。寄语医家仔细看,六脉一见休下药。
凡伤寒神昏,而小便仍通者,阴气未绝,尚可治之。
凡伤寒不思欲食,不可用温脾健胃之药,以致反增热毒,为害不浅。但因邪去,病症一和,自能思食。
凡伤寒虚热内炽,胃中津液干枯,必仗甘寒之药,方可和之。但须频频浸灌,则邪热得以渐解,元气得以渐复。若小其剂,复时其日,亦无及矣。
凡伤寒自利,当分阴阳二症,切不可概投补药、暖药、止泻药,以致杀人。惟自利而身不热,手足温者,属太阴;身冷四肢厥者,属少阴厥阴,可用热药。其余身热下利者,皆阳症也。
凡冒露冒雨,湿气内攻,而胸前凝滞者,此但可燥湿和中;若误下之,则湿气下行,损伤脾胃,变利变泻,肢冷昏沉。男子谓之亡阳,小儿谓之慢脾。
四十九、论伤寒误药伤人
阴盛阳虚,则邪客于腠理而未入,汗之即愈;下之则内虚,邪气乘虚而入,引贼破家而死。阳盛阴虚,邪已入里,下之则愈;汗之则竭其津液而死。邪在半表半里,不知用小柴胡汤和解,误用承气汤,致身热发黄而死。春温夏暑,不寒而热,是伏气温热之症,宜用辛凉,而误用麻桂辛温,则内热愈甚,而斑黄、狂乱之症生矣。阳证似阴,而误用热药;阴证似阳,而误用凉药,皆死。其治载上阴厥阳厥条内。伤寒汗多,复利小便,内外悉竭者死。
阳明病,汗多,日晡潮热,小便短少,若利之,加喘、渴者死。
五十、论伤寒用药须得佐使
表汗用麻黄,无葱白不发。吐痰用瓜蒂,无豆豉不涌。去实热用大黄,无枳壳不通。
温经用附子,无干姜不热。竹沥得姜汁则行经络。蜜导得皂角能通秘结。半夏、姜汁,可止呕吐。人参、竹叶,能止虚烦。非柴胡不能和解表里。非五苓散不能利小便花粉、干葛,消渴解肌。人参、麦冬、五味,生脉补元。犀角、地黄,止上焦吐衄。桃仁、承气,破下焦瘀血。黄 、桂枝,实表虚出汗。茯苓、白朮,去湿助脾。茵陈去疸。承气制狂。枳实能除痞满。羌活可治感冒。人参败毒,能治春温。四逆疗阴厥。人参、白虎,能化赤斑。理中、乌梅,能治蛔厥。桂枝、麻黄,治冬月之恶寒。姜附汤止阴寒之泄泻。大柴胡去实热之妄言。太阴脾土恶寒湿,惟干姜、白朮以燥湿。少阴肾水恶寒燥,得附子以温润。厥阴肝木,藏血荣筋,须白芍、甘草以滋养。此经常用药之大法,惟机变者乃用之无穷也。
五十一、论伤寒用药须配合得宜
麻黄得桂枝则能发汗。白芍得桂枝则能止汗。黄 得白朮则止虚汗。防风得羌活则治诸风。苍朮得羌活则止身痛。柴胡得黄芩治热。附子得干姜治寒。羌活得川芎则止头痛。川芎得天麻则止头眩。干葛得天花粉则止消渴。石膏得知母则止渴。香茹得扁豆则消暑。黄芩得连翘则解毒。桑皮得苏子则止喘。杏仁得五味则止嗽。丁香得柿蒂、干姜则止呃。干姜得半夏则止呕。半夏得姜汁则回痰。贝母得栝蒌则开结痰。桔梗得升麻则开提血气。枳实得黄连则消心下痞。枳壳得桔梗能使胸中宽。知母、黄柏得山栀则降火。
豆豉得山栀治懊 。辰砂得枣仁则安神。白朮得黄芩则安胎。陈皮得白朮则补脾。人参得五味、麦冬则生肾水。苍朮得香附开郁结。浓朴得腹皮开膨胀。草蔻得山楂消肉积。乌梅得干葛则消酒。砂仁得枳壳则宽中。木香得姜汁则散气。乌药得香附则顺气。白芍得甘草治腹痛因虚。吴茱萸得良姜止腹痛因寒。乳香得没药大止诸痛。芥子得青皮治胁痛。
黄得附子则补阳。知母、黄柏得当归则补阴。当归得生地则生血。藕汁磨京墨则止血。
红花得当归则活血。归尾得桃仁则破血。大黄得芒硝下实结。皂角得麝香通诸窍。诃子得肉果则止泻。木香得槟榔治后重。泽泻得猪苓能利水。泽泻得白朮能收湿。以上所言配合,不过荃蹄耳,亦贵在人之神其用也。
五十二、论伤寒有宜从证不从脉
脉浮为表,治宜汗之,此其常也,而亦有宜下者焉。仲景云:若脉浮大,心下硬,有热属脏者攻之,不令发汗是也。脉沉为里,治宜下之,此其常也,而亦有宜汗者焉。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而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微汗之是也。脉促为阳,常用葛根、芩连清之矣;若脉促厥冷为虚脱,非炙非温不可,此又非促为阳盛之脉也。脉迟为寒,常用干姜附子温之矣;若阳明脉迟,不恶寒,身体溅溅汗出,则用大承气,此又非迟为阴寒之脉矣。四者从症不从脉也。世有切脉而不问症,其误可胜言哉!
五十三、论伤寒有宜从脉不从证
表症汗之,此其常也;仲景曰:「病发热,头痛,脉反沉,身体疼痛,当救其里,用四逆汤。」此从脉之沉也。里症下之,此其常也;目胀发热者属阳明,脉浮大者用桂枝汤,此从脉之浮也。结胸症具,常以大小陷胸汤下之矣;脉浮大者不可下,下之则死,是宜从脉而治其表也。身疼痛者,常以麻黄桂枝汤解之矣;然尺中迟者不可汗,以荣血不足故也,是宜从脉而调其荣矣。此皆从脉不从证也。若问证而忽脉者,仲景之罪人也。
五十四、伤寒脉证凶候
病热有火者生,心脉洪是也;无火者死,沉细是也。沉细或数者死。浮而涩,涩而身热者死。热而脉静者难治。脉盛汗出,热不退者凶。脉虚,热不止者凶。三消、失血、蓐劳、久痢、诸虚复发热者皆逆。
卷之五 瘟疫
一、论瘟疫与伤寒不同治法亦异
伤寒者,感冒寒气。初起发热恶寒,头痛身疼,其脉浮紧无汗者为伤寒;浮缓有汗者为伤风。瘟疫初起,原无感冒之因,忽觉凛凛,以后但热而不恶寒。伤寒投剂,一汗而解;瘟疫发散,汗不易出,即强逼出汗,亦不能解。伤寒之邪,自毫窍而入,不传染于人;瘟疫之邪,自口鼻而入,能传染于人。(傍人用明雄黄时嚼口中,少搽鼻孔,可以辟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