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明医彀


  卷之五

  心痛

  (附:膻中痛)

  经曰:真心痛者,寒邪伤其君主。手足甲青至节,甚则旦发夕死。厥心痛者,乃寒邪客于心胞络也。盖诸心痛证,皆少阴、厥阴之气上冲也。有热厥心痛者,身热足寒,痛甚则烦躁而吐,额上汗出,脉浮洪大。有火实心痛者,因气而食,卒然发痛,大便燥秘,小便短赤,久则注闷,心胸高起,口渴思冷冻饮料,按之愈痛,时作时止,不能饮食,多属久病,急宜下之,服宁痛汤。有寒厥心痛者,手足厥逆,身冷汗出,便溺清长,大便利而不渴,气微力弱,急宜温之,服术附汤(方见寒门)。凡寒痛者,绵绵无增减,喜手按,近温暖,饮热姜汤则痛少安,多属新感。有恚怒忧郁,饮食劳役;或生冷浓味,不能消散,结而为积,遇食还发,名积心痛。及其脏寒吐蛔,亦致心痛。谓九种者,曰:饮、食、风、冷、热、悸、虫、注,曰去来痛是也。世之心痛,皆胃脘痛。胃受病不营运,虽多日不食,亦不死。痛初止便食,必复痛甚,脉短而数,痛甚则伏。沉细而迟者生,浮大弦长者死。病患喜热汤暖气,宜热药;如口渴喜冷冻饮料,宜凉药。

  主方 苍术 陈皮 香附 抚芎 玄胡索 五灵脂(各一钱) 甘草(五分) 草蔻(十粒,研细)水煎服。

  伤肉食加山楂;面食,神曲;谷味,麦芽,水果,草果。有块加三棱、蓬术。如吃热姜汤、炒盐熨痛减加良姜、干姜(炮)、官桂、藿香、木香、砂仁。

  清火宁痛汤 治心胃痛甚不可忍者,口渴思饮,大便不通,忽大痛或暂止,胸膈间如有块筑塞升上,手按愈痛。此因怒气郁闷成火致痛,妇人多患之。必以大便通利方止。经曰:痛随利减,胀以利宽。

  栀子(姜炒,三钱) 黄连(吴萸汁炒) 枳实 浓朴 槟榔(各二钱) 五灵脂 蓬术玄胡索 大黄(各一钱) 木香(另研,五分) 甘草(三分)

  上水煎服。未通去木香、甘草,倍大黄,以大便通为度。实人或再加黄芩、赤芍药、金铃子、没药、草果、荔枝核(烧焦)滑石之类。煎成入芒硝一钱。

  枳实大黄汤 治大痛,大便不通,口渴等证。

  枳实 大黄 槟榔 浓朴(各二钱) 木香(另研,五分)水煎温服。

  加味七气汤 治七情或风湿致痛。

  半夏(制,一钱五分) 肉桂 玄胡(各一钱二分) 人参 乳香(各五分) 甘草(三分) 加姜一片,枣一枚,水煎服。

  落盏汤 治急心痛。

  陈皮 香附 良姜 吴茱萸 石菖蒲(各一钱)煎成,先以香油五点入盏内,调匀服。

  却痛散 治冷痛。

  川乌(炮,二钱) 肉桂 石菖蒲 当归 木香 胡椒(各钱半) 灵脂 蒲黄(各一钱)

  水煎,入盐、醋少许服。

  行血定痛丸 治素喜食热物,死血留于胃痛。

  玄胡(两半) 滑石 红花 官桂 红曲(各五钱) 桃仁(三十粒)

  上为末,蒸饼糊丸绿豆大,每服四十丸,姜汤下。

  白术半夏丸 治气血、痰热心痛。

  白术(五钱) 半夏 砂仁 白芍 当归(各三钱) 桃仁 黄连 神曲(炒) 陈皮(各二钱) 吴茱萸(钱半) 僵蚕 甘草(各一钱)

  上为末,蒸饼糊和丸绿豆大,每服五十丸,姜汤下。

  术附汤 寒痛,客忤、尸注,苏合香丸(二方并见中寒)。

  简便方 (治心痛) 栀子(炒黑) 干姜(炒焦) 等分为末,水法丸绿豆大,白汤下。

  又方(治火痛) 栀子(炒焦) 煎服;或为末,姜汤调粥糊丸,白汤下。(加草蔻亦可)。

  又方(治热痛)栀子、川芎煎服。或栀子合二陈汤加苍术服。凡服栀子药愈后复发者,仍用栀子不效,另入玄明粉一钱,或芒硝服。

  又 热痛,大便不通,服三花神佑丸(方见痰门)。

  又方(治冷痛)良姜、官桂各一钱为末,汤下。

  又 玄胡索、胡椒各一钱为末,温酒下。

  又方(治妇人血刺痛) 玄胡索为末,每服二钱,酒汤任下。或桃仁去皮尖,研如泥,饭丸服。

  又方(治虫痛) 面上白斑唇红,痛后能食,上半月头向上易治。先用肉汁或蜜引虫头向上,服取虫丸、安虫散(方见虫门)。

  又 楝树根皮煎服,加乌梅、川椒尤好。

  又 白熟艾一碗,水三碗煎服,有虫吐出。

  诸心痛:玄胡索(一两,) 炙草(二钱)水煎分三服。或明矾、石榴皮末各五分,白汤下。

  又 灶心土末一钱(冷痛酒下。热痛水调)。

  又 东引桃枝,酒煎服。

  又 槟榔二钱、陈皮一两为末,每二钱蜜汤送下。

  又 桃仁七枚,研水调服。

  又 嫩槐枝,水煎服。

  又 萱草根一寸,醋磨服。

  又 枯矾,蜜调服。

  又 久痛,小蒜醋煮顿服。

  卷之五 心痛

  膻中(两乳之中)痛

  属忧思久耗心血,遇忧即发。

  主方 当归(钱半) 白芍(一钱二分) 枣仁 丹参(各三钱) 陈皮(一钱) 贝母茯苓(各二钱) 甘草(三分)

  脉数,加酒炒黄连一钱。

  卷之五

  脾痛

  经曰:心痛脾疼,阴寒之设。凡病胸膈心腹疼痛,动辍饮食劳倦,七情致伤,则脾气为之郁滞。或犯寒暑湿热,及食积痰气,脾受之而作痛,非心痛也。

  主方 木香 丁香 檀香 香附 乌药 莪术 官桂 片姜 干姜 白豆蔻 砂仁 炙草(等分)上为末,每服二钱,紫苏汤调下。

  化食丸 治饮啖生冷水果、油腻难化之物,留积胃脘作痛。

  浓朴 草果 砂仁 山楂 麦芽 神曲 干姜 陈皮 良姜(等分) 炙草(减半)

  上为末,每服三钱,空心,热淡盐汤送下。

  胃苓汤(方见泄泻) 治脾虚积黄而痛。如内伤不食而痛,补中益气汤(方见虚损)加草豆蔻;热加栀子。实热痛,枳实大黄汤(方见心痛)。

  大安丸 (方见饮食)治胃不和,食不化,胀痛,或以本方煎服。

  简便方 (治脾疼)用乌药、陈皮、紫苏煎服。

  又 吴茱萸(一两)、桃仁(一两),和炒令茱萸焦,去萸用桃仁研末,分三服,用葱白三茎煨热,煮酒调下。

  又 良姜(为末一钱),米汤下。

  又 生姜、川椒、丁香(研末),盐汤下。

  又 川椒二十五粒,浆水浸一宿,盐汤送下。

  卷之五

  胃脘痛

  经曰: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夫胃为脾之腑,阳先于阴,故脏未病而腑先病也,甚而致于胁下如刀刺之痛,已连及于脏矣。胃之下口,名曰贲门,与心相连,俗谓心痛。虽曰五运胜复之气,未有不由清痰食积,郁于中宫;七情九气,触于内腑而成者。致病之由,多因纵恣口腹,喜好辛酸热辣,煎爆酒腥,生冷溷淆。朝伤暮损,日积月深,痰积血液,妨碍升降。故酸嗳嘈杂,呕哕,噎膈,翻胃之渐也。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而数。初治暂用辛温疏散,后当养正,兼以除邪。

  主方 (气郁痰火) 抚芎 干姜(炮) 苍术 栀子(姜炒焦) 陈皮 半夏(姜制)

  茯苓(各一钱) 草豆蔻(研碎) 甘草(各五分) 生姜(五片)水煎,正痛时服。痛止半日,方可饮食,即食复作痛。

  寒痛去栀,加木香、砂仁;痛不止加灵脂、玄胡;痛甚加乳香、没药。

  草豆蔻丸 治客寒犯胃作痛,及心脾胞络诸痛,或湿热郁滞寒热痛。

  草豆蔻(面包煨,去皮,一钱四分) 益智 陈皮 僵蚕 延胡索 黄 吴萸(各八分)

  甘草(三分) 炙草 当归 青皮 神曲 姜黄(各四分) 泽泻(一钱,小便数减半) 桃仁(七个,去皮尖,另研) 柴胡(四分,详胁痛加减) 半夏(制,四分)

  上除桃仁另研,余为末。蒸饼糊丸绿豆大。每服三十丸,空心白汤送下。热厥痛,金铃子散;大实痛,三花神佑丸(方见痰门)。

  卷之五

  腹痛

  (附:绞肠沙)

  帝曰:愿闻人之五脏卒痛,何气使然?岐伯对曰: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夫腹痛之证,多因劳役过甚,饮食失节,中气不足,寒气乘虚而客之,故卒然而作大痛。经曰:得炅则止。炅者,以热治寒,治之正也。然腹痛有部分,脏位有高下,感受不同,为病非一。故痛有九种,曰寒、热、食、血、湿、痰、虫、虚、实是也。凡痛绵绵无减增,以热手暖气按之,饮热姜汤之类得暂止,脉沉迟者,虚寒也。时痛时止,腹满坚实,按之愈痛,口渴,大便秘结,脉洪数者,实热也。痛甚欲大便,利后痛减,脉沉实者,食积也。痛有常处而不动移,从心下至腹,遍满而痛,若小便不利,宜通小便。若小便利者,属蓄血,脉涩者,瘀血或死血也。居处卑湿,多饮停蓄为涎,肥人气虚,脾湿生痰,小便不利,或得辛辣热汤少可,脉濡滑者,湿痰也。痛定能食,时作时止,面白唇红,或肚上青筋肿聚,往来无休止,呕吐清水,脉乍大乍小者,虫也。(脉宜沉细,忌浮大)。

  主方 苍术 香附 抚芎 茯苓 白芍(各一钱) 陈皮 浓朴 神曲 半夏 枳实(各七分) 甘草(三分) 上生姜三片,水煎服。

  寒痛加良姜、干姜(炮)、肉桂、藿香、木香、砂仁、吴萸、浓朴;不止加玄胡、茴香,甚者加乳香、没药各五分,研细,调入服。寒极手足冷加附子,去良姜、吴萸,甚则用理中汤之类(方见寒门)。热痛加栀子(炒)、滑石、黄连(炒)、白芍(煨);不止加玄胡,甚者加木香、砂仁、茴香、乳香从治。食痛加浓朴、山楂、麦芽、木香、砂仁、官桂、干姜。湿痛,小便不利加猪苓、泽泻。痰痛加南星。痛甚防干霍乱,戒米汤,一口即死。

  活血汤 治瘀血作痛。

  乌药 赤芍药 当归尾 桃仁 牡丹皮 玄胡(各一钱) 枳壳(一钱) 抚芎 红花 官桂木香(各五分) 加姜煎服。

  桂枝大黄汤 治腹满痛,躁渴。经曰:痛随利减,胀以利宽。

  白芍(六钱) 桂枝 生姜(各三钱) 甘草(二钱) 大黄(一钱)姜、枣煎服。

  芍甘汤 治诸腹痛效。

  白芍(三钱) 甘草(一钱)

  上加生姜五片,水煎服。热痛加黄芩。

  草蔻汤 治脐腹虚寒疼痛。

  泽泻(一钱) 木香(三分) 神曲(四分) 半夏(制) 枳实(麸炒) 草豆蔻 黄益智仁 甘草(炙,各五分) 青皮 陈皮(各六分) 川归 茯苓(各七分)

  上咀,加生姜三片,黑枣一枚,水煎服。

  浓朴温中汤 治胃虚腹满疼痛。

  浓朴(姜制) 陈皮(各一钱) 茯苓 草豆蔻 木香 甘草(各五分) 干姜(三分)

  上咀,水盏半,姜五片,煎八分,不拘时热服。

  黄芩芍药汤 治腹痛脉洪大,口渴因火者。

  黄芩 芍药 甘草(等分) 上锉,加生姜水煎服。

  温经汤 治虚寒腹痛。

  良姜 香附 陈皮 浓朴 当归 茴香 益智 砂仁 木香 官桂 玄胡(等分)水煎服。

  槟梅汤 治虫痛槟榔 枳实 香附 木香 砂仁 浓朴 干姜 肉桂 川楝子 楝根皮(等分) 甘草(减半) 川椒(二十粒) 乌梅(二个)

  上姜一片,水煎服。未止加黄连。

  承气汤 (方见伤寒)加槟榔、木香,治实热痛。

  简便方 (治诸腹痛) 小麦秆烧灰、去火毒,将麻布包,煮汁服,立止。

  又方 白砂糖一两,酒三碗煮服。

  又 菖蒲根二寸(捶碎) 吴萸同煎热服。

  又 官桂一两,水二碗,煎八分服。未止再服,无桂用生姜。

  又 木瓜三片,桑叶七片,大枣三枚,水煎服。或胡椒二十一粒擂,热酒服。川椒亦可。

  又方(热痛) 栀子十四枚,豆豉七合,水二大腕,先煮豆豉至碗半,绞去渣,纳栀子煎至八分去渣,分二服。或明矾末淡汤泡服。

  卷之五 腹痛

  绞肠砂

  由外感内伤,痛极欲死。先用盐一两,百沸汤、冷水各一碗调化,令饮尽,得吐泻痛止。阴沙手足冷,身有红点,油灯火烧;阳沙肢温,针刺十指爪甲边出血,蘸温水重搭,膝腕有紫点,针刺出血安。

  卷之五

  胁痛

  经曰:肝病两胁痛引少腹,善怒,何谓也?曰:厥阴肝经之脉,自足而上,环阴器、抵少腹,又上贯肝膈、布胁肋,故两胁下痛引少腹。盖胁痛之证,当分左右治之。左属肝主血,有瘀血为病;右属肺主气,有滞气为病。而脾亦系于右,其经湿胜,故痰饮流注右胁作痛。所以通论,则左属肝火瘀血,右属气郁湿痰。虽然,若左右脉弦者,乃郁怒动肝火,肝木炽盛,则制己所胜之经脾也,侮所不胜之经肺也。肝木乘之,右亦痛矣。如七情气结,饮食失节,冷热不调,常有郁怒者,两胁俱痛,皆宜疏肝木为主。或有湿痰流注,颠仆伤形,所挟之证,不可执一。脉沉涩气滞,弦涩顺,洪大逆。

  主方 (左右胁痛) 柴胡 青皮 白芍 川芎 枳壳(炒。各钱半) 香附 当归(各一钱) 龙胆草 木香 砂仁(各五分) 加姜,水煎服。

  气急加桑皮、紫苏;胀加腹皮、草果、陈皮、萝卜子。左痛加黄连(吴萸炒)、桃仁(各一钱)红花(五分)、香附、砂仁、甘草;右痛加陈皮、半夏(各一钱)、槟榔、肉桂(各五分),去芍、芎、当归、龙胆。

  当归龙荟丸 通治胁痛,因气成火者神效。

  当归 龙胆草 栀子仁(大者) 黄连 大黄(酒蒸) 芦荟 青黛(各五钱) 青皮 木香(二钱五分) 麝香(五分) 柴胡(五分)

  上为末,研入芦荟、黛、麝,用神曲糊丸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热浓姜汤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