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简明医彀
简明医彀
鱼骨:韭白嚼令软,用细线系,口中吞至鲠处,引之骨出。
又 水一盏,默以左眼睛于水中书龙字,服不过两盏,小儿书与饮。
又 砂仁、甘草为末,棉裹含,徐咽津,久随痰出。或萱草根捣汁,吞下。
又 獭爪爬喉下。或獭骨含口中自下。或金凤花子、或根捣绞汁,服。
又 皂荚末,吹鼻得嚏哽出。或口念鸬 七遍,水咽下。
又 本鱼骨顶头上,咳声出,或左右手,反复掷骨背后,立出。
又 鱼骨肚肉刺痛,煎吴茱萸汤饮。或饮好米醋半杯。
诸骨哽:威灵仙煎汁,入砂糖服。或野苎根捣丸。鸡骨,鸡汤下;鱼骨,鱼汤下。
又 将狗后脚提起,涎出,饮少许。或胡荽略擂拌醋,连渣咽。
又 霜梅肉捣,指大绵裹,冷茶下,扯住线头呕出。
麦芒梗:鹅倒提口涎饮消。
篾刺:烂竹篱棍,急流水煎饮。
钱梗:生茨菰捣汁饮。或荸荠汁,或艾汁,或百部四两煎,酒饮效。
钱、金银物:胡粉(一两),捣硝石少许,作二服。在腹中,服此亦消。
又 取薤黄晒,令萎黄,煮熟勿切,食一大束即下。
又 误吞针。瓷器一块。呵之即出。
又 多食猪、羊肥肉汁,自泻出。
一儿误吞钓钩,刺喉,得钩线在外。用数珠子穿在线,逐个送入喉中,以珠抵钓,顶脱其尖,一掣而钩上出,巧法也。
一吞钱哽喉,以白纸卷实如箸,以刀横乱割其端作 状,别取一箸,缚针钩于端,令不可脱。先下咽轻提轻抑,觉钩入钱眼,次以纸卷纳入咽中,与钩尖相抵,一掣而出。
卷之四
五绝
自缢、溺水,压坠、鬼魇、产死,气已绝皆可救苏,及诸暴绝。并以半夏末或皂荚末,捻入鼻取嚏。或葱韭白心,刺入鼻数寸,掐人中,提顶发;及大指甲下离一韭叶许,各灸数壮,更灸脐下。
自缢:急抱起,缓解下,切勿割断绳,用手裹衣抵住粪门,妇人并塞阴户,气泄不救。放下安卧,一人以脚踏两肩,手紧挽其发勿纵。一人搓正颈喉,摩动胸腹;一人将臂腿徐屈伸之;四人各执芦管吹耳鼻,更掩其口,待眼开气舒,即以姜汤、粥饮灌之。诸绝,心下温者,可生。
溺水:捞救得合复安大凳上,垂其头,腹下仰卧活人。或复牛背上,刀斡开口,横放箸一只,令水出;脚高起数寸,用皂荚末绵裹塞粪门内,以盐擦脐中;水出尽,取燥壁土杵细铺地上,溺人仰卧,埋其身,以艾灸脐中。冬月急换暖衣,用灶内无火热灰埋盖其身,四人吹耳鼻,姜汁灌。
坠压:砖木石压,从高坠下。气绝者,斡开口,令人撒尿口内,得咽即生。取淡豆豉数两,水酒煎服。血攻心,干荷叶烧灰,童便调下三钱,日三服。或热好酒灌。将连根韭捣、炒,缚伤处。熨斗火熨。
魇寐 不宜上前叫唤,但痛咬脚跟、足拇指,多唾其面。有灯则存,无灯勿点。半夏、皂荚末吹鼻;取向东桃、柳枝煎汤灌;或灶心土(研)二钱,井水下,次用芦管吹耳鼻。
鬼击、客忤等一切卒死,用菖蒲根或韭(冬用根)捣汁灌口、鼻中。或干菖蒲研末吹鼻,水调下,更取井底泥涂身目,令人垂头井中唤姓名。或腹痛如刀刺,艾煮汁灌。吐虫物,灸足大指甲后,十四壮。
冻死:急换活人暖衣,用大米或灶灰炒热囊熨心上,冷再换。热酒、姜汤、粥汤频灌。以毡单或草荐裹紧,二人轻手滚捍,肢温即活,切勿见火。苏合香丸,姜汤、酒调灌,妙。
中热:移阴处,热土堆脐。众人尿、热土同大蒜研,水灌(详见暑门)。
胎产、血运救疗,极宜肃静,喧叫则死(详见产后)。
卷之五
头痛
(头风。附:眉棱痛)
难经曰:手三阳之脉,受风寒伏留不去,则厥头痛。盖厥者,逆也。逆壅而冲其头,故作痛。如痛引脑、齿,陷于泥丸宫者,名真头痛。手足厥冷至节,旦发夕死,非药可治。夫头痛之证,内成者因气血痰饮,七情抑郁;外感者因风寒暑湿,诸邪致伤,然属风火居多。以人之顶,惟风火二气易升故也。矧面为五脏精华,头为六阳会首。宜疏风散邪,兼清火养血,此其大略也。
尤当分别六经及气血寒热、湿痰新久为要。凡太阳巅顶痛连额项,恶风;阳明头目痛连齿颊,身热;少阳头角偏痛连耳,寒热往来;太阴体重有痰,腹满;少阴足寒气逆为厥头痛;厥阴顶痛厥冷,或吐痰沫。有头痛耳鸣,九窍不利,气虚也;眼目昏花,昼宁夜剧,血虚也;痛而多痰,头目眩运,痰厥也;痛而心烦,体麻足热,湿热也。有犯大寒,内至骨髓,髓以脑为主,脑逆为痛,寒也;目颊浮肿,躁热大痛,热也。新发为实,经年为虚。如头痛恶寒身热属伤寒,从本门治。又头风之证,偏正皆属风热伏留,男子迎风露宿,妇人头不包裹者多患此。日久不愈,邪乘空窍,乃致丧明。偏左属风及血虚;偏右属痰与气虚。治疗方法,头痛同类。经曰:寸口脉中手短者,头痛。《脉经》曰:阳弦头痛。凡寸口紧急,或短或浮或弦,皆为头痛。脉浮滑,风痰易治,短涩难痊。
主方 川芎(一钱五分) 羌活 白芷 防风 本(各一钱) 升麻 细辛 甘草(各三分)
加细茶一撮,葱头三个,水二钟,煎时以复被覆头,通连药罐口,令热气熏头痛处汗出,煎至八分热服。再煎再熏,服完浓包头卧,汗出痛止。巅顶痛倍 本,加酒炒升麻、柴胡。火加酒芩;痰加橘、半。冬加麻黄;夏加石膏。太阳,倍羌活,加苍术;恶风寒,麻黄、独活。阳明,倍白芷、升麻;自汗、发热恶寒,葛根、石膏。少阳加柴胡、酒芩。太阴加半夏、苍术、南星;脉沉,理中汤(寒门)。少阴,倍细辛;厥冷,脉沉细,麻黄附子细辛汤为主(方见伤寒。)厥阴,连项痛,欲入太阴,亦倍羌、苍;厥冷,脉沉缓,吴萸汤主之。气虚,人参、黄 ;血虚,当归、川芎;两虚,调中益气汤(方见虚损)加川芎、蔓荆、细辛神效。痰厥,半夏白术天麻汤。因湿,可吐湿热,空清膏。有宿痰,先以川芎茶调散吐之,再服川芎、薄荷辛凉之药。犯大寒厥头痛,羌活附子汤。火极大痛,便闭,大承气下(大黄酒煮,方见伤寒)。肥人,二陈加苍白术;瘦人四物,酒芩、防风。劳苦及下虚痛甚,此相火自下冲上,补中益气汤(方见虚损)加芎、归,甚者知、柏、蔓荆、细辛。头面壅肿有热,凉膈散(火门)去硝、黄,加桔梗、荆芥、薄荷。
风热上攻,天麻、蔓荆、台芎、酒芩、细辛。
羌活附子汤 治冬月犯寒及风邪入脑,痛甚连齿,亦名脑风。
麻黄 附子(炮) 防风 白芷 僵蚕 羌活 苍术(各七分) 佛耳草(无嗽不用) 黄(各五分) 甘草 升麻(各三分)水煎服。
川芎茶调散 治诸风上攻,偏正头风,头痛,鼻塞声重。
薄荷叶(二两) 川芎 荆芥 防风(各一两) 白芷 羌活 甘草(各两半) 细辛(二钱半)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食后茶汤调下。
如圣饼 治风寒伏留阳经,痰饮气逆头痛。
防风 半夏 天麻(各五钱) 南星 川乌(炮) 川芎 干姜 甘草(各一两)
上末,蒸饼糊和,作饼如钱,每五饼同荆芥末嚼细,茶汤下。
九仙丹 男、妇八般头风,一切头痛。
川乌(炮) 石膏(水飞) 白芷 川芎 草乌 南星 半夏(各五钱) 细辛 全蝎(各二钱半)
上末,韭汁丸桐子大,每五十丸茶下。
空清膏 偏正头痛久不愈,及风热目痛、脑疼等证。
羌活 防风 黄连 甘草(各两半) 柴胡(七钱) 川芎(五钱) 枯芩(两半,酒炒一半)
上末,每三钱茶清调如膏,抹口内,临卧白汤下。头痛甚加细辛三钱,痰厥痛加半夏,偏头痛倍羌、防、芎。
上清散 头痛连眉骨,眼痛不可忍。
川芎 郁金 芍药 荆芥 芒硝(各五钱) 乳香 没药(俱另研) 薄荷(各一钱) 冰片(五分)
上为细末,每用三分搐鼻内。
半术天麻汤 痰厥头痛欲裂,眼黑昏运,恶心,如风云中,身重冷不卧。
橘红 半夏 麦芽(各七分半) 白术 神曲(各五分) 苍术 人参 黄 天麻 茯苓泽泻 干姜 黄柏(各三分)
上加生姜三片水煎,一服安。
简便方 决明子为末,水调贴太阳穴,或作枕。血虚痛,当归二两,好酒煎服。
新沐感风:川芎(四钱) 天麻(一钱)为末,蜜和,嚼茶下。久痛,栝蒂末吹鼻,清水出安。
风吹项背脑痛,妇人胎产头痛:白芷泡,研末,蜜和细嚼,茶下。
风热头痛:川芎、白芷、石膏,等分为末,每四钱茶下。头项痛,蒸大豆一升枕,愈再蒸。
止痛(太阳丹):大南星、川芎(等分)为末,连须葱白捣饼,贴太阳痛处。
痰厥痛:乌梅(十个)、盐(二钱)水煎服。吐痰愈。
卒痛:僵蚕末(二钱),汤下。
诸头痛:苍耳、川芎、当归(等分)为末,每服三钱,临卧茶下。
冷痛:艾叶揉软,用帛夹包痛处,以熨斗火熨暖热,痛止。
热痛:大黄末、朴硝等分研匀,井底泥和作饼,贴太阳及痛处。
痛不可忍:玄胡索(七枚),猪牙皂角(二条),青黛(二钱)为末,水调数分,令患人卧。竹管送入男左女右鼻中,药至喉小酸,坐起,门牙咬一钱,涎出盛盆安。
卷之五 头痛
眉棱痛
属风热与痰,痛连头额,作风痰治。素多怒者,疏肝火,理风痰。见光明痛甚,属肝虚,目不能开,昼静夜剧,导痰汤加细茶。
主方 羌活 防风 川芎 酒芩 白芷(各一钱) 荆芥 薄荷(各八分) 细辛 升麻甘草(各三分)葱茶煎服。
湿痰,苍白术,二陈,南星;火加栀子、连翘;多怒,柴胡、胆草;血虚,当归、生地、赤芍;肝虚,阿胶、橘叶;风寒,川草乌(俱童便制。)
卷之五
项强
经曰:诸颈项强,皆属于湿。盖颈项强直,不能回顾,不得转动者,乃风湿之邪,干于足太阳经,或痰热客于经络。或致微痛,脉数而实,右手为甚。治宜驱风散邪,利气舒筋。有痰热寒湿相干者,随证治之。
主方 陈皮 半夏 茯苓(各一钱半) 木瓜(三钱) 羌活 酒芩(各一钱) 红花甘草(各五分)
上水煎服。兼有外邪加乌药、苍术(各二钱),甚者加乳香、没药。
治项强:鲜木瓜一个,取盖去穣,入乳香、没药末各五钱,扎定,饭上蒸多次,研成膏。每服五钱,地黄汁和酒下;或干者酒煮,捣入乳、没服。
卷之五
身体痛
夫周身骨节之痛,种种不同。有湿郁周身作痛者;有食滞而身痛者;有痰凝经络作块而痛者;有诸骨节疼酸,或寒或热者;有好酒湿热郁滞而痛。至于臂项肿疼,发热呕吐,上焦不能清利者,皆日常酝酿,致生痰涎饮沫,随气上行。浮壅于肺,咳嗽发动稠脓者为痰;留聚于脾,溢流口角不禁者为涎;停积于胃,呕吐出清稀者为饮。饮脉多沉濡而弦;痰脉多浮大而滑;郁滞脉多沉伏;痛甚脉沉而紧。治宜散郁行气,渗湿疏风,清痰去热。痛止之后,调补气血。
主方 苍术 羌活 酒芩 秦艽 威灵仙 当归 防风 姜黄 甘草 水煎服。未安,服后方。
当归拈痛汤 治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遍身走注,肩臂背腰腿膝、周身作痛甚者,及风湿诸证。胫足水湿,脓疮溃烂。
苍术 白术 酒芩 羌活 猪苓 泽泻 当归 茵陈(铃儿,酒炒) 知母(各六分) 人参(不用亦效) 苦参(酒炒) 升麻 葛根 防风 炙草(各四分)
水煎(上痛食后服,下痛空心服)。痛甚加乳香。上身痛倍升麻;下体痛加牛膝。腿足加木栝、苡仁;臂痛桂枝。
威灵仙丸 治湿痰风痛。
威灵(酒炒) 桂枝 羌活(各三两) 南星 黄柏(酒炒) 苍术(各二两) 神曲 川芎(各一两) 防己 白芷 桃仁 红花龙胆草(各五钱)
上为末,神曲糊丸如桐子大,每百丸白汤下。
舒筋散 治风湿血刺身体疼痛,四肢拘挛。
当归 玄胡索 辣桂(各等分) 为末,每二钱酒下。痰滞,二陈汤加肉桂;劳倦身疼,十全大补汤加陈皮、半夏。
清痰宁痛丸 治酒客多饮,致痰涎饮积致痛,兼服拈痛汤效。
橘红 茯苓 半夏 贝母 天麻 白术 胆星 白附子 栝蒌仁 酒芩(等分)
上共为末,水法丸绿豆大。每服二钱,白汤下。竹沥、姜汁为丸尤妙。痰饮稀涎散吐。
卷之五
肩臂痛
经曰:寒气客于背俞之脉则血脉泣,脉泣则血虚,血虚则痛。其俞注于心,故相引而痛。按之则热气至,热气至则痛止矣。若背胀而痛,捶打稍愈者,乃痰滞气凝,故捶散而行之少愈。背痛连腰脊者,皆属太阳经之风寒也。脉有促而急者,有弦紧者,左候左,右候右。肩背痛,治当散风泻火行气(左属血与风,右属气与痰)。
主方 羌活 独活(各一钱) 本 防风 甘草(各五分) 川芎 荆芥(各三分)
姜一片 葱一茎 水煎服。火加酒连;虚加人参。
苍术复煎散 风湿合作,脑后痛,恶寒。颈项、肩脊、筋骨强痛,腿膝酸痛。
苍术 羌活(各一钱) 白术 泽泻 升麻 柴胡 本 黄柏 红花(各五分)
另煎苍术汁二钟,煎众药,再煎如前。
乌药顺气散 治肩背痛(方见中风)。
凡周身、腿膝、臂膊等处痛甚者,用绵絮包暖,以火烘令极热,微汗出痛可止。或以姜葱汤淋洗;或用姜葱熨法(法见伤寒)内以乳香研细,充热酒服尤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