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汉医学

  【注】
  沈淋云:「脏,即子宫也。『止』字,当作『散』。坚癖不散者,子宫有干血故也。白物,世谓之白带。」
  甚是,故本条宜作「妇人经水闭而不利,脏坚癖不散,而下白物者,中有干血故也,矾石丸主之。」脏坚癖者,子宫内有坚硬瘀血块也。然本方仅治白带下,不能作用于其原因之干血,故必并用内服药也。
  矾石丸方
  矾石5克,杏仁5克。
  上为细末,以蜂蜜作球,插入阴道。剧者,日再插之。
  先辈之论说
  东洞翁本方定义曰:『治经水不利而下白物者。』
  《类聚方广义》本方条曰:「矾石丸、蛇床子散二方相合加樟脑,和炼蜜,作小指大,长一寸,更用白粉为衣,盛绵囊内,纳阴中,为良。」
  求真按:「随此法,以炼蜜代可可豆脂为阴道球,反便也。」
  蛇床子散之注释
  蛇床子散方,温阴中,为坐药。(《金匮要略》)
  蛇床子散方
  蛇床子仁。
  上为细末,加白粉、粉锡、铅粉少量,如前方,为阴道球用,自然温。
  先辈之论说
  东洞翁本方定义曰:「治下白物而阴中痒,或有小疮者。」
  求真按:「此说是也。据此与仲景论,可以运用本方矣。」
  蛇床子仁之医治效用
  《本草备要》曰:「蛇床子,辛苦而温。…散寒,祛风,燥湿。治阴痿囊湿,女子阴肿阴痒,子藏虚寒,…带下脱肛,喉痹齿痛,湿癣恶疮,风湿诸病。煎汤而浴,去风痒。」
  据此说,则本药为温性的收敛的消炎药。
  苇茎汤之注释
  《千金》苇茎汤:治咳有微热,烦满,胸中甲错,是为肺痈。(《金匮要略》)
  【注】
  烦满者,胸腔内有充满之自觉而烦闷也。
  苇茎汤方
  苇茎14.5克,薏苡仁11克,瓜瓣(今以冬瓜子代之)8.5克。
  上细锉,先以水六合,煎苇茎成三合,去滓,入余药,煎一合,一日三回分服,再服,当吐如脓。
  先辈之论说
  《类聚方广义》本方条曰:「当以吐脓血臭痰为目的。然非多日多服,则难见效,且每过七日十日,用白散或梅肉丸取吐下为佳。瓜瓣,今用冬瓜子。胸中甲错者,胸膈之肌肤枯蜡,血液不滋也。」
  《勿误药室方函口诀》本方条曰:「此方平淡,而有意外之效。当以微热与胸中甲错为目的。胸中甲错者,有蓄血故也,无蓄血,亦宜有咳血。」
  苇茎之医治效用
  《本草纲目》曰
  芦(《释名》苇、葭)茎叶
  【气味】甘寒无毒。
  【主治】霍乱,呕逆,肺痈烦热,痈疽。(时珍)
  治金疮,生肉,灭瘢。(徐之才)
  参照上说,则本药为消炎性排脓药也。
  当归生姜羊肉汤之注释
  寒疝,腹中痛,及胁痛里急者,当归生姜羊肉汤主之。(《金匮要略》)
  【注】
  《类聚方广义》本方条曰:「老人疝痛,妇人血气痛,属于血燥液枯者,宜此方。与乌头附子剂判然有别,诊时宜注意。」
  羊肉难得,可代用朝鲜产之朝牛肉。
  产后腹中痛,当归生姜羊肉汤主之,并治腹中寒疝,虚劳不足。(《金匮要略》)
  【注】
  本方之主治,酷似当归芍药散,惟彼兼有水毒,而此不兼之差耳。
  当归生姜羊肉汤方
  当归5.5克,生姜9.5克,羊肉或牛肉29克。
  上细锉,以水二合五勺,煎一合,去滓,一日分三回,温服。
  柏叶汤之注释
  吐血不止者,柏叶汤主之。(《金匮要略》)
  【注】
  吐血不止者,服他止血剂,尚不止也。
  柏叶汤方
  柏叶、干姜各3克,艾6克。
  上细锉,以水一合五勺,煎五勺,去滓,顿服。
  先辈之论说
  《千金方》曰:「治吐血内崩,上气,面色如土方(此方,即本方加阿胶也)。」
  《类聚方广义》本方条曰:「治咳血干呕,烦热腹痛,脉微无力者。又能止衄血。」
  柏叶之医治效用
  《本草备要》曰:「侧柏叶,苦涩微寒。…最清血分,为补阴之要药,止吐衄崩痢,及一切血证,去冷风湿痹,历节风痛,生肌杀虫。」
  据此说观之,则本药为收敛性止血药矣。
  
  拾掇篇
  此篇名,亦为余所定,诸方概选自东洞翁所著《古方兼用》丸散方者。
  巴豆鹧鸪菜丸
  巴豆5克,大黄8克,鹧鸪菜10克(必须为霜存性)。
  上三味,各别为细末混合之,以米糊为丸,顿服0.4~1克。
  【主治】治因蛔虫时时心腹急痛,大便闭者。
  疥癣折药
  巴豆、大黄、蓖麻子、黑胡麻各等分。
  上四味细锉,麻布包,渍热酒,数拍患处,至半时一时许,如麻疹之发于肌表,发则以汤水洗之,不禁。如此六七日许,而浴以汤,则疹尽白而愈。
  【主治】疥癣不问新久,拍之必有奇效(面部、两乳及前后阴边,不可拍之)。
  前七宝丸
  轻粉、牛膝各10克,土茯苓5克,鸡舌香2.5克(鸡舌香,丁子也。丁子难作末,须入白米七八粒同研,即成末矣),大黄4克。
  上五味,各别为细末,以米糊调匀为丸,如绿豆大,日服1~1.5克,三回分服。
  【主治】治疮毒(求真按:「梅毒也」)之骨节疼痛(求真按:「骨及关节疼痛也」)等陈痼之毒。
  续七宝丸
  水银3.5克,矾石、芒硝各6克,盐2克。
  上四味,先碎矾石、芒硝,乃合四味,纳瓦盆中,以茗碗覆之,以泥封之,安架火上,自下烧之。半日许,既而取其所附着于茗碗之霜,以枣肉为细丸,用量同前。
  【主治】治用前七宝丸而无功者。
  先辈之治验
  《建殊录》曰:「某商人,患梅毒,瘥后,鼻梁坏陷,殆于两颊等,先生作七宝丸使服之,鼻反肿胀,三倍于常人,及尽二剂,则稍收缩,再见全鼻矣。」
  《续建殊录》曰:「一男子患大头痛,心下坚满,按之则痛,时时欲呕,眼中赤眩,不能见物,舌上有黑苔,不大便十余日,不欲饮食,与大柴胡汤,大便通快,诸证稍退,然头痛如故,后兼用七宝丸而痊愈。」
  求真按:「因兼用七宝丸而头痛愈观之,则此证为脑梅毒也明矣。」
  《生生堂治验》曰:「某人年三十,患梅毒,两耳聋塞,咽喉赤烂,其会厌左边有一窍,臭脓不绝口。曾治百余方皆不验,亦惟待死而已。会闻师名,不远千里而来,乞治曰:『多年误治,至于如是,死固不爱,倘得蒙先生诊治,亦于泉下无悔焉。若万一有生路,感何如之!』先生诊之脉沉实,曰:『若非巴豆、轻粉,则不能治。』其人有惧色,故舍于先生之塾中,使视服轻粉而无害,于是以七宝丸如法服之,诸证稍减,复以续七宝丸下之(求真按:『续七宝丸非下剂,恐为后七宝丸之误,而后七宝丸由巴豆、鸡舌香各5克、大黄8克而成之丸方也』),或以四贤丹洗口内(求真按:『四贤丹为治汞毒性口内炎之含漱剂也』),凡月余而痊愈。」
  《霉疮治方论》曰:「某妇,初患咽痛肿塞,数日渐快,尔后尚患咽喉烂痛,凡食有盐味者,则痛苦难忍,且不能热饮,虽冬月以冷水沃饭。诸药无效已五年矣,请余诊。乃作七宝丸(每服三分,日二夜一服)服之,凡七日口中腐烂,吐涎数升,更作后方丸(求真按:『后七宝丸之略也』),泻下其动摇之毒。出入四十日许,诸患脱然,后食盐酱酢酒及热饮等如常人矣。」
  生生乳
  水银5克,砒石3克,硝石16克,矾石12克,绿矾18克,云母、食盐各15克,青盐3.5克。
  上各别捣筛为末,以次调和之,纳瓮中密封之,蓄积凡十旬以上,取出烧之,但一烧石之药末,为八十瓦许。烧法、丸法如续七宝丸法,制如胡麻子大,以辰砂为衣,砂糖汤送下,一丸或二丸也。
  烧生生乳法,如方药为末,其云母须用中国云母,渍盐水中,晒干为末,七味和合,入于乳钵。其入水银时,吐唾液不止捣研之,则水银易与诸药调和,若不用唾液,梅酢亦可,研至不见星为度。由是移入于烧壶而押实之,置五六十日,诸药气味融和坚硬时烧制之,时候以五六七月为佳。
  烧壶者,以泥壶烧成花钵形者,高约鲸尺四寸许,口径三寸五分许,其盖边有指口,中有三孔,缚以铜丝,封以盐泥。待干后掘庭上之土,而倒填其钵,底微露出,置炭其上,约用炭五百两许,掘出,倒壶待冷。然后去土,取盖,其乳如束针之附着,约有十二三两,如细末者,亦有十二三两。卖物所制,将水银增量,以取乳多,所以不甚有效也。(据《方伎杂志》)
  译者按:「日本尺分为直尺、曲尺二种。直尺,即鲸尺,据各国度量衡比较表,合0.946969部尺。」
  【主治】治肺痿,肺痈,瘰疬,诸疮毒结于胸膈者。
  先辈之论说治验
  《丛桂亭医事小言》曰:「生生乳,不仅治下疳,凡噎嗝,中风,水肿,脚气,劳瘵,血积,寒疝,疾喘,小儿马脾风等,及其它难证,配用之皆有奇验,难以胜数。只与梅毒相违,瞑眩而速,先有发热眩晕等,即用冷水可解其毒,分量约用二三厘许。又有间日入盐梅者。」
  《霉疮治方论》本药条下曰:「坎谨考此方,能破逐沉潜固滞之毒,故传曰:『治所谓肺痿,肺痈,或梅疮之坏证及诸痼毒,或所谓积聚疝,或所谓癞风者。』」
  一人患所谓肺痈,百治无效,请余治。诊之脉沉迟,喘咳上气,日吐脓沫数升,羸瘦特甚。余作生生乳丸使服之,有一医生诘余曰:「噫!何不仁之甚耶?此病虽属不治证,命在旦夕,今妄用此剧药,恐徒促其命期耳!且生生乳为治梅家之主药,非治他病之品乎!夫医,仁术也。子徒少年任气,不审因、不察证,妄投刻毒之剂,杀人于刀圭之间,不仁之事,更有大于此乎?」坎虽不敏,笃信古方,深重比语,是故不忍坐视因疾病而致死者,且子以生生乳特为梅毒之要药,何拙乎?夫乳之能也,盖有熔化沉潜固滞之毒耳,故东洞先生曰:「治肺痿、肺痈、及诸疮毒之在胸膈者。」且《矾石传》曰:「活死肌,除胸中热,止消渴,疗心腹积聚,饮食不下。」以是可知生生乳之效矣。不仅为湿毒家之主药也,唯熔化沉潜固滞之毒耳。子其察诸,使服之不已,凡十日而停服,作桔梗白散,隔日攻之。出入七十日许,诸证痊愈,今已强健如常矣。
  化毒丸,熔化积滞之毒,故治梅疮结毒,坏败之证,兼疗偏枯反胃,一切之痼毒,腹痛不已,所谓积聚疝症等证。
  求真按:「化毒丸,为山胁东洋《裁酌霉疮秘录》方,由熏陆(三钱),大黄、雄黄、乱发霜(各九钱),生生乳(三钱)而成。生生乳实为其主药,故化毒丸之医治效用,即本药之医治效用也。」
  《春林轩丸散便览》曰:「化毒丸,用此方所以治毒气之强剧者。凡结毒痼疾,毒气轻者,用端的丸(求真按:『端的丸由川芎、黄芩、槟榔、大黄、黄柏、檞木、忍冬、土茯苓、荆芥、连翘、乌蛇、苦参、白物、朱砂而成之杂驳丸方也』)。疮毒虽云初起,毒气颇剧者,必用此方,或用轻粉剂反骨痛者,皆可用此方。」
  《栗园杂纂》曰:「用化毒丸之目的是病毒凝结将成痼疾,腐败难治者。七宝丸用于其毒散漫成块物等者(求真按:『块物者,护谟肿之类也』)。此二方之辨别也。」
  所谓自膝以下之骨高,有成饭柜形馒头样证,此化毒丸之所治也。
  梅肉散
  轻粉、巴豆各1克,干梅肉、山栀子各2克(此二物为霜,则能解恶肉恶血)。
  上四味各别为末,合为散。若不能散服者,糊丸亦佳。用法用量同巴豆鹧鸪菜丸。
  【主治】治恶毒难解者(见一方云:「治诸恶疮、结毒及下疳疮者」)。
  先辈之论说治验
  《百疢一贯》曰:「先生曰:『淋之重证,莫如轻粉。中神(求真按:『中神,指中神右内也』)用梅肉丸云。』」
  《方舆輗》本方条曰:「疳疮毒猛痛剧者,宜以此散急峻下之。若有迟疑,恐寇仇深入,不可防御也。惟此剂峻烈,病者不耐或用度失法,则贻意外之害也,其余诸结毒,可运用者甚多。」
  《春林轩丸散便览》曰:「梅肉散,用于诸疮毒连绵不愈者,下是也。凡疮或阴疮等而成大疮,连绵不愈者亦用之。如梅毒不愈用此方,翌日必出如砂仁疮而赤者,风毒肿等之余毒脓汁出者及疳疮,亦用之。」
  一人患梅毒,服五宝丹数剂而瘥,后一年许,固毒再发,再服前剂,诸证渐退。独结喉之左,旋人迎腐烂脓漏,臭不可近已六年矣,请我治。因先作葛根加朮附汤,运动其痼毒,别作伯州散,使服之,时时以梅肉散攻之。出入百有余旬而愈,亦不再发。
  《栗园杂纂》曰:「苦疳疮痛甚,血出不止者,宜贴鸡卵左突(求真按:『膏药名』),以梅肉丸峻下之,不然则生种种之变也。若用粉剂(求真按:『轻粉剂之略』),有余毒,则宜用大剂。」
  梅肉丸,便毒初起,其人壮实,起胀难者,宜内消诸方。若其毒势猛烈连小腹者,以此方下之,预防后患为佳。
  龙葵散
  轻粉、巴豆各3克,龙葵(为霜)10克。
  上药制法、用法、用量同梅肉散。
  【主治】治一身发疮而痒痛或疼痛者。
  先辈之治验
  《方伎杂志》曰:「某儿禀赋脆弱。家人云:『五七日以来,不稍饮乳,但甘薯、鸡蛋之类则能食之,是以能保生命。』然小儿不能问其所苦,近处医生亦不知为何病,是以请诊何故不能饮乳也。诊之不见何种异状,精思之,想因会厌凝滞,气道开合不能如常之敏捷,故不能饮急咽之乳。甘薯、鸡蛋之类可以缓咽,故能适合会厌之开合也。闻其家人之言,恐小儿不能多服煎药,故用龙葵丸,日日下四五次。本病本肿而不痛,现时其肩凝滞如强急,但过四五日,即已如常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