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汉医学

  《勿误药室方函口诀》本方条曰:「此方以亡血、亡津液为目的,后世一名参附。然仲景阳虚主附子,阴虚主人参。」
  茯芩四逆汤之注释
  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者,茯苓四逆汤主之。(《伤寒论》)
  【注】
  本条由下说可解。
  《金鉴》曰:「大青龙证,为不汗出之烦躁,乃未经汗下之烦躁,而属于实也。此条为病不解之烦躁,乃汗下后之烦躁,而属于虚也。然脉之浮紧与沉微,自当有别。」
  山田氏曰:「发汗或下之后,仍不复常,反生烦躁者,为亡阳假热(求真按:『亡阳假热,作阴虚为佳』)之烦躁,与干姜附子汤之烦躁同(求真按:『宜作与干姜附子汤之烦躁相似』),而与干姜附子汤相比,则其证稍异。大青龙汤条所谓汗多亡阳,遂虚而恶风烦躁者是也,非实热之烦躁也,宜与茯苓四逆汤而回复其阳气。按干姜附子汤条,是汗下俱犯证,此则或汗,或下,仅犯其一耳,观『若』字可知,成无己作汗下两犯解,非也。此盖四逆汤证(求真按:『宜作四逆加人参汤证』)而兼烦躁耳,何谓四逆汤证乎?曰:『下利清谷,或下利腹胀满,或自利不渴,或大汗出,腹内拘急,四肢厥逆而恶寒,或吐利汗出,发热恶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或膈下有寒饮干呕,或大汗大下利而厥冷之类是也。若夫言脉,则或浮而迟,或弱,或沉,或脉微欲绝之类是也。』」
  茯苓四逆汤方
  茯苓4.8克,人参1.2克,甘草2.4克,干姜7.8克,附子12克。
  上细锉,以水一合,煎五勺,去滓,顿服。
  先辈之论说治验
  《圣济总录》曰:「平胃汤(求真按:『此即本方也』),治霍乱,脐上筑悸者。」
  东洞翁本方定义曰:「治四逆加人参汤证而悸者。」
  求真按:「宜作治四逆加人参汤证而有茯苓证者。」
  《方机》本方主治曰:「手足厥冷而烦躁者。肉筋惕,手足厥冷者。心下悸,而恶寒,腹拘急,下利者。」
  《类聚方广义》本方条曰:「治四逆加人参汤证,而心下悸,小便不利,身动,烦躁者。」
  求真按:「此说较东洞翁之定义,则更具体矣。」
  霍乱重证,吐泻后,厥冷筋惕,烦躁,无热,不渴,心下痞硬,小便不利,脉微细者,宜用此方。服后小便利者,得救。治诸久病,精气衰惫,干呕不食,腹痛溏泄而恶寒,面部四肢微肿者,产后失调,多有此证。治慢惊风,搐搦上窜,下利不止,烦躁怵惕,小便不利,脉微数者。
  《勿误药室方函口诀》本方条曰:「此方以茯苓为君者,以烦躁为目的也。《本草》云:『茯苓,主烦躁也。』四逆汤证(求真按:『宜作四逆加人参汤证』),汗出,烦躁不止者,若非此方则不能救。」
  《橘窗书影》曰:「一女子患疫八九日,汗大漏,烦躁不得眠,脉虚数,四肢微冷,众医束手。余诊,投以茯苓四逆汤,服一二日,汗止,烦闷去,足微温。」
  一妇人四十许,经水漏下,一日,下血块数个,精神昏愦,四肢厥冷,脉沉微,冷汗如流,众医束手。余与茯苓四逆汤,厥愈,精神复常。
  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之注释
  吐下已断,汗出而厥,四肢拘急不解,脉微欲绝者,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主之。(《伤寒论》
  【注】
  吐下已断者,吐下已尽而自止也。吐下自断,汗出而厥者,殆因吐下,体液尽后,更由脱汗亡失之,益使血液浓稠,障碍其循环,故致厥冷也。四肢拘急不解者,四肢肌肉之挛急,服通脉四逆汤后,尚不解也。脉微欲绝者,即上血行障碍之应征也。
  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方
  甘草、干姜各4.8克,附子2.4克,猪胆或熊胆0.8克。
  上细锉,先以水一合五勺,煎三味,成五勺,去滓,纳胆,和之,顿服。
  先辈之论说
  东洞翁本方定义曰:「治通脉四逆汤证,而干呕,烦躁不安者。」
  《类聚方广义》本方条曰:「霍乱吐泻太甚后,脱汗如珠,气息微微,厥冷转筋,干呕不止,烦愦躁扰,脉微欲绝者,死生系于一线,若非此方,则不能挽回。服后脱汗烦躁俱止,小便利者为佳兆。若无猪胆,则以熊胆代之。」
  诸四逆汤证,无不危笃,而此为最重极困之证,宜查照参究,以了其义。
  子炳曰:「慢惊风危笃者,此方有效,可信。然云猪胆代以水银、铅丹、金汁等,反有效者,误也。」
  《勿误药室方函口诀》通脉四逆汤及本方条曰:「二方皆治四逆汤之重证,后世虽用姜附汤、参附汤等单方,然其妙旨在有甘草,有混合姜附多量之力,所以名通脉也。分布地、麦(求真按:『地黄、麦门冬之略』)之滋润,所以名复脉,非漫然也。」
  
  补遗篇
  此篇名,余所定也。本篇虽为仲景之方剂,然临床上不紧要者,及疑非其方者,集录之。
  葵子茯苓散之注释
  妊娠有水气,身重,小便不利,洒淅恶寒,起即头眩,葵子茯苓散主之。(《金匮要略》)
  【注】
  洒淅恶寒者,如被注水之恶寒也。起即头眩者,为茯苓之主治,似于苓桂朮甘汤证,然无如彼之上冲证,唯眩晕而已。
  葵子茯苓散方
  葵子20克,茯苓12克。
  上为细末,一回4克许,一日三回服用,小便利则愈。若增量二倍以上,作煎剂亦可。
  先辈之论说
  东洞翁本方定义曰:「治小便不利,心下悸而肿满者。」
  《类聚方广义》本方条曰:「妇人妊娠,每有因水肿而坠胎,若难用其它逐水剂者,宜煎服此方。喘咳者,合甘草麻黄汤为良。」
  葵子之医治效用
  《本草备要》云:「冬葵子,甘寒淡滑,润燥利窍,通营卫,滋气脉,行津液,利二便,消水肿,通关格,下乳,滑胎。」
  由此观之,则为黏滑性利尿药,兼有缓下作用也。
  蒲灰散之注释
  小便不利,蒲灰散主之。(《金匮要略》)
  厥而皮水者,蒲灰散主之。(《金匮要略》)
  蒲灰散方
  蒲灰10.5克,滑石12克。
  上为细末,一回4克许,一日三回服用。
  蒲灰之医治效用
  本药为香蒲草之烧灰存性者,兹列原植物之医治效用于下。
  《本草纲目》曰
  香蒲
  【气味】甘平,无毒。
  【主治】去热燥,利小便。(宁原)
  补中益气,和血脉。(《正要》)
  捣汁服,则治妊妇之劳热烦躁,胎动下血。(时珍)
  由此观之,则本药为消炎性利尿兼止血药矣。
  滑石白鱼散之注释
  小便不利,蒲灰散主之,滑石白鱼散、茯苓戎盐汤并主之。(《金匮要略》)
  滑石白鱼散方
  滑石、乱发霜、白鱼(今以鲤鱼代之)各4克。
  上为细末,一回4克许,一日三回服用。
  乱发霜之医治效用
  《本草备要》曰:「发(一名血余),发为血之余,味苦微寒,入于少阴、厥阴,补阴消瘀,治诸血疾(能去心窍之血),烧灰吹鼻,止衄,合鸡子黄煎为水,疗小儿惊痫,合诸药为膏,凉血,去瘀,长肉。」
  据此说观之,则本药为清凉性止血药。
  鲤鱼之医治效用
  《本草备要》曰
  鲤鱼
  甘平,下水气,利小便,疗喘嗽脚气,肿胀黄疸。
  《丛桂亭医事小言》曰:「鲤鱼汤。治脚气上气而渴,脉大者。水肿亦用之,治一切水肿有光艳者。」
  生鲤鱼(一尺者去肠洗净)
  上以水六合,煮至三合,去鲤,服一合,日二夜一,凡服,用漆器,随好,加生柚皮、独活芽、山椒等,以避腥臭。
  《方舆輗》曰:「一人病痨病中脚气肿满,诸药不应,众医皆不能治。余亦诊之,笃疾交加,真无生理,然肿病则我将消之,须戒慎口味耳。与鲤鱼汤,小便稍长,肿胀渐消,病家大喜,过十余日尿复短少,余不解其所以然,反复问之,且究侍病妪。妪沉思稍久曰:「病人养护,无异于前。但现今因煮过鲤鱼,弃之可惜,再用豆油煎为下饭耳。」余曰:「水能浮舟,亦能覆舟。食药不得法,岂得无害乎?」因是益慎口腹,仍进前方,小便复利而肿全消。此人及水病愈,而向患之劳病,亦乌有矣!岂非奇事乎?」
  据以上诸说观之,则本药为一种之利尿药矣。
  茯苓戎盐汤之注释
  小便不利,蒲灰散主之,滑石白鱼散、茯苓戎盐汤并主之。(《金匮要略》)
  【注】
  和久田氏曰:「茯苓戎盐汤,治小便淋沥难通,或小便闭者,渴而好盐味者,此方为妙。」
  茯苓戎盐汤方
  茯苓24克,朮6克,戎盐7克。
  上细锉,以水二合,先煎二味,为一合,去滓,纳盐,一日三回分服。
  先辈之论说
  东洞翁本方定义曰:「治心下悸而小便不利者。」
  戎盐之医治效用
  《本草纲目》曰
  戎盐(《释名》胡盐、青盐。)
  【集解】当之曰:「戎盐,味苦臭,是海潮水浇山石,经久盐凝,着石取之。北海者青,南海者赤。」
  【气味】咸寒无毒。
  【主治】助水脏,益精气,除五脏症结、心腹积聚、痛疮疥癣。(大明)
  据上说观之,则本药为一种解凝性利尿药。
  麻黄醇酒汤之注释
  《千金》麻黄醇酒汤,治黄疸。(《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篇》)
  【注】
  虽仲景以之治黄疸,然甚漠然。东洞翁下此定义为治喘而发黄,或身微痛者,此说有理,可信。
  麻黄醇酒汤方
  麻黄36克。
  上细锉,以酒二合,煎一合,去滓,一日分三回,温服。
  半夏麻黄丸之注释
  心下悸者,半夏麻黄丸主之。(《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证治篇》)
  【注】
  心下悸者,未必以本方为主治也。东洞翁定义为治心下悸,喘而呕者。
  半夏麻黄丸方
  半夏、麻黄各等分。
  各为细末,以蜂蜜为丸,一回4克许,一日三回服用。
  赤丸之注释
  寒气厥逆,赤丸主之。(《金匮要略》)
  【注】
  仅寒气厥逆,不甚明了。东洞翁以本方治心下悸而有痰饮,呕而腹痛,恶寒,或微厥者为定义。
  赤丸方
  茯苓、半夏各8克,乌头4克,细辛2克。
  上为细末,纳真朱为色,以蜂蜜作丸,一回4克许,一日三回,以酒服用。
  先辈之论说
  《方机》本方主治曰:「治厥逆恶寒,而心下悸者。」
  《类聚方广义》本方条曰:「疝家,胁腹挛痛,恶寒,腹中辘辘有声,呕而眩悸,其证缓者,常用此方为佳。若不能酒服者,可以白汤送下。」
  蜀漆散之注释
  疟多寒者,名曰牡疟,蜀漆散主之。(《金匮要略》)
  【注】
  牡疟,为「牝疟」之误。其意疟疾发作时,发热少而恶寒多者,名曰牝疟,即以本方为主治也。
  蜀漆散方
  蜀漆、云母、龙骨各等分。
  上为细末,于发作前,以水和醋少许,顿服2克。
  先辈之论说
  东洞翁本方定义曰:「治寒热发作有时,脐下有动者。」
  《类聚方广义》本方条曰:「牝疟七八发或十余发后,病势渐衰者,于未发前一时许(求真按:『古之一时,即今之二小时也』)以酢水等分,或新汲水,服一钱匕(当今之4克)则吐水而愈。按『牡』为『牝』之误。」
  云母之医治效用
  《本草备要》曰:「云母,甘平,入肺。下气,补中,坚肌,续绝。治劳伤疟癖,疮肿痈疽。」
  据此说以观,则本药有多少之杀虫杀菌作用矣。
  矾石汤之注释
  矾石汤,治脚气冲心。(《金匮要略》)
  【注】
  仲景曰:「治脚气冲心。」只用外治恐不能奏效,为辅佐内治之剂耳。
  矾石汤方
  矾石16克。
  上锉细,以水一升二合,醋三合,煎,浸脚。
  先辈之论说
  东洞翁本方定义曰:「治脚气痿弱不仁,及入于上而抢心者。」
  《古方便览》本方条曰:「脚气肿满之类,或脚痛、中风、痛风、或腰痛之类,皆以此汤浸洗其脚,或可为腰汤。」
  矾石之医治效用
  矾石为明矾之别名,有收敛、消炎、催吐、防腐诸作用也明矣。
  硝石矾石散之注释
  黄家,日晡所发热,而反恶寒,此为女劳得之。膀胱急,少腹满,身尽黄,额上黑,足下热,因作黑疸。其腹胀如水状,大便必黑,时溏,此女劳之病,非水病也。腹满者难治。硝石矾石散主之。(《金匮要略》)
  【注】
  本条《杂病辨要》云:「色欲内伤,额上黑,微汗出,手足中热,薄暮即发,膀胱急,小便自利者,名曰女劳疸。其腹胀如水状,大便必黑,时溏者,硝石矾石散主之。」
  则本方不仅此证已也,全身贫血,腹部膨满,恰如腹水之剧者,而排出黑便,且时时缓下痢者,亦所能治,不可以狭义解也。
  硝石矾石散方
  硝石、矾石等分。
  上为细末,以大麦粥汁,服4克许,一日三回服用。
  先辈之论说
  东洞翁本方定义曰:「治一身悉黄,腹胀如水状,大便黑,时溏者。」
  《类聚方广义》本方条曰:「苏恭曰:『疗腹满。黄胖病(求真按:『此即一种之贫血证也』),腹满有块,胸膈跳动,短气不能起步者,宜此方加铁粉为丸,亦良。』」
  硝矾散证,痰喘咳嗽,气急息迫,不能卧起,面身有煤黄色者,为极恶之候,宜撰麻杏甘石汤、木防己汤等与此方交互用之,能食者可起。
  硝石之医治效用
  硝石,不外于硝酸钾,故有消炎、利尿、解凝作用也明矣。
  矾石丸之注释
  妇人经水闭而不利,脏坚癖不止,中有干血,下白物,矾石丸主之。(《金匮要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