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汉医学

  先辈之论说治验
  《方机》本方主治曰:「下血,四肢不仁,或冷痛者。下血,手足烦热,心烦,不得眠者。吐血、衄血,若有前证,则以此汤主之。」
  《续建殊录》曰:「有一妇人,两脚酸痛,自腘至膝膑,见紫色筋,妇云:『有时脐下悸,上突胸间,剧则精神变乱,此时紫色处倏隐倏现。』先生使服黄土汤,因是下血,而苦疾全解。」
  求真按:「止血剂反变驱血剂,可谓神妙矣。」
  《成绩录》曰:「一男子,年二十余,喘咳数日,时时咯血,胁下结硬,旁有动。先生诊之,与黄土汤。四五日,血止,咳未解,乃与小柴胡汤,诸患已愈。后复发咳,于是作芩甘姜味辛夏仁汤与之而愈。」
  求真按:「与小柴胡汤,误治也。」
  一男子,久咳数月,胸中痛,时少吐血,巨里动甚,微盗汗出,且下血亦二三次,面无血色,羸瘦骨立。先生与黄土汤兼赤石脂散而愈。
  《用方经验》本方条曰:「妇人崩血不止,男子下血久久不愈,面色萎黄,掌中烦热,爪甲干色(求真按:『干色,恐为褪色之误』),脉数胸动,或见微肿者,得效。是禁血之剂,不可漫投。」
  求真按:「一切方剂,不可漫投,况附子剂乎。」
  《类聚方广义》本方条曰:「治吐血下血,久久不止,心下痞,身热恶寒,面青体瘦,脉弱,舌色刷白,或腹痛下利,或微肿者。又治脏毒、痔疾,脓血不止,腹痛濡泻,小便不利,面色萎黄,日渐羸瘠,或微肿者。」
  《橘窗书影》曰:「一妇人,伤寒数日不解,一日,下血数行,或如豚肝,或时漆黑,数块脱下,四肢厥冷,汗出喘鸣欲绝。余与黄土汤,下血止。」
  一妇人,暑疫数日不解,虚羸烦热,脉微细,手足微冷,不能饮食,仅啜米饮少许耳。…元气稍复,食少进,一日,下黑血过多,舌上干燥,而身发热,精神恍惚,殆至危笃。余作黄土汤使服之。一昼夜,下血止,精神爽然矣。
  求真按:「上二治验,为肠伤寒之肠出血之剧者。然本方有如是之速效,西医以为何如?」
  黄土之医治效用
  《本草备要》曰:「伏龙肝,(重涩。调中,止血,燥湿,消肿)。辛温,调中,止血,去湿,消肿。咳逆,反胃,吐衄,崩带,尿血,遗精,肠风,痈肿(醋调涂),催生,下胎,为釜心多年之黄土。」
  《腹证奇览》曰:「有传欲得黄土之真物,须由山野僻地之民家,以不杂他土之生土作灶,烧用不断。凡廿余年,其色紫者,水干七次,去砂石灰,澄清用之。上黄土一味,名龙肝散,功能如下。
  龙肝散之功能,可用于心痛、反胃、中恶等证。腋臭,小儿脐疮,频涂亦可用之。小儿重舌,和醋涂。又产后恶血攻心而痛者,以酒服二钱。崩漏带下,吐血咳血,及催生,下胞衣,有大效。」
  子玄子《产论》曰:「病候曰逼心下,呕吐者,治法曰以虎翼饮、伏龙肝汁煎服。」
  一妇临月,呕吐不止,请子为之,且说以坐草,子先与伏龙肝汁,不复呕矣。
  由以上诸说观之,则本药为温性收敛药,有镇呕止血之特能。
  
  少阴病篇
  少阴病之注释
  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伤寒论》)
  【注】
  山田正珍曰:「『但』字之下,脱『恶寒』二字,宜补之。因原文所说『但』者,示无他事之辞也,如『但头汗出,余无汗』、『不恶寒但热』、及『温疟身无寒但热』等语可见。少阴病岂得以『但欲寐』之一证尽之乎?若以『但欲寐』为少阴病,则所谓『太阳病十日已去,脉微细而嗜卧』者,亦名少阴病耶!其为缺文也明矣。但恶寒者,所谓无热恶寒者是也。故麻黄附子细辛汤条云:『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通脉四逆汤条云:『少阴病,反不恶寒。』可见无热恶寒,乃少阴之本证也。凡外邪之中人也,其人属实热者,则发为太阳;其人属虚寒者,则发为少阴。寒热虽不同,然均是外感之初证耳。故太阳篇辨之云:『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此二『发』字是示其初证也。今邪从虚寒之化,故其脉微细,但恶寒而欲寐也,与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其汗也(求真按:『山田氏谓麻黄附子甘草汤者,云少阴病有表证之处也,非谓治少阴病之全体也,不可误之』)。」
  上说甚是,本条宜作「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恶寒欲寐也。」故假令一切之病证,苟有此证候时,皆宜作少阴病而施治之。以下所载诸方,亦不外此义,然其证剧者,不无兼发厥阴病,不可忘之。
  少阴病,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也。虚,故引水自救。若小便色白者,少阴病形悉具。小便色白者,以下焦虚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伤寒论》)
  【注】
  本条似非仲景之正文,然能示少阴病之病形,故列之。凡阴病者,为新陈代谢机能之沉衰,若此病渐达高度时,更使其机能衰减,因使尿中少固形成分,故尿中清白也。
  附子汤之注释
  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背恶寒者,当灸之,附子汤主之。(《伤寒论》)
  【注】
  《医宗金鉴》曰:「背恶寒者,为阴阳俱有证。如阳明病,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乃白虎加人参汤证也。今少阴病,但欲寐,得之二三日,口中不燥而和,其背恶寒者,乃少阴阳虚之背恶寒,而非阳明热蒸之背恶寒也,故当灸之,更主以附子汤也。」
  魏荔彤曰:「『少阴病』三字中,含有脉沉细而微,与但欲寐之见证,却不发热,只该背恶寒,此为少阴里证之确据也,全篇亦视此句为标的。」
  求真按:「二说虽俱是,然口中和者,是味觉与平常无异也,宜附加之。」
  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附子汤主之。(《伤寒论》)
  【注】
  太阳病之身体骨节痛,必脉浮。今虽身体骨节痛,然手足寒而脉沉,则以少阴病之本方为主治也。
  附子汤方
  附子5克,茯苓、芍药各7克,人参5克,朮9.5克。
  上细锉,以水二合五勺,煎一合,去滓,一日分三回,温服。
  先辈之论说治验
  东洞翁曰:「附子汤,治身体挛痛,小便不利,心下痞硬,或腹痛者。」
  求真按:「治身体挛痛者,附子芍药朮也。疗小便不利者,附子茯苓朮也。医心下痞硬者,人参作用也。」
  附子汤方是真武汤之去姜加参者也。真武汤条下有心下悸、头眩、身动证,则此汤证有脱证也明矣。
  求真按:「本方虽不可无心下悸、头眩、身动证,然不过是客证,故仲景不言及之。」
  《方机》本方主治曰:「脉微细,其背恶寒者,身体痛,手足冷,骨节痛,脉沉者(应钟),身体痛,小便不利(仲吕),心下悸,或痞硬者。」
  《成绩录》曰:「一男子两脚疼痛,不得屈伸,手足寒,腹拘挛,食颇减,羸瘦尤甚,时时痔血二三升,他无所苦。先生与附子汤,疼痛退,拘挛缓,食亦进,能行步,唯有痔血,乃投黄连解毒散而止。」
  《古方便览》本方条曰:「一僧年三十六,请余诊治,曰:『贫道二十前后,患淋疾二三年,愈后诸证杂出。此后腰下冷,如在冰雪中,虽盛夏,须覆重絮,每发时心腹痛,而手不得动,腰脊痛,痉而不得反侧,甚则不能息,又忽忽少气,终夜不安席,大抵每夜必发,且自幼即有痔漏,自初患至今,经十四年矣。』余诊以心下悸,痞硬,腹皮拘挛,乃使饮附子汤及平水丸,时时以紫圆攻之。服半岁许,诸证痊愈。」
  一妇人,年五十余,患胸痹,饮食无味,身体尪羸,半岁许不愈。余诊之,心下痞硬,心悸,小便少,即作人参汤及三黄丸使饮之,二十余日未见其效。病者欲速,乃更他医。医视之,率尔灸脐旁,忽心腹切痛,下利数十行,臭秽不可近,殆至欲死。于是复召,余乃以大承气汤下之。五六日,诸证顿退,饮食倍前。七八日,小便不利,遍身浮肿,心下痞硬,腹皮拘挛。余又用附子汤及平水丸,三十日,诸证痊愈。
  一十岁儿,脊梁曲而伛偻,两脚挛急不能起,已二年矣。余以此方及紫圆使饮之,两月痊愈。
  《类聚方广义》本方条曰:「治水病,遍身肿满,小便不利,心下痞硬,下利腹痛,身体痛,或麻痹,或恶风寒者。」
  《金匮‧妊娠病篇》曰:「妇人妊娠六七月,脉弦,发热,其胎愈张,腹痛恶寒者,小腹如扇。所以然者,子脏开故也,当以附子汤温其脏。」按扇,扉也。《正字通》曰:「户之开合,犹如鸟羽之翕张,故从户从羽。」今验之妊娠六七月间,小腹时时缩张而为痛者,多发热恶寒,小便不利。若用附子汤、当归芍药散,则小便快利,胀痛速瘥。又按「愈张」者,恐为「翕张」之误,此条似张氏之口气,用之即有效,学者试之。
  真武汤之注释
  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伤寒论》)
  【注】
  山田正珍曰:「『擗地』二字,诸说纷纭。按…《字典》云:『擗,音僻。』《类编》:『仆也。』《正字通》云:『与辟通。』又《字典》「擗」字注云:通做「辟」,合考之,「」、「擗」、「辟」三字通用,所谓擗地者,即地也。盖字以音为本,形则亚之。若音既同则互相通用,而不泥于字义。又按《脉经》作『仆地』,字异而义同。《宋版》注云:『擗,一作僻。』是亦同音,故通用耳。…此条谓太阳病,以麻黄、青龙辈大发其汗,其人充实者,当汗出复常矣。若虚弱者,汗出,表证罢,病仍不解,发热,心下悸,头眩,身动欲仆地者,此因汗出多亡阳故也,虽有发热,非表不解之发热也,乃虚火上炎之发热也,即后世所谓真寒假热者是也。心下悸者,胃阳虚,水饮停蓄也。头眩者,头中之阳虚也。《灵枢‧卫气篇》所谓「上虚即眩」是也。身欲仆者,经中之阳虚也(求真按:『头眩,身欲仆者,由阳虚者无论矣,然水毒之侵袭与大有力焉』),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汤条所谓『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是也。此为表里上下俱虚之候,故与真武汤以复其阳,行其水也。」
  求真按:「患太阳病者,身体虚弱或误发其汗,或身体壮实因误汗,虽汗出病犹不去,病者续发其热(此非表证之发热,少阴之发热也),心下悸,身体亦肉筋惕,震颤而欲倒地上者,为表里俱虚。若已陷于少阴者,则以本方为主治也,与『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汤主之』相似。而有阴阳虚实之别,不可误也。」
  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伤寒论》)
  【注】
  尾台氏曰:「《玉函》『或小便利』,作『或小便自利』。按『或下利』者,当作『或不下利』,否则与上文『自下利』语不相应故也。或下四证,亦皆为本方所治也。」
  此说是也。「或」以下,宜看作「或咳,或小便自利,或不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余不及解。
  真武汤方
  茯苓、芍药、生姜各2克,朮7克,附子3克。
  煎法用法同前。
  先辈之论说治验
  《伤寒绪论》曰:「不得眠者,皆为阳盛,切禁温剂。惟汗吐下后,虚烦,脉浮弱者,因津液内竭,则当从权,用真武汤温之。」
  《医史‧撄宁生传》曰:「宋可与之妻,暑月身冷,自汗,口干,烦躁,欲卧泥水中。伯仁诊其脉,浮而数,内之,豁然而虚数。曰:『…此为阴盛格阳,得之于饮食生冷,坐卧风露者。』煎真武汤,使冷饮之。一进汗止,再进烦躁去,三进而平复如初。」
  《易简方》曰:「真武汤,不惟阴证伤寒可服。若虚劳之人,憎寒壮热,咳嗽下利,皆宜服之,因易名为固阳汤。」
  求真按:「虽虚劳之人,憎寒壮热,咳嗽下利,然不认为阴证,则不可漫然服本方。」
  东洞翁本方定义曰:「治心下悸,身动,振振欲擗地,腹痛,小便不利,或呕,或下利者。」
  《方机》本方主治曰:「腹痛(消块),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下利,或咳,或呕者。心下悸,头眩(应钟),身动,振振欲擗地者。舌上干燥而生黑苔,口中有津液,身热,头眩,手足振振,或下利者(紫圆)。」
  求真按:「阳证舌之黑苔,以舌上干燥,口中亦干燥,而决无津液者。阴阳虚实,宜判别之。」
  《成绩录》曰:「一僧年三十许,胸中烦闷数日,吐下黑血,诊之脉沉微,腹满,小便难,手足浮肿,沉重不仁,大便日二三行,默默不欲饮食,食即停滞胸间,入腹则气急,腹满殊甚,其状如世所谓黄胖病者。先生与真武汤,百患悉治。」
  一妇人腹痛,硬满挛急,时时发热,小便不利,手足微肿,微咳,目眩已百余日。一医投大柴胡汤,诸证日甚,热亦益炽。先生诊之,与以真武汤。一二日,热退利止,经五六日,小便快利,而肿随去,食亦渐进,腹已不痛,目亦不眩,但硬满挛急如故,兼以当归芍药散,诸证痊愈。
  《古方便览》本方条曰:「一男子,年四十二,患下疳疮后,左半身不遂,手足颤掉,欲掷地,且兼发痫,十日五日必一发,食时使人代哺之,仰卧蓐上已三年矣。余诊之,自小腹至心下硬满,心悸而拘挛,乃作此方及三黄丸与之,时时以备急圆攻之。服一月,痫不发。又作七宝丸服之,每月一次,凡七次而痊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