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汉医学

  《方舆輗》本方条曰:「此方用于蛔虫之心腹痛有效。一女子患伤寒瘥后,腹痛大发,余视其胁下痞硬,与大柴胡及柴桂之类无寸效,于是潜心脉之,寸关洪大,盖因蛔所致,即用鹧鸪菜汤及槟榔鹤虱散,痛犹自若,然病家恳请,不能辞,乃与大建中汤,一帖知,三帖能思食,五帖痛若失。此女腹中虽无大建中汤之定候,然试之如神,故记之以备参考。」
  求真按:「以此证为本方无定候,不外腹诊未熟所致,不然,曷得奏此奇效乎。」
  《类聚方广义》本方条曰:「小建中汤治里急拘挛急痛,此方治寒饮升降,心腹剧痛而呕,故能治疝瘕,腹中痛者,又能治挟有蛔虫也。」
  《千金》作「治心胸中大寒大痛,呕而不能饮食。若饮食下咽,则偏于一面下流,有声决决然,若腹中寒气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上下而痛,不可触近其头者。」
  《勿误药室方函口诀》本方条曰:「此方虽与小建中汤方意大异,然因有胶饴一味,建中之意明了矣,治寒气腹痛者,莫如此方也。盖因大腹痛而冲胸有呕状,腹中如块凝结为目的,故诸积痛甚,自下而上者,用之有妙效。解急蜀椒汤,治此方证之更剧者。」
  求真按:「解急蜀椒汤,本方中去人参、胶饴,而与附子粳米汤之合方也。此种去加法,后世家之浅见也。」
  蜀椒之医治效用
  《本草纲目》曰
  蜀椒
  求真按:「因产蜀者最良,故有此名,其实即山椒也。」
  【气味】辛温有毒。
  【主治】六腑之寒冷。…心腹之留饮宿食,肠澼下痢,泄精。…散风邪,瘕结,水肿,黄疸,鬼疰蛊毒,杀虫鱼毒。(《别录》)
  治头风下泪,腰脚不遂,虚损留结,破血,下诸石水,治咳嗽,腹内冷痛,除齿痛。(甄权)
  破症结,开胸。…暖腰膝,缩小便,止呕逆。(大明)
  散寒,除湿,解郁结,消宿食,通三焦,暖脾胃。…杀蛔虫,止泄泻。(时珍)
  《本草备要》曰:「川椒,辛热纯阳。入肺,发汗,散寒,治咳嗽。入脾,暖胃,消食,除胀,治心腹冷痛,吐泻澼痢,痰饮水肿。…治阳衰,溲数,泄精,症结(下焦虚寒)。通经,安蛔(虫见椒则伏),杀鬼蛀(最能杀劳虫)、鱼虫毒。肺胃素热者忌服。」
  据上说观之,本药为温性刺激的杀虫杀菌药,兼有健胃祛风,解凝利尿作用。
  吴茱萸汤之注释
  食谷欲呕者,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伤寒论》)
  【注】
  方有执曰:「食谷欲呕者,胃寒也。」
  山田正珍曰:「『阳明』二字,本当作『中焦』,乃对下文上焦句而言。王叔和不知文法如是,妄谓中焦即阳明胃腑之位,遂改作阳明耳。食谷欲呕者,胃中虚寒,饮水淤蓄也。吴茱萸温中,生姜逐饮,即此故也。按太阳下篇云:『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由是观之,属上焦者,乃胸中有热之谓,宜与小柴胡汤者也。前一百五十四条为指小柴胡汤以治上焦之方,亦可以为征。」
  求真按:「山田氏说甚是。本来此方为阴证之法剂,故其主治为食谷欲呕证,然服之呕反加剧者,非阴证也明矣。所以谓属上焦,暗示其以小柴胡汤为主治也。因本方证是属于内,由下方迫胃;小柴胡汤证是属于外,由上部迫之者,且有寒热之差,但皆有呕证,甚相疑似,判别不易。故师托说本方之证治,以示二方之类证鉴别也。尚有稻叶克礼之《腹证奇览》本方条云:『用柴胡而不能治者,此证间有之,因胸胁苦满,而呕不已故也。然胸胁苦满而呕者,用柴胡而愈。如柴胡证,唯胸满者,是吴茱萸汤证也。』又由亡师之爱儿,濒于危笃,用小柴胡加吴茱萸汤而得奇效观之,能窥其间之秘要故也。然尾台氏所著《类聚方广义》本方条云:『得汤反剧者,益与此方,则呕气自止,但一帖药,二三次服为佳。』此因注家徒执字句解,不能有所知也,学者宜亲验自得,此以本方瞑眩之例证,曲解本条者也,不可妄从。」
  呕而胸满者,茱萸汤主之。(《金匮要略》)
  【注】
  以产吴国之茱萸为佳品,故有吴茱萸之名。茱萸,即本名也。呕而胸满者,先呕而后胸满也,则以呕为主证,而胸满为客证矣,与小柴胡汤之胸胁苦满而呕者不同。须切记之,不可失误。
  少阴病,吐利,手足厥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伤寒论》)
  【注】
  本条载于少阴病篇,虽属至当。兹因便利而列之,其吐利,手足厥冷者,似于四逆汤证。
  刘栋云:「下利清谷,手足厥冷,烦躁欲死者,四逆汤主之。呕吐下利,手足厥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故吴茱萸汤以吐为主,四逆汤以利为主也,此下利二证之别,不可不识。」
  又尾台氏《类聚方广义》本方条云:「吐利,手足厥冷,烦躁欲死者,与四逆汤证相似而不同,四逆汤以下利厥冷为主,此方以呕吐烦躁为主,是其别也。又治脚气冲心,烦愦呕逆,闷乱者。」
  如上说,其间自有分别。
  又张璐本方条下云:「为少阴兼厥阴之候也。」
  仲景单称少阴病,其实少阴病兼厥阴病可知。
  干呕,吐涎沬,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伤寒论》)
  【注】
  亦载于厥阴篇,然因与前条有连络,故列之。干呕吐涎沫,食谷欲呕者,与呕而胸满之三证,同为水毒由内之下方,迫于肺胃所致。头痛者,此毒更上迫,而侵及头脑之剧证,故仲景欲示此意,不揭于太阴、少阴篇,而载于厥阴篇也。然此头痛,《续医断》云:「证有主客者,即物有主客也,治其主者,而客从矣,故治法宜分主客也。主者先见,客者后出,故吐而渴者,以吐为主;满而吐者,以满为主也。桂枝汤有头痛,有干呕;吴茱萸汤,亦有头痛,有干呕。桂枝汤以头痛为主,干呕为客,故头痛在首;吴茱萸汤,以干呕为主,头痛为客,故头痛在末。凡客者动,而主者不动,此头痛不过是客证,干呕实为主证也,以之可以鉴别其类证矣。」
  吴茱萸汤方
  吴茱萸4克,人参、大枣各2.4克,生姜4.8克。
  上细锉,以水一合五勺,去滓,顿服。
  先辈之论说治验
  《肘后方》曰:「一方(求真按:『此即本方也』)治人食毕,即噫醋及醋心。」
  求真按:「噫醋及醋心,吞酸嘈杂也。」
  《圣济总录》曰:「人参汤(求真按:『此即本方也』)治心痛。」
  张元素曰:「吴茱萸汤之用有三:去胸中之逆气满塞,止心腹感寒之痛,消宿酒也。」
  东洞翁本方定义曰:「治呕而胸满,心下痞硬者。」
  《方机》本方主治曰:「食谷欲呕者(方意,以气逆为主证)。吐利(吐泻也),手足厥冷,烦躁者。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南吕)。呕而胸满者(紫圆)。脚气上攻而呕者(紫圆)。若因水肿而呕者,非此汤所治也。」
  《续建殊录》曰:「一某客尝患头痛,痛则呕发,剧时语言不出,但以手自击其首,家人不知其头痛,皆以为狂。先生诊之,腹大挛,恰如引线之傀儡状,盖因头痛甚,有如狂状也,急与吴茱萸汤,二帖,药尽疾愈。」
  一人卒发干呕,医与小半夏汤,七日不瘥,声动四邻,于是迎先生。诊之心下痞硬,四肢厥冷,乃与吴茱萸汤,三帖而愈。
  一人初患头痛,次日腹痛而呕,手足厥冷,大汗如流,正气昏冒,时或上攻,气急息迫,不能语言,先生与吴茱萸汤,诸证顿除,既而困倦甚,四肢掷席,乃更与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数日而瘳。
  《成绩录》曰:「一男子,卒然如狂,捧头踊跃,如头痛状,不能言语,干呕,目闭,手足微冷,面无血色,周旋堂中,不得少安。先生与吴茱萸汤,五六帖,痊愈。」
  一男子,干呕头痛,胸中痛,周身微冷,面色青白。先生与吴茱萸汤,数帖,稍缓,兼用当归芍药散而痊愈。
  《餐英馆治疗杂话》曰:「《伤寒论》有『吐利,手足厥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之证,已见于前矣,虽与四逆汤证相同,然四逆汤证,吐利而元气飞腾,手足厥冷,虽烦躁而元阳欲脱,故手足之厥冷,有自底下冷起之气味,且腹软而心下无特别阻塞也。吴茱萸汤之目的,虽云手足厥冷,然不恶冷,且自手指表尖冷起者,四逆之证,自指里冷起,亦烦躁也。又吴茱萸汤证,必心下痞塞有物,宜以此为目的,因此痞塞,阻其上下气血往来之经脉,故手足厥冷也。此证《伤寒论》虽无脉,然两证之脉,当绝,或沉微、沉细之类,故若以脉辨证,虽似相同,实若冰炭也。夏月霍乱吐泻证,吐利后间有手足厥冷,烦躁等证,世医以为吐利后是虚寒证,连进四逆、附子、理中等,反增烦躁,心下膨满痞塞者,非虚塞证也,宜用吴茱萸汤。以吴茱萸之苦味,压心下之痞塞,则阴阳通泰,烦躁已,厥冷回,此余新得之法也。只宜以心下痞塞为标准,手足自指表冷起为目的。此证若黏汗出,而脱阳者,非附子则不治。夏月虽宜出汗,然通身出薄汗者,则宜吴茱萸汤。犹烦躁,厥已回,心下之痞虽开七八,尚有少少之痞不除者,宜《活人书》之枳实理中汤。总之吐下后,心下痞者,枳实理中汤妙,即理中汤加枳实也。」
  《类聚方广义》本方条曰:「哕逆有宜此方者,按《外台》曰:『疗食讫,醋咽多噫也。』」
  霍乱,不吐不下,心腹剧痛欲死者,先用备急丸或紫圆,继投此方,则无不吐者。若已吐,则无不下者矣。已得快吐下,则苦楚脱然,其效至速也,不可不知。
  《勿误药室方函口诀》本方条曰:「此方主下降浊饮,故治吐涎沫,治头痛,治食谷欲呕,治烦躁吐逆。《肘后》治吐酸嘈杂。后世治哕逆。凡危笃之证,审因浊饮上溢,而处此方,其效难数。吴昆加乌头而用于疝,此证自阴囊上攻,有刺痛呕恶等证。凡一切上迫者,皆可为目的。又久腹痛,吐水谷者,此方加沉香有效。又霍乱后转筋,加木瓜有大效。」
  求真按:「加沉香、木瓜,小策也。」
  《橘窗书影》曰:「一男子患梅毒,瘥后,头痛,肩背强急,眼睛时时朦胧。医概为遗毒,连用仙遗粮及汞剂。血液枯燥,胃中空虚,一日,大发呕吐而绝食,心下痞塞,烦躁欲死,众医惊辞。余诊曰:『体本无深毒,因其人惧此病,致医过攻,而生此变。所谓割鸡用牛刀也。先平其胃而下呕逆,或可得其活路。』因作吴茱萸汤加半夏、黄连(官参三分)。二日,呕吐止,食少进。余仍前方不动,某医笑为顽固,连服数旬,头痛、肩背强亦随而愈。」
  吴茱萸之医治效用
  《本草纲目》曰
  吴茱萸
  【气味】辛温有毒。
  【主治】温中,下气,止痛,除湿血痹。(《本经》)
  利五脏,去痰,冷逆气,饮食不消,心腹诸冷绞痛,中恶心腹痛。(《别录》)
  治霍乱转筋,胃冷吐泻腹痛,产后心痛,遍身癣痹刺痛,腰脚软弱,利大肠之壅气,肠风痔疾,杀三虫。(甄权)
  下产后之余血,治肾气脚气之水肿,通关节,起阳,健脾。(大明)
  治痞满胸塞,咽膈不通。(好古)
  开郁化滞,治吞酸,厥阴之痰厥头痛,阴毒腹痛,疝气,血痢,喉舌口疮。(时珍)
  《本草备要》曰:「吴茱萸,辛苦大热,有小毒。…燥脾,温中,下气,除湿,解郁,去痰,杀虫,开腠理,逐风寒。治厥阴头痛,阴毒腹痛(痛在少腹也),呕逆吞酸,痞满噎膈(胃冷),食积泻痢,血痹阴疝,肠风痔疾,脚气水肿,口舌生疮,冲脉为病,气逆里急。性虽热而能引热下行,利大肠壅气,下产后之余血。然走气动火,昏目发疮,血虚有火者禁用。」
  由以上诸说观之,本药之作用酷似于蜀椒,然彼治水毒上攻之力微,而此药则力甚峻也。
  干姜附子汤之注释
  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伤寒论》)
  【注】
  本条虽不合太阴病之定义,然本方与甘草干姜汤皆为四逆汤之原方,故载之。其大意:论由汗下误施,表里皆虚,全陷阴证也。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者,非因瘀血也(因瘀血者,恐昼日明了,至夜则谵语烦躁,或病苦增进也,见二卷小柴胡汤条)。不呕者,无少阳证也。不渴者,无阳明证也。身无大热者,山田正珍云:「身无大热者,谓皮肤之表无翕翕之热也。」如上说,是无表热之谓也。
  《类聚方广义》本方条曰:「干姜附子汤,因汗下误施,致变若是之证也。与甘草干姜汤之烦躁略相似,然彼因误治致病势激动急迫,此病因误治而不加重,又无急迫之证也。唯精气脱甚,所以甘草与附子相易。身无大热一句,以其头面至于四未,可见皆无大热也,此条宜参考栀子豉汤证,以见其异。」
  此亦发本条之义者,宜精思之。
  干姜附子汤方
  干姜、附子各6克。
  上细锉,以水一合五勺,煎五勺,去滓,顿服。
  先辈之论说
  《外台秘要》曰:「深师干姜丸(求真按:『此即本方之丸方』),治伤寒病,不止也。」
  《和剂局方》曰:「姜附汤(求真按:『此即本方也』),治暴中风冷,久积痰水,心腹冷痛,霍乱转筋,及一切之虚寒,并皆治之。」
  《三因方》曰:「干姜附子汤,治中寒,卒然晕倒,或吐逆涎沫,状如暗风,手脚挛搐,口噤,四肢厥冷,或复燥热者。」
  求真按:「此燥热,所谓真寒假热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