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汉医学

  求真按:「虽吐逆,水米不下,若无本方证,则不可用之。」
  《直指方》曰:「干姜甘草汤(求真按:『是本方加大枣也』),治脾中冷痛,呕吐不食。」
  甘草干姜汤,治男女诸虚出血,胃寒不能行气归元,无以收约其血者。
  《魏氏家藏方》曰:「二宜丸(求真按:『此即本方之丸方』),治赤白痢,为末,蜜丸服。」
  《伤寒绪论》曰:「伤寒,若心下结痛,无热证,不渴,不烦者,此寒实结胸也。甘草干姜汤不效,则用枳实理中汤。实人,三物白散。」
  求真按:「本方及枳实理中汤(理中汤加枳实也)证,非寒实结胸也,不可从之。」
  《平易方》曰:「头晕吐逆,胃冷生痰。干姜二钱半,甘草一钱二分,水煎服。」
  《证治要诀》曰:「饮酒过多而衄甚,则用理中汤加干葛、川芎各半钱,或止用干姜,甘草二味。」
  求真按:「饮酒过多而衄甚,必不可用本方及理中汤。又理中汤加干葛、川芎,画蛇添足也。」
  《朱氏集验方》曰:「二神汤(求真按:『此即本方也』),治吐血极妙。男子、妇人吐红病,盖因久病或作急劳,损其荣卫,壅滞之气上,而血妄行所致,若投以藕汁、生地等之凉剂,是必欲求其死耶。」
  求真按:「本方非吐血特效药,此说不可轻信。」
  东洞翁本方定义曰:「治厥而烦躁,涎沫多者。」
  《方机》本方主治曰:「吐涎沫而不咳,遗尿,小便数者(南吕)。」
  求真按:「苓姜朮甘汤是胚胎于本方,所以能治遗尿也,可知矣。」
  足厥,咽中燥,烦躁呕逆者,吐下后,厥逆烦躁,无可如何者。
  《青州医谈》曰:「甘草干姜汤,治毒迫心下而盗汗。又治胸中痛,左卧则左痛,右卧则右痛等证者,皆毒迫于心胸所致也,宜与此方。有气上迫而喘咳、汗出多证,涎沫亦多吐者,世医不知以此方治汗,此方所以能治汗者,因气逆盛,毒自内外发故也。」
  因痫而角弓反张,筋惕,气急,息迫,或叫呼者,甘草干姜汤可也。
  《百疢一贯》曰:「用四逆汤而呕甚者,有与甘草干姜汤而得效矣。腹陷于脊而拘挛,不论何种脉腹证,若用于有急迫处良。又以心烦为目的,及脊筋等痛而心烦者,亦有效。分量可等分,因《玉函》是等分也。呃逆有急迫貌,虽用橘皮竹茹汤,然有与甘草干姜汤而得大效者。用甘草干姜汤时,若用四逆汤除附子,亦可。」
  《类聚方广义》本方条曰:「此方与生姜甘草汤虽同治肺痿,然结果适得其反,可知干姜与生姜,主治不同也。」
  老人平日小便频数,苦于吐涎,短气眩晕,难以起步者,宜此方。
  《勿误药室方函口诀》本方条曰:「此方药简而用广,如伤寒之烦躁吐逆,肺痿之吐涎沫,伤胃之吐血等,皆可用之。又以此方送下黑锡丹,治虚候之喘息及肺痿之冷证。其人肺中冷,气虚不能温布津液,因而津液聚化为涎沫,致唾多出,然非如热证者之唾凝而重浊也。又不咳,而咽必渴,遗尿,小便数者,与此方有奇效。又病人嫌服此方,不咳,只多吐涎沫而非唾者,用桂枝去芍药加皂荚汤,有奇效。又不烦躁,而但吐逆,难用苦味药者,用此方而弛缓,有奇效。」
  人参汤理中丸之注释
  伤寒服汤药,下利不止,心下痞硬。服泻心汤已,复以他药下之,利不止,医以理中与之,利益甚。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余粮汤主之。复利不止者,当利其小便。(《伤寒论》)
  【注】
  医以理中,《千金》作「以人参汤」,复利不止,《千金》作「利不止」,皆是也,兹随解之。服泻下之汤药,而下痢不止,心下痞硬者,此不外于甘草泻心汤证,故服之病即轻快。复以他药误下之,至下利不止,故治以人参汤,然不仅无效,反致下利益甚者,因理中汤丸本系理治自心下至脐之部分,此下利由于再三之误治,致脐以下之肠部虚衰,若不以赤石脂禹余粮汤收涩之,则无可如何也。然以此汤尚无效时,则为肾机能障碍之结果,不外于代偿性下利也,故用利尿剂而使利尿,则下利自治矣。
  尾台氏曰:「若欲利其小便,则可选用猪苓汤、真武汤等。」
  此说是也,可信。
  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伤寒论》)
  【注】
  霍乱(解在太阳病篇五苓散条),头痛,发热,身疼痛等,热证多,欲饮水者,以五苓散主治之。然无是等热证,反多寒状,而不好水者,以本方为主治也。
  大病瘥后,喜唾,久不了了者,胃上有寒,当以丸药温之,宜理中丸。(《伤寒论》)
  【注】
  方有执曰:「唾者,口液也。寒,以饮言。不了了者,无已时之谓也。」
  《医宗金鉴》曰:「大病瘥后,喜唾,久不了了者,胃中虚寒,不能运化,津液聚而成唾,故唾虽日久,然无已时也,宜理中丸,以温补其胃。」
  山田正珍曰:「按论中之『寒』字,有对热而言者,有指留饮而言者,有指痰而言者。此条与小青龙汤条、四逆汤条,皆以留饮而言也。」
  胸痹,心中痞,留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枳实薤白桂枝汤主之。人参汤亦主之。(《金匮要略》)
  【注】
  《丛桂亭医事小言》曰:「胸中痞,留气结在胸而满,自下逆抢心,用枳实薤白桂枝汤治之。亦可用人参汤,二方方意大异,宜分缓急而用之。」
  《类聚方广义》本方条曰:「按此条为枳实薤白桂枝汤之正证,若系人参汤证而胸痹者,可与人参汤。」
  《杂病辨要》胸痹条曰:「若心中痞,逆满抢心者,枳实薤白桂枝汤主之。若中气虚寒,逆而抢心,心中痞,胸满者,人参汤主之。」
  今由上三说观之,本条虽为枳实薤白桂枝汤之正证,若胸痹有人参汤证,亦可用之者。因此证与彼之比较的实证不同,既因阴虚证而转化,虽亦心中痞,胸满逆而抢心,然皆比彼为缓弱,余以此为结论,可知本条之意矣。
  人参汤理中丸方
  人参、甘草、朮、干姜各9克。
  上细锉,以水二合五勺,煎一合,去滓,一日分三回,温服。又为细末,以蜂蜜为丸,一日分三回服。(但丸方不如煎剂之剂捷。)
  先辈之论说治验
  《千金方》曰:「四顺理中圆(求真按:『此即本方也』),已产讫,宜服此方。新产藏虚,所以养藏气也。」
  求真按:「若有本方证则可与之,不然即不可用,后世家往往有此语病,不可不慎。」
  《伤寒六书》曰:「误下太阴,而结胸项强,因大陷胸丸一法者,频与理中丸。」
  求真按:「误下太阴病,无结胸之理,亦无用大陷胸丸之语,恐似是而非。」
  《三因方》曰:「病者因饮食过度而伤胃,或胃虚不能消化,致翻呕吐逆,而物与气上冲,蹙胃口而使决裂,吐出所伤,其色鲜红,心腹绞痛,白汗自流,名曰伤胃吐血。理中汤能止伤胃吐血者,因其效最能理中脘,分利阴阳,安定血脉也。方证之广,如《局方》,但吐血不出证,学者当自知之,或煮干姜甘草汤饮之亦妙。」
  求真按:「吐血若是本方证则可处之,不然者,不可用。甘草干姜汤不外于本方之原方,故有类似之效,不难察之。」
  《医方选要》曰:「理中汤,治五脏中寒,口噤失音,四肢强直,兼治胃脘停痰,冷气刺痛。」
  《卫生宝鉴‧补遗》曰:「仲景之理中汤,治伤寒阴证,寒毒下利,脐下寒,腹胀满,大便或黄、或白、或青黑、或有清谷,及寒蛔上膈而吐蛔者,此因胃寒,非实寒也(求真按:『此非实寒者,是暗示本方能治阴虚证之轻证,而不能治重证也』)。」
  《妇人良方》曰:「人参理中汤(求真按:『此即本方也』),治产后阳气虚弱,小腹作痛,或脾胃虚弱,而少思饮,或去后(求真按:『后,大便也』)无度,或呕吐腹痛,或饮食难化,胸膈不利者。」
  《直指附遗》曰:「理中汤,治柔痉之厥冷自汗。」
  《圣济总录》曰:「白朮丸(求真按:『此即本方之丸方』),治小儿躽啼,脾胃伤风冷,心下虚痞,腹中疼痛,胸胁逆满也。又理中汤,治风入腹,心腹痛,痰逆恶心,或时呕吐,膈塞不通。」
  《赤水玄珠》曰:「理中汤,治小儿吐泻后,脾胃虚弱,四肢渐冷,或面有浮气,四肢虚肿,眼合不开。」
  《小青囊》曰:「理中汤,治恶心干呕,欲吐不吐,心下映漾,如人畏船者。又治小儿慢惊,脾胃虚寒泄泻,及受寒而腰痛等症。」
  《外科正宗‧咽喉门》曰:「理中汤,治中气不足,虚火上攻,咽间干燥作痛,妨碍吐咽,及脾胃不健,食少作呕,肚腹阴疼等症。」
  《疡医大全》曰:「理中汤,治痈疽溃疡,脏腑中寒,四肢强直者。」
  《痘疹金镜录》曰:「理中汤,治痘因里虚寒而泄泻,方后曰:『手足厥冷,泄泻甚者,加附子名附子理中汤。』」
  东洞翁本方定义曰:「治心下痞硬,小便不利,或急痛,或胸中痹者。」
  《方机》本方主治曰:「心下痞硬者(大簇)。心下痞,喜唾,不了了者(南吕)。暑病(所谓霍乱),呕吐下利,心下痞硬者(紫圆)。」
  《成绩录》曰:「一男子,项背强急,或腰痛,饮食停滞,时时胸痛,心下痞硬,噫气喜唾,先生与人参汤,兼用当归芍药散而愈。」
  求真按:「项背强急,或腰痛者,为当归芍药散证,余皆本方证也。」
  《续建殊录》曰:「一妇人,患胸痛一二年,发则不能食,食即不下咽,手足微厥,心下痞硬,按之如石,脉沉结,乃与人参汤,服之数旬,诸证渐退,胸痛痊愈。」
  求真按:「此所谓胸痹也。」
  《古方便览》曰:「一男子,一身悉肿,小便不通,心下痞硬,郁郁不欲饮食,以此方兼用三黄丸,二十剂而愈。」
  《证治摘要‧鼓胀条》曰:「人参汤加附子,腹平满而大便滑者。」
  求真按:「本方主治之腹胀满,按之软弱而有多少之冷感,使仰卧之,则侧腹部膨起,其胀满即减退矣。」
  《类聚方广义》本方条曰:「产后续得下利,干呕不食,心下痞硬而腹痛,小便不利者。及诸久病不愈,见心下痞硬,干呕不食,时时腹痛,大便濡泻,微肿等证者。又老人每至寒暑时,下利,腹中冷痛,沥沥有声,小便不禁,心下痞硬,干呕者,皆为难治证,宜此方。若恶寒或四肢冷者,加附子。」
  求真按:「本方中含朮、干姜、甘草,方意类似于苓姜朮甘汤。以有小便不利,或自利证也,且本方证以老人为多。」
  《勿误药室方函口诀》本方条曰:「此方为治胸痹之虚证方,然以理中丸为汤,宜用于中寒,霍乱,太阴吐利证,厥冷者,宜从《局方》加附子。朮与附为伍时,有附子汤、真武汤意,效能驱内湿,与四逆汤意稍异,四逆汤是以下利清谷为第一目的,此方以吐利为目的也。」
  《橘窗书影》曰:「一女子从来患痔疾,脱肛不止,灸数十壮,忽发热衄血,心下痞硬,呕吐下利。一医以寒凉剂攻之而增剧,余与理中汤而渐愈,一医欲以药缓攻,余答曰:『痞有虚实。邪气为痞,宜用疏剂。若胃中空虚,客气冲逆为痞者,攻之有害。古方泻后膈痞者,用理中汤。』又以理中汤治吐血,洵有故也。」
  大建中汤之注释
  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饮食,腹中寒,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上下痛不可触近者,大建中汤主之。(《金匮要略》)
  【注】
  由余之经验,本方证之病者,因屡见腹壁、胃、肠弛缓纵胀,而胃与子宫因而下垂者甚多。上冲皮起出见者,是胃肠蠕动不安之状,隐见于皮表也。有头足上下者,谓被气体充满之肠管,成假性肿瘤状,出没于上下左右也。然仲景此论,谓其发作之剧者,未必通常如是也。
  稻叶克礼云:「腹皮胀起,如有头足,譬如推看以袋包树枝也。其痛发时为大寒痛,呕而不能食,上下不可近手,或大便秘,或心胸大寒痛而上冲者。」
  时时如蛇或如鳗者游走腹中,其头似痛,尾似患伤,不能延伸之状。诸药无效,其余所患,因人而异,都非此方不能治。
  或腹常平稳,发则腹皮如波纹者。或平常按腹无别状,发时忽如块物游走,上下往来,而疼不可近手者。又时如小囊,忽去,来时而痛难忍,忽似在腹中,忽似回于背,来去无定所者。
  如上说,其休作有轻重缓急外,变证亦多,故宜就病者自述之。然假令虽有如上述之症状,若不认腹中有寒,即非本方证矣。
  大建中汤方
  蜀椒6.5克,干姜17克,人参8.5克。
  上细锉,以水三合,煎一合二勺,去滓,纳胶饴一升,再煎为一合,一日分三回,温服,但胃部有停滞膨满感者,及嫌忌甘味者,饴宜减适量。
  先辈之论说治验
  东洞翁本方定义曰:「治胸腹大痛,呕而不能饮食,腹皮起,如有头足者。」
  《方机》本方主治项中曰:「心胸间痛,呕而不能食者。腹中寒,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上下痛而不可触近者(兼用紫圆)。」
  求真按:「此阴虚证而兼用紫圆,非也,不可从之。」
  《古方便览》本方条曰:「有一男子,年七十余,胸满,心下痛,发作有时,或吐蛔虫,而不能食,伏枕三月许,余与此方,病即愈。」
  求真按:「此方能治胃肠神经痛,又能治蛔虫。古方之妙,宜深味之。」
  一妇人年三十二,饮食不进,日渐羸瘦,而患腹痛三月许,诸医作血积治,或用药以下瘀血,病渐甚。余诊之,脐旁有块物如张手足,心下及胁拘挛,重按即痛不可忍,轻按即若仿佛,乃作此方与之,病日消而痊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