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皇汉医学
皇汉医学
《勿误药室方函口诀》本方条曰:「此方为热实结胸之主药,其它胸痛剧者,有特效。一士人胸背彻痛,昼夜苦楚不可忍,百治无效,自欲死,服大陷胸汤三帖而霍然。又脚气冲心,昏闷欲绝者,服此方而苏。凡医者临危证,若无此手段则不可。又因留饮而凝于肩背者,有速效。小儿龟背等,有用此方者。其轻者,宜大陷胸丸。又小儿欲成龟胸者,早用此方则可收效。」
《橘窗书影》曰:「一男孩年十一,腹满而痛,呕吐甚,不能纳药。医作疝治,增剧。胸腹胀痛,烦躁不可忍。余作大陷胸汤,使淡煎冷饮。须臾,吐利如倾,腹痛烦躁顿减。后与建中汤,时时兼用大陷胸丸而平复。」
求真按:「此证以胸腹胀痛烦躁为主证,而呕吐其客证也。故以主证为目的而处以本方,则客证不治而自治矣。若误以呕吐为主证,而用小半夏汤等之镇吐剂,不仅呕吐不能治,且其死期可待,以是可知主客之不可忽也。」
二人尝患腹痛,一日大发,腹坚满,自心下至小腹刺痛不可近,舌上黄苔,大小便不利。医以为寒疝,施药反增呕逆,昼夜苦闷难堪。余诊之,以为结胸,与大陷胸汤。因呕气而不能下痢,乃以唧筒自谷道灌入蜜水,尔后大便快利数十行,呕止,腹满痛顿减。后与建中汤而痊愈。
求真按:「主证先现,客证后见。」
大陷胸丸之注释
结胸者,项亦强,如柔痉状,下之则和,宜大陷胸丸。(《伤寒论》)
【注】
病结胸者,不仅心下硬满,且项部亦强,其状恰如柔痉者,以大陷胸丸泻下之则复常态也。如柔痉状者,柯氏云:「头不痛而项犹强,不恶寒而头汗出,故曰如柔痉状。」即似葛根汤证之项背强急,而不头痛,不恶寒,而自汗出者。又此证所以不用大陷胸汤者,山田氏云:「凡结胸有热者,宜用大陷胸汤以下之;其无热者,宜用大陷胸丸以下之。《论》云:『过经谵语者,以有热也,当以汤下之。而医以丸药下者,非其治也。』可见丸方本为无热者而设。如上所述,本来无热证故也。」
和久田氏曰:「胸骨高起,心下按之亦硬而不痛,项背常强,俗称鸠胸者,所谓龟胸是也。此证多得于胎毒,非一时之剧证也,故无伏热或手不可近之痛。论曰:『结胸者,项亦强,如柔痉状,下之则和,宜大陷胸丸。』」
柔痉者,云身体强几几也。几几者,项背强貌,俗称伸延猪头,或谓反顾坚强者。此因结胸之毒达于项背,而项背亦强如柔痉也。若以大陷胸丸下之,则其强者和如常人矣。不云愈而云和者,关系于结毒的形状也。
若攻自胎受病或血块等陈痼之证者,汤药反不能专攻其结毒,故以丸药治之为法。是故所谓龟胸、龟背及痖痫之得于胎毒者,其毒渐增成为伛偻废疾之类而成伛偻老人者,俗云见于《庄子》之背虫是也。此证在《奇览》为葛根汤证,恐非也。既云结胸,项亦强时,因结胸而项背强,或成龟背者,可知其结胸之毒大矣。
皆为大陷胸丸所治也,虽然,因此方为攻击剂,不可日日用之,是以须审其外证(求真按:「当改为审其脉腹外证」),或日用小陷胸,或旋覆花代赭石汤,或半夏厚朴汤,或厚朴生姜半夏人参甘草汤之类(求真按:「以小陷胸汤或大小柴胡汤证为最多」),加以灸灼。隔五日或七日,可以大陷胸丸攻之。
此说是也。当可详审仲景意矣。
大陷胸丸方
大黄8克,葶苈、杏仁各6克,芒硝10克,甘遂6克。
上为细末,以蜂蜜为丸。顿服2克。
先辈之论说
《医宗金鉴》曰:「大陷胸丸,治水肿肠澼之初起,形气俱实者。」
《类聚方广义》本方条曰:「东洞先生晚年以大陷胸汤为丸而用之,犹理中、抵当二丸例,泻下之力颇峻。如毒聚胸背,喘鸣咳嗽,项背共痛者,此方为胜。」
治痰饮疝症,心胸痞塞结痛,痛连项背臂膊者,或随宜用汤药中兼用此方亦良。
小陷胸汤之注释
小结胸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伤寒论》)
【注】
《伤寒论》虽作小结胸病,不如小结胸者为妥。兹从《玉函》、《千金翼》改之。而小结胸者为对于大陷胸汤证比较之辞。本方证正在心下,按之则止于痛,无如彼心下石硬、硬满,又无手不可近之剧痛,是以对彼称大,而此称小也。故治方亦不如彼之用峻下剂,仅用消痰、解凝、利尿药之黄连、半夏、瓜蒌实也。又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者,谓以指头轻打胸骨剑状突起之直下部,即诉疼痛也。试此轻打与疼痛时,间不容发,不比于其它之压痛。故欲示此义,所以插入「则」字于其间也。又此证之脉浮滑者,非如大陷胸汤之病位深沉,因结实之程度浅弱也。
小陷胸汤方
黄连7克,半夏21.5克,瓜蒌实9.5克。
煎法用法同小柴胡汤。
先辈之论说治验
《丹溪心法》一方(求真按:「此即本方也」),治食积及痰壅滞而喘急者,为末糊丸服之。
《内台方议》曰:「小陷胸汤,又治心下结痛而气喘闷者。」
《医方集解》曰:「刘心田曰:『结胸多挟饮凝结于心胸。用甘遂、半夏、瓜蒌、枳实、旋覆之类,皆为痰饮而设也。』汪氏曰:『大抵此汤,病人痰热内结者,正宜用之。』」锡驹云:「按汤有大小之别,证有轻重之殊,今人多以小陷胸汤治大结胸证,皆致不救。遂诿结胸为不可治之证。不知结胸不可治者,只一二节,余皆可治者也。苟不体认经旨,以临时而推诿,致误人之性命,深可叹也。」
《医学纲目》曰:「工部郎中郑忠厚,因患伤寒,胸腹满,面黄如金色。诸翰林医官虽商议,但略不定,推让曰:『胸满虽可下,但恐脉浮虚。』召孙兆至,曰:『诸公虽疑,不用下药者,郑之福也,下之则必死。某有一二服药,服之则必瘥。』遂下小陷胸汤,寻利,其病遂良愈,明日面色改白,京人叹服。」
又曰:「孙主簿述其母患胸中痞急,喘不得息,按之则痛,脉数且涩,此胸痹也。因与仲景三物小陷胸汤,一剂和,二剂愈。」
求真按:「胸中痞急者,心下痞急也。三物小陷胸汤者,本方由三味之药物而成之别名也。」
《赤水玄珠》曰:「徐文学三泉先生之令郎,每于下午发热,直至天明,夜热更甚,右胁胀痛,咳嗽吊疼,坐卧俱疼。医作疟治,罔效。延余诊之,左弦大,右滑大,搏指。余曰:『《内经》云:“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据脉则必肝胆之火,为痰所凝,而用功作文,过思不决,郁而为痰也。夜甚者,肝邪实也。』乃以仲景小陷胸汤为主,瓜蒌一两(求真按:『瓜蒌同栝楼』),黄连三钱,半夏二钱,前胡、青皮各一钱,使水煎饮之,夜服当归龙荟丸。微下之,夜半痛止,热退,两帖全安。」
求真按:「孙一奎治此证,专随脉应,而不据腹证者,是昧于仲景之本旨也。虽幸得治,不免偶中之诽。又本方加前胡、橘皮者,虽为本方加柴胡、橘皮之意,是亦不彻底也。此证当本方合用小柴胡汤为是。」
《证治大要》曰:「加味小陷胸汤,治火动其痰而嘈杂者,本方加枳实、栀子。」
求真按:「本方加枳实栀子者,是本方与枳实栀子豉汤合方之意。吞酸嘈杂有效者,兹不论,若不确认腹证,则不可轻用。」
《张氏医通》曰:「凡咳嗽面赤,胸腹常热,惟手足有凉时,其脉洪者,痰在膈上也,小陷胸汤。」
求真按:「专事脉应、外证,不问腹证者,非也。」
《建殊录》曰:「一人年十三,生而病痖。先生诊之,胸胁烦胀,如有物支之,乃作小陷胸汤及滚痰丸与之。月余,又作七宝丸使饮之。数日,如此者,凡六次。出入二岁许,乃无不言。」
《成绩录》曰:「一男子六十余岁,时时饮食窒于胸膈,而不得下,状如嗝噎,咳嗽有痰饮。先生与小陷胸汤兼用南吕丸而愈。」
一猎夫乘轿来告曰:「一日入山逐兽,放鸟枪,中之,兽僵。投枪欲捕,兽忽苏。因与之斗,克而捕之。尔后虽无痛苦,然两肘屈而不伸,普求医治,无效。先生诊之,胸满颇甚,他无所异,乃与小陷胸汤,服之而愈。」
求真按:「余亦随腹证,吞酸嘈杂,两脚挛急,难以行步者,与本方得速效。」
《生生堂治验》曰:「一妇人,产后呕吐不止,饮食无味,形容日瘦,精神困倦。医者皆以为产劳。师诊之,正在心下,酸痛不可按,曰:『水饮也。』与小陷胸汤,佐以赫赫圆,乃已。」
《麻疹一哈》曰:「一人年四十余,发热三四日,发疹未及半,而心下结痛一日夜,头出冷汗,两足微厥,喉中痰鸣,胸满短气,大便不通,与小陷胸汤及滚痰九,下利二三行。翌日,发热大甚,炎炎如燃,大汗洗然,疹子皆发出而安。」
一人年可二十,发热无汗,疹欲出而不出,心下结痛,肩背强直。因与小陷胸汤,前证渐安。翌日,以紫圆下之,下利数行,谵语发热,汗出如流,疹子从汗出,疹收后,全复旧。
求真按:「此病者肩背强直且心下结痛,即小结胸使然,故与大陷胸丸证同辙。」
《方伎杂志》曰:「一男子年十四五,来乞诊。其父母曰:『伏枕已三年,药饵无所不求,而病患加重,至于羸惫瘦削。』余诊之,薄暮发寒热,胸骨呈露,肌肤无泽,身面黧黑,眼泡微肿,腹满而脐之四周引张,以指触之,立即惊痛,且每夜发腹痛微利,其状腹胀,四肢柴瘦,恰如干虾蟆,不能起床,不思饮食,舌上黄苔,小溲黄色,脉沉微数,若仰卧,则脐边挛痛。余告其父母曰:『此所谓疳劳之重证也,余不能治之。』父母愀然曰:『若无生路,则不归矣。仅此一子,爱情之余,欲幸于万死,一生之命,愿托先生。』恳垂矜恤,余不能辞。乃用小陷胸汤与四逆散合方,每日兼用蟅虫丸五分,日下杂秽二三行,饮食少进。父母大悦。自冬迄春,均用前剂。其间数日,用鹧鸪菜汤下蛔虫数条,由是腹痛截然而止,腹满挛急亦皆大和,能自动上厕矣。又用前药半岁余,举动略如意。其父携之出浴,益觉畅快。于是服药更不怠,至初秋始停药。此儿得治,真意外也。」
求真按:「此证恐系结核性腹膜炎之重证。余虽未曾遇此笃疾,但其初期及中期者,以小陷胸汤及四逆散之合方,兼用大黄蟅虫丸或起废丸;其肺及淋巴腺兼结核者,用小柴胡汤(或加石膏)、小陷胸汤、四逆散(或排脓散)之合方,兼用前之丸方,或兼用黄解丸(或第二黄解丸),屡得全效。」
《勿误药室方函口诀》本方条曰:「此方治饮邪结于心下而痛者,因瓜蒌实主痛也,以《金匮》胸痹诸方可征,故《名医类案》以此方治孙主簿述之胸痹,《张氏医通》治热痰在膈上者,其它或治胸满而气塞不通,或嘈杂,或腹鸣下利,或食物不进,或胸痛者。」
《橘窗书影》曰:「一人因心气疲劳过度,致伏胸痹痰饮证。客冬外感之后,邪气不解,胸痛更甚,项背如负板,屈伸不便,倚息不得卧,饮食减少,脉沉微。众医作虚候治之,不愈。余诊曰:『虽属老惫,现邪气未解,脉尚带数,先宜治邪,后治本病不迟。』因与柴陷汤加竹茹,兼用大陷胸丸服之,而邪气渐解,本病随而缓和。数日连服二方而痊愈。」
求真按:「柴陷汤加竹茹者,即小柴胡汤与小陷胸汤合方加竹茹也。」
一妇人外感后,热气不解。胸痛,短气,咳嗽甚,脉数,舌上白苔,食不进。侍医疗之数日,病益重,因遣使召余。余诊曰:「是饮邪并结之证」。然因其虚弱,未至结胸,与柴陷汤加竹茹服之。四五日,胸痛大减,咳嗽亦随安,后但胸部拘急,因痰饮未除也,以四逆散合茯苓杏仁甘草汤,服之而愈。
桔梗白散之注释
病在阳,应以汗解之,反以冷水灌之。若灌之,其热被劫不得去,弥更益烦,肉上粟起,意欲饮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若不瘥者,与五苓散。寒实结胸,无热证者,与三物小陷胸汤,白散亦可服。(《伤寒论》)
【注】
尾台氏曰:「寒实结胸,无热证者,白散之正证也。按『寒实结胸』以下与上文意义不相属,疑错简。且白散与小陷胸汤,其主治本不同,岂可滥投耶。若非错简,则为后人之补缀无疑。」
丹波元坚曰:「《活人书》云『与三物白散』,无『小陷胸汤亦可用』之七字。盖小陷胸汤为寒剂,无热者所不宜也。由是观之,则本条当作『寒实结胸,无热证者,与三物白散。』可去『三物小陷胸汤』及『亦可服』之字句解之。寒实结胸者,病毒结实于胸廓,地位虽无异于结胸,但非如彼之由水热二毒凝结而成,是由内陷之热气为固有之水毒寒化,故无如彼之舌上燥而渴,或日晡所潮热等热候,故虽与甘遂同为水毒泻下之峻药,但用反于彼者以热性之巴豆为主药之本方也。」
《医宗金鉴》曰:「结胸证,身无大热,口燥不渴,则非热实证,乃寒实也,与三物白散。」
丹波元坚曰:「如寒实结胸者,…此因膈间素有寒涎,邪气内陷,相化为实,或有膈痛及心下硬等证,其势连及于下而阳犹能维持者,故峻利之。」
以是可揣摩仲景之意矣。
《外台》桔梗白散,治咳而胸满,振寒脉数,咽干不渴,时出浊唾腥臭,久久吐脓如米粥者,为肺痈。(《金匮要略》)
【注】
见桔梗汤条。
桔梗白散方
桔梗、贝母各3克,巴豆1克。
上三味为细末,混合,顿服1克。病在膈上者,吐脓血。膈下者,泻出。若下多不止,饮冷水一杯则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