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汉医学

  太阳中风,因表邪而水气走于里,而致下利呕逆者,凡表邪未解者,不可治下利呕逆,当治其表。表邪散,而下利呕逆自止矣(求真按:「此葛根加半夏汤之所主治也」)。若表邪解,仍有下利呕逆者,若系水饮,则可攻去其水矣。其人汗出,发作有时,头痛,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十枣汤主之。此人病太阳中风,兼里证也,汗出者,汗至微貌也,可知其谓遍身微似有汗也。而其汗为发作有时,而非常出。若为表证,则非发作有时,当时常汗出也。头痛亦非表证,水气上逆而痛也。自心下痞硬满,引连胁下痛时,非热结之心下痞硬,是示水饮在心下之所致。此心下痞硬满而干呕者,当不因于表邪,短气亦非里实之候,水留心气之所致(求真按:「是水留于心之意」)。谓汗出不恶寒‧是表证已解明矣。此汗出,非谓汗出,谓表证解时,虽一旦汗出,而恶寒已止矣。此谓为水气在里,其表证虽解,而里未解也。十枣汤非解里热之剂,是下水气在里,使和谐表里之方也。总之以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为此证之眼目,攻之而水泻,则余证可随而解矣。谓表解者,虽头痛、干呕,亦非表证,皆里水之所致也。
  按此说深得本条之义。
  病悬饮者,十枣汤主之。(《金匮要略》)
  【注】
  解在前条。
  咳家其脉弦,为有水,十枣汤主之。(《金匮要略》)
  【注】
  为有水者,为有水悬之略也。
  夫有支饮家,咳烦,胸中痛者,不卒死。至一百日或一岁,十枣汤主之。(《金匮要略》)
  【注】
  支饮者,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者是也。支饮家者,有此宿疾的病者也。此病者若咳烦兼胸中痛时,不急死。犹能生存一百日,或一年,然放置之,则遂至于死。故当用本方驱逐水毒也。
  归纳以上之仲景所论,则用本方者,当以心下痞硬满之腹证与弦或沉弦之脉应为主目的,而以咳嗽频发或牵引痛为副目的者也。故不问咳嗽的原因,为支气管,或胸膜,或心脏,或肋间之神经痛与四肢等,皆可用之也。而如本方之治咳嗽及牵引痛者,固由诸药协力之作用,但其主药以大枣为君故也。
  十枣汤方
  芫花、甘遂、大戟各等分。
  上为细末。以水一合,先煮大枣12克,取五勺。去滓。纳上药末2克,搅和,顿服之。
  先辈之论说治验
  《外台秘要》曰:「深师朱雀汤(求真按:『此即本方也』),治久病癖饮,停痰不消,在胸膈上液液,时若头痛,眼睛挛,身体手足十指甲尽黄者。又治胁下支满若饮,即引胁下痛者。」
  汪氏曰:「陈无择之《三因方》以十枣汤药料为末,用枣肉和为丸,治水气四肢浮肿,上气喘息,大小便不通者,盖善变通者也。」
  《嘉定县志》曰:「唐杲,字德明,善医。治大仓武指挥之妻,起立如常,卧则气绝欲死。杲曰:『是悬饮也,在喉间,坐则遂,故无害,卧则壅塞诸窍,不得出入而欲死也。』投以十枣汤而平。」
  东洞翁本方定义曰:「治病在胸腹掣痛者。」
  《方机》本方主治曰:「胸背掣痛,不得息者。」
  《成绩录》曰:「一妇人,心胸下硬满,痛不可忍,干呕,短气,辗转反侧,手足微冷,其背强急,如入板状。先生与十枣汤,一服而痛顿止。下利五、六行,诸证悉愈。」
  《生生堂治验》曰:「一妇人,年三十余,每咳嗽,辄小便涓滴,而污下裳者数回。医或以为下部虚,或以为畜血,经过各种治法百数日。先生切按之,其腹微满,心下急,按之则痛牵两乳,以及于咽,而咳至不禁。与十枣汤,每夜五分,五六日瘥。」
  《类聚方广义》本方条曰:「治支饮咳嗽,胸胁刺痛,及肩背手脚走痛者。痛风,及支饮走注,手足微肿者,与甘草附子汤,兼用此方,则有掎捔之功。为丸用,亦佳。」
  《勿误药室方函口诀》本方条曰:「此方主悬饮内痛。悬饮云者,外邪内陷,胃中之水,引举入胸,而成水饮在胸也。又虽有外表方张之情形,而汗出兼有头痛发热等证者,但以里水为主,而以表为客也。故以胸下痛,干呕短气,或咳烦,水气浮肿,上气喘急,大小便不利为目的,而可与此方。又引缺盆为目的而用之。其脉沉而弦,或紧也。又此方烈处,而用者亦不觉之。因咳家之水饮,若舍置之,则变为劳瘵。虽无引痛,而见水饮之候者,亦可直用此方。前田长庵之经验,一人手肿,其余无恙,元气饮食如故者,用此方,而水得泻,则速愈,可谓妙手矣。」
  《橘窗书影》曰:「一人时时肩背急痛,胁下如刺,呼吸迫逼,不得动摇。医皆以为痰饮,治之而不愈。余以为悬饮之所属,与十枣汤得大效。其人平日嗜酒食肉,不能摄养。五六年后,此证大发,卒毙。」
  葶苈大枣泻肺汤之注释
  肺痈,喘不得卧,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金匮要略》)
  肺痈,胸满胀,一身面目浮肿,鼻塞,清涕出,不闻香臭酸辛,咳逆上气,喘鸣迫塞者,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金匮要略》)
  【注】
  清涕出者,稀薄鼻涕出也。不闻香臭酸辛者,嗅觉脱失也。
  支饮不得息,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金匮要略》)
  【注】
  此不得息(呼吸困难),因水毒充满气道也。
  葶苈大枣泻肺汤方
  葶苈2克,大枣12克。
  以水一合八勺,先煮大枣,取一合二勺。去滓,纳葶苈,煮取五勺。去滓,顿服。
  先辈之论说治验
  《医学纲目》曰:「孙兆视雷道矩病吐痰,顷间已及一升,喘咳不已,面色郁暗,精神不快。兆与仲景之葶苈大枣汤使服之。一服讫,已觉胸中快利,略无痰唾矣。」
  《圣济总录》曰:「葶苈汤(求真按:『即本方也』),治伤寒后,上气喘粗,身面肿,小便涩者。」
  东洞翁本方定义曰:「治浮肿咳逆,喘鸣迫塞,胸满强急者。」
  求真按:「强急者,谓胸腹肌强而挛急也。」
  甘遂大戟芫花葶苈之医治效用
  此四药者,为主治泻下胸廓之停水的峻药,但以甘遂为最有力,大戟、芫花次之,葶苈更次之。故虽皆主治胸痛及咳嗽喘鸣,但其异处,前三者镇痛作用为主,喘咳作用为客;后者治喘咳作用为主,镇痛作用为客。宜参照下说。
  《本草备要》曰:「甘遂,苦寒有毒,能泻肾经及隧道之水湿,直达水气结处,以攻决为用,为下水圣药。主十二种水,大腹肿满,瘕疝积聚,留饮宿食,痰迷癫痫。虚者禁用。」
  《药征》曰:「甘遂,主利水也,兼治掣痛,咳烦,短气,小便难,心下满。」
  《本草备要》曰:「大戟,苦寒有毒,能泻藏府之水湿,行血发汗,利大小便。治十二种水,腹满急痛,积聚瘕结,颈腋之痈肿。通经,堕胎,泻肺。误服则损真气。」
  《药征》曰:「大戟,主利水也,兼治掣痛,咳烦。」
  《本草备要》曰:「芫花,苦温有毒,去水气痰癖。疗五水在五藏皮肤,胀满喘急,痛引胸胁,咳嗽瘴疟。」
  《药征》曰:「芫花,主逐水也,兼治咳及掣痛。」
  《本草备要》曰:「葶苈,辛苦大寒,属火,性急也。大能下气,行膀胱之水,肺中水气急者,非此不能除。破积聚症结、伏留热气,消肿,除痰,止嗽,定喘,通经利便。久服令人虚。」
  《药征》曰:「葶苈,主治水病也,兼治肺痈、结胸。用葶苈之证,浮肿清涕,咳逆喘鸣者也。」
  大陷胸汤之注释
  太阳病,脉浮而动数,浮则为风,数则为热,动则为痛,数则为虚。头痛发热,微盗汗出,而反恶寒者,表未解也。医反下之,动数变迟,膈内拒痛,胃中空虚;客气动膈,短气躁烦,心中懊憹;阳气内陷,心下因硬,则为结胸,大陷胸汤主之。若不结胸,但头汗出,余处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身必发黄也,茵陈蒿汤主之。(《伤寒论》)
  【注】
  自首句至「表未解也」一段,文意可以「头痛发热」至「表未解也」数句,接「太阳病,脉浮而动数」之下观之,又此证如下说。
  成氏曰:「动数,皆阳脉也,当责其邪在表。」
  钱氏曰:「表未解者,乃桂枝汤证也。」
  若系桂枝汤证,则「表未解」之下,宜有桂枝汤字句,即假定可解者。自「浮则为风」至「数则为虚」之数句,虽释「脉浮而动数」之一句,但为王叔和之注文掺入之说为多,则宜以省略为佳。故全体之意云:「太阳病,脉浮而动数,头痛发热,微盗汗出,反恶寒者,表证未去,则当以桂枝汤发汗,不可下也。然若误下时,仲景曰:『病发于阳而下之,则因热入而为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为痞,所以成结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因误下,表热内陷而至于成结胸者(此解在下),为欲示此结胸之证治。因「医反下之」以下之建论也,即医反下之(不可下而下,故云反也),动数变迟(表证动数之脉,因误下,表邪内陷,变为迟脉者,为病毒内实之应也),拒痛(拒者,反抗之意。拒痛者,因胸廓内之正气与内陷之邪气抗争而发为痛也),胃中空虚(谓因误下,损胃之正气也),客气动膈(客气者,邪气之意。故客气动膈者,内陷之邪气冲动胸内也),短气躁烦(短气者,呼吸短促之意。躁烦者,扰乱烦闷也),心中懊(解揭栀子豉汤条),阳气内陷(阳气者,客气之别称,即邪气在表之意。故阳气内陷者,因误下,在表之邪气,即表热内陷也),心下因硬者,则为结胸,大陷胸汤主之(因者,关系于前所举之事实也。故「心下因」之以下,举前事之关系,而心下部致硬者,称为结胸,当即以本方为主治也)。
  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硬者,大陷胸汤主之。(《伤寒论》)
  【注】
  本条论非因误下而为自然之结胸。伤寒经过六七日顷,为当发柴胡证之时期。则所谓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者,暗示由柴胡证而至于结胸也,并谓结胸之热实,即热证,且系实证也。而沉脉者,谓不病于外,而在于内之候。紧脉者,有水毒之征。故沉而紧云者,其结胸不仅由热毒,是指示水毒亦与有力焉。又心下痛者,心下部自有作痛也。石硬者,如石坚硬也。
  伤寒十余日,热结在里,复往来寒热者,与大柴胡汤。但结胸,无大热者,此为水结在胸胁也,但头微汗出者,大陷胸汤主之。(《伤寒论》)
  【注】
  伤寒经过十余日顷,为当发阳明证之时期,则虽云热结在里,若为阳明证时,理当但热不寒。兹为热结在里,而又往来寒热者,非纯阳明证,而为少阳阳明之合病也明矣,故云与大柴胡汤也。然反之,只为结胸而无大热,且无往来寒热,只由头部微出汗者,与纯热结证异,由水热二毒(前条云结胸热实,而本条云水结。由是观之,则结胸由于水热二毒也明矣),凝结于胸胁者,故以本方为主治也。
  丹波元坚曰:「结胸者何耶?因饮邪(求真按:『饮即水毒,邪即热毒也』)相结,盘踞于胸膛(求真按:『胸膛,胸廓也』),遂及于心下者,是也(《明理论》曰:『所谓结者,系结之结,若不能分解者也』)。」
  此说能释结胸,当深思之。
  太阳病,重发汗而复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晡所小有潮热,心胸发大烦,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者,大陷胸汤主之。(《伤寒论》)
  【注】
  太阳病,若发汗而解,则不可再发汗,又不可下之为法。然重发汗而复下之者,皆为误治,故加一「复」字,是暗示此意。虽与初条「表热内陷而作结胸者」一样,但于彼条误治仅一回,止为比较的轻证,而本条则由屡次之误治,故有重证之差耳。即于此五六日,便不通,舌干燥而渴,心部发大烦,至日没时现潮热者,不独心下部,且至下腹部,皆坚紧满而疼痛,且知觉极过敏,而为手指不能近之剧证也。
  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伤寒论》)
  【注】
  解详小柴胡汤条。
  大陷胸汤方
  大黄6.5克,芒硝4克,甘遂1.2克。
  上细锉。以水一合五勺,先煮大黄,取五勺。去滓,纳芒硝,溶后,纳甘遂末,搅和顿服之。
  先辈之论说治验
  柯琴《方论》曰:「大陷胸汤丸(求真按:『此即本方为丸方者也』),若比大承气汤,则更峻。治水肿及痢疾初起者甚有捷效,然必视其身体壮实者而施之。若平素虚弱或病后不任攻伐者,当虑有虚虚之祸。」
  求真按:「不特限于本方,总之甘遂剂若辨证不明则不可轻用。」
  《古方便览》曰:「胸高起或局背成佝偻状者,或腹内陷下而濡,引连于背,脚细软,羸瘦不能步行,手臂不遂者,此方颇佳。」
  求真按:「本方不背陷胸之名,能治胸廓前后高起,所以能治龟胸及压迫性脊髓麻痹。」
  《类聚方广义》本方条曰:「肩背强急,不能言语,忽然而死者,俗称早打肩。急以针放血,并与此方,以取峻泻,可回一生于九死中。」
  求真按:「余亦尝以本方用于此证而得奇效。」
  脚气冲心,心下石硬,胸中大烦,肩背强急,短气不得息者,或产后血晕,及小儿急惊风,胸满,心下石硬,咽喉痰潮,直视痉挛,胸动如奔马者,或真心痛,心下硬满,苦闷欲死者。以上诸证,若非治法神速,方剂峻快,则不能救治。宜用此方,是摧坚应变之兵也。惟能得其肯綮,执其枢机者,乃可用之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