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汉医学

  橘皮14.5克,枳实7克,生姜14.5克。
  上细锉。以水二合五勺,煎一合。去滓。一日分三回,冷或温服。
  先辈之论说
  东洞翁本方定义曰:「治胸痹,心下痞满,呕哕者。」
  《方机》本方主治曰:「胸中痞塞,逆满,短气者,呃逆不止者。」
  《腹证奇览》曰:「橘皮枳实生姜汤,《千金》论云:『治胸痹,胸中愊愊如满,噎塞习习如痒,喉中涩燥唾沫者。』其义,即胸满一倍,每食咽诘,常如蒙蒙而痒,喉中涩燥而唾沫。橘皮解胸中之气满,枳实破痞退痰,生姜开胃而暖冷,此方意也。」
  《类聚方广义》本方条曰:「《千金》为治胸痹,胸中愊愊如满,噎塞习习如痒,喉中涩燥吐沫。《诸病源候论》『噎塞』之下有『不利』二字。《脉经》曰:『实脉,大而长,微弦,应指愊愊然。』注:愊愊,坚实貌。又《外台》甘草泻心汤方后云:『兼治下痢不止,心中愊愊,坚而呕,肠中鸣者。』按:『愊愊,填塞之义。』」
  橘皮之医治效用
  《药征》曰:「橘皮,主治呃逆也,兼治胸痹停痰。」
  橘皮之治呃逆,虽如东洞翁说,但无此证而须用此药者不少,故难为定则。由余之经验,本药有镇咳、镇呕、镇痉、健胃诸作用,兼有作利尿药及解鱼毒之特能,观下说可知之。
  《本草纲目》曰
  黄橘皮
  【气味】苦、辛,温,无毒。
  【主治】胸中之瘕热、逆气。利水谷,…降气,通神。(《本经》)
  下气,止呕咳,治气冲胸中,吐逆霍乱,疗脾不能消谷,止泄,除膀胱留热停水,起淋,利小便,去寸白虫。(《别录》)
  清痰涎,治上气咳嗽,开胃。主气痢,破症瘕痃癖。(甄权)
  疗呕哕,反胃,嘈杂,时吐清水,痰痞,痎疟,大肠闷塞,妇人乳痈。入食料,解鱼腥毒。(时珍)
  【发明】
  杲曰:「橘皮,…为脾肺二经气分药。…一、能导胸中寒邪。二、破滞气。三、益脾胃。」
  颂曰:「橘皮能散,能泻,能温,能和。化痰治嗽,顺气理中,调脾快膈,通五淋,疗酒病,其效在诸药之上。」
  时珍曰:「橘皮,苦,能泻能燥,辛能散,温能和,其治百病,总是取其理气燥湿之效。同补药则补,同泻药则泻,同升药则升,同降药则降。脾乃元气之母,肺乃摄气之器,故橘皮为二经气分之药,但随所配而补泻升降也。张洁古云:『橘皮、枳壳,利其气而痰自下。』盖此义也。」
  《本草备要》曰:「青皮,辛苦而温,色青气烈,入肝胆气分,疏肝泻肺,破滞削坚,消痰散痞。治肝气郁积,胁痛多怒,久疟结癖,疝痛乳痈。最能发汗,有汗及气虚人禁用。」
  橘皮汤之注释
  干呕,哕,若手足厥者,橘皮汤主之。(《金匮要略》)
  【注】
  干呕者,有声无物也。哕者,呃逆也。若手足厥者,是干呕哕手足厥冷者之义。全文之意,谓干呕哕者及因干呕哕之甚而手足厥冷者,橘皮汤主治之也。
  橘皮汤方
  橘皮12克,生姜24克。
  煎法用法同前,下咽即愈。
  先辈之论说治验
  东洞翁本方定义曰:「治胸中痹而呕哕者。」
  《古方便览》曰:「一男子患热病,十日许,发呃逆不愈。一昼夜,已欲死。余与此方而治。」
  《方舆輗》本方条曰:「此证虽曰手足厥,实因气逆得之,非发于虚寒也。其手足厥者,气逆于胸膈,不行于四末之所致。故症状虽似危殆,但用此轻淡之药以行其气则愈矣。曾有一男子,于暑月患霍乱,吐泻虽已止,而干呕未除,兼有哕逆,甚至手足微厥,脉细欲绝。更医数人,殆皆附子理中汤及四逆加人参汤,或吴茱萸汤、参附、参姜之类,虽尽其术,未见寸效。余最后至,诊之,亦所少见,即作橘皮汤,令煮之,斟取澄清,冷热得中,使细细啜之。余亦整日留连病家,再四诊视,甚至药之服法,亦不使稍误时刻,因是得以安静,遂得救冶。此证若不使干呕微减,岂有生路哉,余以轻剂出之于死地者,因此一证存也。此案由少阴病下利不止,厥逆无脉,及干呕烦者,仲景不弃置之,而与白通加猪胆汁之诀而悟入。」
  求真按:「此证干呕哕,主证也。手足微厥及脉细欲绝,客证也。故用本方治其主证,则客证随而治矣。若于此时,被眩惑于剧烈之客证,而施治以樟脑等兴奋药之注射,不惟不能治病,反足以促其死。此余之所以排斥近时强心剂之一原因也。」
  橘皮竹茹汤之注释
  哕逆者,橘皮竹茹汤主之。(《金匮要略》)
  【注】
  哕逆者,由气逆而哕也。橘皮汤之哕,亦何莫不然。但其哕,以水毒上迫,而发哕为主,然后致成干呕,或手足厥也。反之,本方之哕,以气逆为主,水毒上迫为客也,故但为哕耳,尚未致成干呕及手足厥也。观二方中之橘皮、生姜之多少,可知矣。
  橘皮竹茹汤方
  橘皮19克,竹茹5克,大枣4.6克,生姜5克,甘草3克,人参0.6克。
  上细锉,以水三合,煎一合。去滓。一日分三回,冷或温服。
  求真按:「加用半夏7克以上,是本方与小半夏汤合方之意,所以有妙效。」
  先辈之论说治验
  《三因方》本方条曰:「治咳逆呕哕,胃中虚冷,每一哕,至于八九声相连,收气不回,至可惊人者。」
  求真按:「此证百日咳发作也。此发作有呃逆状者,本方或有效。虽然,云胃中虚冷者,非也。因本方是阳虚证,而非阴虚证也。」
  东洞翁本方定义曰:「治胸中痹而哕逆者。」
  《古方便览》曰:「一贾人七十余岁,患呃逆三十日,勺饮亦不能通于口,诸医治不愈。十七八日,东洞先生往诊。咽喉之肉脱,而吃吃之声已尽出,虽腹中有响,乃作橘皮竹茹汤,一帖重十二钱,与二剂而奏效。」
  《类聚方广义》本方条曰:「此方之药量与水率不甚相当,且他药之分量重,而人参之重仅一两,长沙方中,绝无如是者,疑有错误。又按朱肱《活人书》有半夏。」
  小儿吐乳,及百日咳,此方加半夏极效,并宜随腹证兼用紫圆或南吕丸。
  求真按:「依余之经验,百日咳宜小柴胡汤或小柴胡加石膏汤合用半夏厚朴汤者,为多数。需要本方者,比较的稀少也。」
  《勿误药室方函口诀》本方条曰:「此方主以橘皮之下气,兼竹茹之润降,故能主治气逆发哕者。又多用甘草者,手段也。若少量,则无效。」
  茯苓饮(苓朮枳橘姜参)之注释
  《外台》茯苓饮,治心胸中有停痰宿水,自吐出水后,心胸间虚,气满不能食,消痰气,令能食。(《金匮要略》)
  【注】
  心胸中者,胃中之意。气满不能食者,方食时,犹未摄食,胃部已生膨满之感而不能饮食之义也。
  茯苓饮方
  茯苓、人参、朮各7克,枳实5克,橘皮6克,生姜9.5克。
  煎法用法同前。(本方亦以加半夏为佳)。
  茯芩饮之腹证
  本方中以有人参,于腹证上则心下痞硬。有枳实,故上腹部当膨满。又以有茯苓、朮、橘皮、生姜,则认停水于胃内。有茯苓、朮,故尿利减少或频数。因有茯苓而心下悸动。有茯苓、人参、枳实、橘皮、生姜,故至于吐水。是以东洞翁于本方定义治心下痞硬而悸,小便不利,胸满自吐宿水者,则此腹证与仲景所论互考而可运用本方矣。
  先辈之论说治验
  《方机》本方主治曰:「胸中有痰饮,满而不能食者(南吕);吐出水,心下痞硬,小便不利者(紫圆);脚气,小便不利,心下悸,逆满而呕者(蕤宾或紫圆)。」
  《建殊录》曰:「一人年已九十余,生来不信医药,以为无益。至是大崇先生之术,谓家人曰:『余如有病,其所赖唯东洞耳。』后数年,患伤寒,心胸烦热,谵语妄言,小便不利,食不进者凡六日,家人乃召先生诊之。心胸烦满,四肢微肿,乃作茯苓饮使饮之,吐出水数升而愈。初,年六十,虽盛夏,重衣犹寒,以为衰老也,自病愈后,更服绮絺,无异少壮。由此观之,盖病也,非衰老也。」
  《成绩录》曰:「一妇人患胃反九年,医治不效。先生诊之,心下挛结,吐而不渴,食触于口,即不爽快,心胸间有痰饮也。即与茯苓饮,服数日而愈。」
  《类聚方广义》本方条曰:「治胃反吞酸嘈杂等,心下痞硬,小便不利,或心胸痛者。又治每朝恶心,吐苦酸水,或痰沫者,兼用南吕丸或陷胸丸等。」
  治老人常苦痰饮,心下痞满,饮食不消,易下利者。又治小儿乳食不化,吐下不止,及百日咳,心下痞满,咳逆甚者,均加半夏有特效。胁腹苦有癖块,或大便难者,兼用紫圆。
  《方伎杂志》曰:「一妇人患所谓疝积留饮痛者三四年,发则苦痛欲死,医治无效。饮食渐减,精力衰弱,仅不死耳。是时有美国名医来横滨,求治者户限为满,患者亦乘轿至横滨乞诊察。美医乃用种种器械诊察鼻耳胸腹各部,咸叹观止,以为日医不及也。诊毕云:『此证不治。』虽苦求之,亦不与药。病人大失所望,归而悒郁不食。经家人亲戚苦劝,始渐进食,并集议乞治于余。余诊之,羸瘦而无血色,心下痞硬,脊痛无度,时吐水饮,食物不进,夜不安眠,故昼郁郁,疲惫恶人。余思初不禁食,兼误医药所致,且面部四肢脱肉中现微肿,脉虽沉弱,想不必死之证。因与茯苓饮加半夏,每夜用消块丸八分。一月许,痞硬吐水稍减,胃纳稍佳。转与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兼用消块丸一钱。又一月余,诸患去,饮食如常。病人及家人均谢再造之恩,可笑也。」
  枳实薤白桂枝汤之注释
  胸痹,心中痞,留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枳实薤白桂枝汤主之,人参汤亦主之。(《金匮要略》)
  【注】
  《方舆輗》本方条曰:「此方治心中痞,气结而胸满,自胁下逆抢于心者。」
  《勿误药室方函口诀》本方条曰:「此方治胸痹抢逆之势甚,心中痞结者,虽为瓜蒌薤白白酒汤一类之药,但白酒汤主喘息胸痛,半夏汤主心痛彻背不得卧,此方主胁下逆抢心,其趣各异。…新崎国林能用之治心腹痛及噎嗝反胃云。」
  由此二说,本条之意可解矣。
  枳实薤白桂枝汤方
  枳实、厚朴各8.5克,薤白17克,桂枝2克,瓜蒌实4克。
  上细锉,以水三合,煎一合。去滓,一日分三回,冷或温服。
  先辈之论说治验
  东洞翁本方定义曰:「治胸痹胸腹满痛上逆者。」
  求真按:「由此腹证上立论,胸腹满,枳实厚朴之所治也。治疼痛,诸药协力之所致。主上逆则桂枝之力也。」
  《方机》本方主治曰:「心中痞,胸胁满,自胁下逆抢心者,胸满,心痛或背痛者(南吕或控涎丹),嗝噎胸痛者(控涎或紫圆)。」
  《险证百问》曰:「真膈噎者,师曰:『真膈噎云云,与枳实薤白桂枝汤,或瓜蒌薤白白酒汤,或茯苓饮,或小陷胸汤,并以紫圆攻之,间有得治者。其治者,必有一块物,由胸下于腹,初按胁下如半月状,尽下于腹则大如瓜,乃噎止不吐饮食矣。秽物下,则如瓜者减而全得愈。』」
  求真按:「此证恐因胃癌而愈着于邻接脏器,由药力使之剥离,故得愈矣。」
  《生生堂治验》曰:「一人患胸痛呕吐者已七年,变为嗝噎。师诊之,六脉细小,心下悸,有水声沥沥然,与枳实薤白桂枝汤,每时下赫赫圆三十丸。三日,所下痢皆色黑如漆,病势颇退。后十余日,心中懊,吐胶固黑痰后,所患方除。后经十余年之久,复发而死。」
  《类聚方广义》本方条曰:「世之所谓痰劳,咳嗽胸满而痛,或胁肋肩背挛痛,而吐黏痰,或唾血者,宜此方。当以胸满、胸背挛痛为目的,兼用南吕丸或姑洗丸。」
  薤白之医治效用
  《本草纲目》曰
  薤白
  【气味】辛苦温,无毒。
  【主治】除寒热,去水气,温中,散结气,作羹食利病人,诸疮,中风寒、水气,肿痛,捣涂之。(《别录》)
  煮食,耐寒,调中,补不足,止久痢冷泻,肥健人。(日华)
  治泄痢下重,能除下焦阳明之气滞(李杲、好古曰:「下重者气滞也,四逆散加此以泄气滞。」)。治少阴病之厥逆泄痢及胸痹刺痛,下气,散血,安胎。(时珍)
  补虚,解毒。(藏器)
  《本草备要》曰:「薤,辛苦温滑,调中,助阳,散血,生肌,泄下焦大肠之气滞。治泄痢下重,胸痹刺痛,肺气喘急,安胎利产,涂汤火伤。」
  《药征》曰:「薤白,主治心胸痛而喘息,咳唾也,兼治背痛,心中痞。」
  《方伎杂志》曰:「薤白,五月时采根之实,割为二而置于干。临用自小口切之,霉样气出。治痰饮、胸痹、肩背之痛等,洵圣药也。《类聚方》中用薤白诸方,其效可知矣。」
  由以上诸说,本药可谓为温性解凝药,主治心脏性喘息、心脏神经痛等,有特能。
  瓜蒌实之医治效用
  《本草纲目》曰
  瓜蒌实
  【气味】苦寒,无毒。
  【主治】胸痹,悦泽人面。(《别录》)
  润肺燥,降火,治咳嗽,涤痰结,利咽喉,止消渴,利大肠,消痈肿疮毒。(时珍)
  补虚劳口干,润心肺。治吐血,肠风泻血,赤白痢,手面皱。(《别录》)
  《本草备要》曰:「瓜蒌仁,甘补肺,寒润下,能消上焦之火,使痰气下降,为治嗽要药。又能荡涤胸中之郁热垢腻,生津利肠,通乳消肿。治结胸、胸痹,治一切之血证。泻者忌用。」
  《药征》曰:「瓜蒌实,主治胸痹也,兼治痰饮。」
  《方伎杂志》曰:「瓜蒌实,由东洞翁先生之试验,用土瓜实也。胸痹、痰饮、咳嗽,其效非瓜蒌仁所及。今药铺采鬻土瓜实者多,且仲景方称实,非谓仁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