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汉医学

  求真按:「此蓄脓证也,可用本方加薏苡仁,合用当归芍药散。」
  《类聚方广义》本方条曰:「治痢疾,累日下利不止,胸胁苦满,心下痞塞,腹中结实而痛,里急后重者。」
  求真按:「余亦当用本方治同证。」
  《橘窗书影》曰:「一人年十四,气宇闭塞,颜色青惨,身体羸瘦,医以为劳瘵。余诊之,任脉拘急,胸中有动悸,自左胁下延鸠尾烦闷。余以为癖疾所为,与四逆散加鳖甲、茯苓。数日,烦闷去,拘急解,气宇大开。但四肢无力,倦怠,因与《千金》茯苓汤,数旬痊愈。」
  求真按:「此证先宜四逆散、桂枝茯苓丸之合方,后用柴胡去半夏加瓜蒌汤,再加地黄、麦门冬为是。《千金》茯苓汤,后世方也,合茯苓、人参、柴胡、麦门冬、地黄、桂枝、芍药而成。故与柴胡去半夏加瓜蒌汤再加地黄、麦门冬者,大同小异也。」
  一人年年患脚气,惟今年不发,但心下痞塞,任脉拘急,郁闭而不堪职业。余与四逆散加吴茱萸、茯苓,数日,腹里大和。然饮食不美,元气颇馁,与柴芍六君子汤。元气不旺时,避免职业,恬然静养,遂不药而愈。
  求真按:「此证初起,宜用四逆散与当归芍药散之合方,终用小柴胡加橘皮汤与当归芍药散之合方。」
  一人患心下痞塞,任脉拘急,有动气,不得安眠,时时吐血。医与滋补之剂,无效。余诊曰:「非虚证也,肝火所为,宜和畅腹中,清凉肝火为治。」与四逆散加黄连、茯苓,兼用黄连解毒散,数旬,宿疾渐愈。
  求真按:「此证可用四逆散、桂枝茯苓丸之合方,兼用黄解丸也。」
  一女子脊骨六七椎之上,突起如覆杯,胸膈亦高张,气分因而郁塞,不能工作,腹里拘急,背觉强硬,伸屈不灵。余与四逆散加钩藤、羚羊角,兼用大陷胸丸,经过旬日,胸腹宽快。但气色不甚旺,益进前方,脊骨凹没,身体如故。
  求真按:「依余之经验,结核性之脊椎炎、股关节炎等证,因瘀血存在者甚多。故此病宜四逆散、桂枝茯苓丸之合方,兼用大陷胸丸治之。」
  枳朮汤之注释
  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盘,水饮所作,枳朮汤主之。(《金匮要略》)
  【注】
  《类聚方广义》本方条曰:「《难经.五十六难》曰:『肥气在左胁下,如覆杯。』可见『旋杯』为『覆杯』之误。且已云如盘,又云如覆杯者,言心下坚大如盘,其形状中高边低也。按之虽外坚,但内如无物,故曰如覆杯,是水饮所作也。此条及木防己汤之痞坚、十枣汤之痞硬满、甘遂半夏汤之坚满、大陷胸汤之石硬,其形状虽不同,然均属于水饮,但因缓急剧易及兼证之各异,故不仅主方不同也。又按五十六难之『如覆大盘』,疑为『大如覆盘』之误。」
  本条由此说虽可解,但由余之实验,是述肝脾二脏中之一种肿大,连及于心下之证治也。是以本方单用于此证者颇少,而与大小柴胡汤合用之处较多也。
  枳朮汤方
  枳实25克,朮7克。
  上细锉,以水二合,煎成一合。去滓,一日分三回,温或冷服。腹中奂,即当散也。
  先辈之论说
  《千金月令》曰:「主结气方。」
  白朮、枳壳(炒)各等分。
  捣筛,蜜丸,如梧桐子大,空腹时,以饮送下二十五丸。
  治隔气,心胸间痛方。
  前方加神曲,各一两为散,不计时候,以热酒调下一钱。
  《脾胃论》曰:「枳朮丸(求真按:『此即本方之丸方也』),宽痞,消食,强胃。」
  《保命集》曰:「束胎丸(求真按:「此亦本方之丸方也」),宜于妊娠八九月。」
  《医统》曰:「枳朮汤,治产后浮肿之属气者。」
  求真按:「随病名拟方者,皆非也,不可从之。」
  东洞翁本方定义曰:「治心下坚满,小便不利者。」
  求真按:「前述鄙见。据此说,可以想见本方之治腹水作用矣。」
  《丛桂亭医事小言》曰:「又心下有大结块,如盘,如覆杯,水饮所作也,此为仲景之所论者。凡酒客恶酒,并忌闻酒气之后,其心下必成如是之症状,此因酒病所致。初起用中正汤等即可治矣。已成水肿,则死。若用枳朮汤与甘遂丸一下,而治如大柴胡或柴胡加芒硝之腹证多者,可十全三四。」
  求真按:「是述肝脏硬变证之证治。但与甘遂丸或单用枳朮汤,均属下策。宜本方合用小大柴胡汤及柴胡加芒硝汤等,或兼用甘遂半夏汤为是。」
  枳实芍药散之注释
  产后腹痛,烦满不得卧,枳实芍药散主之。(《金匮要略》)
  【注】
  曰产后腹痛,暗示疼痛在下腹部也。烦满不得卧者,其烦闷因于腹部膨满,由此腹满与疼痛,而不得横卧之意。然仲景列本方于《妇人产后病门》之关系上论之,则不独止于下腹痛。若有胸痛,或心下痛,或痈脓等,在于下列之腹证者,则可用之。
  师曰:「产后腹痛,法当以枳实芍药散。假令不愈者,此为腹中有瘀血着脐下,宜下瘀血汤主之。亦主经水不利。」(《金匮要略》)
  【注】
  只称产妇腹痛,恐于腹痛之下,省略「烦满不得卧」五字。因本方非产妇腹痛之特效药,乃其主治兼烦满者耳。
  枳实芍药散方
  枳实、芍药各等分。
  上二味,杵为散,服方寸匕,日三服。并主痈脓,以麦粥下之。
  求真按:「本方服法,宜作散剂,但现在不用麦粥,改为如下之煎剂为常。」
  枳实、芍药各6克。
  上细锉,以水二合五勺,煎成一合。去滓,一日分三回,温或冷服。
  枳实芍药散之腹证
  本方之腹证,包含本方及大柴胡汤、四逆散等,尤其类似于四逆散之腹证,但以无胸胁苦满为别。
  先辈之论说
  东洞翁本方定义曰:「治腹满拘挛,或痛者。」
  《险证百问》曰:「半产后,腹痛,呕吐,发热,下利,不食,或吐下蛔虫,舌正赤色者。师曰:『半产后腹痛』云云,枳实芍药散可也。呕吐止,则与当归建中汤。有蛔虫者,可与鹧鸪菜汤。」
  求真按:「据此,本方似有镇呕作用,但未知其然否。」
  排脓散之补遗
  疮痈肠痈浸淫病之脉证并治法曰(《金匮要略》)
  问曰:「寸口脉微浮而涩,法当亡血,若汗出。设不汗者云何?」 师曰:「若身有疮,被刀斧所伤,亡血故也,此名金疮。无脓者,王不留行散主之。有脓者,排脓散主之。排脓汤亦主之。」
  排脓散方
  枳实十六枚,芍药六分,桔梗二分。
  上三味,杵为散。取鸡子黄一枚,以药散与鸡黄相等,揉和令相得,饮和服之,日一服。
  求真按:「仲景称脉证并治云云,是有治方而无脉证者,恐系后世亡佚。然东洞翁本方定义曰:『治疮家胸腹拘满,或吐黏痰,或便脓血,又有疮痈而胸腹拘满者主之。』此为不可易之确论,则本方可随之运用矣。但现今用之者,改为如下之煎剂,而不用卵黄耳。」
  枳实、芍药各5克,桔梗2克。
  煎法用法同前。
  排脓散之腹证
  本方不过加微量之桔梗于枳实芍药散中,则于腹证上亦不能分彼此,但因有桔梗之参加,则治痈脓作用更为有力,而且有祛痰作用为异耳。
  先辈之论说治验
  《医通》曰:「排脓散,治内痈,由脓便而出。」
  《方机》本方条曰:「疮痈痛,欲溃脓者(梅肉)。」
  《险证百问》曰:「青州云:『有眼下鼻旁之一处肿起者,初起头痛,肿处亦微痛,色全不变。久不愈,其肿渐大,痛渐增,遂溃脓而死。又有一证,其初为上齿之一处疼痛,拔其齿视之,有小孔甚深,但不觉痛。师曰:“眼下鼻旁之一处肿起”云云。以排脓散,兼用伯州散,时时以梅肉散攻之,间有得效者。』」
  《成绩录》曰:「一人便脓血已五年,来浪华从医治,三年。一门人,虽与桂枝加朮附汤及七宝丸,无效。遂请先生诊之。腹满挛急,小腹硬,而底有硬物,重按之,则痛。乃与排脓散,受剂而去。未几来谢曰:『宿疴尽除矣。』」
  《类聚方广义》本方条曰:「东洞先生以本方合排脓汤,名排脓散及汤,治诸疮痈。随各症状而兼用应钟、再造、伯州、七宝等。骨槽风,脓溃后,不收口者,必因毒之根蒂着于齿根,故不拔去其齿,决不能全治。须先拔去其齿,而后可与此方,必有效也。当兼用伯州散,时以梅肉散下之。产后恶露壅滞,发为小腹痈,臀痈等,腹部拘挛而痛,大便泄利,心下痞塞,不欲饮食,而有呕、有咳者,亦宜此方,兼用伯州散。咽喉结毒,腐烂疼痛,颈项生结核者,宜兼用鼹鼠丸。用鼹鼠丸者,则咽喉更加腐烂,而后渐渐平复,结核亦随而消却。」
  求真按:「用伯州散颇佳,无特用鼹鼠丸之必要。」
  《勿误药室方函口诀》本方条曰:「此方排挞诸疮疡为最有效,其妙处在桔梗合枳实。局方之人参败毒散,连用枳壳、桔梗,亦此方意。用枳实于发散,用当归于下气者,为古本草之说。又此方活用于煎汤时,宜与排脓汤合方。」
  求真按:「本方有可合排脓汤,有不可合排脓汤,于通常不能一定。」
  桂枝生姜枳实汤之注释
  心中痞,诸逆,心悬痛,桂枝生姜枳实汤主之。(《金匮要略》)
  【注】
  胸痹者,心脏部有异常感觉病证之总称。心中痞者,谓心脏部有闭塞之自觉也。诸逆者,云气逆、呕逆、吐逆、哕逆等证也。
  所谓心悬痛者,《类聚方广义》曰:「按《素问‧玉机真藏论》曰:『心悬如病饥。』《王注》曰:『心中虚,如病饥。』《至真要大论》曰:『饥而不欲食云云,心如悬。』《灵枢‧经脉篇》曰:『如心悬,如病饥。』师傅篇曰:『胃中热,则消谷,令人悬心善饥。』此证有痛者,即心悬痛也。《伤寒杂病辨证》曰:『盖心痛有结痛、悬痛之异,心中支结而痛时,此谓结痛。若弦引他处而痛时,此为悬痛。悬与弦通,悬癖,古或作弦癖。』巢源云:『癖气在胁肋间,觉有弦起,则咳唾引胁下而悬痛,此谓悬癖之所以也。悬痛,以弦痛而可征。』如上云云,则本条当即述狭心证之证治者也。」
  桂枝生姜枳实汤方
  桂枝、生姜各9克,枳实15克。
  上细锉,以水二合,煎一合。去滓,一日分三回,冷或温服。
  先辈之论说治验
  东洞翁本方定义曰:「治胸满上冲,或呕者。」
  又曰:「按,当有呕证。又按,『痞』之下,脱落『满』字乎。」
  《方机》本方主治曰:「逆满,吐水,不受水药者(消块,或南吕)。」
  《成绩录》曰:「一妇人患吐水,水升胸间,漫漫有声,遂致吐水。每发于日晡,至初更乃已。诸医与大小柴胡汤及小半夏汤之类无效。先生诊之,用桂枝枳实生姜汤,痊愈。」
  一人求治曰:「吾疾常起于薄暮,逮初更而止。初起有声于横骨之下边,渐升而至于心下,此时胸痛,大吐水,吐后即如平日,他无所苦。丸药交治,五旬不瘥。先生诊之,与桂枝枳实生姜汤,三服,病顿除。」
  一男子患吐水数十日,羸瘦日加。其证,至黄昏,每于脐旁有水声,扬腾上迫,心下满痛,吐水数升。至初更必止,饮食如故。先生投桂枝枳实生姜汤,其夜水虽上行,然已不吐。翌夜,诸证尽退,五六日,痊愈。
  求真按:「南涯氏以本方用于吐水证,仲景所论之活用也。」
  《杂病辨要》曰:「心之包络,挟寒饮微痛者,名曰心痛。心中痞,诸逆心悬痛者,桂枝生姜枳实汤主之。」
  求真按:「余于狭心证,用大柴胡汤、桃核承气汤合方,屡奏奇效,是因方中包含本方故也。观下图自明。」
  大柴胡汤 桃核承气汤
  柴胡 黄芩 大枣 芍药 半夏 枳实 生姜 桂枝 桃仁 大黄 甘草 芒硝
   桂枝生姜枳实汤
  茯苓杏仁甘草汤之注释
  胸痹,胸中气塞,短气,茯苓杏仁甘草汤主之,橘枳姜汤亦主之。(《金匮要略》)
  【注】
  胸痹者,由《金匮》「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云云」之说,虽不难推测此病位于胸膈之内,但尚未尽明了。由经几多之苦心与经验,得知不外于心脏病之谓,即喘息咳唾者,心脏性喘息也。胸背痛者,为绞心证。短气(呼吸息迫)者,心脏性呼吸困难也。气塞者,如胸内被填塞,呼吸如被抑制之自觉证,此亦为一种之心脏性呼吸困难也。然此二方证与瓜蒌薤白白酒汤证等(详下)不同。因喘息咳唾,胸背痛,不过为其客证,而「气塞、短气」为主证,故仲景特加此四字,标明于胸痹之下。而仲景曰「茯苓杏仁甘草汤主之,橘枳姜汤亦主之者」,意盖欲示主治胸痹气塞短气之作用相似而非全相等也。依余之经验,二方虽皆主治气塞短气,但茯苓杏仁甘草汤,以短气为主证而以气塞为客证;橘枳姜汤,以气塞为主证而以短气为客证也。
  茯苓杏仁甘草汤方
  茯苓18克,杏仁12克,甘草6克。
  上细锉,以水二合,煎一合。去滓,一日分三回,冷或温服。
  先辈之论说治验
  《方机》本方主治曰:「短气息迫,或喘急(紫圆)者(酒客最多此病,以此汤,有大效)。」
  求真按:「依余之经验,本方证以老人为最多。」
  《成绩录》曰:「一男子,短气息迫,喘而不得卧,面色青,胸中悸,脉沉微。先生与茯苓杏仁甘草汤,三帖,小便快利,诸证痊愈。」
  橘皮枳实生姜汤之注释
  胸痹,胸中气塞,短气,茯苓杏仁甘草汤主之,橘枳姜汤亦主之。(《金匮要略》)
  橘皮枳实生姜汤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