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汉医学

  《橘窗书影》曰:「一妇人临产破浆后,振寒,腰痛如折,不能分娩。前医与破血剂,余诊曰:『脉浮数而肌热,恐系外感,与麻黄汤加附子,温覆使发汗。』须臾,腰痛稍宽而发阵缩。余谓产期将至,使坐草,俄产一女。」
  《舒氏女科要诀》曰:「偶医一产妇,发动六日,儿已出胞,头已向下,而竟不产。医用催生诸方,又用催生之灵符,又求灵神炉丹,俱无效。延予视之,其身壮热,无汗,头、项、腰、背强痛,此寒伤太阳之营也,法主麻黄汤。作一大剂投之,使温覆,少顷,得汗,热退身安,乃索食,食迄,豁然而生。此治其病而产自顺,上工之法也。」
  求真按:「可见用内服药而使催生之妙。」
  麻黄之医治效用
  东洞翁曰:「麻黄主治喘咳水气,兼治恶风,恶寒,无汗,身疼,骨节疼痛,一身黄肿。」此说虽不无理,然以本药无应用上之定则为难耳。喘咳水气,原因颇多,则随其异以主治之,故药物亦不得不异也,因而本药不宜泛称主治喘咳水气也。然麻黄主治喘咳水气,在《本草纲目》麻黄发明条下,李时珍曰:「然风寒之邪皆由皮毛而入。皮毛者,肺之合也。肺主卫气,包罗一身,天之象也。是证虽属乎太阳,而肺实受邪气,其证时兼面赤、怫郁、咳嗽、有痰喘而胸满诸证,非肺病乎?盖皮毛外闭则邪热内攻,而肺气膹郁,故用麻黄甘草云。」
  又按丹波氏所著《金匮要略述义》之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篇,于本篇中用麻黄者四方,宜作二义观。注家皆谓其证为内饮挟外邪,故用麻黄发其表,是一义也。今验肺胀证多是因宿饮时令而触发者,不必具表候,则用麻黄适取发泄肺中之郁饮,亦犹麻杏甘石汤之意,是一义也。故不可拘泥于一说之下也。
  如上所述,本药之效用不问外因或内因等,苟因表闭,即皮肤排泄机能障碍所成之喘咳水气,即能奏效也。若由其它原因者则无关系矣。今补足二氏之说,以现代之解析如下。
  凡皮肤与肺脏,俱为气体毒及水毒之排泄机关。不论何种疾病,若皮肤机能被障碍,或被停止时,则肺脏不得不代偿此机能,必要上使气体及水毒之排泄旺盛。然此代偿作用自有限度,故其结果为肺部蓄积此等毒物,其征候发为呼吸困难及喘咳,于此时能用本药,则其峻烈之发表作用使气体及水毒自汗腺排出,则皮肤机能复旧而肺脏之代偿作用之任务解除,则喘咳水气而自消失矣。故麻黄者,因表闭,即皮肤排泄障碍或停止,发为喘咳水气为主目的,其它症状为副目的而用之,否则徒有害而无效也。
  然则本药有用于无喘咳水气之候之头痛、身疼、腰痛、骨节疼痛者,又何也?盖因此等证用本药之理亦与喘咳水气无异。此时之气体及水毒,如其情形不过不迫于呼吸器而有侵入头部,或腰部,或关节等之差耳。
  由余之经验,假令虽不闻喘咳水气之音响,然听诊胸部认为干性啰音,则即为本药证而无误。何也?是不外为喘咳水气之轻微或潜伏者耳。
  《本草备要》曰:「麻黄,辛苦而温,…为肺家之专药。发汗解肌,去营中之寒邪、卫中之风热,调血脉,通九窍,开毛孔,治中风,伤寒,头痛,咳逆上气(风寒郁于肺经。《经》曰:『诸气膹郁,皆属于肺。』),痰哮气喘,赤黑斑毒,毒风疹痹,皮肉不仁,目赤肿痛,水肿风肿。若过剂则有汗多亡阳之患。」
  杏仁之医治效用
  《本草备要》曰:「杏仁,辛苦甘温而利,泻肺,解肌(能发汗),除风,散寒,降气,行痰,润燥,消积,利胸膈之气滞,通大肠之气秘。治时行头痛,上焦风燥,咳逆上气,烦热喘息。有小毒,能杀虫,治疮、猘狗毒、锡毒。肺虚而咳者禁用。」
  《药征》曰:「杏仁,主治胸间之停水,故治喘咳而兼治短气、结胸、心痛及形体浮肿。」
  杏仁与麻黄同为治喘而有其别。胸满不用麻黄,身疼不用杏仁。其二物同用者,以有胸满、身疼二证也。
  《气血水药征》曰:「以上诸证为水滞气不畅之候,而杏仁终不得逐水。故表有水者,合麻黄以逐之;水在里则合茯苓,或葶苈,或巴豆以逐之。」
  《观证辨疑》曰:「喘者,水在咽中而气不行之证也。」
  麻黄汤、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上为表水逆于咽中所致,以杏仁主之。曰身疼,曰恶风无汗,曰发汗,曰太阳病下之后等证,是皆表水逆于咽中之证也。
  小青龙汤、小青龙加石膏汤、越婢加半夏汤:
  上为里水迫于咽中所致,以半夏主之。曰心下有水气,曰干呕,曰或渴或不渴,曰目如脱状,是皆里水之证也。半夏之所治者,咳而喘;杏仁之所治者,喘而不咳,此其别也。
  《和汉药物学》曰
  杏仁
  【成分】主成分为脂肪油,即杏仁油,含百分之五十分以上。
  【应用】为镇咳祛痰药,应用于支气管炎及喘息等。
  《药物学》曰:「氰酸(藏化水素)为极有毒之气体也,植物界中多作糖原质而存在。例如由苦扁桃中之糖原质由同时存在之果乳,加水分解,发生氰酸、葡萄糖及挥发苦扁桃油。杏、桃、樱实之核中亦含有同一或类似之糖原质及果乳,故加水捣碎时,亦发生氰酸。氰酸为原形质毒,夺一切动植物之生活机。于高等动物抑遏细胞之酸化作用,故内呼吸及新陈代谢作用缓慢或被制止,因而血液虽流通组织之毛细管,而不被静脉血化,仍作鲜红色,是细胞内发酵素麻痹故也。不仅细胞内发酵素有胶样金属等,触媒作用亦由氰酸而麻痹,即一般有制腐制酵作用,于局所麻痹,于知觉神经末端、皮肤,亦引起钝麻。」
  总观以上诸说,则杏仁无独力治水毒之能。水毒在表时,须藉麻黄之协力;在里时,须俟茯苓、葶苈、甘逐、巴豆等之力,始有治喘咳或逐水作用,而以治喘作用为主,镇咳作用为客也。又本药有缓下作用,则宜于实证而不宜于虚证,为其含有脂肪油故也。又此药有镇痛作用,因有麻痹知觉神经末端之性,又含有制腐制酵作用,故有治下等动物性及细菌性疾病之可能性可知。
  麻黄加朮汤之注释
  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朮汤发其汗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金匮要略》)
  【注】
  《杂病辨要》曰:「所谓湿者,乃雨湿气、雾露气、卑湿气及山岚瘴气之郁蒸而为淫邪者也。盖六淫之气中于人躯,惟此气濡滞,故渐侵入关节,为痛,为痹,于是有风湿、湿痹之别。关节疼痛而烦者,名曰湿痹。其病在表,宜发汗,此麻黄加朮汤之所宜也。」由此说可解本条。
  由余之经验,本方证颇少,而葛根加朮、薏苡仁汤证反多也。
  麻黄加朮汤方
  麻黄、杏仁各9克,桂枝6克,甘草3克,朮21克。
  煎法用法同前。
  先辈之论说
  东洞翁本方定义曰:「治麻黄汤证之小便不利者。」
  《类聚方广义》本方条曰:「治麻黄汤证一身浮肿,小便不利者,随证加附子。」
  妇人禀性薄弱,妊娠每因水肿坠胎者,其人用越婢加朮汤及木防己汤等即有坠胎者,宜此方,又合葵子茯苓散亦良。
  山行冒瘴雾,或入屈穴中,或于居室浴所,诸湿气、热气郁阏之处晕倒气绝者,俱使连服大剂即苏。
  求真按:「本方可知于碳酸气中毒,有吸入酸素以上之妙效。」
  《勿误药室方函口诀》本方条曰:「此方为风湿初期发表之药也,历节初期亦可以此方发之。此证脉虽浮缓,然以身体烦疼为目的。若最重者,宜越婢加朮汤。」
  甘草麻黄汤之注释
  里水,越婢加朮汤主之,甘草麻黄汤亦主之。(《金匮要略》)
  【注】
  南涯氏曰:「麻黄汤治表水,不治里水;柴胡汤治里水,不治表水。」
  《类聚方广义》本方条曰:「按『里水』疑『皮水』之误。《外台》作『皮水,一身面目悉肿』。」
  据此二说观之,则里水即皮水之误也明矣。而仲景云越婢加朮汤主之,甘草麻黄汤亦主之者,二方非治同证之意也。但治皮水一点,为二方同一之义耳。本方宜随下说而运用之。
  东洞翁曰:「甘草麻黄汤治喘急息迫,或自汗,或无汗者。」
  求真按:「治水病而肿胀,或喘,或自汗出,或无汗者。」
  南涯氏注《金匮要略》防己茯苓汤条曰:「此证…故四肢先肿而身不肿,与麻黄证异。麻黄证者,身肿而及于四肢也。」
  又防己黄耆汤条曰:「凡防己所治者为虚肿,而自下起也。麻黄所治者为实肿,而自上起也。」
  《类聚方广义》本方条曰:「《千金方》云:『有人患气急,积久不瘥,遂成水肿,如此者众。诸皮中之浮水,致面目身体,自腰以上肿者,皆可以此汤发汗之。』」
  《金匮‧水气病篇》云:「中皮水,其脉浮,外证浮肿,按之没指,不恶风,其腹如鼓,不渴,当发其汗。」
  按此证亦宜甘草麻黄汤。
  求真按:「麻黄本以无汗为目的,而诸家兹云有自汗者,乃因此自汗与桂枝汤证之自然自汗者不同。因汗不出,病毒无由发泄,郁积之极,幸开一条血路,而现自汗也。如桂枝汤证其量不多,且不稀薄也。」
  甘草麻黄汤方
  甘草12克,麻黄24克。
  上锉细,以水二合,煎一合。去滓,一日分三回温服。
  先辈之论说治验
  《方舆輗》曰:「按《金匮‧水气病篇》中有甘草麻黄汤一方,此虽亦用于里水,然亦属可疑。《金鉴》云:『“里”字当是“皮”字,岂有里水而用麻黄之理乎。』」
  一男子六十余岁,患上证。余诊之,即与甘草麻黄汤服之,一夜汗出,烦闷而死。后阅《济生方》有云:「有患气促,积久不瘥,遂成水肿者,服之有效。但此药发表,于老人、虚人不可轻用。」余当弱冠,方脉未妥,逮读《济生》而大悔前非。
  《橘窗书影》曰:「一人患久年哮喘,感触风寒,则必发作,不能动摇。余谕之曰:『积年沉疴,非一朝药石所能除,但可先驱其风寒,以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及小青龙汤发表之,表证解,则与麻黄甘草汤。』服二三帖,喘息忽平,行动复常,得以出事。其人大喜,每自效此法而调药有效,经年后,外感稍触,喘息亦大减云。余多年苦思治哮喘,得二法:触觞风寒者主发汗,如森村氏法,为第一法。由寒冷澼饮者,与《外台》柴胡鳖甲汤及延年半夏汤等,驱除其解饮后,以苓桂朮甘汤加没食子(《华冈经验方》),使散服,则喘气大收,是第二法也。」
  求真按:「仲景之治法,万病俱随证处方,故喘息之治法亦无一定。浅田氏处方之适宜处,虽不能谓为全无。然由余之经验,诱发于感冒者,以葛根汤、大柴胡汤、桃核承气汤之合方证为最多。葛根汤、桂枝茯苓丸合方或葛根汤、桂枝茯苓丸、大黄牡丹皮汤合方之证次之。麻黄汤、甘草麻黄汤、小青龙汤证等则较少也。又不关于感冒而发作者,大概为大柴胡汤、桃核承气汤之合方,或大柴胡汤、桃核承气汤、大黄牡丹皮汤之合方,殆有百发百中之效,似觉无柴胡鳖甲汤、延年半夏汤之必要。浅田氏为学识渊博、经验丰富之名医也,余亦多从其所学。然从来古方后世折衷家,每有对于古方活用上往往有不彻底之短,此氏所以用如柴胡鳖甲汤、延年半夏汤之愚方乎?」
  麻黄附子甘草汤之注释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以二三日无里证,故微发汗也。(《伤寒论》)
  【注】
  少阴病者,谓脉微细,但欲寐,且有恶寒、蜷卧、小便清利等证。里证者,与阳证之里证,即阳明证全异。阴证之里证,谓有吐利清谷等之候。本条与次条之麻黄附子细辛汤条均论阴证兼表证之治法,即禀赋薄弱或后天有缺陷者,若患中风或伤寒时不如强壮者之呈太阳、少阳、阳明证,而直发为少阴之症状。初期二三日间,无阴证之里证,即吐利清谷之症状,而现阴证之表证,即微发热、恶寒等之证候,故于发表药之麻黄中加入治阴证药之附子或附子、细辛,如本方或麻黄附子细辛汤,用之以微发汗而治其表证也。所谓微发其汗者,因阴证宜禁汗吐下,然今有表证,故不得已而发表,是发汗不宜令其过度之意也。
  水之为病,其脉沉小,属少阴。浮者为风,无水;虚胀者,为气。水,发其汗即已。脉沉者,宜麻黄附子甘草汤。浮者,宜杏子汤。(《金匮要略》)
  【注】
  《类聚方广义》本方条曰:「《金鉴》云:『“气水”之“气”字,当为“风”字。』若无水虚胀者,为风水,发其汗即已。按风水脉沉者,宜此方汗之,当参看防己黄耆汤条。又按《金匮小注》未见杏子汤,恐是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子炳以为未妥,谓为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试于事实,子炳为优。」
  东洞翁本方定义曰:「治甘草麻黄汤证之恶寒或身微痛者。」
  由此二说,可知本条之意矣。
  麻黄附子甘草汤方
  麻黄、甘草各14.5克,附子7克。
  上细锉,以水二合五勺,煎成一合。去滓,一日分三回温服。
  麻黄附子细辛汤之注释
  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伤寒论》)
  【注】
  少阴病始得之者,初病脉微细而有欲寐之情况,开始即病阴证之谓也。少阴病普通不发热,今反发热。又阳证之发热,脉必浮,今亦反之发热而脉沉。是证与脉反于常规,故云反也。
  麻黄附子细辛汤方
  麻黄、细辛各14.5克,附子7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