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皇汉医学
皇汉医学
茵陈蒿8克,五苓散4克。
煎法用法同前。
先辈之治验
《医方口诀集》曰:「有一人,五月间乘梅雨往返于大阪,自觉身体微热,四肢倦怠。一医作风湿用药,则恶食甚,一医作伤寒治,则发热甚。医治经月,前证愈甚,至寓求治。诊之脉沉,问曰:『渴乎?』曰:『渴。』『小便利乎?』曰:『不利而色黄。』予曰:『《金匮》有曰:“脉沉,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当发黄。”又曰:“黄疸病,茵陈五苓散主之。”因日晚不及为末,唯作汤药服之,一帖而食进,五帖而热退,十帖而病如失,后用调理而安。」
求真按:「如据此治验观之,则本方证必非无热者,则前记浅田氏之说,似不可尽信也。」
猪苓汤之注释
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若发汗则躁,心愦愦,反谵语。若加烧针,必怵惕烦躁不得眠。若下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憹,舌上苔者,栀子豉汤主之。若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伤寒论》)
【注】
本条虽论白虎汤及大承气汤、栀子豉汤、白虎加人参汤、猪苓汤等之五证及其鉴别法,兹止说白虎加人参汤证与猪苓汤证之区别于下。
本方证与白虎加人参汤证于渴欲饮水一点俱相等,然彼因热毒之故,体液消耗,内外俱枯,故必有口舌干燥,烦渴引饮之状,而无小便不利之候,而本方证以水毒蓄积为主证,热毒不过为客证,故无口舌干燥,虽渴欲饮水,然无烦渴引饮之状,小便必不利,以之不难分别之。且彼证之脉常洪大或滑大,本方证之脉必浮,以此又可得而区别之。
阳明病,汗出多而渴者,不可与猪苓汤,以汗多胃中燥,猪苓汤复利其小便故也。(《伤寒论》)
【注】
阳明病,汗出多而渴者,为白虎加人参汤证,故本条亦如上条,所以示二方证之鉴别法也。即阳明病之烦渴,因高热持久,体液涸竭,故可与白虎加人参汤,以滋润枯燥之组织。若误以有夺取水分作用之本方,则体液益夺,反而增恶,故有不可与之之诫。
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猪苓汤主之。(《伤寒论》)
【注】
所谓少阴病者,脉微细,但欲寐,且下痢也。然本方证亦有下痢,且心烦不得眠,类似于阴病之但欲寐,故仲景假以本方证为少阴病,本方列于少阴篇。然其实本方证非阴病,而为阳病,则本方亦非热剂而为冷剂也。本条不举小便不利,是因已述于前,故略之。其下利与呕,俱由小便不利所致也。又渴者为有湿热,而心烦不眠亦由湿热侵入头脑也。
东洞翁本方定义云:「治小便不利或淋沥,渴欲饮水者。」又云:「小便淋沥,便脓血者(便,小便也)。」
求真按:「上说能补仲景之不足,故余亦从,以本方用于膀胱尿道疾患,尤于淋病有奇效也。」
猪苓汤方
猪苓、茯苓、阿胶、滑石、泽泻各7克。
上锉细,以水二合,煎成一合。去滓,一日分三回,温或冷服。
猪苓加甘草汤方
猪苓汤中加甘草7克。煎法用法同前。
【主治】治猪苓汤证有剧痛者。
猪苓加大黄汤方
猪苓汤中加大黄3克。煎法用法同前。
【主治】治猪苓汤证而宜下者。
此二方为和田东郭之创方也。
猪苓加薏苡仁汤方
猪苓汤中加薏苡仁10克。
【主治】治猪苓汤证而排脓不止者。
此方余所始创也。
先辈之论说治验
《古方便览》本方条曰:「一男子患血淋二三年,一日血大出,痛不可忍,目眩不知人事。余即与此方,渐渐收效而不再发。」
《尊水琐言》曰:「满身洪肿,以手按其肿,颇有力,放手即复胀,然气息如平常者,是猪苓汤证也。又一种肿势如前,腰以下虽满肿,臂、肩、胸、背无恙,呼吸如平常者,是亦可用猪苓汤,不必问其渴之有无也。」
《东郭医谈》曰:「一男子下血,大、小便不通,腹满欲死,医与四物汤加山栀、黄柏之方,腹满仍甚。…余以猪苓汤加大黄,小便渐次通快。」
求真按:「此下血未明言为肠出血,抑系血尿,恐为前者。」
《青州治验录》曰:「师曰:『前有若山某患淋疾者乞治,诊得茎中有赘肉如纫,小便淋沥如丝,疼痛甚,故如图作具入尿道口,以取其赘肉。去毕,小便出如泷,而后入青蛇或后冲纫(青蛇、后冲者为膏药之名,青蛇纫、后冲纫者,涂膏药于纫也),并以猪苓加将主治之,不日痊愈。』」
求真按:「大黄之别名为将军,故猪苓加将者,即猪苓加大黄汤也。」
《类聚方广义》本方条曰:「治淋病点滴不通,阴头肿痛,少腹膨胀而痛者。若茎中痛,出肿血者,兼用滑石矾甘散。」
孕妇七八月后,有阴户焮热肿痛,不能起卧,小便淋沥者,以三棱针轻轻刺肿处,放出瘀水后,再用此方,则肿痛立消,小便快利。若一身悉肿,发前证者,宜越婢加朮汤。
猪苓之医治效用
《本草纲目》曰
猪苓
【集解】猪苓…弘景曰:「是枫树苓,其皮黑色,肉白而实者佳。」…时珍曰:「猪苓亦是木之余气所结,如松之余气结茯苓之义,他木皆有,枫树为多耳。」
【气味】甘平,无毒。
【主治】解伤寒、瘟疫大热,发汗。主肿胀,满腹急痛。(甄权)
治渴除湿,心中懊。(元素)
泻膀胱。(好古)
开腠理,治淋肿、脚气、白浊、带下、妊娠子淋、胎肿、小便不利。(时珍)
【发明】
元素曰:「猪苓,淡渗大燥,亡津液。无湿证者勿服之。」
时珍曰:「猪苓淡渗,气升而又能降,故能开腠理,利小便,与茯苓同功,但入补药不如茯苓也。」
《药征》曰:「猪苓,主治渴而小便不利也。」
如上诸说,猪苓亦为一种之利尿药,其作用类似于茯苓、泽泻。所异者,本药解热止渴作用虽强,然治心悸亢进、肌肉痉挛则不如茯苓,治冒眩则不如泽泻,但解热利尿作用则较强而有力,此本药所以用于一般之实证也。
阿胶之医治效用
阿胶之止血作用,毋俟西医之所教,已于二千年前周知矣。然此止血作用限于因血液之凝固性减弱与血管壁弛纵致血液之渗透亢进而出血者可知。又本药为一种黏滑药,自其缓和包摄作用,缓解组织之紧缩,或包摄糜烂面等。其滋润性能医组织之枯燥,故由此等原因而发为疼痛、出血、排脓、尿量减少或频数、咳嗽等,亦为本药之主治也。
滑石之医治效用
《本草纲目》曰
【气味】甘寒,无毒。
【主治】身热,泄澼,女子乳难,癃闭。利小便,疗胃中积聚寒热,益精气。(《本经》)
通九窍六腑津液,去留结,止渴,令人利中。(《别录》)
燥湿,分水道,实大肠,化食毒,行积滞,逐凝血,解燥渴,补脾胃,降心火,偏主石淋为要药。(震亨)
【发明】
颂曰:「古方治淋沥,多单使滑石。…又主石淋。」
权曰:「疗五淋,主产难,…使胎滑易生,除烦热、心躁。」
好古曰:「滑能利窍,以通水道,为至燥之剂。猪苓汤用滑石、阿胶,同为滑剂,以利水道。」
《药征》曰:「滑石,主治小便不利,兼治渴也。」
据以上诸说观之,则本药于内用时亦与外用时同。其黏滑性能缓和包摄膀胱、尿道、肠管之炎性黏膜面,故能利尿或止泻,且其寒性同时有益于消炎的作用,故能助长此作用乎。颂、震亨二氏对滑石治结石说,以猪苓汤内有此药之能善治该证也。
牡蛎泽泻散之注释
大病差后,从腰以下有水气者,牡蛎泽泻散主之。(《伤寒论》)
【注】
「差」同「瘥」,然与「愈」之全治异,是过半治尚未全治之义也。
牡蛎泽泻散方
牡蛎、泽泻、瓜蒌根、蜀漆、葶苈、商陆根、海藻各等分。
上研细末,一回4克许,一日三回服用。或将上药量增量二倍以上,以水二合,煎成一合服。
先辈之论说
东洞翁本方定义曰:「治身体肿,腹中作动,渴而小便不利者。」
《类聚方广义》本方条曰:「后世称虚肿有宜用此方者,当审其证以与之。」
《勿误药室方函口诀》本方条曰:「此方治腰以下之水气,然用于腰以上之水气亦有效。但宜分其虚实,若实者,可加大黄。此刘教论茞庭之经验也。」
葶苈之医治效用
《本草纲目》曰
葶苈子
【气味】辛寒,无毒。
【主治】破坚逐邪,通利水道。(《本经》)
下膀胱水。…皮间邪水上出,目浮肿。…利小肠,久服令人虚。(《别录》)
疗肺壅上气咳嗽,止喘促,除痰饮。(甄权)
【发明】
杲曰:「葶苈大降气,与辛酸同用以导肿气。」
《本草十剂》云:「泄可去闭,葶苈、大黄之属也。」
据以上各说观之,则葶苈为兼有缓下作用之利尿药也。
商陆之医治效用
《本草纲目》曰
商陆根
【气味】辛平,有毒。
【主治】疗水肿,…腹满洪肿,疏五脏,散水气。(《别录》)
泻十种之水病。(甄权)
通大小肠,泻蛊毒。(大明)
据以上各说观之,则商陆为兼有峻下作用之利尿药也。
海藻之医治效用
《本草纲目》曰
海藻
【气味】苦,咸寒,无毒。
【主治】瘿瘤结气,散颈下硬核痛,痈肿,症瘕,坚气。…下十二水肿。(《本经》)
疗皮间积聚,暴瘤气,结热,利小便。(《别录》)
治气急心下满,疝气下坠,疼痛,卵肿。(甄权)
治奔豚气,脚气,水气浮肿,宿食不消,五膈痰壅。(李殉)
据以上各说观之,则海藻可谓为解凝性利尿药也。
八味丸之注释
崔氏八味丸,治脚气上入,少腹不仁。(《金匮要略》)
【注】
不仁者,本系知觉麻痹之义,然少腹不仁,非唯下腹部知觉麻痹之意,寓有该部软弱无力,恰如按棉花然之触觉之意也。由余之实验,则此脚气与普通一般者不同,多现于孕产妇,尤以产后之妇人为特种之病证,俗称血脚气者是也。
虚劳腰痛,小腹拘急,小便不利者,八味丸主之。(《金匮要略》)
【注】
小腹拘急者,以指撮下腹内部,有紧张状的自觉之谓也。
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朮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金匮要略》)
【注】
尾台氏曰:「短气云云之二方,虽同为利小便,然其主治则不同。」
此方(余谓苓桂朮甘汤也)主心下之水饮,故施于此证(余曰:「指心下停饮,短气之证也」)则有效。八味丸主少腹不仁,故用于心下停饮,短气之证,绝无其效。夫少腹不仁者,不特仅因水毒,血亦不循也,此所以用八味丸之有效也。
此说虽当,然说明犹未充分,故补足之。凡水毒原因性之短气,恒为浅在的力弱者,与热毒原因性短气(例如大承气汤证之短气是也)之深而有力者异。茯桂朮甘汤证比八味丸证则较实,故其短气亦比之有力,是二方证可以判别矣。
《餐英馆治疗杂话》曰:「呼气短者,水气也。吸气短者,肾虚也,为八味丸之适应证也。」
求真按:「此说可谓苓桂朮甘汤之短气发于呼气时,而八味丸之短气生于吸气时也。果然与否,须俟他日之研究。」
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亦一斗,肾气丸主之。(《金匮要略》)
译者按:「原本无『亦』字,兹从唐氏《金匮浅注补正本》增。」
【注】
消渴者,虽渴而饮水,然尿利少也,今反尿利多,故用「反」字。以饮一斗云云者,形容消渴,小便反多也。
古来医家,虽因本条文而用本方以治糖尿病及尿崩证。然由余之经验,现时该病之大半为石膏剂证也,不可眩惑于仲景所论之表面而轻忽误治之。
问曰:「妇人病,饮食如故,烦热不得卧,而反倚息者,何也?」师曰:「此名转胞,不得溺也。以胞系了戾,故致此病,但利小便则愈,宜肾气丸主之。」(《金匮要略》)
【注】
饮食如故云者,饮食与平常无异,固为胃中无病,然是亦为阴证之征。所谓烦热者,于《观证辨疑》云:「烦热,虚热也,为心中、手掌、足心之热也。烦者,为无可奈何之状。…血脱者,地黄主之。」
又《伤寒杂病辨证》曰:「烦热者,因热而苦烦也。其证心胸之间如蒸如焮,热气沸郁,烦扰不安,故名烦热。」成无己曰:「烦热者,与发热若同而实异也。发热者,怫怫然发于肌表,有时而休也。烦热者,因烦而热,无时或歇者也。」二者均是表热,而烦热者,因热而烦,发热乃时发,无时或也,是得之矣。…又有谓手掌、足心烦热者,盖取诸烦扰无可奈何之义也。
然此烦热,非本方证之特有,而同本方含大量地黄之三物黄芩汤、炙甘草汤、黄土汤、芎归胶艾汤、大黄蟅虫丸等证亦有发现者,又无地黄之栀子剂、小柴胡汤、小建中汤等证亦有发现者。仅手掌、足跖之烦热,于驱瘀血剂之大黄牡丹皮汤、桃核承气汤、桂枝茯苓丸、当归芍药散等证亦有发现者,故凭此一证之存在,不可为本方证之特征也。倚息者,倚悬于物而呼吸之意,即伴短气以呼吸也。转胞之胞,即指膀胱,称转胞时,虽为膀胱转移之意,其实不然,是由以下之胞系了戾而来之病名也。溺者,排尿之意。胞系之系,系或紧之义。了戾者,为屈曲旋转之意。膀胱如系之紧者,非输尿管与尿道之外而发病,则此屈曲旋转者,即输尿管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