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因脉治


  【燥火腹痛之治】脉数应下者,芍药黄连汤。攻刺胁肋者,柴胡清肝饮。目黄便赤,痛连小腹,合本事凉膈散。

  芍药黄连汤

  当归川连大黄甘草赤芍药失气者倍大黄。

  柴胡清肝饮

  治肝胆有热。

  柴胡青皮枳壳山栀木通钩藤苏梗黄芩知母甘草

  龙胆泻肝汤

  黄芩山栀知母天冬麦冬龙胆草黄连柴胡人参甘草

  葛根石膏汤

  干葛石膏知母粳米

  木通汤

  见前。

  益元散

  即六一散。

  四顺饮

  当归大黄白芍药怀生地

  《本事》凉膈散

  芍药连翘薄荷大黄桔梗山栀仁葛根

  [卷四:腹痛论] 外感腹痛

  【痧胀腹痛之症】忽尔胸腹胀痛,手足厥冷,指甲带青,痛不可忍,不吐不泻,或吐或泻,按之痛甚,俗名绞肠痧,此即痧胀腹痛之症也。

  【痧胀腹痛之因】或沿海之地,或山岚之间,或风木之邪,燥金之胜,一切不正之气,袭人肠胃,则为痧毒而腹痛作矣。

  【痧胀腹痛之脉】脉多数大,或多促结,痛极而结,脉反停歇。

  【痧胀腹痛之治】十指青冷,刺指出血,欲吐不吐,盐汤探吐,攻刺胁肋,则刺期门。

  或人名曰放痧。恶寒发热,脉浮大者,败毒散。

  羌独败毒散

  羌活独活柴胡前胡桔梗防风荆芥广皮甘草川芎桢按:以上五条,皆外感腹痛,故另列于前。

  [卷四:腹痛论] 内伤腹痛

  【热积腹痛之症】身热腹热,烦躁不寐,时作时止,痛则汗出,或痛而作声,或痛而一泛即欲下痢,一利即止,此热积腹痛之症也。

  【热积腹痛之因】或膏粱酒热,曰积于中,或心肝火动,煎熬于内,或多食过饱,停积发热,凡此皆热积腹痛之症也。

  【热积腹痛之脉】右关滑数,肠胃积热。左关弦急,肝胆有火。热积内伏,脉反沉伏,按之良久,应指劈劈。

  【热积腹痛之治】膏粱浓味者,枳壳川连汤。痛而欲痢,痢后稍减,片时复痛,承气汤选用。酒热成积者,栀连平胃散,加枳、葛。食积发热者,保和丸,加枳、连。右关洪数者,清胃汤。左关洪数者,龙胆泻肝汤。

  枳壳川连汤

  枳壳川黄连胸前满闷加砂仁末。小便不利加木通、滑石。大便结加大黄、玄明粉。

  承气汤

  大黄枳壳浓朴芒硝

  栀连平胃散

  浓朴陈皮甘草山栀葛根熟苍术川连枳壳小便赤加木通、滑石。大便结加大黄、芒硝。胸满闷加砂仁、白蔻仁。目黄胆色

  保和丸

  山楂神曲半夏白茯苓莱菔子陈皮连翘积热重加川连。胸满闷加枳壳、浓朴。

  清胃汤

  升麻山栀甘草丹皮川黄连

  龙胆泻肝汤

  柴胡黄芩山栀知母天冬麦冬胆草人参甘草川黄连

  [卷四:腹痛论] 内伤腹痛

  【寒积腹痛之症】绵绵而痛,无增减,得热稍止,得寒更甚,身无热,小便清利,痛则下痢,此寒积腹痛之症也。

  【寒积腹痛之因】真阳不足,身受寒邪,口伤生冷,胃阳不能腐熟消化,则寒积凝滞,不得宣行,而腹痛矣。

  【寒积腹痛之脉】脉多沉迟,或见沉紧,或见沉弦,或见沉涩,寒冷太甚,脉至沉伏。

  【寒积腹痛之治】脉沉迟,理中汤。脉沉紧者,豆蔻丸。脉沉弦者,建中汤。脉沉涩者

  理中汤

  人参白术炮姜炙甘草

  豆蔻丸

  青皮半夏麦芽神曲草豆蔻吴茱萸甘草益智仁

  建中汤

  见前风腹痛。

  治中汤

  即理中汤,加青皮、木香。

  [卷四:腹痛论] 内伤腹痛

  【食积腹痛之症】胸腹胀满,痛不欲食,嗳气作酸,痛而欲利,利后稍减,或一条扛起,手按则痛,此食积腹痛之症也。

  【食积腹痛之因】饮食不节,或饥饱伤损,或饱时强食,或气食相凝,或临卧多食,皆成腹痛之症也。

  【食积腹痛之脉】右关滑大,或见沉实。迟缓主寒,实数主热。食填太仓,脉乃促结。

  食下肠胃,脉必数实。

  【食积腹痛之治】胸胀腹痛,不能饮食,枳壳化滞汤。一条扛起,痛而欲利,承气汤选用。食在上脘,宜消不宜下,保和丸、枳术丸。热积应下,三承气汤;寒积应下,煮黄丸。

  枳壳化滞汤

  枳壳浓朴神曲陈皮麦芽莱菔子砂仁

  承气汤

  保和丸

  以上二方,见前积热腹痛。

  煮黄丸

  见前气结腹痛条。

  [卷四:腹痛论] 内伤腹痛

  【痰积腹痛之症】时痛时止,利下白积,光亮不臭,或恶心眩运,或响如雷鸣,此痰积【痰积腹痛之因】饮食入胃,赖脾土运化,其人胃阳不能腐熟,脾阴不能运化,则停积【痰积腹痛之脉】脉多滑大,滑主于痰,大主于积;滑大兼见,必是痰积。痰积内伏,【痰积腹痛之治】眩运恶心者,二陈汤。胸膈不舒,痰热结聚上焦,《济生》栝蒌丸。

  白积自下,导痰汤。痛甚应下者,滚痰丸。

  二陈汤

  陈皮甘草白茯苓制半夏

  济生栝蒌丸

  栝蒌枳实桔梗制半夏

  导痰丸

  陈皮枳壳甘草制半夏陈胆星赤茯苓应下者,加大黄。

  滚痰丸

  大黄黄芩沉香青礞石

  [卷四:腹痛论] 内伤腹痛

  【酒积腹痛之症】痛而欲利,利下黄沫,天明即发,饮酒痛甚,小便赤涩,此酒积腹痛之症也。

  【酒积腹痛之因】其人浩饮无度,谷肉留滞于中,热气聚积于内,湿热伤脾,则酒积腹【酒积腹痛之脉】多见洪大,洪数主热,实大主积,滑大洪数,酒湿之积。酒积内伏,【酒积腹痛之治】痛而欲利,脉沉数者,枳壳大黄汤。口苦舌干,干葛清胃汤。利下黄沫,栀连平胃散加枳壳。小便赤涩,益元散。

  枳壳大黄汤

  枳壳大黄陈皮木通葛根浓朴甘草胸满闷加豆蔻、砂仁。

  干葛清胃汤

  升麻葛根甘草川黄连口干脉大加石膏、知母。

  栀连平胃散

  即平胃散加川连、山栀、枳壳、桔梗。

  益元散

  即六一散,见前。

  [卷四:腹痛论] 内伤腹痛

  【虫积腹痛之症】腹中有块,块或耕起,痛而能食,时吐清水,或下长虫,面见白点,唇无血色,或爱食一物,肚大青筋,此虫积腹痛之症也。

  【虫积腹痛之因】脾为太阴,专主于腹,喜燥恶湿。若脾胃湿热,则水谷停留,湿热化生,虫积易成,而腹痛矣。

  【虫积腹痛之脉】乍大乍小,乍数乍缓,或见沉滑,或见沉涩,虫积牢固,其脉沉实。

  【虫积腹痛之治】腹中有块,秘方万应丸。时下长虫,追虫丸。平居调理,宜用健脾消

  秘方万应丸

  三棱莪术槟榔陈皮橘红芜荑雷丸鹤虱干漆砂仁神曲使君子麦芽木香胡黄连炙甘草

  追虫丸

  黑丑槟榔雷丸南木香史君子苦楝根皮

  [卷四:腹痛论] 内伤腹痛

  【血滞腹痛之症】不作胀,不饱满,饮水作呃,遇夜更痛,痛于一处,定而不移,服行气消化之药不应,以热物熨之稍减,此血滞停瘀之症也。

  【血滞腹痛之因】气血通流,人乃不病,若恼怒伤肝,思虑伤脾,焦劳伤心,甚至跌扑伤损,辛辣不禁,血乃凝滞,腹乃痛矣。

  【血滞腹痛之脉】多见芤涩。或见沉细,血滞停瘀,或亦牢实,停蓄发热,脉亦数疾。

  者,去桂枝,血行之后,腹仍痛者,戊己汤加陈皮以和其气。

  桃仁当归汤

  桃仁当归丹皮郁金泽兰叶楂肉红花山栀赤曲赤芍药

  桃仁承气汤

  桃仁大黄芒硝甘草桂枝

  家秘戊己汤

  治血虚腹痛,加陈皮,并治气滞。

  白芍甘草陈皮

  [卷四:腹痛论] 内伤腹痛

  【血虚腹痛之症】偎偎作痛,如细筋牵引,下引小腹,上引肋梢,肢体瘦弱,面色痿黄,腹虽痛而不饱闷,痛无定处,此血虚腹痛之症也。

  【血虚腹痛之因】或瘦人多火,阴血日涸,或去血过多,阴分日亏,或忧思过度,煎熬真阴,则诸经凝泣而腹痛矣。

  【血虚腹痛之脉】多见细涩,或见虚微,阴虚阳旺,乃见细疾。气离血散,弦细而极。

  旺,脉见细数,知柏四物汤、归芍地黄丸。

  戊己汤

  治血虚腹痛。家秘加陈皮。

  白芍甘草

  补肝散

  家秘治血虚诸痛。

  当归川芎秦艽羌活熟地黄白芍药

  逍遥散

  茯苓柴胡白术陈皮甘草当归身白芍药

  知柏四物汤

  当归川芎知母黄柏白芍药熟地黄加黄即合当归补血汤。

  归芍地黄丸

  见前。

  [卷四:腹痛论] 内伤腹痛

  【气结腹痛之症】胸腹胀满,痛应心背,失气则痛减,气闭则痛甚;服破气之药稍减,服补气这药则愈痛,此气结腹痛之症也。

  【气结腹痛之因】怒则气逆,思则气结。若人忧愁思虑,恼怒悲哀,皆能郁结成病。或气食相凝,用力劳动,起居不慎,则气亦伤结而痛作矣。

  【气结腹痛之脉】下手脉沉,便知是气。沉迟气寒,沉数气热。沉伏气凝,沉涩气结。

  【气结腹痛之治】心腹胀者,枳朴香砂汤。痛应背心,气结痰凝者,二陈四七汤。痛攻胁肋者,枳壳青皮饮。气食相凝,脾家中气郁结,调气散。恼怒伤肝,木气不得条达,柴胡清肝饮。气结便实,脉数应下者,浓朴大黄汤。脉迟应下者,煮黄丸。气寒而结,当归散。气热而

  枳朴香砂汤

  枳壳浓朴香附砂仁

  二陈四七汤

  茯苓陈皮甘草苏梗浓朴制半夏

  枳壳青皮饮

  枳壳青皮木通苏梗

  调气散

  沉香木香藿香苏梗砂仁白豆蔻甘草白檀香

  柴胡清肝饮

  柴胡山栀丹皮青皮苏梗白芍药钩藤

  浓朴大黄汤

  治腹痛脉数应下之症。

  浓朴大黄枳壳

  煮黄丸

  治腹痛脉迟应下之症。

  雄黄巴豆霜

  [卷四:腹痛论] 内伤腹痛

  【气虚腹痛之症】面色痿黄,言语轻微,饮食减少,时时腹痛,劳动则甚,按之稍减,此气虚腹痛之症也。

  【气虚腹痛之因】或久病汗下,久泻伤元,劳形气散,饥饿损伤,或急于奔走,或勉强行房,气道虚损,则腹为之痛矣。

  【气虚腹痛之脉】多见微弱,或见空大,或见细涩,元气虚惫,脉反动急。

  【气虚腹痛之治】气怯神倦,脉见微细,四君子汤。遇劳痛甚,脉大无力,补中益气汤。饮食减少,香砂六君子汤。

  四君子汤

  人参白术茯苓甘草

  补中益气汤

  治气血两亏,元气下陷之症。

  人参白术当归黄陈皮柴胡甘草升麻加茯神、枣仁,又合归脾汤。

  香砂六君子汤

  人参白术陈皮白茯苓熟半夏藿香砂仁炙甘草

  [卷四:腹痛论] 附肠痈腹痛

  【肠痈腹痛之症】缩脚皱眉,小便如淋,痛有肿处,手不可按,夜来每发寒热,或绕脐生疮,或腹皮紧急,肌肤甲错,或时时出汗,此肠痈腹痛之症也。

  【肠痈腹痛之因】或膏粱浓味,蕴积肠胃,或劳动跌扑,损伤气血,或六淫之邪内伏,或恼怒郁结,气血凝聚,或偶有他病,误用温热补塞之药,亦能成痈。

  【肠痈腹痛之脉】多见滑数。脉小而数,将有脓也。洪大而数,已有脓也。脉迟而小,未有脓也。脉迟而涩,内蓄血也。

  【肠痈腹痛之治】脉小数,将有脓者,四圣散。脉洪而数,已有脓者,薏苡仁汤排之。

  内蓄血者,桃仁承气汤。

  四圣散

  栝蒌(一个)甘草(四钱)没药(二钱)乳香(一钱五分)研末酒调服。

  薏苡仁汤

  排脓散

  上二方,见蓄血。

  桃仁承气汤

  见血滞腹痛。

  凡作痛于内,即防内痈。以其外不现形,最能误人。今以肠痈列入腹痛门,则咳嗽胸痛之肺痈,胁痛寒热之肝胆疽,能食胃痛夜间寒热之胃痈,腰痛之腰注,推之身痛寒热未发之流注,腿痛内溃之附骨痈,皆有下手真诀矣。

  [卷四] 小便不利论

  秦子曰:小便不通,非一例也。在外感五运中,则有运气加临,伤寒门,则有热结膀胱,混热发黄,汗下亡津。阴症中,则有寒湿内结。内伤门,则有肺热,心热,肾热,水液偏渗,气化不及,真阴不足诸症,今立外感三条,内伤五条,虽或未尽治法,然亦可以为准绳

  [卷四:小便不利论] 外感小便不利

  【运气小便不利之症】阳明司政,躁热加临,发热烦渴,小便不利,少阴司政。君火行令,发热舌赤,小便不利。太阴在泉,不得小便,病癃闭。厥阴司天。大便泻,小便闭,此运气小便不利之症也。

  【运气小便不利之因】《内经》云:阳明司天,天气急,地气明,则民病癃闭。少阴司天,地气肃,天气明,则病淋闭。太阴在泉,湿淫所胜,则小便不利,不及则亦病癃闭。厥阴司天,风湿所胜,风邪入土,水谷偏走大肠,则病溏泄水闭。凡此运气加临,则小便不利矣【运气小便不利之脉】右脉数大。阳明燥热,左脉数大。少阴之别,右脉濡缓,太阴湿淫,左脉浮弦,厥阴风邪。

  【运气小便不利之治】阳明燥热,知母石膏汤、清燥汤。少阴君火,导赤各半汤。太阴湿胜,苍术防风汤。水不及,清燥汤。厥阴风湿,防风汤。水谷偏渗大肠,防风四苓散。

  知母石膏汤

  知母石膏竹叶麦冬

  清燥汤

  桑叶石膏人参麦门冬枇杷叶杏仁甘草真阿胶

  导赤各半汤

  生地木通甘草川连麦门冬山栀犀角黄芩知母滑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