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因脉治


  [卷三:痹证论] 内伤痹症

  【肠痹之症】数饮而小便不出,气窒小腹,中气喘争,时发飧泄,此肠痹之症也。

  【肠痹之因】或饮水太过,或饮食有伤,中气乖张,壅塞闭逆,不得下顺,返而上冲,则喘争小便不利,水谷混于大肠,则飧泄,此肠痹之因也。

  【肠痹之脉】六脉多弦,寸口脉弦,病在于肺。尺脉弦数,下部有热。左关沉弦,小腹气结。右关沉弦,病在中焦。寸沉尺浮,大肠飧泄。六脉沉迟,真阳内竭。

  【肠痹之治】数饮,病在上,当清肺,知母石膏汤。小便不出,五苓散。气窒小腹,病下,青皮饮。中气喘争,枳壳汤。若有飧泄,当分利阴阳,四苓车前散。飧泄脉迟,异功散

  知母石膏汤

  治上焦消渴。

  知母石膏麦冬竹叶桑白皮甘草

  五苓散

  见里热不得卧。

  青皮饮

  青皮大腹皮木通枳壳陈皮白芍药甘草

  枳壳汤

  枳壳苏梗桔梗陈皮甘草

  四苓散

  即五苓散去肉桂。

  八味肾气丸

  即《金匮》肾气丸。

  [卷三:痹证论] 内伤痹症

  【胞痹之症】即膀胱痹也,小腹胀闭,按之内痛,若沃以汤,清涕上出,小便下涩,膀【胞痹之因】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其人若上伤肺气,清化之令不及州都,下伤肾气,开阖之关不利,而胞痹之症作矣。

  【胞痹之脉】或见沉数,胞中热结。或见沉涩,虚中之热。或见细涩,气化不及。或见【胞痹之治】脉沉而数者,八正散去大黄。脉虚而数,清心莲子饮。津液干竭,生脉散。气化不及,补中益气汤。脉沉迟者,金匮肾气丸。

  八正散

  见湿热肿。

  清心莲子饮

  黄芩麦冬地骨皮车前子石莲肉人参黄白茯苓甘草

  生脉散

  见前精虚消。

  补中益气汤

  见虚烦不得卧。

  金匮肾气丸

  见前肝肾肿胀。

  [卷三:痹证论] 内伤痹症

  【胸痹之症】即胃痹也。胸前满闷,凝结不行,食入即痛,不得下咽,或时作呕,此胸痹之症也。

  【胸痹之因】饮食不节,饥饱损伤,痰凝血滞,中焦混浊,则闭食闷痛之症作矣。

  【胸痹之脉】《金匮》云:阳微阴弦。又云:寸口脉沉而迟。乃言阳微也。关上小紧数【胸痹之治】《金匮》以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栝蒌薤白白酒汤主之。加以不得卧心痹彻背者,栝蒌薤白半夏汤主之。若心中痛,留气结在胸,胸满,兼以胁下逆抢心,枳实薤白桂枝汤。后以人参汤补气,若甚而胸中气塞,加以短气,茯苓杏仁甘草汤。后以橘枳生姜汤,胸痹,肢节之筋,有缓有急,米仁附子汤。心中痛痞逆,桂枝生姜枳实汤。以上《金匮》以寒因主治之法,若热因诸胸痹,则栀连二陈汤、小陷胸汤、川连枳橘汤、加味二陈

  栝蒌薤白白酒汤

  栝蒌实薤白白酒

  栝蒌薤白半夏汤

  栝蒌实薤白半夏白酒

  枳实薤白桂枝汤

  枳实薤白桂枝浓朴栝蒌

  人参汤

  人参白术干姜炙甘草

  茯苓杏仁甘草汤

  茯苓杏仁甘草

  橘枳生姜汤

  橘皮枳实生姜

  薏苡附子汤

  薏苡仁熟附子上二味为末,白汤调服五分。

  桂枝生姜枳实汤

  桂枝生姜枳实以上八方,《金匮》治寒因痹。

  栀连二陈汤

  即二陈汤加山栀、黄连。

  小陷胸汤

  栝蒌实半夏川黄连

  川连枳桔汤

  即枳桔汤加川连、橘皮,名川连枳橘汤。

  加味二陈汤

  陶氏治痰结胸痛。

  熟半夏白茯苓陈皮甘草枳实桔梗川黄连栝蒌仁杏仁以上四方,家秘增补,以治热因之痹。

  胸痹与胃痛有别,胃痛不因饮食亦痛,胸痹不饮无恙,饮食则痛,而不能下,若论病因,同是痰饮死血,酒食损伤,忧思郁结,究其轻重,则胸痹为重,以胃痛实症居多,实者易平,胸痹起于日久,损伤难治耳。

  [卷三] 酸软论

  秦子曰:酸主乎火,软主乎湿。内经云:疼酸惊骇,皆属于火。又云:大筋软短,皆因于湿。详考何经致病,则阳明主多,故治痿独取阳明,以其主润宗筋、束骨而利机关也。谨按阳明经外感,有风湿,有湿温,则令人遍身酸软。阳明经内伤,有痰饮、有湿火,亦令人遍身酸软。其病发作如疟疾之有定期,或一日,或间日而发。若发于寅卯时,乃是肝胆经火。若发于辰巳时,又是太阳经病,二者皆阳明之兼病也。

  [卷三:酸软论] 外感酸软

  【风湿酸软之症】头痛额痛,一身尽痛,不能转侧,四肢酸软,骨节烦疼,日晡发热剧【风湿酸软之因】或流衍之纪,风雨连绵;或冲风冒雨,阴雨袭人。或乘风露卧,阴湿之邪,传入经络,则遍身酸软之症作矣。

  【风湿酸软之脉】左脉浮大,或反沉伏,太阳风湿;右脉浮大,或反沉伏,阳明风湿,【风湿酸软之治】头痛身痛,不能转侧,症兼阳明者,羌活胜湿汤,倍加防风、干葛。

  痛目痛,鼻干不眠,日晡剧者,阳明经症也,干葛汤,加苍术、防风。发汗已,多汗,加秦艽、木瓜。若时寒时热,少阳见症者,小柴胡汤,加防风、苍术。久不愈者,《圣惠方》用柴胡以治肝胆之酸软,重用秦艽而得捷效,以酸软无有不兼阳明者也。

  羌活胜湿汤

  治太阳少阳湿温。

  羌活防风柴胡苍术川芎茯苓猪苓泽泻黄柏甘草

  干葛汤

  治阳明经症。

  干葛升麻白芍药甘草

  小柴胡汤

  见内伤酸软。

  圣惠方

  治少阳阳明酸软,神效。

  柴胡(一两)秦艽(一两)甘草(三钱)原方。

  家秘治湿胜,加苍术。有热,加黄柏。有风,加防风。通加木瓜,以引经,奇验。

  [卷三:酸软论] 外感酸软

  【湿温酸软之症】头痛项强,骨节烦疼,发热多汗,两胫逆冷,遍身酸软,烦闷引饮,胸满呕吐,此湿温酸软之症也。

  【湿温酸软之因】地之湿气上升,天之热气下降,湿温之气,充塞两间,人为湿热所伤【湿温酸软之脉】左脉浮数,太阳湿温。右关脉数,阳明湿温。六脉弦数,少阳湿温。

  【湿温酸软之治】头痛项强,骨节烦疼,两胫逆冷,太阳表症也,羌活防风汤。有汗者,合神术汤。发热多汗,烦躁烦渴,阳明经症也,葛根汤,合神术汤。寒热往来,胸满呕吐,少阳经症也,小柴胡合神术汤。阳明少阳合病者,圣惠方绝妙。

  羌活防风汤

  羌活防风甘草陈皮

  神术汤

  通治湿温。

  苍术石膏

  干葛汤

  见前条。

  小柴胡汤

  见后痰饮酸软条。

  圣惠方

  见前条。家秘治酸软要方。

  [卷三:酸软论] 内伤酸软

  【痰饮酸软之症】胸次不宽,恶心饱闷,时或四肢重滞,不能举动,或背心一片,冰冷如石,时或间日而发作如疟,此痰饮酸软之症也。

  【痰饮酸软之因】饮食过饱,停积中焦,热气胜则成顽痰结痰,水气胜则成留饮伏饮,聚于胃中,攻注手足肩背,则酸软等症作矣。

  【痰饮酸软之脉】右关脉滑,胃家有痰。左关弦滑,肝胆留涎。脉滑不数,留饮伏饮。

  【痰饮酸软之治】右关脉滑,恶心饱闷者,桔梗汤、平胃二陈汤。背心一片如冰者,水煮金花丸。四肢不能举动,便实者,指迷丸。间日发作者,平胃二陈汤。左关弦数,胁下作胀

  桔梗汤

  枳壳桔梗半夏陈皮

  平胃二陈汤

  半夏陈皮苍术浓朴甘草白茯苓

  水煮金花丸

  半夏胆星天麻雄黄上为细末,白面为丸。

  指迷丸

  半夏茯苓陈皮甘草枳壳玄明粉

  胆星汤

  家秘治胆火成痰,四肢酸软。

  陈胆星柴胡黄芩陈皮甘草青黛海石

  小柴胡汤

  柴胡黄芩陈皮甘草人参

  [卷三:酸软论] 内伤酸软

  【积热酸软之症】四肢烦疼,时或重滞,手足心时冷时热,或发热如疟,时或清爽,时或倦怠,时或身重,如负重物,小便黄赤,大便乍难乍易,此积热酸软之症也。

  【积热酸软之因】或膏粱积热,湿热甚于肠胃之中,或饮酒使内,热气聚于脾中而不散,或多饮茶汤,水湿久积于内,则成积热酸软之症矣。

  【积热酸软之脉】多见弦数,弦主脾病,数主脾热。右关弦数,肠胃积热。左脉弦数,【积热酸软之治】膏粱积热,栀连二陈汤、清胃汤。热气聚于脾中者,栀连戊己汤。木火乘脾者,龙胆泻肝汤。

  栀连二陈汤

  山栀川黄连陈皮甘草半夏白茯苓家秘用此方。清胃家痰火,胸前饱闷,加苍、朴。

  清胃汤

  治胃中有火无痰。

  升麻川黄连山栀甘草丹皮口干渴,加干葛。唇焦消水,加石膏。

  栀连戊己汤

  山栀川黄连白芍药甘草家秘用此方,清脾火,兼清肝火。

  龙胆泻肝汤

  治肝胆实火。

  龙胆草黄芩山栀知母天门冬麦门冬柴胡人参甘草川黄连酸软痿挛,病在筋脉。方书以为肝经所主,然细详病情,实阳明经主病者多。以阳明为宗筋之会,主束骨而利机关,且阳明为水谷之海,湿热本于此。湿热在经,未变燥热,湿主乎柔,则发酸软,湿热变燥,则燥主乎刚,燥伤血脉,筋劲脉强。二症起病相同,传变各别,故治法各异。治痿挛,用清润宗筋,治酸软,主清燥宗筋,家秘平胃散、苍独三妙丸,合圣惠方,治酸软之大法也。

  [卷四] 疟疾总论

  秦子曰:疟疾者,先寒后热,发作有定期,大约巳午末三时者多。若一日一作,太阳少阳也。间日而作,阳明少阳也。伸欠、恶寒、头痛,太阳也。发热口渴,阳明也。有寒有热,呕而口苦,少阳也。日中三阳得令,其病即发。日夕三阳时令退而病解,不比寒热往来,时寒时热,一日二三次发。亦不比暑热之症,热无停止。按《内经》但有巨阳、阳明二经,而不及少阳,然有寒有热,乃是少阳所主,余故补注少阳之脉,少阳之治也。以上三阳经疟易愈。若三日一发,名曰三阴经疟,难愈。今分别外感八条,内伤三条,又三疟三条,游疟一条。

  [卷四:疟疾总论] 外感疟疾

  (《内经》寒营名寒疟)【寒疟之症】《内经》云:先寒后热,腰背头项痛,脊膂强,呵欠呻吟,始则寒极而战动,终则大热而汗解,发在午前者,此太阳经疟。若目痛鼻干,寒栗鼓颔,略寒即热,发在午后者,此阳明经疟。以上二条,乃《内经》寒邪伤营,名寒疟之症也。

  【寒疟之因】夏伤暑热之气,入于皮肤之内,肠胃之外,营气所舍之处。又值早晚寒冷之邪,外束暑热,至日中阳旺之时,发泄不出,后感寒邪近表,是以先寒,先感暑热在里,是以后热。此先寒后热之疟作矣。

  【寒疟之脉】浮大而紧;太阳之邪;长大洪实,阳明之疟;弦大之脉,少阳之诊。

  【寒疟之治】在太阳者,桂枝羌活汤。在阳明者,桂枝葛根汤。在少阳者,桂枝柴胡汤。三经俱见症者,三方互用。

  桂枝羌活汤

  治寒伤太阳,寒多热少,无汗寒疟。

  桂枝羌活防风甘草吐者加半曲,夏秋口渴引饮加石膏。

  桂枝葛根汤

  治寒伤阳明,寒多热少,有汗之疟。

  葛根白芍药桂枝生姜甘草无汗加防风。头痛加羌活。夏秋口渴消水加石膏。

  桂枝柴胡汤

  治寒伤少阳,寒多热少之疟。

  桂枝柴胡桢按:前三方,因寒伤之疟,寒多热少,故皆用桂枝。原文曰:夏秋热令,必加石膏。

  可见热多寒少,脉数口渴者,切不可误用也。

  [卷四:疟疾总论] 外感疟疾

  (《内经》亦名温疟)【风疟之症】《内经》云:风伤卫气,先热后寒。此言先后者,言多少也,言热多寒少之疟。是以不曰恶寒,而曰恶风、自汗、烦躁、伸欠也。不恶寒,则寒少也。发热直至烦躁,热多也。若头痛背痛,发于午前者,太阳也。目痛鼻干,发于午后者,阳明也。发于寅卯者【风疟之因】《内经》云:暑邪既伏,秋气收之,汗出遇风,与卫气并居,阴阳分争,内外相搏,而风邪伤卫之疟作矣。

  【风疟之脉】左脉浮缓,太阳疟也。右脉洪长,阳明疟也。左右皆弦,少阳疟也。

  【风疟之治】疟在太阳有汗,桂枝石膏汤。在阳明,白芷石膏汤。在少阳,小柴胡汤。

  三阳俱见症者,《准绳》和解汤。

  桂枝石膏汤

  桂枝知母石膏黄芩无汗加防风。身痛加羌活、柴胡。

  白芷石膏汤

  治阳明经温疟。

  白芷石膏知母家秘以升麻、葛根,易白芷。恶寒加桂枝。无汗,加防风、柴胡。身痛,加羌活、独活

  小柴胡汤

  柴胡黄芩陈皮半夏甘草人参

  《准绳》和解汤

  治三阳经寒热之疟。

  柴胡升麻葛根羌活知母石膏黄芩猪芩山甲甘草陈皮防风此方用表药五味,升散表邪,使郁热外发,而恶寒自已。用寒药三味以清里,使里热得清,而发热自退,用猪苓分别阴阳,穿山甲以通经络,陈皮、甘草二味,助胃气,升降诸桢按:前二方,因热多寒少之温疟,故以知母、石膏、黄芩互用。若寒多,则凉药不可用矣。其后和解汤,乃和解三阳之疟也。仲景治伤寒热病,表症多者,用辛温散表。里热多者,用寒凉清里。若表里俱见症者,用一半散表、一半清里以双解之。若痰凝食滞者,兼用化痰消滞之药。可见治伤寒如是,治疟疾外感症,皆如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