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症因脉治
症因脉治
【女劳疸之脉】尺脉沉涩,阴精内竭,右关弦数,热聚脾中,尺弱关实,脾肾交伤。
【女劳疸之治】腹胀如水状,大便黑,血不行也,仲景硝矾散主之,愈后,以菟丝子丸调理。
硝矾散
硝石(即芒硝)矾石二味等分为散。
小菟丝子丸
菟丝子(煮打为丸)石莲肉白茯苓山药
[卷三:黄胆论] 内伤黄胆
【阴黄之症】身无热,手足冷,大便滑,小便清白,黄不鲜明,饮食不进,口不烦渴,【阴黄之因】或热病后,过用寒凉,或真阳素虚,太阴阴寒凝结,脾肾交伤,则阴黄之【阴黄之脉】多见沉迟,或见沉细,或见微弱,或见空大。
【阴黄之治】茵陈四逆汤、茵陈橘皮汤、八味丸,余推展理中汤,治大便滑,饮食不
茵陈四逆汤
茵陈炮姜附子甘草
茵陈橘皮汤
治身黄脉沉细,身热手足寒。
茵陈橘皮生姜白术半夏茯苓
八味丸
见前脏寒胀。
理中汤
见前脾虚肿。
家秘保和散
半夏熟苍术浓朴香附神曲麦芽干葛白豆蔻广皮连翘莱菔子加茵陈、山栀,名茵陈保和散。
按:阴黄,阴症也,以其色黄而混名之。若疸症,皆生于热,胆火居多,是以清胆火为正治散消导,则有忽之者,家秘有加减保和散,以治积滞之谷疸;又立茵陈保和丸,以治积热之谷疸。夫疸症要分热而无滞,热而有滞;无滞者,止须清热;有滞者,必要消散停滞,则热自解。此法不独治疸,凡治积热停滞之真诀也。
[卷三] 三消总论
秦子曰:消者,消化失常之谓也。其症随饮而随渴,随食而随饥,随溺而随便。渴而数饮者,为上消。食过即饥者,为中消。时便膏沥者,为下消。今列外感二条,内伤二条。
[卷三:三消总论] 外感三消
【燥火三消之症】即风消也。多饮渴不止,唇口干裂,烦躁不宁,此燥火伤于肺,即上消症也于小肠、膀胱,即下消之症也。
【燥火三消之因】或赫义羲年,燥气从令,或干旱之岁,燥火行权,或秋令之月,燥燥火伤人,上则烦渴引饮,中则消谷易饥,下则小便频数,燥万物者,莫燥乎火,而三消之【燥火三消之脉】寸脉浮数,燥伤于上,关脉洪数,燥伤于中,尺脉沉数,燥伤于下。
燥伤于气,脉见大数;燥伤于血,脉见细数。
【燥火三消之治】清燥为先,烦渴引饮,家秘用知母石膏汤,加干葛。多食易饥,人参白虎汤。小便频数,淋沥如膏,益元散、导赤各半汤。
知母石膏汤
知母石膏葛根甘草
人参白虎汤
即前方加人参。
益元散
滑石甘草共为细末,人参汤下。
导赤各半汤
见后湿热消。
[卷三:三消总论] 外感三消
【湿火三消之症】烦渴引饮,咳嗽面肿,此湿热伤肺,即上消症也。面黄身肿,消谷易饥,此、膀胱,即下消症也。
【湿火三消之因】酒湿水饮之热,积于其内,时行湿热之气,蒸于其外,内外合受,郁久成热,湿热转燥,则三消乃作矣。
【湿火三消之脉】多见数大,寸大上消,关大中消,尺大下消,三部皆大,三消之脉也。
【湿火三消之治】宜流湿润燥,清肺饮,治上消也,加味清胃汤,治中消也,导赤各半汤、益元散,治下消也。
清肺饮
即甘露饮子。
石膏桔梗山栀知母连翘川黄连甘草麦冬杏仁加枇杷叶。
加味清胃汤
川连升麻丹皮山栀甘草干葛
导赤各半汤
木通生地甘草川黄连麦门冬
[卷三:三消总论] 内伤三消
【积热三消之症】烦渴引饮,口臭消渴,上消症也。烦热多食,食下即饥,中消症也。
小便频数,如膏如油,足心下部常热,下消症也。
【积热三消之因】膏粱浓味,时积于中,积湿成热,熏于肺则成上消,伤于胃则成中消,流于下则成下消。
【积热三消之脉】胃脉上朝于寸口,肺消也。气口滑大,胃消也。尺脉洪大,下消也。
右脉数大,肠胃积热,左脉数大,肝胆积热。
【积热三消之治】烦渴引饮,清肺饮。口臭易饥,清胃汤,加干葛。如肺胃积热,下流膀胱,八正散。若肝胆之热下流,龙胆泻肝丸。若肾之相火下流,而成下消,凉八味丸、文蛤散。
清肺饮
清胃汤
上二方,见前条。
八正散
见前腹胀门。
龙胆泻肝汤
见前肝火胀。
凉八味丸
即六味丸加黄柏、知母。
文蛤散
文蛤杵细,滚汤调服。
[卷三:三消总论] 内伤三消
【精虚三消之症】口干消渴,饮水不多,气怯喘咳,上消症也。时食时饥,饥不欲食,中消症也。小便频数,牵引作痛,如沥如膏,下消症也。
【精虚三消之因】或悲哀伤肺,煎熬真阴,或思虑伤脾,脾阴伤损,或房劳伤肾,精日耗而亏损,此精虚三消之因也。
【精虚三消之脉】右寸细数,肺燥液干,右关细数,脾经阴损,两尺细数,肾肝失精。
【精虚三消之治】生脉散、人参固本丸,治上消也。地黄膏、琼玉膏,治中消也。三才封髓丹,治下消也。先见小便过多,随乃多渴,此真阳失守,下泄无度,上不能蒸动生津,《金匮》八
生脉散
人参拣冬北五味
人参固本丸
人参怀生地怀熟地天门冬麦门冬
地黄膏
生地当归丹皮白芍药甘枸杞知母人参甘草地骨皮
琼玉膏
人参白蜜生地黄白茯苓
三才封髓丹
见后肾痹。
八味丸
见前脏寒胀。
《内经》有风消之句,消必兼风言之也。厥阴传变二阳,则成三消,然消症多饥,仲景云:饥不欲食,则知消症。亦有不欲食者。故能食而渴,全重二阳,饮一溲一,全重少阴,饥不食,气上冲心,则主厥阴矣。河间云:消渴之症,阴精极衰,燥热太过,治宜补肾水,泻心火,润肠胃之燥热,济身中津液,使道路不结,津液不枯,气血不涩,则病自已。
[卷三] 不得卧论
秦子曰:不得卧之证,诸经皆有,主热者多。在外感门,有表热、里热、半表半里热、有气分热、血分热,有余热未尽,汗下太过诸条。在杂症门,则里热多而无表热者也。今注
[卷三:不得卧论] 外感不得卧
【表热不得卧之症】发热身痛,无汗烦热,不得卧,太阳经表热症也。目痛鼻干,身大热,不得卧,阳明经表热症也。时寒时热,寒热往来,不得卧,少阳经表热症也。
【表热不得卧之因】风寒伤于太阳,郁而发热,则烦热不得卧。风寒伤于阳明,郁而发热,则烦躁不得卧。风寒伤于少阳,郁而发热,则懊不得卧。
【表热不得卧之脉】人迎浮紧,太阳表热,右关洪长,阳明表热,左关浮弦,少阳表热【表热不得卧之治】太阳表热,不得卧而无汗者,冬月,北方人麻桂汤,南方人,羌活汤。阳明表热不得卧,干葛升麻汤。少阳表热不得卧,小柴胡汤。
麻桂汤
羌活汤
干葛升麻汤
小柴胡汤
上四方俱见伤寒门。
[卷三:不得卧论] 外感不得卧
【里热不得卧之症】身热汗出,渴而引饮,小便不利,太阳经里热也。烦渴消水,口燥唇焦,大便坚结,阳明经里热也。寒热口苦,胁痛干呕,少阳经里热也【里热不得卧之因】太阳失用解表,则传膀胱之本;阳明失用解表,则传阳明之里;少阳失用解表,则传少阳之里。邪热传里,则烦躁不得卧矣。
【里热不得卧之脉】左尺沉数,太阳里热,右关沉数,阳明里热,左关弦数,少阳里热【里热不得卧之治】太阳里热,冬月五苓散,家秘用木通羌活汤。阳明里热,白虎汤。
有下症者,承气汤下之。少阳里热,家秘黄芩汤。
五苓散
猪苓泽泻白术肉桂白茯苓
白虎汤
知母石膏粳米甘草
承气汤
枳壳浓朴大黄
家秘木通羌活汤
木通桔梗羌活荆芥
家秘黄芩汤
黄芩山栀柴胡甘草
[卷三:不得卧论] 外感不得卧
【半表半里不得卧之症】太阳病二三日不得卧,心下闭结,汗吐下后,反复颠倒,心中太阳经半表半里热也。咽燥口干,发热汗出,烦躁不眠,阳明经半表半里热也。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烦喜呕,不得眠,少阳经半表半里热也。
【半表半里不得卧之因】表邪传里,里不受邪,邪搏心胸,半表半里之间,懊烦呕,【半表半里不得卧之脉】左关数大,下连乎尺,太阳半表半里也。左关独弦,少阳半表半里也。右关独大,浮沉皆得,阳明半表半里也。
【半表半里不得卧之治】太阳者,羌活冲和汤。少阳者,小柴胡汤合栀子豆豉汤。阳明者,竹叶石膏汤合知母葛根汤。
羌活冲和汤
小柴胡汤
栀子豆豉汤
竹叶石膏汤
知母葛根汤
上五方见伤寒门。
[卷三:不得卧论] 外感不得卧
【血热不得卧之症】昼则了了,夜则发热,睡中盗汗,心烦惊起,此血伏邪热之症也。
【血热不得卧之因】阳邪陷入血分,则阴被阳乘,正所谓血中伏火,阴分不宁,是以有【血热不得卧之脉】脉多沉数。左关沉数,少阳血热;左尺沉数,太阳血热;右关沉数【血热不得卧之治】清阴中伏火,丹溪有知柏四物汤。左尺沉数,加羌活、独活。左关沉数,加柴胡、山栀。右关沉数,加升麻、葛根。睡中盗汗,时时惊醒,当归六黄汤。
知柏四物汤
即四物汤加黄柏、知母。
当归六物汤
当归黄连黄芩黄柏黄生地黄熟地黄
[卷三:不得卧论] 外感不得卧
【气热不得卧之症】昼则发热,夜则身凉,是阳气伤于阳分而不得卧也。昼则发热烦躁,夜亦发热烦躁,是气受邪热,重阳无阴而不得卧也。
【气热不得卧之因】春温夏热,阳火炽盛,气分受邪,则发热闷乱,烦躁不宁,而不得【气热不得卧之脉】脉多浮数。左脉浮数,太阳有热;左关弦数,少阳有热;气口浮数【气热不得卧之治】左脉浮数,羌活败毒散加黄柏、知母。左关数大,柴胡饮子。右关洪数,白虎汤。骨节烦热,地骨皮散。
羌活散
即败毒散,加黄柏、知母。
柴胡引子
柴胡黄芩广皮人参甘草大黄
白虎汤
见中热门。
地骨皮散
地骨皮柴胡知母黄芩人参甘草
[卷三:不得卧论] 外感不得卧
【余热不得卧之症】这表汗已出,表邪已退,身不发热,但睡中盗汗,小便色黄,夜多烦躁,口苦舌干,不得安睡,此余热未尽,不得卧之症也。
【余热不得卧之因】热病时,或出汗未彻,邪留经络,或热气未除,得谷太早,补其邪热,则生烦躁而夜不得安卧矣。
【余热不得卧之脉】多见细数,或见沉数。左尺数者,太阳余热。左关数者,少阳余热。右关数者,阳明余热。
【余热不得卧之治】太阳余热,五苓散、木通羌活汤下。少阳有热,栀子柴胡汤。阳明有热,竹叶石膏汤。太阳余热,五苓散、木通羌活汤调下。
五苓散
见前里热不得卧。
木通羌活汤
见前里热不得卧。
栀子柴胡汤
山栀柴胡黄芩竹茹知母甘草
竹叶石膏汤
知母石膏竹叶甘草
[卷三:不得卧论] 外感不得卧
【虚烦不得卧之症】身表已纯,口虽作渴,不能消水,二便清利,神气懒怯,时时欲睡,时时惊醒,此虚烦不得卧之症也。
【虚烦不得卧之因】或发汗太过,亡其津液,或误下伤里,中气受伤,或妄用吐法,重伤上焦氤氲之气。凡此皆能致虚烦不得卧也。
【虚烦不得卧之脉】脉多虚软,或见虚涩。若见空大,中气衰极。若见细数,精血已竭【虚烦不得卧之治】见空大者,补中益气汤,加黄柏、知母。脉见细数者,生脉散,合凉天地煎。真阳不足,心神失守者,枣仁远志汤,甚则八味肾气丸。
补中益气汤
人参白术当归黄广皮甘草升麻柴胡
生脉散
见肿胀三消。
凉天地煎
见后痿症。
枣仁远志汤
枣仁远志当归白茯神白芍药麦冬龙眼肉
八味肾气丸
见前脏寒胀。
[卷三:不得卧论] 内伤不得卧
【肝火不得卧之症】胁肋时胀,夜卧常惊,口渴多饮,腹大如怀,小腹季胁牵引作痛,痛连阴器,此肝火不得卧也。
【肝火不得卧之因】或因恼怒伤肝,肝气怫郁,或尽力谋虑,肝血有伤,肝主藏血,阳火扰动血室,则夜卧不宁矣。
【肝火不得卧之脉】左关独大,或见弦数,或见弦滑。寸关洪大,木火通明。寸关沉数,木燥火生。关大连尺,龙雷火升。
【肝火不得卧之治】恼怒伤肝,肝火拂逆,疏肝散。谋虑伤肝者,四物汤加山栀、川连。木燥火生者,龙胆泻肝汤。左尺脉大,家秘肝肾丸。
疏肝散
柴胡苏梗青皮钩藤山栀白芍药广皮甘草
龙胆泻肝汤
见前肝火胀。
栀连四物汤
即四物汤加山栀、黄连。
家秘肝肾丸
见前肝肾虚肿门。
[卷三:不得卧论] 内伤不得卧
【胆火不得卧之症】膈寒不利,胁肋胀满,胆火乘脾也。心烦躁乱,恍惚不宁,胆涎沃心也,甚则目黄目赤,夜不能寐。此胆火不得卧之症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