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症因脉治
症因脉治
三才汤
见前嗽血。
家秘肝肾丸
见前咳嗽。
龟鹿二仙胶
即玄武胶、鹿角胶。
生脉散
见前咳嗽。
琼玉膏
见前咳嗽。
参苓河车丸
河车一具,酒煮烂收干,打白茯苓五六两为丸,加人参更妙。
天王补心丹
见前咳嗽。
[卷二:劳伤总论] 内伤劳伤
【气虚劳伤之症】面黄肌瘦,气怯神离,动作倦怠,上半日咳嗽烦剧,下午身凉气爽【气虚劳伤之因】或本元素虚,或形劳气散,或思想无穷,神气内夺,气虚劳伤之症【气虚劳伤之脉】软弱细小,或虚大无力;左脉细弱,肝肾气虚;右脉细软,脾肺气弱;弱而和缓,补之可生;弱而带数,有热难补。
【气虚劳伤之治】肝肾气虚,三才丹、玄武天地煎。脾肺气弱,脉缓者,归脾汤、生脉散;脉数有热者,知柏参冬饮。
三才丹
见嗽血。
玄武天地煎
即天地煎加玄武胶。
归脾汤
见前吐血。
生脉散
见前咳嗽。
知柏参冬饮
知母(三钱)黄柏(三钱)人参(二钱)麦冬(五钱)广皮(一钱)甘草(五分)
[卷二:劳伤总论] 内伤劳伤
【血虚劳伤之症】肌肉消瘦,五心烦热,毛焦皮燥,暮夜发热,昼则身凉,小便赤涩,大便干结,此血虚劳伤之症也。
【血虚劳伤之因】阳盛阴虚,五志厥阳之火,时动于中,煎熬真阴,阴血日损,阳火独旺,来克肺金,则血虚喘咳之症作矣。
【血虚劳伤之脉】虚小细数,兼见芤涩,细小血虚,芤涩血痹。左寸细数,心血不生;左关细数,肝血不荣;右脉细数,脾虚血少;右脉芤涩,阳明血结。
【血虚劳伤之治】血虚,用四物汤。血痹,用活血汤。心血不生,天王补心丹。肝血不荣,补肝汤。脾虚血少者,归脾汤。
四物汤
见前咳嗽。
活血汤
当归赤芍药丹皮红花四味煎汤。
天王补心丹
见前咳嗽。
补肝汤
见前肝劳。
归脾汤
见嗽血。
家秘补阴丸
治阴虚内热。四味为末,天地煎膏。
当归白芍药(各四两)黄柏知母(各二两)天门冬生地(各八两)
家秘补阳丸
治阳虚内寒。四味为末,天地煎膏。
当归白芍药(各四两)肉桂附子(各一两)天门冬生地(各八两)
家秘坎离丸
治阴阳两虚。
补阴丸加鹿角胶三两。补阳丸加玄武胶三两。
[卷二] 饮症论
秦子曰:浓浊者为痰,清稀者为饮;痰属火化,饮属水湿,《金匮》论之甚详,分立痰饮、悬饮、溢饮、支饮。四者条目外,又有留饮、伏饮二者。今余先将仲景所立六者,详别明之。至燥痰、火痰、风痰等,另立痰症内。
[卷二:饮症论] 痰饮
【痰饮之症】其人素肥渐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心下胸胁支满,目眩,谓之痰饮【痰饮之因】饮食不节,水浆不忌,胃虽能纳,脾不能运,肺不通调,停积于胃,则成痰饮。痰饮内积,外不荣于肌表,则素肥渐瘦;由胃下流,水走肠间,则沥沥有声矣。
【痰饮之脉】或见弦数,或见弦紧,或见双弦,甚则沉伏。弦紧寒饮,弦数热痰。
【痰饮之治】《金匮》立法二条,一曰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而不立方,以水寒,温中健脾,则气化痰行,若用寒凉,反凝结不散矣。一曰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若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痰饮胸满,推展苍朴二陈汤。
苓桂术甘汤
治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
肾气丸
治痰饮短气,当从小便去者。
怀生地泽泻白茯苓山药丹皮山茱萸附子肉桂
推展苍朴二陈汤
治胃家有水饮,胸满呕吐不渴者,饮伤肺则喘咳,饮伤胃则呕熟半夏广皮甘草白茯苓熟苍术浓朴身热口渴加葛根。小便不利加泽泻。脉数者加山栀、川连。脉迟加煨姜。
[卷二:饮症论] 悬饮
【悬饮之症】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唾气逆,引痛胸肋,谓之悬饮,此即《金匮》悬饮【悬饮之因】饮食不节,水浆不忌,脾肺不能运化,水流在胁下,上攻肺家,故咳而吐,气逆,阻绝肝胆生升之令,是以痛引胸胁,而成悬饮之症矣。
【悬饮之脉】或沉或弦,沉为有水,故曰悬饮。弦为气结,故曰内痛。
【悬饮之治】《金匮》只立一方,曰脉沉而弦,悬饮内痛,十枣汤主之。以悬饮主痛,故用下法。今余推展二方,滚痰丸、加味二陈汤。
大枣汤
芫花甘遂大戟
滚痰丸
青礞石大黄沉香黄芩
加味二陈汤
熟半夏白茯苓广皮甘草枳实桔梗杏仁栝蒌仁有热加川连。嗽加贝母。陶氏用此以治痰结胸胁。
[卷二:饮症论] 溢饮
【溢饮之症】水气流行,归于四肢,身体疼重,支节烦疼,谓之溢饮也。
【溢饮之因】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若饮水多,水性寒冷,停滞气逆,逆则溢于四肢,当汗不得汗,不能外散,身得湿则重,复得寒则疼,故曰身疼重而成溢饮之症矣。
【溢饮之脉】《金匮》曰:脉沉而数,脉沉而弦,悬饮也。又云:病溢饮者,当发汗,不言脉象,桢意其必浮大浮紧,未必沉弦沉数。
【溢饮之治】《金匮》治悬饮内痛,用十枣汤。又曰:病溢饮者,当发汗,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夫悬饮脉沉弦,饮悬于内而痛者,故用下法;溢饮溢于外,故用汗法。
大枣汤
见前悬饮。
大青龙汤
治溢饮身体疼重,肢节烦疼,当发汗者。
麻黄桂枝甘草生姜杏仁大枣石膏
小青龙汤
麻黄甘草桂枝白芍药五味子干姜半夏细辛
[卷二:饮症论] 支饮
【支饮之症】咳逆倚息,气短不得卧,其形如肿,即《金匮》支饮症也。
【支饮之因】饮邪偏注,停留曲折之间,盖肺与大肠之脉,下膈络肠,今饮积于中,外不得达,喘促而不得卧矣。形如肿者,水饮之外现也。
【支饮之脉】脉多沉紧,脉弦为水,脉弱可治,数实者死。其脉虚者,必苦眩晕。
【支饮之治】《金匮》曰:膈间支饮,其人必喘,心下痞坚,面色黎黑,其脉沉紧,得之十数日,医吐下之不愈,木防己汤;虚者即愈,实者三日复发,复与,不愈者,以前方去石膏,加茯苓、芒硝主之。以胃有痰饮之积热,石膏止清无形气分之热,不能去有形痰饮之实热,故易芒硝。又云: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又云:支饮胸满者,浓朴大黄汤主之。支饮不得息,葶苈大枣汤主之。呕家本渴,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饮故也,小半夏汤。又云: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者,小半夏加茯苓。咳家,其脉弦,为有水,十枣汤主之。夫有支饮家,咳烦,胸中痛,不卒死,至一百日,或一岁,十枣汤主之。咳逆倚息不得卧,小青龙汤主之。外另有腹满口舌干燥,此肠间有水气,己椒苈黄丸主之。假令瘦人脐下有悸,吐涎沫而颠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
按此二条,非指定支饮而立说,大约统言水饮家之条目。
木防己汤
木防己石膏桂枝人参上四味,煮取一升,温服,愈后复发,去石膏,加芒硝。
泽泻汤
治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
泽泻白术上二味,水二升,煮取一升,温服。
浓朴大黄汤
治支饮胸满者。
浓朴大黄枳实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温服。
葶苈大枣汤
葶苈子大枣肉先以水三升,煮枣取二升,去枣,纳葶苈子。
半夏汤
半夏生姜上二味,以水七升,煮一升服。
小半夏加茯苓汤
半夏生姜白茯苓上三味,煮一升服。
十枣汤
见前悬饮门。
小青龙汤
见前溢饮门。
己椒苈黄丸
防己椒目葶苈大黄蜜丸如梧子大,日三服。
五苓散
泽泻猪苓白茯苓白术肉桂上五味为末,暖水调服。
[卷二:饮症论] 留饮
【留饮之症】《金匮》云:心下有饮,其人背寒冷如掌大。又云:留饮者,胁下痛,引缺盆,咳则辄已。又云,胸中有留饮,其人短气而渴,四肢历节痛,脉沉者,必有留饮。
【留饮之因】始因水饮停积,结成痰饮,日久不化,即曰留饮。夫留者,聚而不散之谓也。饮留于背,妨督脉上升之阳,而为背寒,少阳肝胆之脉,由缺盆过季胁,饮留于胁,阻绝肝胆生升之气,故胁下痛引缺盆,留饮胸中,其人短气而渴,四肢历节痛。
【留饮之脉】脉多沉者,胸有留饮;双弦者寒,偏弦者饮。
【留饮之治】病者脉伏,其人欲自利,利反快,虽利,心下续坚满,此为留饮欲去故
甘遂半夏汤
甘遂半夏芍药炙甘草
[卷二:饮症论] 伏饮
【伏饮之症】痰满喘咳,吐发则寒热、背痛腰疼,目泪自出,其人振振身剧,名【伏饮之因】水饮不散,伏于胸中,阻其肺气,则痰满喘咳;阻其中气,则吐发;伏太阳表邪外束,则寒热背痛;伏于上焦,阻绝清升之气,则目泪自出;饮伏胃家,胃阳凝塞,不能四布,振振剧。夫曰吐发,则寒热背痛,可见不发即不吐,不吐即不发矣。以其有饮内伏,故外邪触之即发也。
【伏饮之脉】左脉浮紧,寒邪束饮;寸脉沉弦,上焦阻绝;关脉沉弦,中脘凝塞;沉脉主伏,弦脉主饮,沉弦之脉,伏饮之诊。
【伏饮之治】有寒热则病在表,腰背痛则病在太阳,此内有伏饮,外表有邪,当从表里并治,吐发等表症,故从表散也。
小青龙汤
见前溢饮门。
木防己汤
见前支饮门。
桢按:以上诸条,《金匮》之论痰饮也,此以脾湿成痰,非比诸痰症,故别之曰痰饮。夫饮者,即停蓄之水饮也;盖痰因火动而成,饮因水寒所致。
[卷二] 痰症论
秦子曰:痰之为病,变化百出,皆内因七情,外感六气,中宫失清化之令,熏蒸结聚而成,须分所兼之邪治之。有风痰、湿痰、燥痰、郁痰、食积五条。夫湿痰、燥痰,有外感,有内伤;郁痰、食痰,有内伤,无外感。饮主乎水,寒多热少;痰主乎火,寒少热多。
[卷二:痰症论] 外感痰症
【风痰之症】头痛身痛,发热恶寒,吐嗽痰沫气逆,此外感风痰症也。
【风痰之因】外感风邪,袭人肌表,束其内郁之火,不得发泄,外邪传里,内外熏蒸【风痰之脉】浮滑者多。浮数风热;浮紧风寒。若见沉滑,风邪内结。洪大易治,沉【风痰之治】有风寒、风热之分。外感风寒,宜辛散表邪,如三拗汤,合小半夏汤、小
三拗汤合小半夏汤
治风寒痰嗽等症。
麻黄杏子甘草半夏生姜
小青龙汤
见前溢饮门。
参苏饮
治风痰咳嗽。
人参紫苏前胡葛根半夏枳壳桔梗广皮甘草气逆加苏子、橘红。痰多加半夏、南星。气喘加苏子、前胡。
荆防甘桔汤
治风热痰嗽。
荆芥防风桔梗甘草薄荷
荆防泻白散
治风热入肺,肺风痰喘。
荆芥防风桑白皮地骨皮甘草
[卷二:痰症论] 外感痰症
【湿痰之症】身发寒热,面目浮肿,恶寒头重,身痛不能转侧,呕吐恶心,烦满不渴【湿痰之因】或坐卧卑湿,或冲风冒雨,则湿气袭人,内与身中之水液,交凝积聚,所云:风雨袭阴之虚,病起于上而成积;清湿袭阴之虚,病生于下而生聚。此即湿痰之因也【湿痰之脉】脉多浮大,浮缓兼风,浮涩主湿,浮滑湿痰,沉滑顽结。
【湿痰之治】身热脉浮大者,宜散风除湿,羌活胜湿汤。胸满脉滑者,宜化痰二陈汤、
羌活胜湿汤
散表除湿,则痰自化。
羌活独活防风川芎甘草本
二陈汤
消痰利湿。
半夏白茯苓广皮甘草
平胃散
燥湿化痰。
苍术浓朴广皮甘草
[卷二:痰症论] 外感痰症
(即火痰)【燥痰之症】发热唇焦,烦渴引饮,喘咳短息,时作时止,吐咯难出。此外感燥痰之症【燥痰之因】或亢阳行役,时逢火令,燥热之气,干于肺家,为喘为咳;伤于肠胃,为【燥痰之脉】脉必洪数。浮数伤表,沉数伤里。左脉洪数,燥伤肝胆;右脉洪数,燥伤肺胃。
【燥痰之治】宜清热润燥,降火化痰,竹叶石膏汤、二母石膏汤、二母二陈汤。
竹叶石膏汤
石膏麦冬竹叶人参半夏知母甘草
二母石膏汤
知母川贝母石膏
二母二陈汤
知母贝母半夏白茯苓陈皮甘草
[卷二:痰症论] 内伤痰症
【燥痰之症】咳嗽喘逆。痰火上升,时咳时止,痰不能出,连嗽不已,面赤气升,此内【燥痰之因】五志之火,时动于中,或色欲过度,真水涸竭,或膏粱积热,肠胃煎熬,熏蒸于肺,炼为痰,则燥痰之症作矣。
【燥痰之脉】右寸数大,肺家有热;右关沉数,肠胃有热;左关脉数,木火之邪;两尺【燥痰之治】养阴壮水,润肺生津,则火熄燥除,而痰不生;若用燥味消痰,祸不旋踵。真水枯涸,二冬二母汤;膏粱积热,节斋化痰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