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枢识


  上焦开发(止)是谓气 张云。上焦、胸中也。开发、通达也。宣、布散也。气者人身之大气。名为宗气。亦名真气。邪客篇曰。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刺节真邪论曰。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也。营卫生会篇曰。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故能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温润。而溉养万物者为气也。

  腠理(止)是谓津 张云。津者阳之液。汗者津之泄也。腠理者皮肤之隙。溱溱、滋泽貌。

  谷入气满(止)是谓液 张云。淖泽、濡润也。液者阴之津。谷入于胃。其气满而化液。故淖泽而注于骨。

  凡骨属动举屈伸。则经脉流行而泄其泽。故内而补益脑髓。外而润泽皮肤。皆谓之液。愚按、津液本为同类。

  然亦有阴阳之分。盖津者液之清者也。液者津之浊者也。津为汗而走腠理。故属阳。液注骨而补脑髓。故属阴。观五癃津液别篇曰。三焦出气。以温肌肉。充皮肤为其津。其留而不行者为液。其义正与此合。

  中焦受气(止)是谓血 张云。中焦者并胃中出上焦之下。凡水谷之入。必先归胃。故中焦受谷之气。

  取谷之味。输脾达脏。由黄白而渐变为赤。以奉生身者。是谓之血。

  壅遏营气(止)是谓脉 张云。壅遏者。堤防之谓。犹道路之有封疆。江河之有涯岸。俾营气无所回避。而必行其中者。是谓之脉。然则脉者。非气非血。而所以通于气血者也。志云。壅培、助遏也。遮、蔽也。

  避、违避也。言经脉壅蔽。荣气行于脉中。昼夜环转。无所违逆。是谓脉。潘氏续焰云。壅遏犹言拥迫。使入隧道。而无别道可避也。

  耳聋 张云。肾藏精。耳者肾之窍。故精脱则耳聋。

  目不明 志云。目之精明五色者。气之华也。故气脱者目不明。

  汗大泄 张云。汗、阳津也。汗大泄者津不脱。故曰亡阳。

  液脱者(止)耳数鸣 张云。液所以注骨益脑而泽皮肤者。液脱则骨髓无以充。故屈伸不利。面脑消胫酸。皮肤无以滋。故色枯而夭。液脱则阴虚。故耳鸣也。

  夭然不泽 张云。血之荣在色。故血脱者色白如盐。夭然不泽。谓枯涩无神也。

  其脉空虚 此其候也 甲乙。其上有脉脱者三字。张云。脉贵有神。其脉空虚。即六脱之候。简案、本经。脱脉脱者三字当补。若不然则六脱之候不备焉。

  六气者(止)为大海也 张云。部主谓各部所主也。如肾主精。肺主气。脾主津液。肝主血。心主脉也。贵贱善恶。以衰旺邪正言。如春夏则木火为贵。秋冬则金水为贵。而失时者为贱也。六气之得正者为善。而太过不及者为恶也。贵贱善恶。主各有时。故皆可为常主。然六气资于五谷。五谷运化于胃。是为水谷之海。故胃气为脏腑之本。马云。此六气者。成于五谷精微之气。而胃则纳五谷而成之。故胃又为六气之大海耳。

  卷四

  肠胃篇第三十一

  诸本无篇字。简案、内言肠胃长短大小。纡曲屈伸之度。故名篇。疑与后绝谷篇为一篇。后人分为二篇也。

  长九分 口广二寸半 张云。长、深也。广、阔也。

  会厌 张云。会厌在咽喉之上。乃所以分水谷。司呼吸。而不容其相混者也。忧恚无言云。会厌者。

  音声之户也。

  咽门重十两 张云。咽门、即食喉也。其名曰咽。至长一尺六寸。乃并胃脘而言。四十二难杨注。

  咽、 也。言司以咽物也。又谓之嗌。言气之流通厄要之处也。咽、为胃之系也。本义十两作十二两。简案、一尺六寸下。难经有喉咙重十二两。广二寸。长一尺二寸九节。十六字。恐本经脱之也。杨注。喉咙空虚也。

  言其中空虚。可以通气息焉。即肺之系也。呼吸之道路。

  胃纡曲屈伸之 张云。纡曲、曲折也。大、言周遭之数。经、言直过之数。余准此。平人绝谷篇曰。其中之谷常留二斗。水一斗五升而满。

  小肠(止)长三丈三尺 难经、甲乙。作二尺。马云。小肠上口。胃之下口。小肠后附于脊。从左环回周叠。积其所注之物。以入于回肠者。外附于脐上。回运计环十六曲。大四寸。径口八分分之小半。即半分也。

  其长三丈三尺。张云。其下口注于回肠者。外附近于脐上一寸。当水分穴处是也。

  八分分之小半。言八分之外。尚有如一分之少半也。余仿此。志云。小半者。七分半也。简案、史项羽纪。汉有天下大半。韦昭注云。凡数三分者二为太半。一为小半。四十二难杨注亦云。三分有二为太半。有一为小半。

  由此推之。分之少半者三厘三毫有奇。寸小半者。三分三厘三毫不尽。寸之太半者。六分六厘六毫不尽也。则张注似是。

  回肠当脐(止)长二丈一尺 张云。回肠、大肠也。叶积、如叶之积。亦叠积之义。大肠上口。即小肠下口。当脐左旋而下积广肠也。四十二难杨注云。大肠即回肠也。以其回曲。因以名之。简案、志云。径一寸。寸之少半者。径一寸五分也。恐非。

  广肠傅脊(止)长二尺八寸 马云。广肠者。直肠也。广肠附脊以受回肠之物。左环叶在脊之上下盘。

  辟大八寸。径二寸寸之太半。则是二寸七分也。张云。广肠、大肠下节也。亦名直肠。直肠居后。绕脊而下。

  故曰傅脊。傅、布也。叶脊上下言。叠于脊之上下而至尾 也。辟、 同。以其最广。故云辟大八寸。志云。

  广肠、肛门内之直肠。径二寸寸之太半者。径二寸七分半也。简案、傅脊。马释附脊。乃傅字之讹。张注难通。

  肠胃所入至所出 张本。所、作初。张云。此总结上文自口而入。自便而出之全数。三十二曲。合小肠大肠而言也。四十二难杨注云。据甲乙经言。肠胃凡长六丈四寸四分。所以与此不同。难经云。肠胃凡长五丈八尺四寸者。甲乙经从口至回肠而数之。故长。此经从胃至肠而数之。故短。亦所以互相发明。非有谬也。

  丁曰。前肠胃径围大小不同。其言胃大一尺五寸。径五寸者。即是围径一也。小肠径八分。大二寸四分则是也。

  今言二寸半。即分之少半。回肠径一寸半。即大四寸五分。今言大四寸。即少五分也。广肠径一寸半。即大七寸五分。今言八寸。即有剩五分也。其升斗寸尺者。先立其尺。然后造其升斗秤两。皆以同身寸之为法。以尺造斗。斗面阔一尺。底阔七寸。高四寸。

  俱浓三分。可容十升。凡以寸为指节者。方一寸为两。十六两为斤。此制同身寸尺升斗之度。为人之肠胃斤重长短之法也。

  卷四

  平人绝谷篇第三十二

  精微 悍滑疾 下焦下溉诸肠 甲乙。作下溉泄诸小肠。张云。精微 悍滑疾。言水谷之精气也。下溉诸肠。言水谷之质粕也。

  水六升三合合之太半 王文洁注四十二难云。分之少半。盖八分半也。合之太半。共六升三合六七勺也。

  回肠大四寸 径一寸寸之少半 徐灵胎经释云。以围三径一之法约之。则大四寸者。径当一寸三分分之少半。难经云。一寸半。疑误。

  广肠(止)八分合之一 徐灵胎云。广肠大肠以下至肛门。受秽滓之处。俗名 肠。以其最广。故曰广肠。

  按、广肠止云受谷。而不及水。义最精细。盖水谷入于大肠之时。已别泌精液。入于膀胱。惟糟粕传入广肠。

  使从大便出。故不云受水多少也。此义诸家之所未及。简案、王文洁评林云。九升三合八分合之一者。盖言九升三合八勺一抄也。此说似不必然。当考。

  五丈八尺四寸 张云。乃止合肠胃之数。非若前篇总计唇口咽门而言也。

  九斗二升一合合之太半 四十二难作八斗七升六合八分合之一。徐灵胎云。灵平人绝谷篇云。九斗二升一合合之太半。乃为合数。而此数则与上文不符。未知何故。或传写之误。

  血脉和则 诸本则、作利。当改。

  神者水谷之精气也 志云。六节藏象论曰。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故神者水谷之气也。

  日再后后二升半 四十三难作日再至圊。一行二升半。

  七日而死者 马一龙农说云。盖此民之生。以食为天。而无谷气七日死者。其天绝也。王芳候云。

  病患不饮食。七日不死者。米谷留积故也。盖留积则为病矣。简案、三斗五升。兼水谷而为言。则后亦兼大小溲而言也。若唯谷二斗。而大便一日五升。则四日而尽矣。知所谓绝谷者。必兼水饮而在其中也。汉食货志云。

  今一夫挟五口食人月一石半。又后汉南蛮传。计人禀五升。注云。古升小。故曰五升也。则知人一日食五升也。

  而七日得三斗五升。则方合其数。而水饮不预焉。七日盖以阴阳五行之数论之耳。七日不食。岂有死者乎。

  卷四

  海论篇第三十三

  四海 书禹贡。四海会同。尔雅释地。九夷、八狄、七戎、六蛮。谓之四海。

  胃者水谷之海(止)三里 张云。人受气于水谷。水谷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脏气。故五脏六腑之气味。

  皆出于胃。而胃为水谷之海也。其胃气营运之输。上者在气街。即气冲穴。下者至三里。在膝下三寸。(动脉篇曰胃为五脏六腑之海太阴阳明论曰阳明者表也五脏六腑之海也痿论曰阳明者五脏六腑之海主润宗筋)

  冲脉者(止)上下廉 张云。此即血海也。冲脉起于胞中。

  其前行者。并少阴之经侠脐上行。至胸中而散。其后行者。上循背里。为经络之海。其上行者。出于颃颡。下行者出于足。故其输。上在于足太阳之大杼。下在于足阳明之巨虚、上下廉。(顺逆肥瘦篇曰夫冲脉者五脏六腑之海也)

  膻中者(止)人迎 张云。膻中、胸中也。肺之所居。诸气者。皆属于肺。是为真气。亦曰宗气。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故膻中为之气海。柱骨项后。天柱骨也。恚忧无言论曰。颃颡者。分气之所泄也。故气海营运之输。一在颃颡之后。即柱骨之上下。谓督脉之哑门、大椎也。一在颃颡之前。

  谓足阳明之人迎也。

  脑(止)风府 张云。凡骨之有髓。惟脑为最巨。故诸髓皆属于脑。而脑为髓之海。盖、脑盖骨也。

  即督脉之囟会风府。亦督脉穴。此皆髓海之上下前后输也。志云。盖谓督脉之百会。督脉应天道之环转覆盖。

  故曰盖。

  气海有余者 马云。有余者。邪气有余而实也。不足者。正气不足而虚也。下文仿此。

   息 甲乙作 急息。志云。膻中者宗气之所居。上出于喉。以司呼吸。故气海有余者。气满胸中。

  气息 乱。气上逆。故面赤也。

  不足以言 张云。声由气发。气不足则语言轻怯。不能出声。脉要精微论曰。言而微。终日乃复言者。

  此夺气也。

  血海有余(止)不知其所病 张云。形以血充。故血有余则常想其身大。怫、怫郁也。重滞不舒之貌。

  血不足则常想其身小。狭、隘狭也。索然不广之貌。此皆血海不调之为病。病在血者。徐而不显。故茫然不觉其所病。

  自过其度 张云。自有过人之度。而无病也。志云。度、骨度也。简案、上古天真论曰。天寿过其度。志注非是。

  耳鸣 张云。以髓虚者精必衰。阴虚则耳鸣也。髓为精类。精衰则气去。而诸证以见矣。

  审守其输(止)必败 张云。审守其输。谓审察其输穴。如上文也。无犯其害。无盛盛。无虚虚也。志云。审其输。则知其四海之通于经。而经俞之外通于气也。调其虚实。则有余不足自和矣。害谓经气之逆。复则反逆为顺也。

  卷四

  五乱篇第三十四

  诸本无篇字。张云。言一时血气之错乱。非宿疾有因之谓。气本五行。故曰五乱。

  何谓相顺 甲乙。顺下有而治二字。

  清气在阴(止)大 马云。 、音闷。清气宜升。当在于阳。反在于阴。浊气宜降。当在于阴。而反在于阳。营气阴。性精专。固顺宗气以行于经隧之中。卫气阳。性 悍滑利。宜行于分肉之间。今昼未必行于阳经。夜未必行于阴经。其气逆行。乃清浊相干。乱在胸中。是之谓大闷也。简案、 、又作鞔。吕览。胃充则中大鞔。是也。

  接手 甲乙。接、作按。

  有道(止)身宝 马云。道者脉路也。邪之来也。必有其道。则邪之去也。亦必有其道。审知其道而善去之。斯谓养身之宝。此四语。虽为刺病而发。凡医工能熟玩之。则治病必觅标本。用药必觅经络。真邪必审。

  补泻不妄。乃为医家切要之法也。张云。道言所由。志云。有道以来者。谓相干之乱气。有道以来。必有道以去。故审知其道。则能分理其阴阳清浊。而为养身之宝。

  心少阴心主之输 马云。手少阴心经之输穴神门。手心主厥阴心包络经之输穴大陵。(志不言俞穴)

  手太阴之荥 马云。手太阴肺经荥穴鱼际。

  足少阴输 马云。足少阴肾经之输穴太溪。张云。气在肺而取肾者。以少阴脉贯肾络肺也。

  取之足太阴(止)三里 马云。足太阴脾经之输穴太白。足阳明胃经之输穴陷谷。如刺之而邪气不下。

  当取之足阳明胃经之三里。

  取之足柱(止)足太阳荥输 张云。天柱、大杼。俱足太阳经穴。不知、不应也。当复取其荥输二穴。

  通谷、束骨也。志云。上古以和为知。

  气在于臂足(止)荥输 张云。臂足之络有血者。必先去其血。在手者取手。在足者取足。手阳明之荥输。二间、三间也。手少阳之荥输。液门、中渚也。足阳明之荥输。内庭、陷谷也。足少阳之荥输。侠溪、临泣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