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枢识


  唏 马云。唏、许几切。释文言哀痛不泣曰唏。张云。唏、欷同。 欷也。释义云。悲泣气咽而抽息也。一云泣余声。一云哀而不泣曰唏。悲忧之气生于阴惨。故为阴盛阳虚之候。

  补足太阳 泻足少阴 马云。当于足太阳膀胱经。阳跷脉气所出者补之。足少阴肾经。阴跷脉气所出者泻之。

  振寒(止)补诸阳 张云。振寒者。身怯寒而振栗也。补诸阳者。凡手足三阳之原合。及阳跷等穴。

  皆可酌而用之。

  噫 张云。嗳气也。释义曰。饱食息也。按、此节与上文之哕。皆以寒气在胃而然。但彼云故寒气者。以久寒在胃。言其深也。此云寒客于胃者。如客之寄。言其浅也。故厥逆之气。从下上散。则复出于胃而为噫。简案、噫、说文饱食息也。而马云。噫、不平声也。此为五噫之噫者。误甚。

  补足太阴(止)眉本也 张云。补足太阴阳明二经。使脾胃气温。则客寒自散。而噫可徐。眉本、即足太阳经攒竹穴。是亦补阳气也。

  嚏 张云。阳气和平。顺利而满溢于心。必上达于肺。故出于鼻而为嚏。然人有感于风寒而为嚏者。

  以寒邪束于皮毛。则阳气无从泄越。故喷而上出。是嚏从阳气而发。益又可知。仲景曰。欲嚏不能。此人肚中寒。正谓其阳虚也。故人病阳虚等证者。久无嚏而忽得之。则阳气渐回之佳兆也。简案、嚏、说文牾解气也。玉篇。喷鼻也。

  补足太阳(止)眉上也 张云。凡阳虚于下。则不能上达而为嚏。补足太阳之荣于眉本者。其名攒竹。

  一曰眉上。亦即此穴。盖太阳与肾为表里。所以补阴中之阳也。观宣明五气篇曰。肾为欠为嚏。其义正与此通。

   甲乙作 、马云音妥。释云。下垂貌。则是首身下垂而不能举也。观本经下文。有因其所在补分肉间。则 必有定所。且有分部。彼以避为释者。(案熊音了可反避也)是乃以读之为躲。而遂释之为避也。

  义甚不通。简案、 、广韵。垂下貌。 、正字通。为 之 讹。巢源。风 曳候云。肢体弛缓不收摄也。人以胃气养于肌肉经络也。胃若衰损。其气不实。经脉虚则筋肉懈惰。故风邪搏于筋而使 曳也。即本节之 也。

  千金小儿门。 HT 僻不能行步。中风门作 曳。并同。而张云。俗语有战 之说。即古人之遗言。意者 即战之属也。但因寒而战者谓之寒战。其有战不因寒者由气虚耳。此因楼氏纲目颤振门。治 曳之方而误。不可从也。志云。 者。垂首斜倾。懈惰之态。古乐府云。髻半 。此说虽是。而唯以垂首释之。不若马说允当。

  行阴用力 志云。阳明主润宗筋。阳明虚则宗筋纵。是以筋脉懈惰。则阳明之气行于宗筋。而用力于阴器矣。行阴用力。则阳明之气不能复养于筋脉。故为 。

  目者宗脉之所聚也 张云。宗、总也。凡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故目为宗脉之所聚。马云。此节可与素问解精微论参看。

  目无所见矣 张云。世之因泣而丧目者。盖亦不少矣。

  补天柱 经侠颈 甲乙挟颈下有挟颈者。头中分也。七字据下文甲乙为是。马云。当补足太阳膀胱经之天柱穴。此经乃挟于后之项颈者是也。志云。膀胱之津。外濡空窍。液道开而泣不立则液竭而濡空窍之精。

  不能灌于目而目不明矣。故命曰夺精。谓夺其外濡空窍之精也。当补膀胱经之天柱于挟颈间。以资津液上灌。

  盖液随气行者也。

  太息者(止)以伸出之 张云。太息者息长而大。即叹息也。约、犹束缚也。忧愁思虑则气抑不伸。

  而心系急气道约。约则满闷于中。此叹息之不容已也。

  补手少阴(止)留之也 张云。手少阴心经也。心主手厥阴经也。足少阳胆经也。助木火之脏。则阳气可舒。抑郁可解。故皆宜留针补之。

  涎下者(止)故涎下 涎、甲乙作羡。下同。张云。足阳明之脉出于口。胃中有热则虫动。胃缓故廉泉开而涎下。凡目之多泪。鼻之多涕。亦皆因热而上。液之道开也。有谓肺热甚则鼻涕出者。义亦犹此。

  补足少阴 张云。肾为胃关。而脉系于舌。故当补之以壮水制火。则液有所主而涎自止也。

  耳中鸣者(止)故耳鸣 张云。手足三阳三阴之脉。皆入耳中。故耳亦宗脉之所聚也。阳明为诸脉之海。故胃中空则宗脉虚。宗脉虚则阳气不升而下溜。下溜则上竭。轻则为鸣。甚则为聋矣。然少阳太盛。壅窒为鸣者亦有之。但虚者渐而实者暴。虚者多而实者少。其辨在有邪无邪耳。学人当推展之。汪云。此论他书不载。仅见于此。按、人夜卧之时。五官皆不用事。惟耳能听。岂非以宗脉所聚。故能有所警觉也乎。又人在母腹中。仅一血胚。闻雷霆火爆之声则惊而跳。

  此时五官未备。而闻性已与外物相通。故楞严二十五圆通。独重耳根。孔子亦言六十而耳顺。则耳之异于诸官也明矣。又云。即下文上气不足。耳为之苦鸣之义。

  补客主人(止)交者也 张云。客主人足少阳经穴。为手足少阳足阳明之会手大指爪甲上者。手太阴之少商穴。为肺气所出之井。故皆当补之以助其阳气。

  啮舌者 何气使然 马张志并云。缺岐伯曰。

  脉气辈至也 甲乙。辈、作皆。吴本注云。辈、疑误。马辈至作使然。张云。辈者类也。厥逆走上则血涌气腾。至生奇疾。所至之处。各有其部。如少阴之脉行舌本。少阳之脉循耳颊。阳明之脉环唇口。故或为肿胀。或为怪痒。各因其处。随而啮之。不独止于舌也。志云。肾脏之生气。厥逆走上。与中焦所生之脉气相辈而至。则舌在齿之内。而反向外矣。唇在齿之外。而反向内矣。颊在齿之旁。而反向中矣。

  凡此十二邪者 甲乙此下载大惑论。善忘善饥二条。以为十四邪。岂皇甫氏以意添之耶。

  奇邪 张云。不同常疾。故曰奇邪。

  若倾 张云。倾者沉重不能支也。

  胃使为之变 肠为之苦鸣 诸本。胃使、作溲便。当改。但熊本作凌使。亦误。张云。水由气化。故中气不足。则溲便变常。而或为黄赤。或为短涩。多有情欲劳倦过伤精气而然。昧者概认为火。鲜不误矣。且中气不足。则浊气居之。故肠胃为之苦鸣也。汪云。按内经无遗精白浊之文。但云出白溲。白、白淫。溲、便变也。又云。水液混浊。皆属于热。

  为痿厥 心 张云。痿、足萎弱也。厥、四肢清冷也。 、闷也。下气不足。则升降不交。故心气不舒而为闷。

  补足外踝下留之 张云。此昆仑穴也。为足太阳所行之经。凡于上中下气虚之病。皆可留针补之。

  治之奈何 张云。此下复问治法者。所以补上文之缺略也。

  肾主为欠 张云。上文未言属肾。故此复明之。

  肺主为哕 张云。上文言哕出于胃。此言哕主于肺。盖寒气上逆而为哕。气病于胃而主于肺也。

  唏者(止)泻足少阴 甲乙。与、作盛。张云。阴与阳绝则阳不附阴。补阳泻阴则刚柔相济。乖者和矣。

  振寒者(止)外踝下留之 张云。诸冶。俱同上文。

  刺足大趾间(止)足外踝下留之 张本脱外字。张云。大趾间上二寸。足厥阴之大冲也。或曰足太阴之太白也。此与上文稍异。外踝下留之义如前。

  卷四

  师傅篇第二十九

  诸本傅作传。当改。又无篇字。

  弗着于方 礼记、中庸。布在方策。注。方、板也。策、简也。

  夫惟顺而已矣 张云。顺之为用最是。医家肯紧言不顺则道不行。志不顺则功不成。其有必不可顺者。亦未有不因顺以相成也。呜呼。能卷舒于顺不顺之间者。非通变之士。有未足以与道也。

  入国问俗(止)问所便 张云。礼曰。入国问禁。而此云问俗者。以五方风寒有殊。崇尚有异。圣人必因其所宜而为之治。故不曰禁而曰俗也。讳者忌也。人情有好恶之偏。词色有嫌疑之避。犯之者取憎。取憎则不相合。故入家当问讳。

  礼者仪文也。交接有体。进止有度。失之者取轻。取轻则道不重。故上堂当问礼。便者相宜也。有居处之宜否。

  有动静之宜否。有阴阳之宜否。有寒热之宜否。有情性之宜否。有味气之宜否。临病患而失其宜。施治必相左矣。故必问病患之所便。是皆取顺之道也。简案、郑注曲礼云。禁谓政教。俗谓常所行与所恶也。

  便寒 便热。张云。凡热在中则治便于寒。寒在中则治便于热。是皆所以顺病情也。

  悬心 张云。胃火上炎。心血被烁而悬悬不宁也。

  脐以上皮热(止)如糜 楼氏纲目作脐以下。似是。张云。脐以上者胃与小肠之分也。故脐以上皮热者。肠中亦热也。出黄如糜者。以胃中湿热之气。传于小肠所致也。糜、腐烂也。上二节皆热证便寒之类。楼氏云。胃居脐上。故胃热则脐以上热。肠居脐下。故肠热则脐以下热。如肝胆居胁。肝胆热则当胁亦热。肺居胸背。肺热则当胸背亦热。肾居腰。肾热则当腰亦热。可类推也。

  脐以下(止)飧泄 张云。脐以下皮寒者。以肠胃中寒也。胃中寒则不能运化而为腹胀。肠中寒则阴气留滞。不能泌别清浊而为肠鸣。飧泄、是皆寒证便热之类。

  胃中寒(止)小腹痛胀 张云。上文言腹中寒者泄。而此言肠中热者泄。所以有热泄寒泄之不同。而热泄谓之肠垢。寒泄谓之骛溏也。胃中热则善消谷。故疾饥。肠中寒则阴气聚结不行。故小腹切痛而胀。上二节皆当因其寒热。而随所宜以调之者也。马。疾饥之疾。释为速。

  胃欲寒饮(止)治之何先 张云。胃中热者欲寒饮。肠中寒者欲热饮。缓急之治。当有先后。而喜恶之欲。难于两从。且以贵人多任性。此顺之所以难。而治之当有法也。从、纵同。马志本从作纵。后汉郭玉论。贵之有四难云。自用意而不任臣。一难也。将身不谨。二难也。骨节不强。

  不能使药。三难也。好逸恶劳。四难也。乃与本节之言符矣。

  春夏先治其标(止)后治其标 马云。春夏阳气在外。病亦在外。故先治其后病之标。而后治其先病之本。秋冬阳气在内。病亦在内。故先治其先病之本。而后治其后病之标。此治之者必有所先。不得以顺其志。

  而可舍法以徇之也。张云。一曰春夏发生。宜先养气以治标。秋冬收藏。宜先固精以治本。亦通。

  便其相逆者奈何 张云。谓于不可顺之中。而复有不得不委曲。以便其情者也。

  凄怆 张云。寒甚凄凉之貌。

  灼灼 说文。灼、炙也。

  沧沧 张云。沧、寒也。简案、此本于说文。逸周书云。天地之道有沧热。

  寒温中适(止)不致邪僻也 张云。适、当也。寒热适其中和。则元气得以执持。邪僻无由而致。是即用顺之道也。僻、不正之谓。

  本藏以身形(止)而后答乎 张云。本藏即前本经篇名。扪、摸也。循、摩也。言王公之尊贵。谁可得而摩摸。将何所据而相答也。马志。 、作 。非。

  非面部之阅也 马云。非比面部易阅。

  巨肩陷咽喉见其外 甲乙。喉、作候。其、作于。马张。凡巨肩陷咽者。肺之小大高下坚脆偏正可候矣。大义见本藏篇。余仿此。

   骨 张作骷骨。马云。 、音括。心为脏腑之主。而气之升降。其道在于缺盆。即其 KT 之骨端。曰 骨者。

  有于以形于外。则可以验 KT 。而知其心之坚脆小大高下偏正矣。张云。骷、广雅曰HT 。KT 也。HT KT 、即膝骨之名。HT KT 、蔽心之骨。亦名鸠尾。观乎此而心之小大高下坚脆偏正可知矣。简案、玉篇。HT 、骨端也。张改骷。未详孰是。

  脾者主为卫 甲乙。卫、作胃。注。九虚、太素。作卫。张云。卫者脏腑之护卫也。五癃津液别篇亦曰。脾为之卫。脾为仓廪之官。职在转输。故曰使之迎粮。谓察其饮食及唇舌之善恶。别脾之吉凶可知也。

  广骸 甲乙注。骸、太素作KT 。(集韵KT 脊肉也)张云。骸、骸骨也。广骸者。言骨骼之大。又胫骨曰骸。音鞋。简案、庄子遥逍游百骸九窍。又德充符。直寓六骸。疏、手足首身。

  鼻隧 集韵。隧、与邃同。深远也。

  目下裹大(止)脏安且良矣 甲乙。果、作裹。张云。果、裹同。目下囊裹也。横、刚强也。在外、掀露也。约、固密也。脏居于中。形见于外。故举身面之外状。而可以候内之六腑。然或身或面。又必上中下三停相等。庶脏腑相安而得其善矣。前本藏篇。以五脏之皮脉肉爪骨而候六腑。其义与此稍异。所当互求。简案、马以四时气篇。三焦约注之非也。五色篇曰。面王以上者。小肠也。面王以下者。膀胱也。即知鼻柱中央。即下焦之处也。又知六腑之三焦。正指下焦也。麻衣相法云。三停平等。一生衣禄无亏。注。自发际至印堂为上停。山根至准头为中停。人中至地阁为下停。此面上之三停也。头腰足为身上三停也。古云。面上三停额鼻阁。

  身上三停足头腰。乃知相家三停之说。原于本节。及骨度篇君子三折之义。

  卷四

  决气篇第三十

  诸本无篇字。马云。决论一气六名之义。故名篇。志云。决、分也。决而和。故名篇。决气谓气之分判为六。而和合为一也。

  以为一气耳 楼氏云。精气津液而脉六者。盖精气即卫气。津液血脉即营血之异名。卫气根于血。

  营血根于气。故曰一气也。

  两神相搏(止)是谓精 马云。易曰。男女构精。万物化生。盖当男女相构之时。两神相合。而成所生男女之形。此精常先其身而生。有其精斯有其形。夫是之谓精也。张云。两神、阴阳也。搏、交也。精、天一之水也。凡阴阳合而万形成。无不先从精始。故曰常先身生。是谓精。即本神篇曰。两精相搏谓之神。而此曰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盖彼言由精以化神。此言由神以化精。二者若乎不同。正以明阴阳之互用者。即其合一之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