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灵枢识
灵枢识
而脏腑主于中。故内外相贯。如环无端也。然经水经脉。各有阴阳之分。如天以轻清在上。故天为阳。地以重浊在下。故地为阴。六微旨大论曰。天枢之上。天气主之。天枢之下。地气主之。人身应天地。故腰以上为天属阳。腰以下为地属阴。而经脉脏腑之应于经水者亦然。
故海以北(止)此一隅之阴阳也 阳中之太阳。甲乙作阳中之阳。一隅作一州。张云。如海合于胃。湖合于脾。脾胃居于中州。腰之分也。海以北者为阴。就胃腑言。自胃而下则小肠。胆与膀胱皆属腑。居胃之北而为阴也。湖以北者为阴中之阴。就脾脏言。自脾而下。则肝肾皆属脏。居脾之北。而为阴中之阴也。腰以上者如漳。合于心主。心主之上。惟心与肺。故漳以南者为阳也。河合于肺。肺之下亦惟心与心主。故河以北至漳者。为阳中之阴也。凡此皆以上南下北。言阴阳耳。然更有其阳者。则脏腑之外为三焦。三焦之外为皮毛。
本藏篇曰。肺合大肠。大肠者皮其应。今三焦合于漯水。大肠合于江水。故曰漯以南至江者。为阳中之太阳也。此天地人相合之道。天地至广。而兹所言合者。特举中国之水耳。故曰此一隅之阴阳也。所以人与天地相参也。简案、自海以北者。至河以北至漳者。则以上南下北言阴阳。其义自明矣。惟至漯以南至江者。则以三焦大肠为阳中之太阳。其义未详。张注似牵强。志云。
河以北至漳者。谓从上焦而后行于背也。漯以南至江者。谓从中焦而前行于腹也。此以人之面南而背北也。此说亦难据。
足阳明刺(止)留二呼 甲乙阳明下有多血气三字。太阳下有多血气刺四字。少阳下有少血气刺四字。
太阴下有多血少气刺五字。少阴下有少血多气刺五字。厥阴下有多血少气刺五字。张云。此足六经之刺度也。
出气曰呼。入气曰吸。曰十呼七呼之类。则吸在其中矣。盖一呼即一息也。但刺有补泻之异。呼吸有先后之分。
故凡用泻者。必候病者之吸而入针。再吸转针。候呼出针。凡用补者。必因其呼而入针。再呼辅针。俟吸出针。
故针赋曰。补者先呼后吸。泻者先吸后呼。正此义也。后世令病患咳嗽以代呼。收气以代吸。气有出入。亦与呼吸相同耳。
皆无过二分 张云。手之六经。皆在于上。肌肉薄而溪谷浅。故刺不宜深。经脉短而气易泄。故留不宜久。
肥瘦 终始篇云。刺肥人者以秋冬之齐。刺瘦人者以春夏之齐。
撩之 甲乙作料之。史音云。一本作以意料之。马云。撩、料同。张云。撩音辽。又上去二声。通俗文理乱谓之撩理。简案、说文。撩、理也。玉篇。料、理也。知是二字音义并同。
灸之亦然(止)脱气 张云。刺有浅深迟速之度。灸有壮数大小之度。刺有补泻。灸亦有补泻。凡以火补者。毋吹其火。以火泻者。疾吹其火。血实气壅。病深肉浓者宜泻。阳衰气怯。元虚体弱者宜补。背腹股髀。道远势缓者。宜大而多。头面臂 。羸弱幼小者。宜小而少。
此其大法也。设不知此。而灸过其度。非惟无益。反以害之。是恶火也。故灸失其宜。则骨枯脉涩。刺失其宜。
则脱泄元气。均致人之夭殃矣。
之大小 甲乙。 、作 。是。
可为度量乎 马云。度、量俱去声。
若夫度之人 甲乙。夫作失。是。与中度相反。文脉贯穿。
瘦 张云。 、通作消。
切循扪按 简案、切谓诊寸口。循谓循尺肤。盖经脉之大小。肤之浓薄。当寸尺度之。如肉之坚脆。
之大小。非一一扪按。不能知之。故举此四字。以见其义。
因适而为之真也 张云。因其情。适其宜。必出于心。应于手。斯得病治之真诀矣。志云。适、从也。
真、正也。是谓适其中。而为度之正也。简案、真、犹知毒药为真之真。言因其各所适而为治法之真也。
卷三
经筋篇第十三
马云。各经皆有筋。而筋又有病。及各有治法。故名篇。张云。凡十二经筋所起所行之次。与十二经脉多相合。其中有小异者。乃其支别。亦互相发明耳。独足之三阴。则始同而终不同也。所当并考。愚按、十二经脉之外。而复有所谓经筋者何也。盖经脉营行表里。故出入脏腑。以次相传。经筋联缀百骸。故维络周身。各有定位。虽经筋所行之部。多与经脉相同。然其所结所盛之处。则惟四肢溪谷之间为最。以筋会于节也。筋属木。其华在爪。故十二经筋皆起于四肢指爪之间。而后盛于辅骨。结于肘腕。系于膝关。联于肌肉。上与颈项。终于头面。此人身经筋之大略也。筋有刚柔。刚者所以束骨。柔者所以相维。亦犹经之有略。纲之有纪。故手足项背直行附骨之筋皆坚大。而胸腹头面支别横络之筋皆柔细也。但手足十二经之筋。又各有不同者。如手足三阳行于外。其筋多刚。手足三阴行于内。其筋多柔。而足三阴阳明之筋。皆聚于阴器。故曰前阴者。宗筋之所聚。此又筋之大会也。然一身之筋。又皆肝之所生。故惟足厥阴之筋络诸筋。
而肝曰罢极之本。此经脉经筋之所以异也。
起于足小趾 张云。即足太阳经脉所止之处。至阴穴次也。
邪上 甲乙。邪、作斜。马云。邪、斜同。
结于踵上循跟 张云。踵即足跟之突出者。跟即踵上之硬筋处也。乃仆参、申脉之分。
其别者(止)与 中并 张云。此即大筋之旁出者。别为柔软短筋。亦犹木之有枝也。后凡言别者支者。皆仿此。此支自外踝别行。由足 肚之下尖处。行少阳之后。结于 之外侧络穴、飞阳之分。乃上内廉合大筋于委中而一之也。
上挟脊上项 张云。夹脊背分左右。上项会于督脉之陶道、大椎。此皆附脊之刚筋也。
为目上网下结于 张云。网、网维也。所以约束目睫。司开阖者也。目下曰 。即颧也。志云。网、当作纲。简案、上网、盖谓睫上细筋。网罗目窠者。 、甲乙作 、下同。
小指支跟肿痛 简案、支字诸家不释。盖支、枝通。谓小指枝梧于跟而肿痛。下文支缺盆小指次指支并同。
纽痛 说文。纽、系也。楚辞注。退出也。
燔针劫刺 张云。燔针、烧针也。劫刺、因火气而劫散寒邪也。
以知为数 方言云。南楚病愈者谓之瘥。或谓之间。或谓之知。知、通语也。
以痛为辅 马云。其所取之俞穴。即痛处是也。俗云天应穴者。
名曰仲春痹 张云。足太阳之经。应二月之气也。此与阴阳系日月篇义同。但彼以左足右足分十二经。
以主十二月。此以手六经足六经分主十二月。盖以辨阴阳盛衰之义也。志云。在外者皮肤为阳。筋骨为阴。病在阴者名曰痹。痹者血气留闭而为痛也。卯者二月。主左足之太阳。故为仲春之痹。盖手足阴阳之筋。应天之四时。岁之十二月。故其为病亦应时而生。非由外感也。
足少阳之筋(止)结于膝外廉 张云。小趾次趾即第四趾窍阴之次也。外踝、丘墟之次。胫外廉外丘、阳交之次。膝外廉、阳陵泉、阳关之次。此皆刚筋也。
其支者(止)结于尻 张云。此支自外辅骨上走于髀。分为二歧。前结于阳明之伏兔。后结于督脉之尻。
至此刚柔相制。所以联臀膝而运枢机也。
上乘 季胁 张云。季胁下两旁软处曰 。五音篇曰。少也。盖其处少骨之义。
支者(止)为外维 张云。此支者从颧上斜趋。结于目外 。而为目之外维。凡人能左右 视者。正以此筋为之伸缩也。
颈维筋急 马云颈维之筋皆急。张云。维者牵系之谓。志云。维筋左右之交维也。简案、张注误。
从左之右(止)命曰维筋相交 张云。从左之右。则右目不开。是右病由左也。然则左目不开者。病由于右可知矣。角、额角也。并跷脉而行者。阴跷阳跷。阴阳相交。
阳入阴。阴出阳。交于目锐 。故左络于右。伤左角之筋而右足不用。则其从右之左者亦然。盖筋之维络相交如此也。
孟春痹 志云。寅者正月之生阳也。主左足之少阳。故为孟春之痹。
起于中三指 马云。盖厉兑穴起于次指。而其筋则自次指以连三指。张云。即足之中趾。厉兑之旁也。
循 结于尻 尻字。道藏正脉熊马志本并缺。马一本作缺盆。(案此因小注有缺字下一盆字者不可从)
甲乙楼氏纲目并作膝。张仍之。为是。张云。 、足胫骨也。其直者自跗循 。结于膝下外廉、三里之次。
聚于阴器 张云。上行聚于阴器。阴阳总宗筋之会。会于气街。而阳明为之长也。
太阳为目上网 阳明为目下网 张云。太阳细筋散于目上。故为目上网。阳明细筋散于目下。故为目下网。论疾诊尺云。诊目痛赤脉。从上下者太阳病。从下上者阳明病。
结于耳前 张云。其支者自颐颊间上结耳前。会于足少阳之上关、颔厌。上至头维而终也。
脚跳坚 张云。跳者跳动。坚者坚强也。
卒口僻(止)故僻 张云。僻、歪斜也。其筋自缺盆上颈颊。挟口上合于太阳。太阳为目上网。阳明为目下网。故凡目之不合不开。口之急纵歪僻者。皆足阳明之筋病。寒则急而热则缓也。志云。盖左筋急则口僻于左。左筋缓则口僻于右也。
治之以马膏(止)三拊而已 甲乙。炭作灰。(纲目同)以坐作与坐。并似是。张云。马膏、马脂也。其性味甘平柔润。能养筋治痹。故可以膏其急者。白酒辣桂。性味辛温。能通经络行血脉。故可以涂其缓者。桑之性平。能利关节。
除风寒湿痹诸痛。故以桑钩钩之者。钩正其口也。复以生桑火炭。置之地坎之中。高下以坐等者。欲其深浅适中。便于坐而得其暖也。然后以前膏熨其急颊。且饮之美酒。啖之美肉。皆助血舒筋之法也。虽不善饮。亦自强之。三拊而已。言再三拊摩其患处。则病自已矣。简案、李时珍马 膏( 项上也)发明。载本法云。灵枢无注本。世多不知此方之妙。窃谓口颊 僻。乃风中血脉也。手足阳明之筋。络于口。会太阳之筋。络于目。
寒则筋急而僻。热则筋缓而纵。故左中寒。则逼热于右。右中寒。则逼热于左。寒者急而热者缓也。急者皮肤顽痹。营卫凝滞。治法急者缓之。缓者急之。故用马膏之甘平柔缓。以摩其急。以润其痹。以通其血脉。用桂酒之辛热急束。以涂其缓。以和其营卫。以通其经络。桑能治风痹。通节窍也。病在上者酒以行之。甘以助之。
故饮美酒啖炙肉云。楼氏纲目云。以水调生桑灰于钩柄之坎缝处。连颊涂之。以收其弛。其桑钩柄别线系于肩后。使勿走作也。王子接古方选注云。坎、颊间之坎陷也。以桑灰置之坎中。务使高下浓薄相等也。考、坎字三说不同。然张注于高下以坐等。似为妥帖。李杲脾胃论有清阳汤。治口 颊腮急紧。乃为此证设焉。当并考。
志云。此治口颊 僻之法也。其转筋 疝诸证。治在燔针劫刺。
治在燔针劫刺 楼氏云。治在燔针之上。当有其病转筋者五字。如足厥阴筋行水清阴气之下所言也。
盖燔针但宜施于筋寒转筋之病。其筋热缓纵者。则不宜也。
名曰季春痹 张云。足阳明正盛之经。应三月之气也。志云。辰者三月。主左足之阳明。故为季春之痹。
足太阴之筋(止)上结于内踝 张云。大指之端内侧隐白也。循 骨而上结于内踝。下商丘之次。
其直者络于膝内辅骨 张云。络、当作结。此自内踝直上结于膝内。辅骨。阴陵泉之次。简案、有直者必有支者。疑脱之。
循阴股结于髀 张云。股之内侧曰阴股。结于髀。箕门之次也。
下引脐两胁痛。 甲乙下作上。是。
孟秋痹 张云。孟秋当作仲秋。此与下文足少阴条谬误。当迭更之。盖足太阴之经。应八月之气也。
志云。孟当作仲。酉者八月。主左足之太阴。故为仲秋之痹。
起于小指之下(止)结于内辅之下 甲乙下下有入足心三字。张云。起小指之下。邪趋足心。又邪趋内侧上然谷。并足太阴、商丘之次。走内踝之下。结于跟踵之间。与太阳之筋合。由踵内侧上行结于内辅骨。
下阴谷之次。
主痫螈及痉 张云。痫、癫痫也。螈、牵急也。痉、坚强反张。尤甚于螈者也。足少阴为天一之经。
真阴受伤。故为此病。
在外者(止)不能仰 张云。在外者与太阳之筋合。故不能俯。在内者循脊内挟膂上至项。故不能仰。
阳病者即在外者也。阴病者即在内者也。余伯荣云。足少阴之筋与足太阳之筋。上合于颈项。此脏腑阴阳之气交也。病在外在阳者。病太阳之气。故腰反折不能俯。在内在阴者。病少阴之气。故不能仰。如伤寒病。在太阳则有反折之痉强。在少阴则蜷卧矣。简案、小儿痫病。有内钓外钓之别。亦此理也。
熨引饮药 张云。熨引所以舒筋。饮药所以养血。
所纽 所、诸本作折。是也。当改。张云。折纽者。
即转筋之甚。发日数。病日甚者。阴亏之极也。故当死不治。志云。纽折者痫 强痉也。如纽发频数而甚者。
死不治。
仲秋痹 张云。仲秋误也。当作孟秋。盖足少阴为生阴之经。应七月之气也。志云。仲当作孟。申者七月之生阴也。主左足之少阴。故为孟秋之痹。
足厥阴之筋(止)结于内踝之前 张云。大趾上三毛际大敦次也。行跗上。与足太阴之筋并行。结于内踝前中封之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