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枢识


  其支者(止)环唇内 滑氏云。前此连目系上出额。此支从目系下行任脉之外。本经之里。下颊裹交环于口唇之内。

  其支者(止)注肺 滑氏云。此交经之支。从期门属肝处别贯膈。行食窦之外。本经之里。上注肺中。下行至中焦。挟中脘之分。以交于手太阴也。张云。尽十二经之一周。终而复始也。

  腰痛 马云。肝与肾通。则膂筋之脉通于肝。张云。足厥阴支别者。与太阴少阳之脉。同结于腰踝下中、下 、之间。故为腰痛。刺腰痛篇曰。厥阴之脉。令人腰痛。腰中如张弓弩弦。

  丈夫 疝 妇人少腹肿 张云。足厥阴气逆则为睾肿卒疝。妇人少腹肿。即疝病也。汪云。脉抵少腹。

  妇人亦有疝。但不名疝而名瘕。

  面尘脱色 马云。胆病面有微尘。肝为之里。主病同。

  胸满(止)闭癃 张云。本经上行者。挟胃贯膈。下行者。过阴器抵小腹。故为此诸病。志云。肝气厥逆。不能行散谷精。故胸满呕逆也。肝主疏泄。肝气虚则飧泄、遗溺。实则闭癃、狐疝。随经脉昼夜出入之疝也。铜人注云。狐夜不得尿。日出方得。人之所病。与狐同候。故曰狐疝。简案、铜人注。本于四时刺逆从论。杨上善注非是。遗溺、甲乙作遗精。

  手太阴气绝 此下六节。与难经二十四难文。皆大同小异。滑注云。肺者气之本。其华在毛。其充在皮。肺绝则皮毛焦而津液去。皮节伤。以诸液皆会于节也。王文洁云。津液者。赖肺气运用而滋皮节毛者也。

  难经。爪枯作皮枯。甲乙作皮毛焦则津液去。津液去则皮节着。皮节着则爪枯毛折。

  手少阴气绝 滑注云。心之合脉也。其荣色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心绝则脉不通。血不流。

  色泽去也。甲乙。髦、作发。说文。髦、发也。释名云。髦、冒也。覆冒头颈也。

  足太阴气绝 甲乙。肌、肉、作口唇。唇、舌、作口唇。无舌萎二字。难经同。滑注云。脾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脾绝则肉满唇反也。肉满谓肌肉不滑泽而紧急 也。张云。萎、音威。色蔫枯也。

  足少阴气绝 难经。濡、作温。下同。不能着下有骨字。甲乙亦有骨字。垢作枯。杨注云。肾主内荣骨髓。故云伏行而温骨髓也。却、结缩也。谓齿龈之肉结缩。

  而齿渐长而枯燥也。滑注云。肾其荣在发。其充在骨。

  足厥阴气绝 筋绝、难经作筋缩。甲乙作筋弛。据下文卵缩。难经似是。阴气、难经作阴器。诸注并从之。素问诊要经终论。王注引本篇亦作阴器。知今本误耳。滑注云。肝者筋之合。其华在爪。其充在筋。筋者聚于阴器。而络于舌本。肝绝则筋缩引卵与舌也。王充论衡云。甲乙病者。生死之期。当在庚申。

  五阴气俱绝(止)一日半死矣 张云。五脏之精。皆上注于目。故五阴气绝。则目转而运。志先死矣。

  盖志藏于肾。阴之神也。真阴已竭。死在周日间耳。今有病剧而忽尔目无所见者。正阴气竭绝之候。

  六阳气绝(止)旦死 绝汗乃出下。甲乙有大如贯珠。转出不流。则气先死矣。十三字。旦死下有此十二经之败也七字。张云。汗本阴精。固于阳气。阳气绝则阴阳相离。而腠理不闭。脱汗乃出。其死在顷刻间也。

  黄帝曰 诸本无此三字。唯张本有。当删。

  足太阴 甲乙阴下有脉字。张云。足太阴当作手太阴经。脉深而直行。故手足十二经脉。皆伏行分肉之间。不可得见。其有见者。惟手太阴一经。过于手外踝之上。因其骨露皮浅。故不能隐。下文云。经脉者常不可见也。其虚实也。以气口知之。正谓此耳。此外诸脉。凡浮露于外而可见者。皆络脉也。分肉、言肉中之分理也。马云。脾经之脉。过于外踝之上。与胃脉相通。无所隐焉故耳。简案、今从张注。

  六经络(止)上合肘中 张云。此举手络之最大者。以明视络之法也。手足各有六经。而手六经之络。

  则惟阳明少阳之络为最大。手阳明之络名偏历。在腕后三寸上侧间。别走太阴。手少阳之络名外关。在臂表腕后二寸两筋间。

  斜行向内。历阳明、太阴。别走厥阴二络之下行者。阳明出合谷之次。分络于大食二指。少阳出阳池之次。散络于中名小三指。故起于五指间。其上行者。总合于肘中内廉、厥阴、曲泽、之次。凡人手背之露筋者。皆显然可察。俗谓之青筋。此本非筋非脉。即蓄血之大络也。凡浮络之在外者。皆可推此而知耳。

  饮酒者(止)经脉大盛 甲乙。盛下有也字。张云。卫气者。水谷之悍气也。其气 疾滑利。不入于经。

  酒亦水谷之悍气。其 疾之性亦然。故饮酒者必随卫气。先达皮肤。先充络脉。络脉先盛。则卫气已平。而后营气满。经脉乃盛矣。平、犹潮平也。即盛满之谓。愚按、脉有经络。经在内。络在外。气有营卫。营在内。

  卫在外。今饮酒者。其气自内达外。似宜先经而后络。兹乃先络而后经者何也。盖营气者。犹源泉之混混。循行地中。周流不息者也。故曰营行脉中。卫气者。犹雨雾之郁蒸。透彻上下。遍及万物者也。故曰卫行脉外。

  是以雨雾之出于地。必先入百川而后归河海。卫气之出胃。必先充络脉而后达诸经。故经水篇以十二经分发十二水。然则经即大地之江河。络犹原野之百川也。此经络营卫之辨。

  脉之卒然(止)脉之动也 志云。假邪以分别经脉。与络脉各别。如十二经脉之卒然盛者。皆邪气居于脉中也。本末者。谓十二经脉之有本标也。如留于脉而不动则热。不留于脉则脉不坚。而外陷于肤空矣。此十二经脉之流行出入。不与络脉大络之众同也。是以知何脉之动也。简案、马张以邪气为酒邪之气。不允。

  气口 张云。气口者。手太阴肺经也。肺朝百脉。气口为脉之大会。凡十二经脉。深不可见。而其虚实。惟于气口可知之。因其无所隐也。若其他浮露在外而可见者。皆络脉而非经也。

  诸络脉(止)皆见于外 张云。大节、大关节也。绝道、间道也。凡经脉所行。必由溪谷、大节之间。

  络脉所行。乃不经大节。而于经脉不到之处。出入联系。以为流通之用。然络有大小。大者曰大络。小者曰孙络。大络犹木之干。行有出入。孙络犹木之枝。散于肤腠。故其会皆见于外。志云。绝道者。别道也。

  故诸刺络脉者(止)发为痹也 张云。凡刺络脉者。必刺其结上。此以血之所聚。其结粗突倍常。是为结上。即当刺处也。若血聚已甚。虽无结络。亦必急取之。以去其邪血。否则发为痹痛之病。今西北之俗。

  但遇风寒痛痹等疾。即以绳带紧束上臂。令手肘青筋胀突。乃用磁锋于肘中曲泽穴。次合络结上。砭取其血。

  谓之放寒。即此节之遗法。勿谓其无所据也。

  凡诊络脉(止)少气也 手鱼之下。甲乙有际字。留久痹、作久留痹。张云。诊、视也。此诊络脉之色。

  可以察病。而手鱼之络。尤为显浅易见也。寒则气血凝涩。凝涩则青黑。故青则寒且痛。热则气血淖泽。淖泽则黄赤。故赤则有热。手鱼者。大指本节间之丰肉也。鱼虽手太阴之部。而胃气至于手太阴。故可以候胃气。

  五色之病。惟黑为甚。其暴黑者。以痹之留久而致也。其赤黑青色不常者。寒热气之往来也。其青而短者。青为阴胜。短为阳不足。故为少气也。简案、汉艺文志师古注云。诊、视验。谓视其脉及色候也。

  其小而短者(止)急坐之也 楼马志。小、作青。张云。

  视其络脉之小而短者。气少故也。不可刺之。虚甚而泻其气。重虚必致昏闷。甚则运仆暴脱。不能出言。急扶坐之。使得气转。以渐而苏。若偃卧则气滞。恐致不救也。简案、此即后世所谓针晕也。金针赋云。其或晕针者。神气虚也。以针补之。以袖掩之。口鼻气回。热汤与之。略停少顷。根据前再施。诸注不及之者何。

  手太阳之别(止)散入于鱼际 马云。此下十二节。详言十二络穴。而此先以肺经言之也。夫不曰络而曰别者。以此穴由本经而别走邻经也。手太阴肺经之别穴。名曰列缺。(去腕侧上一寸半)起于腕上分肉之间。

  并本经太阴之经。入手阳明大肠经。以直入掌中。而散入于鱼际。张云。人或有寸关尺三部脉不见。自列缺至阳溪见者。俗谓之反关脉。此经脉虚而络脉满。千金翼谓阳脉逆。反大于气口三倍者是也。

  其病甚(止)别走阳明也 甚、诸本作实。根据下节文例。当改作实。甲乙。锐下有骨字。半寸作一寸。

  马云。KT 、 同。去腕半寸。当作寸半。张云。掌后高骨为手锐骨。欠KT 、张口伸腰也。通俗文曰。体倦则伸。志倦则KT 也。治此者取列缺。谓实可泻之。虚可补之。后诸经皆准此。半寸当作寸半。此太阴之络。

  别走阳明。而阳明之络曰偏历。亦入太阴。以其相为表里。故互为注络以相通也。他经皆然。简案、正、脉本音注。KT 、音去。开口也。藏经音义引桂苑珠丛云。引气而张口曰欠KT 。

  手少阴之别(止)属目系 马云。去腕一寸半。其半字衍。观下掌后一寸可见。此言心经之络穴也。

  通里穴为络。去腕一寸。别而上行。循本经入于心中。系舌本。属目系。

  支膈 马云。膈间若有所支而不畅也。

  手心主之别(止)络心系 马云。此言心包络经之络穴也。

  夫手厥阴心包络经。而谓之手心主者。以其代心经以行事也。(本经邪客篇云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诸邪之在心者皆在心之包络包络者心主之脉也皆如手少阴心主之脉行也)其别名曰内关。去手腕上兼二寸之两筋间。循本经以上。系于心包络。如心系间邪气盛而实。则心必痛。简案、张本心系下句。据前后文例。张注为是。

  头强 甲乙作烦心。张云。此经系心包络心系。又出耳后。合少阳、完骨之下。故邪实则心痛。虚则头强不利也。志云。此不曰别走少阳。或简脱也。

  手太阳之别(止)络肩 马云。此言小肠经之络穴也。支正、上手腕外廉五寸。内注于手少阴心经。以心于小肠为表里也。

  节弛肘废 甲乙。节、作筋。张云。脉络壅滞。而节弛肘废。志云。手太阳小肠主液。实则津液留滞。

  不能淖泽与骨。是以节弛肘废。

  疣 马云。海篇释为赘。盖赘留之类。张云。疣、音尤。赘也。瘤也。简案、 、与瘤自别。巢源疣目候云。疣目者。人手足边忽生如豆。粗强于肉。楼氏纲目云。疣、俗称鸡眼子。藏经音义。 、疣同。埤苍云。皮上结也。庄子云。附赘悬疣。或作HT 。今俗谓之侯。志云。即 痤之类。误也。

  如指痂疥 马云。小者为指间痂疥之类。张同。简案、此谓疣之多生。如指间痂疥之状。马张以为痂疥。误也。

  手阳明之别(止)合于宗脉 马云。此言大肠经之络穴也。偏历、去手腕后三寸。别走入于手太阴肺经。

  其支别者。上循臂之温溜、下廉、上廉、三里、曲池。以乘肩 。上曲颊。入上齿缝中。又其支别者。入耳合于宗脉。(玩各节皆腑合于脏脏合于腑则此宗脉宜是肺经之大脉犹言大气为宗气也本经口问篇有云目者宗脉之所聚)张云。

  按本经筋脉皆无入耳上目之文。惟此别络有之。宗脉者。脉聚于耳目之间者也。偏齿之偏。马本作遍。志同。

  简案、此盖谓本经偏止于曲颊之处。而非言遍循上下齿也。马本恐非。

  龋聋 甲乙作龋齿耳聋。说文。龋、齿蠹也。

  痹隔 马云。为内痹。为隔塞不便。志云。痹闭阻隔也。

  取之所别也 尚 云。谓遍齿入耳之别络。非偏历也。十二络皆同。

  手少阳之别(止)合心主 马云。此言三焦经之络穴也。外关去手腕外廉二寸。外绕于臂。注于胸中。以合手厥阴心主之脉。以三焦与心包络为表里也。

  足太阳之别(止)别走少阴 马云。此言膀胱经之络穴也。飞扬去足外踝上七寸。别走少阴肾经。以膀胱与肾为表里也。

   窒 甲乙作窒鼻。张云。 、鼻塞也。此经起于目内 。络脑行头背。故其为病如此。

  足少阳之别(止)下络足跗 马云。此言胆经之络穴也。光明穴去外踝上五寸。别走足厥阴肝经。以胆与肝为表里也。下络足之跗面。即侠溪、地五会、临泣等处也。

  足阳明之别(止)下络喉嗌 马云。此言胃经之经穴也。丰隆去外踝上八寸。别走足太阴脾经。以胃与脾为表里也。循胫骨外廉之上下巨虚等穴。上至头项而络之。以合于诸经之气。盖胃为五脏六腑之大海也。其头项之下。则络于喉嗌。张云。喉嗌、缺盆。为诸经之孔道。故合诸经之气。下络喉嗌。

  瘁喑 马云。瘁、当作猝。张云。瘁、悴同。病乏也。志作卒痛。简案、马注是。

  足太阴之别(止)入络肠胃 马云。此言脾经之络穴也。公孙去足大趾本节后一寸。别走足阳明胃经。以脾与胃为表里也。其别者。入络于肠胃之中。

  足少阴之别止外贯腰脊 马云。此言肾经之络穴也。大钟穴当内踝后绕跟处。别走足太阳膀胱经。

  以肾与膀胱为表里也。又其别者。并本经脉气之行。以上走于手厥阴心包络经之下。而外则贯于腰脊间。

  足厥阴之别(止)结于茎 循胫、甲乙作循经。马云。此言肝经之络穴也。蠡沟去内踝上五寸陷中。

  别走足少阳胆经。以肝与胆为表里也。经于足胫。以上于睾丸。(阴丸俗云阴子)结于茎垂。(见邪客篇有茎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