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枢识


  而痿厥生焉。痿则无力。故嗜卧也。马云。脉有骨痿。义见痿论。张云。嗜卧者。多阴少阳。精神匮也。逆调论曰。肾者水脏。主津液。主卧与喘也。

  灸则强食生肉(止)重履而步 灸则以下十六字。甲乙移足下热而痛下。马云。如灸者则当勉强进食。必生长其肉。又宽缓其带。散披其发。扶大杖。着重履。以缓步之。盖不太劳动。以肾气之衰弱也。

  余经不言此法。而唯肾经详言者。以肾经属水。为身之本。而病患多犯其戒。故独言之详。张云。生肉浓味也。

  味浓所以补精。志云。生、当作牲。周礼云。始养之谓。畜将用之谓牲。又牛羊豕曰三牲。夫羊为火畜。牛为土畜。豕为水畜。其性躁善奔。强食牲肉。以助肾气上升。而与火土之相合也。缓带者。取其伸舒也。夫肾脏之精。奉心神化赤而为血。发乃血之余也。披发者。使神气之下交也。大杖重履者。运筋骨之气也。夫阴阳之气。有厥于臂者。有厥于 者。有厥于踝者。有厥于骨者。此章论少阴之气厥逆于下。而曰强食牲肉。曰缓带披发。盖少阴为阴阳生气之原也。简案、重、诸家无解。当读如字。

  心包络 甲乙、铜人无此三字。发挥。络一字无。张云。心主者。心之所主也。心本手少阴。而复有手厥阴者。心包络之经也。如邪客篇曰。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诸邪之在心者。皆在心之包络。包络者。

  心主之脉也。其脉之出入屈折。行之疾徐。皆如手少阴心主之脉行也。故曰。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续医说孙、景思医论云。或谓心包络乃胸中之脂膜。或又谓之裹心之肉。皆非也。乃裹心之黄脂膜。包于心外。似脂非脂。似肉非肉。外则有细筋膜如系。与心肺相连者。此则是心包络也。余谓诸兽之内景。大概亦与人相同。

  观其心形。亦略可见矣。

  介按、唐容川云。心之上面。周遭有夹膜裹之。即包络也。包络上连肺系。由肺系连及于胸内之四面。

  皆是油膜。

  又下为网油膜。所谓膜者。皆三焦也。三焦与包络相通。其迹如此。故包络之脉。下膈历三焦也。

  出属心包络(止)历络三 张云。心包络。包心之膜络也。包络为心主之外卫。三 为脏腑之外卫。故为表里而相络。诸经皆无历字。独此有之。盖指上中下而言。上即膻中。中即中脘。下即脐下。故任脉之阴交穴。为三 募也。

  其支者(止)肘中 滑氏云。胁上际为腋。自属心包。上循胸出胁下腋三寸天池穴。上行抵腋下。

  下循 内之天泉穴。以介乎太阴、少阴两经之中间。入肘中之曲泽也。

  下臂(止)出其端 滑氏云。由肘中下臂、行臂两筋之间。循 门、间使、内关、大陵。入掌中劳宫穴。循中指出其端之中冲云。

  介按、行臂两筋之间。即是曲泽穴。由此下行掌后。去腕五寸。即 门穴也。再下行掌后。去腕三寸。

  两筋间陷中。即间使穴也。从此下行掌后。去腕二寸。两筋间。内关穴也。再下行掌后。骨下横纹中。两筋间陷中。大陵穴也。由此下行掌中央动脉。屈无名指取之。即劳宫穴也。从劳宫下行手中指之端。去爪甲角。如韭叶许陷中。即中冲穴也。

  其支者(止)出其端 滑氏云。小指次指无名指也。自小指逆数之。则为次指。云支别者。自掌中劳宫穴别行。循小指次指出其端。而交于手少阳也。

  心中 铜人作澹澹。注。席延赏云。淡淡、水摇也。张云。 、音淡。动而不宁貌。

  面赤目黄 张云。心之华在面。目者心之使。故病则面赤目黄。

  喜笑不休 马云。心在声为笑。

  是主脉所生病者 甲乙注。脉、一作心包络。铜人作心包脉。志云。心主血。而包络代君行令。故主脉。

  起于小指次指之端(止)上贯肘 两指。发挥作次指。滑氏云。臂骨尽处为腕。 尽处为肘。手少阳起小指次指端关冲穴。上出次指之间。历液门、中渚。循手表腕之阳池。出臂外两骨之间。循外关、支沟、会宗、三阳络、四渎。乃上贯肘抵天井穴。介按、从关上行。手小指次指歧骨间陷中。握拳取之。即液门穴也。

  由此上行一寸。陷中。是中渚穴也。由四指本节直上行。手表腕上陷中。即阳池穴也。再上行手腕后二寸。两骨间陷中。是外关穴也。由此上行一寸。两骨间陷中。即支沟穴也。从此外开一寸。即会宗穴也。由此内斜上行一寸。臂上大交脉。三阳络穴也。再上行肘前五寸。外廉陷中。四渎穴也。从四渎斜外上行。肘外大骨尖后。

  肘上一寸两筋又骨罅中。屈肘拱胸取之。即天井穴也。

  循 外(止)循属三焦 下循字。甲乙、铜人作偏。张云。上贯肘之天井。循 外行手太阳之前。

  手阳明之后。历清冷渊、消烁、 会。上肩 。过足少阳之肩井。自天 而交。出足少阳之后也。其内行者。

  入缺盆。复由足阳明之外。下布膻中。散络心包。相为表里。乃自上焦下膈。循中焦下行。并足太阳之正。入络膀胱。以约下焦。故足太阳经委阳穴。为三焦下辅 也。

  其支者(止)至 张云。其支行于外者。自膻中上行出缺盆。循天 、上项。会于督脉之大椎、天牖。系耳后之翳风、 脉、颅息。出耳上角之角孙。过足少阳之悬厘、颔厌。下行耳颊至 。会于手太阳颧之分。 、音拙。目下也。

  其支者(止)至目锐 出走耳前。以下十一字。发挥无。张云。此支从耳后翳。风入耳中。过手太阳之听宫。出走耳前之耳门。过足少阳之客主人。交颊。循和 。上丝竹空。

  至目锐 。会于瞳子 穴。手少阳经止于此。而接乎足少阳经也。

  浑浑 马云。浑浑然。 然。甚觉不听也。张云。不明貌。简案、明堂灸经。作 恽恽。

  孙子兵势篇。浑浑沌沌。形圆而不可败。即混沌也。

  是主气所生病者 张云。三焦为水渎之腑。水必由于气也。

  汗出 张云。三焦出气。以温肌肉。充皮肤。故为汗出。其他诸病。皆本经之脉所及。

  起于目锐 上抵头角 下耳后 滑氏云。足少阳经起目锐 之瞳子 。于是循听会、客主人。

  上抵头角。循颔厌。下悬颅、悬厘。由悬厘外循耳上发际。至曲鬓、率谷。由率谷外折下耳后。循天冲、浮白、窍阴、完骨。又自完骨外折。上过角孙。循本神。过曲差、下至阳白。会睛明。复从睛明上行。循临泣、目窗、正营、承灵、脑空、风池云。滑又云。此经头部。自瞳子 至风池。凡二十穴。作三折向外而行。始瞳子 。

  至完骨。是一折。又自完骨。外折上至阳白。会晴明。是一折。又自晴明上行。循临泣、风池。是一折。汪机续注云。若根据内经直行。则少阳头部二十穴。无从安顿。若根据伯仁三折。则穴可安。似又戾于经旨。此愚所未解也。俟明者正焉。

  介按、去目锐 五分。是童子 穴也。由此下外斜行耳前。起骨上面下一寸耳珠下。动脉宛宛中。开口有空侧。张口取之。即听会穴也。从此上直行一寸。开口有空。侧卧张口取之。即客主人穴也。由此上内斜行两太阳曲角上廉。即颔厌穴也。由此后行耳前。曲角上两太阳之中。即悬颅穴也。从此后行耳前。曲角上两太阳下廉。即悬厘穴也。由此后行耳前。入发际曲隅陷中。鼓颔有空。即曲鬓穴也。从此后行耳上。入发际寸半。陷者宛宛中。嚼牙取之。即率谷穴也。由此后行耳后三分许。入发际二寸。即天冲穴也。由此下行耳后。入发际一寸。即浮白穴也。从此下行耳后。高上枕骨下。摇动有空。即窍阴穴也。由此行耳后。入发际四分。即完骨穴也。从完骨折上行。神庭旁三寸。直耳上。入发际四分。即本神穴也。从此行眉上一寸。直瞳子。即阳白穴也。再上直行。入发际五分陷中。正睛取之。即临泣穴也。由此后行一寸。即目窗穴也。再后行一寸。即正营穴也。再后行一寸五分。即承灵穴也。由此后行一寸五分。即脑空穴也。从脑空穴下行耳后。下发际陷中。大筋外廉。按之引于耳中。即风池穴也。

  循颈(止)入缺盆 滑氏云。自风池循颈过天牖穴。行手少阳之前。下至肩上。循肩井。却左右相交。

  出手少阳之后。过大椎、大杼、秉风。当秉风前入缺盆之外。

  其支者(止)至目锐 后 滑氏云。其支者从耳后颞 、间。过翳风之分。入耳中过听宫、出走耳前。

  复自听会、至目锐 、瞳子 之分也。简案、此十八字与前三焦经文重。恐此剩文。

  其支者(止)属胆 甲乙加字上注云。一本云别兑 。上迎手少阳于 。滑氏云。其支者别自目外瞳子而下大迎。合手少阳于 。当颧 穴之分。下临颊车。下颈循本经之前。与前之入缺盆者相合。下胸中天池之外。贯膈即期门之所络肝下至日月之分。属于胆也。

  循胁里(止)入髀厌中 滑氏云。胁、 也。腋下为胁。曲骨之分为毛际。毛际两旁动脉中为气冲。捷骨之下为髀厌。即髀枢也。自属胆处循胁内章门之里。出气冲。绕毛际。遂横入髀厌中之环跳也。

  其直者(止)出膝外廉 滑氏云。胁骨之下为季胁。此直者从缺盆、直下腋。循胸历、渊腋、辄筋、日月穴。过季胁。循京门、带脉、五枢、维道、居 。由居 、入上 、中 、长强。而下与前之入髀厌者相合。

  乃下循髀、外行太阳、阳明之间。历中渎、阳关。出膝外廉。抵阳陵泉也。张云。髀阳、髀之外侧也。

  下外辅骨之前(止)入小指次指之间 滑氏云。 外为辅骨。外踝以上为绝、骨。足面为跗。自阳陵泉。

  下外辅骨。前历阳交、外丘、光明。直下抵绝骨之端。循阳辅、悬钟。而下出外踝之前。至丘墟。循足面之临泣地、五会、侠溪。乃上入小指次指之间。至窍阴而终也。张云。辅骨、膝下两旁高骨也。外踝上骨际曰绝骨。

  绝骨之端。阳辅穴也。铜人注云。辅骨谓辅佐 骨之骨。左 之外。简案、辅骨取义于车辅。铜人注。非也。

  (辅字义详于素问识骨空论)滑氏足跗为句。张上字下为句。今考文例不宜云。从跗上而上于指间。且下文有别跗上语。张句为是。

  其支者(止)出三毛 滑氏云。足大趾本节后为歧骨。大趾爪甲后为三毛。其支者自足跗上临泣穴。别行入大趾。循歧骨内出大趾端。还贯入爪甲。出三毛。交于足厥阴也。张云。足大趾次趾本节后骨缝为歧骨。

  大趾爪甲后二节间为三毛。

  口苦善太息 张云。胆病则液泄。故口苦。胆郁则不舒。故善太息。铜人注。素问云。口苦者。病名胆痹也。

  心胁痛 马云。脉循胁里出气街。

  面微有尘 铜人注云。谓面如微尘。有触冒尘土之色也。张云。足少阳之别散于面。胆木为病。燥金胜之。故面微有尘。体无膏泽。

  足外反热是为阳厥 张云。本经循髀阳。出膝外廉。下出外踝之前。故足外反热。木病从火。故为阳厥。

  是主骨所生病者 张云。胆味苦。苦走骨。故胆主骨所生病。又骨为干。其质刚。胆为中正之官。

  其气亦刚。胆病则失其刚。故病及于骨。凡惊伤胆者。骨必软。即其明证。汪云。骨病未详。按、全元起云。

  少阳者肝之表。肝主筋。筋会于骨。是少阳之经气所荣故云。简案、素问热论。少阳主胆。甲乙、太素、全元起、病源、并作骨。汪所引乃出热论新校正。

  头痛颔痛 甲乙作头面颔痛。铜人作头痛角颔痛。

  马刀侠瘿 瘫疽篇。侠瘿作挟缨。详于彼注。

  汗出振寒疟 张云。少阳居三阳之中。半表半里者也。故阳胜则汗出。风胜则振寒为疟。

  胸胁肋脾(止)外踝前 汪云。皆经脉所过。按少阳行身侧。故本篇多用外字。

  诸节皆痛 志云。少阳主骨。故诸节皆痛也。

  丛毛之际 千金、铜人、发挥。丛、作聚。滑氏云。足大趾爪甲后为三毛。三毛后横文为聚毛。足厥阴起于大趾聚毛之大敦穴。张云。肝为足厥阴经也。起于足大趾。去爪甲横纹后丛毛际大敦穴。丛毛即上文所谓三毛也。简案、今从张注。

  上循足跗上廉去内踝一寸 滑氏云。循足跗上廉。历行间、太冲。抵内踝一寸之中封也。

  上踝八寸(止)上 内廉 滑氏云。自中封、上踝过三阴。交历蠡沟、中都。复上一寸交出太阴之后上、内廉。至膝关、曲泉。

  循股阴(止)属肝络胆 过、甲乙作环。铜人、发挥同。滑氏云。脾内为股。脐下为小腹。由曲泉上行。

  循股内之阴包、五里、阴廉。遂当冲门腑舍之分。入阴毛中。左右相交。环绕阴器。抵小腹而上会曲骨、中极关元。复循章门。至期门之所。挟胃属肝下日月之分。络于胆也。张云。入阴毛中之急脉。遂左右相交。环绕阴器。而会于任脉之曲骨。简案、急脉穴。在阴髦中。阴上两旁相去同身寸之二寸半。见气腑论。王注。乃本经穴。发挥漏之。

  上贯膈(止)会于巅 甲乙注。一云其支者从小腹与太阴少阳。结于腰踝夹脊下第三第四骨孔中。滑氏云。

  目内连。深处为目系。颃颡咽颡也。自期门上贯膈。行食窦之外。大包之里。散布胁肋。上云门、渊腋、之间。

  人迎之外。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行大迎、地仓、四白、阳白、之外。连目系上出额。行临泣之里。与督脉相会于巅顶之百会也。志云。颃颡、 上窍也。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连目系。是颃颡在会厌之上。上 与鼻相通之窍是也。故曰颃颡不开。则洞涕不收。分气失也。分气者。口鼻两分之气。简案、颃颡、得志聪注而始明矣。义更详于忧恚无言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