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枢识


  强立 诸家不释。简案、盖谓勉强而起立。则股膝内肿。甲乙肿下有痛字。

  足大趾不用 张云。脾脉起于足拇以上。膝股内廉。故为肿、为厥、为大趾不用诸病。

  起于心中 杨 云。经曰。心在肺下。又云心状如莲花未开。在膈上附第五椎也。简案、据杨注。

  心中直指心脏而言。

  心系 道藏本脱系字。滑氏云。心系有二。一则上与肺相通。而入肺两大叶间。一则由肺叶而下。

  曲折向后。并脊膂细络相连。贯脊髓与肾相通。正当七节之间。盖五脏系皆通于心。而心通五脏系也。手少阴经起于心。循任脉之外属心系。下膈。当脐上二寸之分。络小肠。张云。其系有五。上系连肺。肺下系心。心下三系连脾、肝、肾。故心通五脏之气而为之主也。

  目系 杨 云。要旨论曰。目内连深处为目系。此经已络小肠。从心系支而横出。循任脉之外。上挟咽系。而行至于目系也。

  其直者(止)出腋下 滑氏云。直者复从心系直上至肺脏之分。出循腋下抵极泉也。穴在臂内、腋下、筋间、动脉。张云。手少阴经。行于外者始此。

  下循 内后廉(止)下肘内 甲乙作肘中内廉。滑氏云。自极泉下循 内后廉。行太阴心主两经之后。历青灵穴。下肘内廉。抵少海。

  循臂内(止)出其端 滑氏云。腕下踝为兑骨。自少海而下循臂内后廉。历灵道、通里。至掌后锐骨之端。经阴 、神门。入掌内廉。至少府。循小指端之少冲。而终以交于手太阳也。心为君主之官。示尊于它脏。故其交经授受。不假于支别云。

  嗌干(止)臂厥 张云。本经支者从心系上挟咽。故为嗌干心痛。心火炎则心液耗。故渴而欲饮。

  手少阴循臂内后廉。出小指之端。故为臂厥。

  目黄胁痛(止)掌中热痛 张云。少阴之脉。系目系。故目黄。出腋下。故胁痛。循 臂内入掌内后廉。故为热痛诸病。甲乙。胁下有满字。

  起于小指之端(止)出踝中 滑氏云。臂骨尽处为腕。腕下兑骨为踝。本经起小指端少泽穴。由是循手之外侧之前谷、后溪、上腕、出踝中。历腕骨、阳谷、养老穴也。

  直上循臂骨下廉(止)交肩上 滑氏云。脊两旁为膂。膂上两角为肩解。肩解下成片骨为肩胛。(一名膊)自养老穴直上循臂骨。下廉支、正穴。出肘内侧两骨之间。历小海穴上循 外后廉。行手阳明少阳之外。

  上肩循肩贞、 俞、天宗、乘风、曲垣、肩外俞、肩中俞、诸穴。乃上会大椎。因左右相交于两肩之上。张云。

  循臂骨下廉、阳谷等穴。出肘内侧两骨尖陷中小海穴也。此处捺之。应于小指之上。简案、两筋甲乙、千金、铜人等。作两骨。滑氏从之。今捺之而 麻。应于小指之上者触筋也。其穴则在肘骨臂骨之间。知是作骨为是。

  入缺盆(止)属小肠 甲乙。缺盆下有向腋下三字。铜人同。张云。自缺盆由胸下行。入膻中络心。

  心与小肠为表里也。自缺盆之下。循咽下膈抵胃下行。当脐上二寸之分。属小肠。此本经之行于内者。

  其支者(止)入耳中 滑氏云。目外角为锐 。支者别从缺盆。循颈之天窗、天容、上颊、抵颧 。

  上至目锐 。过瞳子 。却入耳中。循听宫而终也。

  其支者(止)斜络于颧 发挥。无斜络于颧四字。盖根据金兰循经文集书同。张云。目下为 。目内角为内 。颧即颧骨。下颧 穴。手太阳自此交目内 、而接乎足太阳经也。简案、刺禁论。王注。手太阳脉。

  自颧而斜行至目内 。发挥无四字者。盖系于脱文。

  颔肿 铜人注云。颔、谓颊下也。张云。本经之脉。循咽下膈。其支者循颈上颊。故为是病。

  是主液所生病者 张云。小肠主泌别清浊。病则水谷不分。而流衍无制。是主液所生病也。志云。

  小肠为受盛之官。化水谷之精微。故主液。

  起于目内 上额交巅 滑氏云。目大角为内 。发际前为额。脑上为巅。巅、顶也。足太阳起目内、睛明穴。上额循攒竹。过神庭。历曲差、五处、承光、通天。自通天斜行左右。相交于巅上之百会也。

  铜人注云。内 。谓目之大 也。

  介按、目内 外一分宛宛中。是睛明穴也。上行眉。眉头陷中。即攒竹穴也。再上行发际间。侠督脉之神庭穴。旁开一寸五分。正头取之。是曲差穴也。后行五分。旁开一寸五分。五处穴也。从此后行一寸五分。

  承光穴也。由承光后行一寸五分。侠督脉之百会穴。旁开一寸五分。即通天穴也。

  其支者从巅至耳上角 滑氏云。抵耳上角。过率谷、浮白、窍阴穴。所以散养于经脉也。张云。

  由百会旁行至耳上角。过足少阳之曲鬓、率谷、天冲、浮白、窍阴、完骨。故此六穴者。皆为足太阳少阳之会。

  介按、从悬厘后行耳前。入发际曲隅陷中鼓颔有空。即曲鬓穴也。后行耳上。入发际寸半陷者宛宛中。

  嚼牙取之。

  即率谷穴也。从此后行耳后三分许。入发际二寸。天冲穴也。下行耳后。入发际一寸。浮白穴也。由此下行耳后。高上枕骨下摇动有穴。窍阴穴也。从窍阴行耳后。入发际四分。即完骨穴也。

  其直者从颠入络脑 铜人注云。顶为中顶。前曰囟顶。后曰脑顶。左右曰角。滑氏云。脑、头髓也。

  颈上为脑。脑后为项。此直行者。由通天穴后循络却、玉枕。入络脑。

  还出别下项(止)抵腰中 张云。自脑复出别下项。由天柱、而下会于督脉之大椎、陶道。却循肩内分作四行而下。此节言内两行者。夹脊两旁各相去一寸半。自大杼、行风门、及脏腑诸 。而抵腰中等穴也。中行椎骨曰脊。臀骨上曰腰。

  入循膂络肾属膀胱 张云。自腰中入膂络、肾前属膀胱。肾与膀胱为表里也。夹脊两旁之肉曰膂。

  从腰中下挟脊贯臀入 中 甲乙。铜人挟脊。作会于后阴四字。发挥集书。无挟脊二字。马云。从腰中循腰髋下挟脊。历上 、次 、中 、下 、会阳。下贯臀。至承扶、殷门、浮 、委阳、入 中之委中穴。滑氏云。臀。尻也。挟腰髋骨两旁为机。机后为臀。腓肠上膝后曲处为 。

  介按、从腰踝骨下一寸。侠脊两旁。第一空陷中。即上 穴也。第二空陷中。次 穴也。第三空陷中。

  中穴也。第四空陷中。下 穴也。从下 行阴尾、尻骨两旁五分许。即会阳穴也。又自尻臀下阴股上约纹中。

  即承扶穴也。从殷门外循。斜上一寸。屈膝而得之。即浮 穴也。从浮 下行。仍在承扶下六寸。屈伸取之。

  委阳穴也。从委阳下行 中。约纹动脉陷中。伏卧取之。即委中穴也。以上诸穴。皆属足太阳膀胱经。

  其支者(止)挟脊内 胛、甲乙注云。一作髋。缪刺论王注。铜人发挥作胂。滑氏云。膂肉曰胂。夹脊肉也。其支者为挟脊。两旁第三行相去各三寸之诸穴。自天柱而下。从 内左右。别行下贯胂膂。历附分、魄户、膏肓、神堂、 、膈关、魂门、阳纲、意舍、胃仓、肓门、志室、胞肓、秩边。下历尻臀。过髀枢也。

  介按、膀胱经穴。自大杼别脉。其支者从肩膊内循。行第二椎下附项内廉两旁。相去脊中各三寸半。正坐取之。即是附分穴。由附分至秩边穴。共计十四穴。左右历次而下。共二十八穴。

  过髀枢(止)合 中 甲乙、铜人。髀外下无从字。滑氏云。股外为髀。捷骨之下为髀枢。循髀外后廉髀枢之里。本经、承扶、之外一寸五分之间。而下与前之入 中者相合。

  以下贯 内(止)至小指外侧 马云。 、 同。滑氏云。 、腓肠也。下行循合阳穴。下贯 内。

  历承筋、承山、飞阳、跗阳。出外踝后之昆仑、仆参、申脉、金门。循京骨、束骨、通谷。至小指外侧端之至阴穴。以交于足少阴也。杨 云。 骨之下为立骨。左右各有内外踝骨者共四。踝骨之后。各有京骨者。左右共二。张云。小指本节后。大骨曰京骨。

  髀不可以曲 甲乙无髀字。似是。张以髀为髀枢。未知是否。

  踝厥 张云。足太阳脉出外踝之后。筋结于外踝也。

  是主筋所生病者 张云。周身筋脉。惟足太阳为多为巨。其下者结于踵、结于 、结于 、结于臀。

  其上者挟腰脊、络肩项。上头为目上纲。下结于 。故凡为挛、为弛、为反张载眼之类。皆足太阳之水亏。而主筋所生病者。汪云。主筋。义未详。按、太阳病多痉急如上症。皆风伤筋也。

  痔疟狂癫疾 张云。脉入肛故为痔。经属表故为疟。邪入于阳。故为狂癫疾。马云。刺疟篇有太阳之疟。癫狂篇二十二有刺太阳经者。

  项痛 甲乙。项下有颈间二字。

  邪走足心 甲乙、铜人、发挥。走、作趣。马、作趋。滑氏云。趣、向也。足少阴起小趾之下。斜向足心之涌泉穴。在足心陷中屈足卷指宛宛中。马云。邪、斜同。

  出于然谷之下(止)出 内廉 脉经、千金。谷、作骨。滑氏云。由涌泉转出足内踝然谷穴。下循内踝后太溪穴。别入踝中之太钟、照海、水泉。乃折自太钟之外。上循内踝。行厥阴、太阴之后。经复溜、交信、过三阴。交上 内。循筑宾。出 内廉。抵阴谷也。

  介按足少阴肾经之涌泉穴。在足心陷中。伸腿屈足卷指宛宛中。从涌泉上行足内踝前。起大骨陷中。即然谷穴也。又行足内踝后五分跟骨上动脉陷中。太溪穴也。足跟后跟中。大骨上两筋间。太钟穴也。再从太钟行太溪下一寸。内踝下。水泉穴也。足内踝下四分前后。有筋。上有踝骨。下有软骨之中陷中。照海穴也。从照海行足内踝后。除踝上二寸许。前旁骨陷中。即复溜穴也。从此斜外上行复溜穴之后。二寸许。后旁筋。即交信穴也。再斜外上行过三阴交穴。上腿肚中。即筑宾穴也。再上行膝下。内辅骨后。大筋下。小筋上。按之应手。屈膝得之。即阴谷也。

  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络膀胱 滑氏云。出阴谷。上股内后廉。贯脊会脊之长强穴。还出于前。循横骨、大赫、气穴、四满、中注、肓俞。当肓俞之所。脐之左右属肾。下脐下。过关元、中极、而络膀胱也。

  其直者(止)挟舌本 甲乙注一本云。从横骨中挟脐循复里。上行而入肺。滑氏云。其直行者从肓俞属肾处。上行循商曲、石关、阴都、通谷诸穴。贯肝上。循幽门、上膈。历步廊。入肺中。循神封、灵墟、神藏。或中俞腑。而上循喉咙。并人迎。挟舌本而终也。张云。按足少阴一经。考之本篇及经别、经筋等篇。皆言由脊里上注心肺。而散于胸中。惟骨空论曰。冲脉者。起于气街。

  并少阴之经。侠脐上行至胸中而散。故甲乙经于俞府、 中、神藏、灵墟、神封、步廊等穴。皆云足少阴脉气所发。幽门、通谷、阴都、石关、商曲、肓俞、中注、四满、气穴、大赫、横骨十一穴。皆云冲脉足少阴之会。

  故滑氏之注如此。实本于甲乙、铜人诸书。而甲乙等书。实本之骨空论也。

  介按、从横骨上行一寸。中行旁开五分。即大赫穴也。再上行一寸。中行旁开五分。气穴穴也。再上行一寸。中行旁开五分。四满穴也。再上行一寸。中行旁开五分。中注穴也。再上行一寸。直脐旁去五分。肓俞穴也。再上行二寸。中行旁开五分。商曲穴也。再上行一寸。中行旁开五分。石关穴也。再上行一寸。中行旁开五分。阴都穴也。再上行一寸。陷中。中行旁开五分。通谷穴也。再上行一寸。陷中。中行旁开五分。幽门穴也。再上行一寸、陷中。中行旁开二寸。仰而取之。步廊穴也。再上行一寸六分。中行旁开二寸。神封穴也。

  再上行一寸六分。灵墟穴也。再上一寸六分。神藏穴也。再上行一寸六分。 中穴也。从 中上行巨骨。下侠任脉之璇玑。中行旁开二寸。陷中。仰而取之。即俞府穴也。

  其支者(止)注胸中 滑氏云。两乳间为胸中。支者自神藏。别出绕心。注胸之膻中。以交于手厥阴也。

  病饥不欲食 马云。盖虚火盛则饥。而不欲食者。脾气弱也。张云。肾虽阴脏。元阳所居。水中有火。为脾胃之母。阴动则阳衰。阳衰则脾困。故病虽饥。而不欲食。

  面如漆柴 甲乙、铜人。作面黑如炭色。铜人注云。一作地色。素问曰。所谓面黑如地者。和气内夺。故变于色也。(案出脉解篇)发挥。作地色。本之也。马云。漆则肾之色黑者。形于外而如漆柴。则肾主骨者瘦矣。张云。水色黑。阴邪色见于面。故如漆。肾藏精。精衰则枯。故如柴。杨玄操二十四难注云。漆柴者。恒山苗也。其草色黄黑无润泽。故以为喻。简案、据杨说漆即蜀漆。然本草中无所考。

  咳唾则有血 马云。脉入肺中则为咳。而唾中有血。则肾主有损。

  喝喝而喘 甲乙注。一作喉鸣。铜人亦作喉鸣而喘。

  坐而欲起 马云。阴虚不能宁静。

   马云。水亏肝弱。张云。目之明在瞳子。瞳子者。骨之精也。肾气内夺。则目 如无所见。

  故凡目多昏黑者。必真水亏于肾也。

  心如悬若饥状 张云。心肾不交。则精神离散。故心如悬。阴虚则内喂。故常若饥状。

  善恐 马云。阴阳应象大论曰。肾在志为恐。张云。肾气怯。故惕惕如人将捕之。甲乙无气不足以下十四字。

  黄胆肠 马云。五疸有女劳疸。通评虚实论、大奇论。皆有肠 。张云。阴虚阳实。故为黄胆。

  肾开窍于二阴。故为肠 。

  痿厥嗜卧 铜人注云。人冒暑热之毒舍于肾。肾乃水脏也。水不胜火。则骨与髓虚。故足不任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