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液本草


  《本草》云:主消渴客热,止小便。《金匮玉函》治五噎膈气烦闷,吐逆不下食,芦根五两,锉,水三盏,煮一盏,去渣,服无时。

  卷之四 草部

  射干

  又名乌扇

  气平,味苦,微温,有毒。

  《本草》云:主咳逆上气,喉闭咽痛,不得消息,散结气,腹中邪逆,食饮大热。疗老血在心脾间,咳唾,言语气臭,散胸中热气。

  《衍义》云:治肺气喉痹为佳。

  仲景治咽中动气或闭塞,乌扇汤中用。

  《时习》云:仲景射干汤用之。

  《心》云:去胃痈。

  卷之四 草部

  败酱

  气微寒平,味苦、咸。无毒。

  入足少阴经,手厥阴经。

  《本草》云:主暴热火疮,赤气,疥瘙疽痔,马鞍热气。除痈肿,浮肿,结热,风痹不足,产后疾痛。

  仲景治肠痈有脓者,薏苡仁附子败酱汤。薏苡仁二十分,附子二分,败酱五分。三物为末。取方寸匕,以水二升,煎取一升,顿服之,小盒饭下,愈。

  卷之四 草部

  败蒲

  气平。

  《本草》云:主筋溢恶疮。

  《药性论》云:亦可单用,主破血。取蒲黄、赤芍药、当归、大黄、朴硝同服,治跌扑瘀血。

  卷之四 草部

  苇叶

  《液》云:同芦,差大耳。

  卷之四 草部

  防己

  气寒,味大苦、辛。苦,阴也,平。无毒。

  通行十二经。

  《象》云:治腰以下至足湿热肿盛香港脚,补膀胱,去留热,通行十二经。去皮用。

  《本草》云:主风寒,温疟,热气诸痫。除邪,利大小便,疗水肿、风肿;去膀胱热,伤寒寒热邪气,中风,手脚挛急,止泄;散痈肿恶结,诸蜗疥癣虫疮;通腠理,利九窍。

  《药性论》云:汉防己,君。又云:木防己,使。畏女菀、卤咸。去血中湿热。

  卷之四 草部

  牵牛

  气寒,味苦。有小毒。黑白二种。

  《本草》云:主下气,疗脚满水肿,除风毒,利小便。

  海藏云:以气药引之则入气;以大黄引之则入血。

  张文懿云:不可耽嗜,脱人元气。余初亦疑此药不可耽嗜,后见人有酒食、病痞,多服食药,以导其气,及服藏用神芎丸,及犯牵牛等丸。如初服,即快;药过,再食,其病痞依然。依前又服,其痞随药而效,药过后病复至。以至久服,则脱人元气而犹不知悔,戒之!惟当益脾健胃,使元气生,而自能消腐水谷,其法无以加矣。

  《心》云:泻元气,去气中湿热。凡饮食劳倦,皆血受病。若以此药泻之,是血病泻气,使气血俱虚损。所伤虽去,泻元气、损人,不知也。经所谓:毋盛盛,毋虚虚,毋绝人长命。此之谓也。用者戒之。白者亦同。

  罗谦甫云:牵牛,乃泻气之药,试取尝之,便得辛辣之味;久而嚼之,猛烈雄壮,渐渐不绝,非辛而何!续注:味苦寒,果安在哉。又曰:牵牛感南方热火之化所生者也,血热泻气,差误已甚。若病湿盛,湿气不得施化,致大小便不通,则宜用之耳。湿去,其气周流,所谓五脏有邪,更相平也。经所谓一脏未平,以所胜平之。火能平金,而泻肺气者即此也。

  然仲景治七种湿证,小便不利,无一药犯牵牛者,仲景岂不知牵牛能泻湿利小便?为湿病之根在下焦,是血分中气病,不可用辛辣气药,泻上焦太阴之气故也。仲景尚不轻用如此,世医一概而用之可乎?又曰:牵牛辛烈,泻人元气,比诸辛药尤甚,以辛之雄烈故也。

  卷之四 草部

  三棱

  气平,味苦,阴中之阳。无毒。

  《象》云:治老癖症瘕结块,妇人血脉不调,心腹刺痛。须炮用。

  《珍》云:破积气,损真气,虚者勿用。

  《液》云:又治气胀,血脉不调,补五劳,通月经,消瘀血。色白,破血中之气。

  卷之四 草部

  蓬莪术

  气温,味苦、辛。无毒。

  《象》云:治心膈痛,饮食不消,破 癖气最良。炮用。

  《本草》云:治妇人血气,丈夫贲豚;治心腹痛,中恶,疰杵,鬼气,霍乱冷气,吐酸水;解毒,饮食不消。酒研服。

  《液》云:色黑,破气中之血,入气药发诸香。虽为泄剂,亦能益气,故孙用和治气短不能接续,所以大小七香丸、集香丸散及汤内,多用此也。

  卷之四 草部

  草龙胆

  气寒,味大苦,气味俱浓,阴也。无毒。

  《珍》云:纯阴,酒浸上行。

  《心》云:除下焦之湿,及翳膜之湿。

  《象》云:治两目赤肿,睛胀,瘀肉高起,疼痛不可忍。以柴胡为主,治眼中疾必用之药也。去芦。

  卷之四 草部

  栝蒌根

  气寒,味苦。味浓,阴也,无毒《本草》云:主消渴,身热,烦满大热,补虚安中,通月水。消肿毒瘀血,及热狂。

  《心》云:止渴,行津液。苦寒,与辛酸同用,导肿气。

  《珍》云:苦,纯阴。若心中枯渴者,非此不能除。

  卷之四 草部

  地榆

  气微寒,味甘、酸。苦而酸,气味俱浓,阴也。

  《本草》云:主妇人乳产,七伤,带下,月水不止,血崩之疾。除恶血,止疼痛,肠风泄血。

  《象》云:治小儿疳痢。性沉寒,入下焦,治热血痢。去芦。

  《心》云:去下焦之血。肠风下血及泻痢下血,须用之。

  《珍》云:阳中微阴,治下部血。

  卷之四 草部

  紫草

  气寒,味苦。无毒。

  《本草》云:主心腹邪气,五疸;补中益气,利九窍,通水道;治腹肿胀满。去土,用茸。

  卷之四 草部

  茜根

  味苦,阴中微阳。

  《珍》云:去诸死血。

  《药性论》云:主治六极伤心肺,吐血、泻血。

  《日华子》云:止鼻洪,月经不止。

  卷之四 草部

  菊花

  苦而甘、寒。无毒。

  《心》云:去翳膜,明目。

  《珍》云:养目血。

  《药性论》云:使。治身上诸风。

  《日华子》云:治四肢游风,利血脉,心烦,胸膈壅闷。

  卷之四 草部

  葶苈

  气大寒,味苦、辛。无毒。

  《本草》云:主症瘕积聚结气,饮食寒热;破坚逐邪,通利水道,下膀胱水,伏留热气,及皮间邪水上出,面目浮肿,身暴中风,热痱痒,利小便。久服,令人虚。又云:疗肺壅上气咳嗽,定喘促,除胸中痰饮。

  《液》云:苦、甜二味,主治同。仲景用苦,余方或有用甜者,或有不言甜、苦者。大抵苦则下泄,甜则少缓。量病虚实用之,不可不审。《本草》虽云治同,甜、苦之味安得不异?榆白皮为之使。恶僵蚕、石龙芮。仲景葶苈大枣泻肺汤用之。

  卷之四 草部

  王不留行

  味苦,阳中之阴。甘平。无毒。

  《珍》云:下乳,引导用之。

  《药性论》云:治风毒,通血脉。

  《日华子》云:治游风,风疹,妇人月经不匀。

  卷之四 草部

  通草

  气平,味甘、辛,阳也。无毒。灯草同。

  《象》云:治阴窍不利,行小水,除水肿闭,治五淋。生用。

  《珍》云:泻肺,利小便。甘平,以缓阴血。

  《日华子》云:明目退热,催生,下胞,下乳。

  卷之四 草部

  木通

  气平,味甘。甘而淡,性平,味薄,阳也。无毒。

  《象》云:主小便不利,导小肠热。去皮用。

  《心》云:通经利窍。

  《本草》云:除脾胃寒热,通利九窍血脉关节,令人不忘;散痈肿诸结不消,堕胎,去虫。

  卷之四 草部

  瞿麦

  气寒,味苦、辛,阳中微阴也。

  《象》云:主关格诸癃结,小便不通;治痈肿,排脓,明目去翳,破胎下闭血,逐膀胱邪热。用穗。

  《珍》云:利小便,为君主之用。

  《本草》云:出刺,决痈肿,明目去翳;破胎堕子,下闭血;养肾气,逐膀胱邪逆;止霍乱,长毛发。

  卷之四 草部

  车前子

  气寒,味甘、咸。无毒。

  《象》云:主气癃闭。利水道,通小便;除湿痹,肝中风热,冲目赤痛。

  《本草》云:主气癃。止痛,利水道,通小便,除湿痹,男子伤中,女子淋沥,不欲食,养肺;强阴益精,令人有子;明目,治目热赤痛;轻身耐老。

  东垣云:能利小便而不走气,与茯苓同功。

  卷之四 草部

  石苇

  此一条,与本经无一字同,恐别是一物,有误,姑存之。名远墨子、血见愁、鹿《时习》云:今一种作青苕帚,名蚁子槐,作血见愁。又隰州鼓角楼上一种,名血见愁,俱能破瘀血。《时习》补:或人言,紫花如旋风草,但花不白。又有一种,花黄,叶似槐,结角如绿豆,俗呼夹竹梅。

  《局方本草》:石苇味苦、甘,平,无毒。主劳热邪气,五癃闭不通;利小便水道,止烦下气,通膀胱满;补五劳,安五脏,去恶风,益精气。

  《药性论》云:使。治劳及五淋,胞囊结热不通,膀胱热满。

  《日华子》云:治淋遗溺。杏仁为之使,得菖蒲,良。生华阴,又有生古瓦屋上者,名瓦韦,用治淋亦佳。

  卷之四 草部

  白附子

  阳,微温。

  《珍》云:主血痹,行药势。

  《本草》云:主心痛血痹,面上百病。行药势。

  卷之四 草部

  葫芦巴

  苦,纯阴。

  《珍》云:治元气虚冷,及肾虚冷。

  《本草》云:得 香子、桃仁,治膀胱气甚效。腹胁胀满,面色青黑,此肾虚证也。

  卷之四 草部

  马兜铃

  苦,阴中微阳,味苦、寒。无毒。

  《珍》云:去肺热,安肺气,补肺。

  《本草》云:主咳嗽痰结。

  《药性论》云:平。能主肺气上急,坐息不得,主咳逆连连不可。

  《日华子》云:治痔 疮,以药于瓶中,烧,熏病处。入药炙用。是土青木香独行根子也。

  《圣惠方》:治五种蛊毒。

  《图经》云:亦名土青木香。实,主肺病。根,治气、下膈、止刺痛。

  卷之四 草部

  白芨

  苦、甘,阳中之阴。味辛、苦,平,微寒。无毒。

  《珍》云:止肺涩。白蔹治证同。

  《本草》云:主痈肿恶疮、败疽,伤阴死肌,胃中邪气,贼风鬼击,痱缓不收,白癣疥虫。

  《药性论》云:使。治热结不消,主阴下痿,治面上 。

  卷之四 草部

  天南星

  味苦、辛。有毒。

  《珍》云:治同半夏。

  陈藏器云:主金疮伤折瘀血。取根,捣敷伤处。

  《日华子》云:味辛烈。治扑损瘀血,主蛇虫咬,敷疥癣毒疮。

  卷之四 草部

  郁金

  味辛苦,纯阴。

  《珍》云:凉心。

  《局方本草》:郁金,味辛、苦,寒,无毒。主血积,下气,生肌止血,破恶血,血淋,尿血,金疮。

  《药性论》云:单用亦可。治妇人宿血结聚,温醋磨服。

  《经验方》云:尿血不定,葱白相和,煎服,效。

  《本草》云:生蜀者,佳。胡人谓之马 ,亦啖马。药用治胀痛,破血而补。

  卷之四 草部

  佛耳草

  气热,味酸。

  《象》云:治寒嗽及痰,除肺中寒,大升肺气,少用。款冬花为使。过食损目。

  卷之四 草部

  蛇床

  味苦、辛、甘,平。无毒。

  《本草》云:主妇人阴中肿痛,男子阴痿湿痒;除痹气,利关节,癫痫恶疮,温中下气;令妇人子脏热,男子阴强;久服,轻身、好颜色,令人有子。一名蛇粟、蛇米。五月采,阴干。恶牡丹、巴豆、贝母。

  卷之五 木部

  桂

  桂心、肉桂、桂枝附

  气温,味甘、辛。有小毒。

  入手少阴经。桂枝,入足太阳《本草》云:主温中,利肝肺气,心腹寒热冷疾,霍乱转筋,头痛腰痛,出汗,止烦,止唾,咳嗽鼻 ;能堕胎,坚骨节、通血脉,理疏不足;宣导百药,无所畏。久服,神仙不老。生桂阳,二月、八月、十月采皮,阴干。有菌桂、牡桂、木桂、筒桂、肉桂、板桂、桂心、官桂之类。用者罕有分别。《衍义》所言,不知何缘而得官之名。予考《本草》有出观、宾、宜、韶、钦诸州者,佳。世人以笔画多而懒书之,故只作官也。如写黄檗作黄柏,作姜同意。菌桂生交趾山谷,牡桂生南海山谷,木桂生桂阳。从岭至海尽有桂树,惟柳州、象州最多。《本草》所说菌桂、牡桂、板桂,浓薄不同。大抵细薄者为枝、为嫩,浓脂者为肉、为老,处其身者为中也。不必黄色为桂心,但不用皮与里,止用其身中者为桂心。不经水而味薄者,亦名柳桂。易老用此,以治虚人,使不生热也。《衍义》谓桂大热。《素问》谓辛甘发散为阳,故张仲景桂枝汤治伤寒表虚,皆须此药,是专用辛甘之意也。又云:疗寒以热。故知三种之桂,不取菌桂、牡桂者,盖此二种性止温而已,不可以治风寒之病。独有一字桂,《本经》谓甘辛大热,正合《素问》辛甘发散为阳之说,尤知菌桂、牡桂不及也。

  然《本经》止言桂,而仲景又言桂枝者,盖亦取其枝上皮也,其本身粗浓处亦不中用。诸家之说,但各执一己见,终无证据。今又谓之官桂,不知何缘而立名,虑后世以为别物,故于此书之。又有桂心,此则诸桂之心,不若一字桂也。别说交广商人所贩者,及医家见用,惟陈藏器之说最是。然筒桂浓实,气味浓重者,宜入治脏及下焦药。轻薄者,宜入治眼目发散药。《本经》以菌桂养精神,以牡桂利关节。仲景伤寒发汗用桂枝。桂枝者,桂条也,非身干也,取其轻薄而能发散。一种柳桂,乃小嫩枝条也,尤宜入上焦药。仲景汤液用桂枝发表,用肉桂补肾,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理之自然,性分之所不可移也。一有差易,为效弥远。岁月既久,习以成弊,宜后世之不及古也。桂心通神,不可言之,至于诸桂数等,皆大小老壮之不同。观,作官也。《本草》所言有小毒,或云久服神仙不老。虽云小毒,亦从类化。与黄芩、黄连为使,参、麦门冬、甘草同用,能调中益气,则可久服。可知此药能护荣气而实卫气,则在足太阳经也。桂心,入心,则在手少阴也。若指荣字立说,止是血药,故经言通血脉也。若与巴豆、砂、干漆、穿山甲、水蛭、虻虫如此有毒之类同用,则小毒化为大毒,其类化可知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