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汤液本草
汤液本草
《药性论》云:半夏使。忌羊血、海藻、饴糖。柴胡为之使。俗用为肺药,非也。止吐,为足阳明;除痰,为足太阴。小柴胡中虽为止呕,亦助柴胡能止恶寒,是又为足少阳也;又助黄芩能去热,是又为足阳明也。往来寒热在表里之中,故用此有各半之意。本以治伤寒之寒热,所以名半夏。经云:肾主五液,化为五湿,自入为唾,入肝为泣,入心为汗,入脾为痰,入肺为涕。有涎曰嗽,无涎曰咳,痰者因咳而动脾之湿也。半夏能泄痰之标,不能泄痰之本,泄本者,泄肾也。咳无形,痰有形,无形则润,有形则燥,所以为流湿润燥也。
卷之四 草部
五味子
气温,味酸,阴中阳。酸而微苦,味浓气轻,阴中微阳。无毒。
入手太阴经,入足少阴经。
《象》云:大益五脏。
孙真人云:五月常服五味子,以补五脏气,遇夏月季夏之间,困乏无力,无气以动,与黄、人参、麦门冬,少加黄柏,煎汤服,使人精神顿加,两足筋力涌出。生用。
《珍》云:治咳嗽。
《心》云:收肺气,补气不足,升也。酸以收逆气,肺寒气逆,则以此药与干姜同用治之。
《本草》云:主咳逆上气,劳伤羸瘦,补不足,益气强阴益精,养五脏,除热。
《日华子》云:明目,暖水脏,治风,下气消食。霍乱转筋, 癖,奔豚冷气。消水肿,反胃,心腹气胀。止渴,除烦热,解酒毒,壮筋骨。五味皮甘肉酸,核中辛苦,都有咸味,故名五味子。仲景八味丸用此为肾气丸,述类象形也。
孙真人云:六月常服五味子,以益肺金之气,在上则滋源,在下则补肾,故入手太阴、足少阴也。
卷之四 草部
甘遂
气大寒,味苦、甘。甘,纯阳。有毒。
《本草》云:主大腹疝瘕,腹满,面目浮肿,留饮宿食。破坚消积,利水谷道。下五水,散膀胱留热,皮中痞热,气肿满。瓜蒂为使。恶远志,反甘草。
《液》云:可以通水,而其气直透达所结处。
《衍义》云:此药专于行水,攻决为用,入药须斟酌用之。
《珍》云:若水结胸中,非此不能除。
卷之四 草部
大戟
气大寒,味苦、甘,阴中微阳。有小毒。
《本草》云:治蛊毒,十二水,腹满急痛,积聚,中风,皮肤疼痛,吐逆,颈腋痈肿,头疼,发汗,利大小肠。此泽漆根也。
《液》云:与甘遂同为泄水之药,湿胜者苦燥除之。反甘草。与芫花、黄药子等分,水糊为丸,桐子大,每服十丸,伤风、伤寒,葱白汤下;伤食,陈皮汤下。或十五丸,微加至止,亦可。芫花别有条,海藏,十枣汤同用。
《珍》云:泻肺,损真气。
卷之四 草部
荛花
气微寒,味苦、辛。有毒。
《本草》云:主伤寒温疟,下十二水,破积聚大坚症瘕,荡涤肠胃中留癖,饮食寒热邪气。利水道,疗痰饮咳嗽。
《衍义》云:仲景以荛花治利者,以其行水也,水去则利止,其意如此。用时斟酌,不可太过与不及也。仍察其须有是证,方可用之。仲景小青龙汤:若微利,去麻黄,加荛花,如鸡子,熬令赤色用之。盖利水也。
卷之四 草部
海藻
气寒,味咸。
《本草》云:主瘿瘤气,颈下核,破散结气,痈肿症瘕坚气,腹中上下鸣,下十二水肿。疗皮间积聚,暴 ,留气热结,利小便。
《珍》云:洗,去咸。泄水气。
卷之四 草部
商陆根
气平,味辛、酸。有毒。
《本草》云:主水胀,疝、瘕、痹,熨除痈肿,杀鬼精物。治胸中邪气、水肿、痿痹、腹满洪,直疏五脏,散水气。如人形者有神。
《珍》云:辛酸同用,导肿气。
卷之四 草部
旋复花
气温,味咸、甘。冷利,有小毒。
《本草》云:主补中下气,消坚软痞,消胸中痰结,吐如胶漆。脐下膀胱留饮。利大肠,通血脉。发汗吐下后,心下痞,噫气不除者,宜此。
仲景治伤寒汗下后,心下痞坚,噫气不除,旋复代赭汤。
胡洽治痰饮,两胁胀满,旋复花丸,用之尤佳。
卷之四 草部
泽泻
气平,味甘。甘、咸、寒,味浓,阴也,降也,阴中微阳。
入足太阳经、少阴经。
《象》云:除湿之圣药。治小便淋沥,去阴间汗。无此疾,服之令人目盲。
《心》云:去旧水,养新水。寒水气,须用。
《珍》云:渗泻止渴。
《本草》云:治风寒湿痹,乳难,消水,养五脏,益气力,肥健。补虚损五劳,除五脏痞满,起阴气,止泄精,消渴淋沥,逐膀胱三焦停水。
扁鹊云:多服病患眼。
《衍义》云:其功尤长于行水。
仲景云:水畜烦渴,小便不利,或吐或泻,五苓散主之。方用泽泻,故知其用长于行水。《本经》又引扁鹊云:多服病患眼。诚为行去其水故也。仲景八味丸用之者,亦不过接引桂、附等归就肾经,别无他意。凡服泽泻散人,未有不小便多者,小便既多,肾气焉得复实。今人止泄精,多不敢用。
《本经》云:久服明目;扁鹊谓:多服昏目,何也?易老云:去胞中留垢,以其味咸能泄伏水,故去留垢,即胞中陈积物也。入足太阳、少阴,仲景治太阳中风入里,渴者,五苓散主之。
卷之四 草部
红豆蔻
气温,味辛。无毒。
《本草》云:主肠虚水泻,心腹绞痛,霍乱,呕吐酸水。解酒毒。不宜多服,令人舌粗不能饮食。
《液》云:是高良姜子,用红豆蔻复用良姜,如用官桂复用桂花同意。
卷之四 草部
肉豆蔻
气温,味辛。无毒。
入手阳明经。
《本草》云:主鬼气,温中,治积冷心腹胀痛,霍乱,中恶冷疰,呕沫,冷气,消食止泄,小儿伤乳霍乱。
卷之四 草部
甘松
气平,味甘温。无毒。
《本草》云:主恶气,卒心腹痛满。治黑皮 ,风疳齿 。
卷之四 草部
蜀漆
气微温,味辛,纯阳。辛平,有毒。
《珍》云:破血。
《心》云:洗去腥,与苦酸同用,导胆。
《本草》云:主疟及咳逆、寒热,腹中症坚、痞结、积聚,邪气、蛊毒、鬼疰,疗胸中邪结气,能吐出之。
成无己注云:火邪错逆,加蜀漆之辛以散之。
卷之四 草部
蒲黄
气平,味甘。无毒。
《本草》云:主心腹膀胱寒热,利小便,止血,消瘀血。又云:治一切吐、衄、唾、溺、崩、泻、扑、症、带下等血,并皆治之。并疮疖,通月候,堕胎,儿枕急痛,风肿鼻洪,下乳,止泄精血利。如破血消肿则生用,补血止血则炒用。
卷之四 草部
天门冬
气寒,味微苦。苦而辛,气薄味浓,阴也。甘平,大寒。无毒,阳中之阴。
入手太阴经,足少阴经。
《象》云:保肺气,治血热侵肺,上喘气促。加人参、黄 为主,用之,神效。
《心》云:苦以泄滞血,甘以助元气,及治血妄行,此天门冬之功也。
《本草》云:主诸暴风湿偏痹,强骨髓,杀三虫,去伏尸。保定肺气,去寒热,养肌肤,益气力,利小便,冷而能补。久服延年,多子孙,能行步,益气。入手太阴、足少阴经,荣卫枯涸,湿剂所以润之,二门冬、人参、北五味子、枸杞子,同为生脉之剂。此上焦独取寸口之意。
《日华子》云:贝母为使。镇心,润五脏,益皮肤,悦颜色。补五劳七伤,治肺气、并嗽,消痰,及风痹、热毒、游风、烦闷、吐血。去心用。
卷之四 草部
麦门冬
气寒,味微苦甘。微寒,阳中微阴也。无毒。
入手太阴经。
《象》云:治肺中伏火,脉气欲绝。加五味子、人参。三味为生脉之剂,补肺中元气不足。
《珍》云:行经,酒浸、汤浸。去心,治经枯。
《心》云:补心气不足,及治血妄行,补心不足。
《本草》云:主心腹结气,伤中伤饱,胃络脉绝,羸瘦短气。身重目黄,心下支满,虚劳客热,口干燥渴,止呕吐,愈痿蹶,强阴益精,消谷调中,保神,定肺气,安五脏,令人肥健,美颜色,有子。地黄、车前子为之使,恶款冬花、苦瓠。畏苦参、青 。入手太阴。
《衍义》云:治肺热之功为多,其味苦,但专泄而不专收,寒多人禁服。治心肺虚热及虚劳。麦门冬、地黄、麻仁、阿胶,润经益血,复脉通心。二门冬、五味子、枸杞子,同为生脉之剂。
卷之四 草部
葳蕤
气平,味甘。无毒。
《本草》云:主中风暴热,不能动摇,跌筋结肉,诸不足。心腹结气,虚热湿毒,腰痛,茎中寒,及目痛、 烂、泪出。久服,去面黑 。
《心》云:润肺除热。
卷之四 草部
茵陈蒿
气微寒,味苦、平,阴中微阳。无毒。
入足太阳经。
《象》云:除烦热,主风湿热邪结于内。去枝、梗,用叶。
《本草》云:主风湿寒热,邪气热结,黄胆,通身发黄,小便不利,除头热,去伏瘕。
入足太阳。
仲景茵陈栀子大黄汤,治湿热也。栀子柏皮汤,治燥热也。如苗涝则湿黄,苗旱则燥黄,湿则泻之,燥则润之可也。此二药治阳黄也。韩祗和、李思训治阴黄,茵陈附子汤,大抵以茵陈为君主,佐以大黄、附子,各随其寒热。
《珍》云:治伤寒发黄。
卷之四 草部
艾叶
气温,味苦,阴中之阳。无毒。
《本草》云:止下痢吐血,下部 疮,辟风寒,令人有子。灸百病。重午日,日未出时,不语采。
《心》云:温胃。
卷之四 草部
白头翁
气寒,味辛、苦,无毒。有毒。
《本草》云:主温疟狂易(音羊)、寒热,症瘕,积聚,瘿气,逐血止痛,疗金疮鼻衄。
《心》云:下焦肾虚,纯苦以坚之。一名野丈人,一名胡王使者。
卷之四 草部
百合
气平,味甘。无毒。
《本草》云:主邪气腹胀心痛,利大小便,补中益气,除浮肿胪胀,痞满寒热,遍身疼痛,及乳难喉痹,止涕泪。
仲景治百合病,百合知母汤、百合滑石代赭石汤,有百合鸡子汤、百合地黄汤。或百合病已经汗者,或未经汗下吐者,或病形如初,或病变寒热。并见《活人书》,治伤寒腹中疼,百合一两,炒黄为末。米饮调服。
孙真人云:治百合阴毒,煮百合浓汁,服一升。
卷之四 草部
苁蓉
气温,味甘、咸、酸。无毒。
《本草》云:主五劳七伤,补中,除茎中寒热痛,养五脏,强阴,益精气,多子,妇人症瘕,除膀胱邪气,腰痛,止痢。久服轻身。
《液》云:命门相火不足,以此补之。
卷之四 草部
玄参
气微寒,味苦、咸。无毒。
《象》云:足少阴肾经之君药也,治本经须用。
《本草》云:主腹中寒热积聚,女子产乳余疾,补肾气,令人目明。主暴中风伤寒,身热支满,狂邪,忽忽不知人,温疟洒洒,血瘕,下寒血,除胸中气,下水,止烦渴。
易老云:玄参乃枢机之剂,管领诸气,上下整肃而不浊,风药中多用之。故《活人书》治伤寒阳毒,玄参升麻汤,治汗下吐后毒不散,则知为整肃枢机之剂。以此论之,治空中氤氲之气,无根之火,以玄参为圣药。
卷之四 草部
款冬花
气温,味甘、辛,纯阳。无毒。
《珍》云:温肺止嗽。
《本草》云:主咳逆上气,善喘,喉痹,诸惊痫寒热邪气,消渴,喘息呼吸。杏仁为之使,得紫菀,良。恶皂荚、硝石、玄参。畏贝母、辛夷、麻黄、黄 、黄芩、黄连、青葙。
《药性论》云:君。主疗肺气,心促急,热乏,劳咳,连连不绝,涕唾稠粘,肺痿,肺痈吐脓。
《日华子》云:润心肺,益五脏,除烦,补劳劣,消痰止嗽。肺痿吐血,心虚惊悸。
《衍义》云:有人病嗽多日,或教以燃款冬花三两枚,于无风处,以笔管吸其烟,满口则咽之,数日效。
《时习》云:仲景射干汤用之。
卷之四 草部
紫参
气微寒,味苦、辛。无毒。
《本草》云:主心腹积聚,寒热邪气,通九窍,利大小便。疗肠胃大热,唾血衄血,肠中聚血,痈肿诸疮,止渴益精。
仲景治痢,紫参汤主之。紫参半斤,甘草三两,水五升,煎紫参取二升。却内甘草,煎取半升,分温三服。
卷之四 草部
苦参
气寒,味苦,气沉,纯阴。
《心》云:除湿。
《本草》云:主心腹结气,症瘕积聚,黄胆,溺有余沥,逐水除痈肿,补中,明目止泪。养肝胆气,安五脏,定志益精,利九窍,除伏热肠 ,止渴醒酒,小便黄赤,疗恶疮,下部 ,平胃气,令人嗜食轻身。
《衍义》云:有人病遍身风热细疹,痒痛不可任,连胸颈脐腹近阴处皆然,涎痰亦多,夜不得睡。以苦参末一两,皂角二两,水一升,揉滤取汁,银、石器熬成膏,和苦参末为丸,如梧桐子大,食后温水下二十丸至三十丸。次日便愈。
《时习》云:苦参揩齿,久能病腰。
卷之四 草部
芦根
气寒,味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