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液本草


  《珍》云:破死血。

  卷之五 木部

  川楝子

  气寒,味苦、平。有小毒。

  《本草》云:治伤寒大热烦躁,杀三虫疥疡,利小便。杵细用。

  《珍》云:入心,主上下部腹痛。

  卷之五 木部

  金铃子

  酸苦,阴中之阳。

  《珍》云:心暴痛,非此不能除。即川楝子也。

  卷之五 木部

  没药

  味苦、平。无毒。

  《本草》云:主破血止痛,疗金疮杖疮,诸恶疮,痔漏卒下血,目中翳,晕痛,肤赤。

  生波斯国,似安息香,其块大小不定,黑色。

  卷之五 木部

  梧桐泪

  味咸。

  《珍》云:瘰 ,非此不能除。

  《本草》云:味咸、苦、大寒。无毒。主大毒热,心腹烦满,水和服之取吐。又主牛马急黄,黑汗,水研三、二两,灌之,立瘥。

  《日华子》云:治风 牙齿痛,杀火毒并面毒。

  《海药》云:主风疳 ,齿牙疼痛,骨槽风劳。能软一切物。多服,令人吐也。又为金银焊药。

  卷之五 木部

  桑东南根

  《时习》云:根暖,无毒。研汁,治小儿天吊,惊痫客忤,及敷鹅口疮,大效。

  卷之五 果部

  大枣

  气温,味甘,气浓,阳也。无毒。

  《珍》云:味甘,补经不足,以缓阴血。

  《液》云:主养脾气,补津液,强志。三年陈者,核中仁,主腹痛,恶气卒疰忤,治心悬。经云:助十二经脉,治心腹邪气,和百药,通九窍,补不足气。生者多食,令人腹胀注泄。蒸熟食,补肠胃,肥中益气。中满者勿食甘,甘者令人中满,故大建中汤,心下痞者,减饴、枣,与甘草同例。

  卷之五 果部

  生枣

  味甘、辛。

  多食,令人多寒热,羸瘦者不可食。叶,覆麻黄能令出汗。生河东平泽,杀乌头毒。

  卷之五 果部

  陈皮

  气温,味微苦。辛而苦,味浓,阴也。无毒。

  《象》云:能益气,加青皮,减半,去滞气,推陈致新。若补脾胃,不去白;若调理胸中肺气,须去白。

  《心》云:导胸中滞气,除客气。有白术,则补脾胃;无白术,则泻脾胃。然勿多用也。

  《珍》云:益气利肺。有甘草,则补肺;无甘草,则泻肺。

  《本草》云:主胸中痰热、逆气,利水谷。下气,止呕咳。除膀胱留热、停水、五淋,利小便。主脾不能消谷,气冲胸中,吐逆霍乱。止泻,去寸白虫。能除痰,解酒毒。海藏治酒毒,葛根陈皮茯苓甘草生姜汤。手太阴气逆,上而不下,宜以此顺之。陈皮、白檀为之使。其芳香之气,清奇之味,可以夺橙也。

  卷之五 果部

  青皮

  气温,味辛。苦而辛,性寒,气浓,阴也。

  足厥阴经引经药,又入手少阳经。

  《象》云:主气滞,消食,破积结膈气。去穣。

  《心》云:厥阴经引经药也。有滞气则破滞气,无滞气则损真气。

  《液》云:主气滞,下食,破积结及膈气。或云与陈皮一种。青皮小而未成熟,成熟而大者橘也,色红故名红皮,日久者佳,故名陈皮。如枳实、枳壳一种,“实”小而青,未穣;“壳”大而黄紫色,已穣。故壳高而治胸膈;实低而治心下。与陈皮治高,青皮治低同意。又云:陈皮、青皮二种,枳实、枳壳亦有二种。

  卷之五 果部

  桃仁

  气温,味苦、甘、性平,苦重于甘,阴中阳也。无毒。

  入手、足厥阴经。

  《象》云:治大便血结、血秘、血燥,通润大便。七宣丸中,专治血结,破血。以汤浸,去皮尖,研如泥用。

  《心》云:苦以泄滞血,甘以生新血,故凝血须用。又去血中之热。

  《本草》云:主瘀血血闭,症瘕邪气。杀小虫,止咳逆上气,消心下坚。

  除卒暴击血,通月水,止痛破血。入手足厥阴。

  《衍义》云:老人虚秘,与柏子仁、火麻仁、松子仁,等分同研,熔白蜡,和丸如桐子大。以少黄丹汤下。仲景治中焦畜血用之。

  卷之五 果部

  杏仁

  气温,味甘、苦,冷利。有小毒。

  入手太阴经。

  《象》云:除肺燥,治风燥在胸膈间。麸炒,去皮尖用。

  《心》云:散结润燥,散肺之风及热,是以风热嗽者用之。

  《本草》云:咳逆上气雷鸣,喉痹。下气,产乳金疮,寒心贲豚。惊痫,心下烦热,风气往来,时行头痛。解肌,消心下急,杀狗毒。破气,入手太阴。王朝奉治伤寒,气上喘,冲逆者,麻黄汤内加杏仁、陈皮;若气不喘,冲逆者,减杏仁、陈皮。知其能泻肺也。

  《东垣》云:杏仁下喘,用治气也。桃仁疗狂,用治血也。桃、杏仁俱治大便秘,当以气血分之。昼则难便,行阳气也;夜则难便,行阴血也。大肠虽属庚,为白肠,以昼夜言之,气血不可不分也。年虚人大便燥秘、不可过泄者,脉浮在气,杏仁、陈皮;脉沉在血,桃仁、陈皮。所以俱用陈皮者,以其手阳明病,与手太阴俱为表里也。贲门上主往来,魄门下主收闭,故王氏言肺与大肠为通道也。

  卷之五 果部

  乌梅

  气平,味酸。酸温,阳也。无毒。

  《象》云:主下气,除热烦满,安心调中,治痢止渴。以盐为白梅,亦入除痰药。去核用。

  《心》云:收肺气。

  《本草》云:主肢体痛,偏枯不仁,死肌。去青黑痣恶疾,止下痢,好唾口干,去骨间热。又方,治一切恶疮肉出,以乌梅烧为灰,杵末,敷上,恶肉立尽。仲景治吐蛔下利,乌梅丸。

  卷之五 果部

  木瓜

  气温,味酸。

  入手足太阴经。

  《本草》云:治香港脚湿痹,邪气霍乱,大吐下,转筋不止。益肺而去湿,和胃而滋脾。

  《衍义》云:木瓜得木之正,故入筋。以铅白霜涂之,则失酸味,受金制也。此物入肝,故益筋与血。病腰肾脚膝无力,此物不可缺也。

  《东垣》云:气脱则能收,气滞则能和。

  《雷公》云:调荣卫,助谷气是也。

  卷之五 果部

  甘李根白皮

  《时习》云:根皮大寒,主消渴,止心烦,气逆奔豚。仲景奔豚汤中用之。

  卷之六 菜部

  荆芥穗

  气温,味辛、苦。

  《本草》云:辟邪毒,利血脉,通宣五脏不足气。能发汗,除劳渴。杵,和醋,封毒肿。去枝、梗,手搓碎用,治产后血晕如神。动渴疾。多食,薰五脏神。破结气。

  卷之六 菜部

  生姜

  气温,味辛。辛而甘,微温,气味俱轻,阳也。无毒。

  《象》云:伤寒头痛鼻塞,咳逆上气。止呕吐,治痰嗽。生与干同治。与半夏等分,治心下急痛, 细用。

  《心》云:能制半夏、浓朴之毒。发散风寒,益元气,大枣同用。辛温,与芍药同用,温经散寒,呕家之圣药也。辛以散之,呕为气不散也。此药能行阳而散气。

  《珍》云:益脾胃、散风寒。久服,去臭气、通神明。

  孙真人云:为呕家之圣药。

  或问东垣曰:生姜辛温入肺,如何是入胃口?曰:俗皆以心下为胃口者,非也。咽门之下,受有形之物,系胃之 ,便为胃口。与肺同处,故入肺而开胃口也。又问曰:人云:夜间勿食生姜,食则令人闭气,何也?曰:生姜辛温,主开发,夜则气本收敛,反食之开发其气,则违天道,是以不宜食,此以平人论之可也。若有病则不然。姜屑比之干姜,不热;比之生姜,不润。以干生姜代干姜者,以其不僭故也。

  《本草》云:秦椒为之使。杀半夏、莨菪毒。恶黄芩、黄连、天鼠粪。

  卷之六 菜部

  干姜

  气热,味大辛。辛,大热,味薄气浓,阳中之阳也。辛、温。无毒。

  《象》云:治沉寒痼冷,肾中无阳,脉气欲绝,黑附子为引,用水煎二物,名姜附汤。

  亦治中焦有寒。水洗,慢火炮。

  《心》云:发散寒邪,如多用则耗散元气,辛以散之,是壮火食气故也,须以生甘草缓之。辛热,散里寒,散阴寒、肺寒,与五味同用,治嗽,以胜寒蛔。正气虚者,散寒,与人参同补药,温胃腹中寒,其平以辛热。

  《珍》云:寒淫所胜,以辛散之。经炮则味苦。

  《本草》云: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湿痹,肠 下利,寒冷腹痛,中恶霍乱,胀满,风邪诸毒,皮肤间结气。止唾血,生者尤良,主胸满,温脾燥胃,所以理中,其实主气而泄脾。

  易老云:干姜能补下焦,去寒,故四逆汤用之。干姜本味辛,及见火候,稍苦,故止而不移,所以能治里寒。非若附子行而不止也。理中汤用此者,以其四顺也。

  或云:干姜味辛热,人言补脾,今言泄而不言补者,何也?东垣谓:泄之一字,非泄脾之正气也,是泄脾中寒湿之邪,故以姜辛热之剂燥之,故曰泄脾也。

  卷之六 菜部

  薄荷

  气温,味辛、苦,辛、凉。无毒。

  手太阴经、厥阴经药。

  《象》云:能发汗,通骨节,解劳乏。与薤相宜。新病瘥人,勿多食,令虚汗出不止。

  去枝、梗,搓碎用。

  《心》云:上行之药。

  陈士良云:能引诸药入荣卫,又主风气壅并。

  卷之六 菜部

  葱白

  气温,味辛。无毒。

  入手太阴经、足阳明经。

  《液》云:以通上下之阳也。《活人书》:伤寒头痛如破,连须葱白汤主之。

  《心》云:通阳气,辛而甘,气浓味薄,阳也。发散风邪。

  《本草》云:葱实,主明目,补中不足。其茎白,平。可作汤,主伤寒寒热,出汗,中风,面目肿,伤寒骨肉痛,喉痹不通;安胎,归目,除肝邪气;安中,利五脏,益目精,杀百药毒。葱根,主伤寒头痛。葱汁,平温,主溺血,解藜芦毒。

  卷之六 菜部

  韭白

  气温,味辛,微酸。无毒。

  《本草》云:归心,安五脏,除胃中热,利病患,可久食。子,主梦泄精,溺白。根,养发。阴物变为阳。

  卷之六 菜部

  薤白

  气温,味苦、辛。无毒。

  入手阳明经。

  《本草》云:主金疮疮败。轻身不饥,耐老。除寒热,去水气,温中散结,利病患。诸疮中风寒水肿,以此涂之。下重者,气滞也。四逆散加此,以泄气滞。

  《心》云:治泄痢下重,下焦气滞,泄滞气。

  卷之六 菜部

  瓜蒂

  气寒,味苦。有毒。

  《本草》云:治大水,身面四肢浮肿,下水,杀蛊毒。咳逆上气,及食诸果,病在胸腹中者,皆吐下之。去鼻中息肉,疗黄胆,鼻中出黄水。除偏头疼,有神,头目有湿,宜此。

  瓜蒂苦,以治胸中寒,与白虎同例,俱见知母条下。与麝香、细辛为使。治久不闻香臭。

  仲景钤方:瓜蒂一十四个,丁香一个,黍米四十九粒,为末,含水 一字,取下。

  卷之六 菜部

  冬葵子

  气寒,味甘。无毒。

  《本草》云:主五脏六腑寒热羸瘦,五癃,利小便。疗妇人乳难内闭。久服,坚筋骨,长肌肉,轻身。

  《衍义》云:性滑利,不益人。患痈疖,毒热内攻,未出脓者,水吞三五粒,遂作窍,脓出。

  卷之六 菜部

  蜀葵花

  冷,阴中之阳。

  《珍》云:赤者,治赤带;白者,治白带;赤治血燥,白治气燥。

  卷之六 菜部

  香薷

  味辛,微温。

  《本草》云:主霍乱腹痛吐下,散水肿。

  卷之六 菜部

  炊单布

  《液》云:仲景治坠马,及一切筋骨损方中用。《时习》补入。

  卷之六 米谷部

  粳米

  气微寒,味甘、苦。甘平。无毒。

  入手太阴经、少阴经。

  《液》云:主益气,止烦、止渴、止泄。与熟鸡头相合,作粥食之,可以益精强志,耳目聪明。本草诸家共言益脾胃,如何白虎汤用之入肺?以其阳明为胃之经,色为西方之白,故入肺也。然治阳明之经,即在胃也。色白,味甘寒,入手太阴。又少阴证桃花汤用此,甘以补正气;竹叶石膏汤用此,甘以益不足。

  《衍义》云:平和五脏,补益胃气,其功莫逮。然稍生,则复不益脾;过熟,则佳。

  卷之六 米谷部

  赤小豆

  气温,味辛、甘、酸,阴中之阳。无毒。

  《本草》云:主下水,排脓,寒热热中消渴。止泄,利小便,吐逆卒 ,下胀满。又治水肿,通健脾胃。赤小豆,食之行小便,久食则虚人,令人黑瘦枯燥。赤小豆花,治宿酒渴病,即腐婢也。花有腐气,故以名之。与葛花末,服方寸匕,饮酒不知醉。气味平辛。大豆黄卷,是以生豆为 ,待其芽出,便曝干用。方书名黄卷皮,产妇药中用之。性平。

  卷之六 米谷部

  黑大豆

  气平,味甘。

  《本草》云:涂痈肿。煮汁饮,杀鬼毒,止痛。解乌头毒,除胃中热痹。伤中淋露,逐水胀,下瘀血。久服,令人身重。炒令黑,烟未断,热投酒中,治风痹痈痪,口噤,产后诸风。食罢,生服半掬,去心胸烦热。明目镇心,不忘。恶五参、龙胆。得前胡、乌喙、杏仁、牡蛎良。

  卷之六 米谷部

  大麦

  气温,味甘、咸。无毒。

  《象》云:补脾胃虚,宽肠胃。先杵细,炒黄,取面用。

  《本草》云:能消化宿食,破症结冷气,去心腹胀满。开胃,止霍乱,除烦去痰。治产后秘结,鼓胀不通。大麦 并神曲二药,气虚人宜服,以代戊己,腐熟水谷。与豆蔻、缩砂、木瓜、芍药、五味子、乌梅为之使。